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頭有人殺我頭,殺我頭也不怕,殺就殺,作夢假的,醒了以後頭還在脖子上,沒被殺掉,所以你自然就看破放下。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對事實真相不了解,事實真相了解之後在一切境界裏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自然不動心,自自然然曉得怎樣待人、怎樣處世。見什麼樣的人曉得說什麼樣的話,處什麼境界曉得該怎麼做事,用不用頭腦去想一下我該怎樣?不用,自自然然的;如果一想,那就落在心意識裏頭,不想的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他動過念頭沒有?沒有動過念,沒動念就說這麼多東西出來,不動念。所以說是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身體一切造作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整個身心境界都在叁昧之中,這是悟了的境界,我們講明白人的境界;沒悟是糊裏糊塗的人,醉生夢死迷迷糊糊的過日子。
所以佛在此地,對於這個問題,以龍女做個榜樣給我們看,說明這個事情不是難事;雖不是難事,我們自己這個障礙實在太大。如果諸位沒障礙,那就可以證果,經還沒有聽一半就開悟,就證果了。龍女在法華會上,你看看一半還沒有到,「安樂行品」講完才一半,她一半還沒到,講了「提婆達多品」的時候,她就成佛,所以由這裏看這又不難。前面給諸位說的,此法非難非易,沒有難,就在當人自己肯不肯承當?悟了的人他決定不會貪戀世緣,這是給我們自己做一個借鏡,不要以爲我們自己我開悟了,開悟怎麼樣?還貪財、還貪名那開什麼悟?那這叫什麼?叫增上慢,沒開悟。悟了之後對於這個世緣,心裏面確實沒有印象,這個心幹幹淨淨,無論是在順境、是在逆境,心都是清淨的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六祖大師開悟,他的心本來無一物,自本以來就無一物,這個心清淨,悟是覺的;心裏頭有一物,有個佛也不行,有一個佛,佛還是一物。前面給諸位講《心經》上說的,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才是真正悟入境界。我們佛法裏面講的小悟、大悟、徹悟。我們先要從名利上放下,從這下手,看到別人有了名利,有了富貴,你的心還會動,功夫不到家。
自己是個出家人窮得不得了,有道,有道誰曉得?哪個知道你有道?道又值幾個錢?看到富僧坐了私家車,蓋了個大廟,侍候的人衆那麼多,信徒那麼多,你動不動心?心裏頭才動你要曉得你是凡夫,你沒開悟。確實不動心,這個心才真正開悟,悟的心是淨的,悟的心是無一物的。所以你要問,修行在哪裏修行?在境界裏頭修,時時刻刻考驗自己,我心動了沒有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動了沒有?修的什麼行?用的什麼功?用的不動心的功夫,一切順逆境界裏頭不動心,給諸位說,這是真功夫,這個功夫可以了生死出叁界,證大菩提、大涅槃。誦經、拜佛、參禅、打坐、念佛,目的都是要達到這個境界,那些是什麼?那叫方便法。我們的心接觸外面境界還動了,動了怎麼辦?念佛的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動念的心壓下來,心裏面想阿彌陀佛,不想這個境界。參禅的人或者用觀心的方法遠離境界,或者用參話頭的方法離開外面境界。所以這些是方便方法你要會用!絕不是念佛人每天在阿彌陀佛像面前,念個一萬聲佛號,阿彌陀佛我今天對得起你,我念了一萬聲。離開佛像還是起心動念,那有什麼用處?接觸外面的境界心裏面還動貪瞋癡,給諸位說,這樣念佛念了一輩子,就算他每天一萬聲佛號一天也不缺,他也不能往生。
爲什麼?譬如說他的病天天吃那個藥,病沒有治好,藥投下去了不生效,沒治好,治的不是地方,這搞錯了。譬如說病痛,我這個膀子很痛,那個醫生給他開了藥,叫你用藥敷一敷、貼一貼,他把那個藥貼在這裏來那有什麼用處?貼了多少服藥,告訴醫生不行,我這裏還是痛。爲什麼還是痛?藥貼到這邊來。現在的修行人都是幹這個事情,都幹這個事情,他不曉得把佛號去伏貪瞋癡,去伏煩惱!他念了個佛號這是有口無心,要唱給阿彌陀佛聽的,巴結阿彌陀佛,去討好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我一天念你這麼多,到時候你要接我去,他用的這個心糟糕不糟糕?他沒有用在降伏煩惱上。我們見到外面境界稱心的,心裏起了貪心,一句阿彌陀佛壓下去,貪心壓下去;見了逆境,心裏面不高興,起了瞋恨心,一句阿彌陀佛把瞋恨心壓下去,這個藥是正好用對了地方。
所以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佛堂裏的課誦不重要,那等於說學生在學校上課的課堂作業,那是課堂作業,初學的人的課堂作業。怎麼最重要?心裏頭起念頭這個時候最重要,這個病起來了,立刻這個藥投下去,把那個病立刻控製住,這頂重要的。所以說二六時中課誦功夫不間斷,不間斷念佛,這叫真正會念佛,真正會誦經。所以誦經那個誦是背誦,你要不背誦什麼?一天到晚把經本拿在手上,走路也拿著,站著也拿著,坐著也拿著那多麻煩!念背了不要拿經書,而這個經是一遍一遍在心裏頭誦,注意力精神都注意在這經上,把外面這個事情喜怒衰樂,漸漸就伏住了,才能夠發生功效。初學的人,給諸位說,誦經的功效比念佛功效大,因爲佛號太短,一面念阿彌陀佛還打妄想,就這個妄念很容易摻雜在裏面,很容易滲透。背誦一部經不容易滲透,因爲一部經要滲透,底下就背不下去了。所以初學的人誦經,比念佛效果要來得顯著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二十九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29
底下接著要說的就是證得之相,證得的樣子這很要緊,此地給我們說的:
【虛心無證。而無所不證。】
一般講能證所證還沒有忘的時候,這是在用功夫的階段,沒有到達境界。舉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來說,譬如說我們看到別人財富,發了大財,心才一動立刻阿彌陀佛壓下去,這個時候是用功沒證得。到有相當功夫,見如不見,好像心裏很平靜,見到這個外頭境界不動心,曉得外頭境界,曉得自己不動心還是沒證,還是沒達到那個境界。什麼時候是真正證得?心境兩亡,心裏頭本來無一物,沒有境、也沒有心,這個時候是真正證得,也就是真正的清淨,本來無一物。像這些境界我們都應該曉得,不要到自己有一點點清淨,那個石頭壓草可以壓得住,就以爲是清淨,這是錯誤的,這個僅僅是初步功夫而已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煩惱能夠伏得住,你自己就覺得自在,這裏面就有法喜、就有快樂、就有樂趣,我們常常講法味,那法味就嘗到。煩惱控製壓不住,這個學佛的滋味沒嘗到,不曉得學佛什麼味道,所以在佛法裏頭會退心。煩惱能控得住,法喜天天增長,味道嘗到,給諸位說,不會退心了。到這個時候你才曉得,佛法的殊勝味道之好,一切世間法都比不上的,沒辦法比。我們常言說得好,世間人最大的嗜好莫非於貪吃,貪吃與好色莫過於這兩樣。你看佛法裏面講「禅悅爲食」,你要能夠嘗到禅悅的滋味,天上人間最美妙的飲食那個味道都比不上,沒辦法比上的。禅是什麼?禅定,就是在一切境界裏頭不動心,得到禅定;悅是喜悅,法喜充滿,在什麼境界裏頭不動心。這個味道不是世間人從言語當中能夠體會的,必須要親證。古人所謂是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一定要你親自證得,你才曉得這個美好。
看底下一品「持品」。
【因寶塔品深贊持經之人。】
這是敘述前面「見寶塔品」,是『深贊』受持妙經之人。
【提婆品又誡求法者。當盡其誠。】
這一句話要緊,『求法』的條件就是這叁個字,『盡其誠』,這叁個字也是做學生的條件。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做個學生?要「盡其誠」,凡是有這個條件的,他要得一個老師指教決定成功。印祖講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成就,他能夠盡其誠,那他當然得的是最大成就,沒話說的。龍女爲什麼一刹那之間能成就?盡其誠。畜生盡其誠,都能夠刹那之間成佛,我們的在人道盡其誠,難道還不如畜生嗎?可見得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,未能盡其誠!可是這個問題來了,什麼叫誠?我現在已經誠心誠意;換句話說,對這個誠字不能理解,不曉得什麼叫誠。所以對這個字一定要懂得,誠是什麼?誠是心裏頭一念不生,就叫誠。有了一個妄念還有誠的嗎?不誠!所以誠這個字在菩提心裏頭直心。一天到晚想東想西誠個什麼?聽了老師的教導,讀了佛的經書還在裏頭起心動念不誠。我們讀這個書,這句怎麼講法,那句怎麼說法、什麼意思,這個祖師說的跟那個人說的不一樣,不誠,誠沒有了。
誠是怎麼樣?給諸位說,聽經從頭到尾,讀經從頭到尾,一念不生這叫盡其誠。意思懂得不懂得根本不要理會它,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,悟,求的是悟不是分別。用分別心就用心意識,誠沒有了;離心意識,你所用的是誠心;用心意識,心意識裏頭沒有誠心,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執著,阿賴耶識落印象,哪有誠心?所以先要曉得什麼叫做誠?你看那個道士畫符誠則靈,符平常要練,練得很熟,爲什麼?到畫的時候不能起一個念頭,一筆下去一道符畫成功,這一個階段的時間,他心裏頭一念不生,這符就靈,畫的符貼在那裏,邪鬼看到害怕,誠則靈。佛法裏誠就開悟,誠就得到,不誠無物!我們做不到這點,不要說是盡其誠,我們連這個誠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,以爲我現在一心一意,我現在都誠心誠意來的,誠心誠意就不來,不誠他才來。這點非常之重要,這個做學生的態度真的就是這叁個字。此地很顯明的說明「求法者,當盡其誠」。
【故藥王等二萬菩薩。深體佛意。發願持經。雖末世衆生剛強難化。我等起大忍力。何患其弊惡上慢瞋濁谄曲耶。】
這幾句諸位要把它劃起來,爲什麼?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講到『剛強難化』到了極處,菩薩要沒有『大忍力』、大慈悲,怎麼能夠發這個心到娑婆世界來,尤其到現在這個世界。現在這個世界人心壞到了極處,確實是經上講的『弊惡上慢』,瞋恚、俗濁,俗不可耐,『谄曲』是這麼個現象。在這種現象裏面,菩薩還要忍辱、行慈,弘法利生。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爲,我們自己成了佛、得了道,我們將來到外面弘法利生,別的人家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