..续本文上一页头有人杀我头,杀我头也不怕,杀就杀,作梦假的,醒了以后头还在脖子上,没被杀掉,所以你自然就看破放下。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事实真相不了解,事实真相了解之后在一切境界里,顺境也好、逆境也好自然不动心,自自然然晓得怎样待人、怎样处世。见什么样的人晓得说什么样的话,处什么境界晓得该怎么做事,用不用头脑去想一下我该怎样?不用,自自然然的;如果一想,那就落在心意识里头,不想的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他动过念头没有?没有动过念,没动念就说这么多东西出来,不动念。所以说是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身体一切造作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。整个身心境界都在三昧之中,这是悟了的境界,我们讲明白人的境界;没悟是糊里糊涂的人,醉生梦死迷迷糊糊的过日子。
所以佛在此地,对於这个问题,以龙女做个榜样给我们看,说明这个事情不是难事;虽不是难事,我们自己这个障碍实在太大。如果诸位没障碍,那就可以证果,经还没有听一半就开悟,就证果了。龙女在法华会上,你看看一半还没有到,「安乐行品」讲完才一半,她一半还没到,讲了「提婆达多品」的时候,她就成佛,所以由这里看这又不难。前面给诸位说的,此法非难非易,没有难,就在当人自己肯不肯承当?悟了的人他决定不会贪恋世缘,这是给我们自己做一个借镜,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我开悟了,开悟怎么样?还贪财、还贪名那开什么悟?那这叫什么?叫增上慢,没开悟。悟了之后对於这个世缘,心里面确实没有印象,这个心干干净净,无论是在顺境、是在逆境,心都是清净的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。六祖大师开悟,他的心本来无一物,自本以来就无一物,这个心清净,悟是觉的;心里头有一物,有个佛也不行,有一个佛,佛还是一物。前面给诸位讲《心经》上说的,「无智亦无得」,这才是真正悟入境界。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小悟、大悟、彻悟。我们先要从名利上放下,从这下手,看到别人有了名利,有了富贵,你的心还会动,功夫不到家。
自己是个出家人穷得不得了,有道,有道谁晓得?哪个知道你有道?道又值几个钱?看到富僧坐了私家车,盖了个大庙,侍候的人众那么多,信徒那么多,你动不动心?心里头才动你要晓得你是凡夫,你没开悟。确实不动心,这个心才真正开悟,悟的心是净的,悟的心是无一物的。所以你要问,修行在哪里修行?在境界里头修,时时刻刻考验自己,我心动了没有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动了没有?修的什么行?用的什么功?用的不动心的功夫,一切顺逆境界里头不动心,给诸位说,这是真功夫,这个功夫可以了生死出三界,证大菩提、大涅槃。诵经、拜佛、参禅、打坐、念佛,目的都是要达到这个境界,那些是什么?那叫方便法。我们的心接触外面境界还动了,动了怎么办?念佛的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动念的心压下来,心里面想阿弥陀佛,不想这个境界。参禅的人或者用观心的方法远离境界,或者用参话头的方法离开外面境界。所以这些是方便方法你要会用!绝不是念佛人每天在阿弥陀佛像面前,念个一万声佛号,阿弥陀佛我今天对得起你,我念了一万声。离开佛像还是起心动念,那有什么用处?接触外面的境界心里面还动贪瞋痴,给诸位说,这样念佛念了一辈子,就算他每天一万声佛号一天也不缺,他也不能往生。
为什么?譬如说他的病天天吃那个药,病没有治好,药投下去了不生效,没治好,治的不是地方,这搞错了。譬如说病痛,我这个膀子很痛,那个医生给他开了药,叫你用药敷一敷、贴一贴,他把那个药贴在这里来那有什么用处?贴了多少服药,告诉医生不行,我这里还是痛。为什么还是痛?药贴到这边来。现在的修行人都是干这个事情,都干这个事情,他不晓得把佛号去伏贪瞋痴,去伏烦恼!他念了个佛号这是有口无心,要唱给阿弥陀佛听的,巴结阿弥陀佛,去讨好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我一天念你这么多,到时候你要接我去,他用的这个心糟糕不糟糕?他没有用在降伏烦恼上。我们见到外面境界称心的,心里起了贪心,一句阿弥陀佛压下去,贪心压下去;见了逆境,心里面不高兴,起了瞋恨心,一句阿弥陀佛把瞋恨心压下去,这个药是正好用对了地方。
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,佛堂里的课诵不重要,那等於说学生在学校上课的课堂作业,那是课堂作业,初学的人的课堂作业。怎么最重要?心里头起念头这个时候最重要,这个病起来了,立刻这个药投下去,把那个病立刻控制住,这顶重要的。所以说二六时中课诵功夫不间断,不间断念佛,这叫真正会念佛,真正会诵经。所以诵经那个诵是背诵,你要不背诵什么?一天到晚把经本拿在手上,走路也拿著,站著也拿著,坐著也拿著那多麻烦!念背了不要拿经书,而这个经是一遍一遍在心里头诵,注意力精神都注意在这经上,把外面这个事情喜怒衰乐,渐渐就伏住了,才能够发生功效。初学的人,给诸位说,诵经的功效比念佛功效大,因为佛号太短,一面念阿弥陀佛还打妄想,就这个妄念很容易掺杂在里面,很容易渗透。背诵一部经不容易渗透,因为一部经要渗透,底下就背不下去了。所以初学的人诵经,比念佛效果要来得显著。
妙法莲华 经大意 (第二十九集) 1981/7 台湾圆觉寺 档名:08-02-29
底下接著要说的就是证得之相,证得的样子这很要紧,此地给我们说的:
【虚心无证。而无所不证。】
一般讲能证所证还没有忘的时候,这是在用功夫的阶段,没有到达境界。举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来说,譬如说我们看到别人财富,发了大财,心才一动立刻阿弥陀佛压下去,这个时候是用功没证得。到有相当功夫,见如不见,好像心里很平静,见到这个外头境界不动心,晓得外头境界,晓得自己不动心还是没证,还是没达到那个境界。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得?心境两亡,心里头本来无一物,没有境、也没有心,这个时候是真正证得,也就是真正的清净,本来无一物。像这些境界我们都应该晓得,不要到自己有一点点清净,那个石头压草可以压得住,就以为是清净,这是错误的,这个仅仅是初步功夫而已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烦恼能够伏得住,你自己就觉得自在,这里面就有法喜、就有快乐、就有乐趣,我们常常讲法味,那法味就尝到。烦恼控制压不住,这个学佛的滋味没尝到,不晓得学佛什么味道,所以在佛法里头会退心。烦恼能控得住,法喜天天增长,味道尝到,给诸位说,不会退心了。到这个时候你才晓得,佛法的殊胜味道之好,一切世间法都比不上的,没办法比。我们常言说得好,世间人最大的嗜好莫非於贪吃,贪吃与好色莫过於这两样。你看佛法里面讲「禅悦为食」,你要能够尝到禅悦的滋味,天上人间最美妙的饮食那个味道都比不上,没办法比上的。禅是什么?禅定,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,得到禅定;悦是喜悦,法喜充满,在什么境界里头不动心。这个味道不是世间人从言语当中能够体会的,必须要亲证。古人所谓是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,一定要你亲自证得,你才晓得这个美好。
看底下一品「持品」。
【因宝塔品深赞持经之人。】
这是叙述前面「见宝塔品」,是『深赞』受持妙经之人。
【提婆品又诫求法者。当尽其诚。】
这一句话要紧,『求法』的条件就是这三个字,『尽其诚』,这三个字也是做学生的条件。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个学生?要「尽其诚」,凡是有这个条件的,他要得一个老师指教决定成功。印祖讲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成就,他能够尽其诚,那他当然得的是最大成就,没话说的。龙女为什么一刹那之间能成就?尽其诚。畜生尽其诚,都能够刹那之间成佛,我们的在人道尽其诚,难道还不如畜生吗?可见得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,未能尽其诚!可是这个问题来了,什么叫诚?我现在已经诚心诚意;换句话说,对这个诚字不能理解,不晓得什么叫诚。所以对这个字一定要懂得,诚是什么?诚是心里头一念不生,就叫诚。有了一个妄念还有诚的吗?不诚!所以诚这个字在菩提心里头直心。一天到晚想东想西诚个什么?听了老师的教导,读了佛的经书还在里头起心动念不诚。我们读这个书,这句怎么讲法,那句怎么说法、什么意思,这个祖师说的跟那个人说的不一样,不诚,诚没有了。
诚是怎么样?给诸位说,听经从头到尾,读经从头到尾,一念不生这叫尽其诚。意思懂得不懂得根本不要理会它,不要分别、不要执著,悟,求的是悟不是分别。用分别心就用心意识,诚没有了;离心意识,你所用的是诚心;用心意识,心意识里头没有诚心,第六识的分别,第七识执著,阿赖耶识落印象,哪有诚心?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做诚?你看那个道士画符诚则灵,符平常要练,练得很熟,为什么?到画的时候不能起一个念头,一笔下去一道符画成功,这一个阶段的时间,他心里头一念不生,这符就灵,画的符贴在那里,邪鬼看到害怕,诚则灵。佛法里诚就开悟,诚就得到,不诚无物!我们做不到这点,不要说是尽其诚,我们连这个诚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,以为我现在一心一意,我现在都诚心诚意来的,诚心诚意就不来,不诚他才来。这点非常之重要,这个做学生的态度真的就是这三个字。此地很显明的说明「求法者,当尽其诚」。
【故药王等二万菩萨。深体佛意。发愿持经。虽末世众生刚强难化。我等起大忍力。何患其弊恶上慢瞋浊谄曲耶。】
这几句诸位要把它划起来,为什么?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,讲到『刚强难化』到了极处,菩萨要没有『大忍力』、大慈悲,怎么能够发这个心到娑婆世界来,尤其到现在这个世界。现在这个世界人心坏到了极处,确实是经上讲的『弊恶上慢』,瞋恚、俗浊,俗不可耐,『谄曲』是这么个现象。在这种现象里面,菩萨还要忍辱、行慈,弘法利生。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,我们自己成了佛、得了道,我们将来到外面弘法利生,别的人家…
《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