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人遇到,得的這個利益無量無邊。如果我們在整個時間裏面來說,空間裏面來講,佛出現在世間也是昙花一現。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出現,拿我們中國記載的算法到今年,也不過叁千零十年。
而底下一尊佛出世,彌勒佛再示現在我們人間五十六億年,五十六億年比起釋迦牟尼佛整個法運一萬二千年,豈不是昙花一現嗎?真是昙花一現。末法時期這個弘法正法道場也是昙花一現!我常常勸諸位說,你要在這裏學真東西,你才能夠得真受用,我們在正法道場一天、二天,你自己要是果然開悟,你這是一了百了。如何才能夠得到正法利益?就是信解行證,要有堅固的信心,正確的理解,依教修行,求的就是要證果,就是要證實佛所說的境界。具體說來,我在講堂裏面都跟大家講過,具體的講,能證的是一心不亂,我們現在念佛,我們就是求一心不亂;所證的是一真法界,你只要得一心,你所見到的法界就是一真。在我們淨土法門裏面講寂光淨土,寂光淨土與我們現前的生活不二,我們現在這個心不能專一,所以見不到。所以道是什麼?道是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在哪裏修?在事事物物上修,待人接物裏頭都要學個清淨心,學個如如不動,學個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修這個。修的是這個,學的是這個,證的還是這個,信解行證都是爲了這個,這叫真修行,這叫正法。底下說:
【佛思救拔。還複示生。如長者之歸家。】
受了邪教之害他才曉得回頭,被它迷住了,到以後受它的害這才回頭;只要你有回頭的心,佛菩薩這又示現在你面前。你這個心還沒有回頭的意思,佛菩薩不會明顯的教你,爲什麼?你不能接受。肯接受的時候就教你,可是教你的時候有一個條件,那就是底下這一句話:
【四衆敬仰。如諸子之歡喜。隨順古式。】
這是教學的方法、原則,學生的條件就是『敬仰』,誠敬、仰慕,這個語是雙關的,對老師誠敬、仰慕,對於法門誠敬、仰慕,這樣才行。我對老師很尊敬、很仰慕,對於這個法不太尊重,這不行,不能成就;對於法很尊重、很仰慕,對老師瞧不起那不行,這個機緣都沒有成熟。所以尊師重道是同時的,一個人具足這個條件,佛菩薩就教化這一個人,這一個人就成就;大衆有這個修學的態度,佛就示現在大衆當中來教化。昨天我給諸位說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你一個人發心就能夠利益一切大衆,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錄音。所以在以往多少這些大德們自己證果,證了果怎麼樣?與衆生沒有緣,就是衆生對他不尊重,沒有說法的機緣,那只好去住山、去閉關,去隱居起來,求他自己的深造,不能夠利益衆生。
今天情形就不一樣,今天沒有緣,沒有緣你可以,在從前就是一個是著書,我沒有緣,我能夠把這個著作留傳給後世。可是在從前留傳不容易,爲什麼?以前沒有印刷,要靠手寫。手寫的本子,如果沒有人尊敬你,他對你這個東西根本就不重視,你寫這個東西流傳不到幾年就沒有了,失掉了。今天印刷術發達,印個幾千本到處散,總有一本、兩本會傳下去,會被那個有善根福德的人他遇到了,他拿去發揚光大。所以這個情形不一樣,比從前來得方便。更方便的錄音,如果將錄音帶流通出去,這就度了很多人。雖然邪知邪見熾盛在世間,不怕,俗話常說「不怕不識貨,只怕貨比貨」,那個信邪的人他沒有聽過正法。他如果聽到正法他兩個比較,他就曉得了哪個是對,哪個是不對,哪個應當取,哪個應當舍。這是今天科技發達有這些方便,一個人住在茅蓬裏,住在關房裏也能夠弘法利生,也能夠把佛法流傳在世界各個角落。這就是我們要善用大衆傳播的工具,我們要會用這個東西。
『隨順古式』,「古式」是講原理、原則,諸位要懂得這個,千萬不要望文生義,我們要墨守成規那就錯了,爲什麼?你要采取古代的方式,在今天行不通。我昨天也給諸位提示過,佛法的複興必定在中國大陸,但是,如果要建立像從前那種的叢林,恐怕是不可能。爲什麼?以前那個叢林製度,是農業社會時代的産物,今天已經進入到工業時代,進入到太空科技,不會再有從前那種叢林出現,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。往後的佛法會向什麼方向發展?會向學院、向大學,向這個方向發展。現在我們也能看到一點迹象,我們立法院已經通過,大學裏面已經正式可以設立宗教學院,跟現在的學院完全一樣。既然有獨立的學院,當然就能夠發展爲獨立的大學,將來以後就是大學學院取代了叢林。可是這裏面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,如果他教學的方法、思想,采取現在一般的,現在新潮流的,那這個佛法就變質。這裏就要講「隨順古式」,佛法就複興!隨順古式是什麼?古式跟今式最大不相同地方,古式不著相,就是《起信論》裏面講的叁句話這就是古式。「離言說相,離文字相,離心緣相」,這十二個字記住,這就是隨順古式,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,這是佛佛道同,佛法就現前了。我們今天世間宗教學術都是著文字相、著言說相,不離心緣相。所以歐陽大師說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」,他著相,他用的是分別心,就是用的是第六識、第七識,第七識的執著,第六識的分別,他用這個,用這個這是世間法。古式是什麼?不用這個,轉八識成四智,佛教我們用平等性智、用妙觀察智、用成所作智,這叫隨順古式。諸位千萬要記住這句話,這才是隨順古式的真實義。
【故曰依諸經方求好藥草。備诠叁學叁德等法。故曰色香美味皆悉具足。谛審法門。爲說勸修。故曰搗篩和合與子令服。能依教修。便斷煩惱。出離生死。故曰速除苦惱無複衆患。】
底下這個幾句,諸位細細去看,我不必再說,但是這個話裏頭句句都重要。『叁學』是戒定慧、聞思修,可是這個東西前面給諸位講,你要隨順古式,古式是古佛所傳的原理、原則,你要不會,不會你就死在叁學裏面,那就是佛講的「無益苦行」。這個苦行要有利益我們學,苦行沒有利益你學它幹什麼?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戒學起。但是你要曉得,爲什麼叫你學戒?因爲戒能幫助你得定,你這個心一天到晚在外頭攀緣,戒是教你什麼?這心收回來,這個也不許,那個也不許,叫你攝心,作用是這個。所以戒是定的方便,它的目的是得定。現在學戒的人不能得定,爲什麼不能得定?他死在戒裏頭。戒是個樓梯,樓梯是個工具,叫你爬上上一層去,好了,你就執著在樓梯上,我不走了,那一層永遠爬不上,這叫死在戒條之下,不曉得它是個工具。定是不是目的?不是的,定還是工具,定是叫你開慧。佛法就是叫你開智慧,叫你大徹大悟,定是開慧的工具,戒又是得定的工具。我們如果說方便,這個戒是方便之方便,你要曉得這個道理,不但是戒不能夠執著,定都不能執著。小乘人不能夠開悟爲什麼原因?他執著定,所以佛說的「墮在涅槃坑」,涅槃就是定,墮落在無爲坑裏面,他執著,他不能舍離。
《圓覺經》裏面,這是我們剛剛講過的,《圓覺經》第二章,「普賢菩薩」這一章,就是講的修行最高指導原則;「文殊師利菩薩」第一章是講開悟,那是講的慧學,講的開悟。普賢菩薩這章是講的修行,一個是解門、一個是行門最高指導原則,《圓覺經》的前兩章。最高指導原則是什麼?「遠離諸患」,世間一切法是諸患,佛的戒定慧也是諸患,戒定慧是什麼?它對治貪瞋癡的。沒有貪瞋癡哪有戒定慧?所以戒定慧是方便法,你要把它當作真的那糟了。我們現在有病,病是貪瞋癡,戒定慧是藥,有貪瞋癡的時候必須要服這個藥,貪瞋癡沒有,戒定慧也不要,那有了戒定慧又出了毛病。所以六祖說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六祖大師連戒定慧也沒有。你要不相信,你去看《壇經》,印宗法師遇到他的時候,問他黃梅宗旨有沒有講禅定、般若?六祖大師說不講。他說爲什麼不講?「禅定、般若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,想想它這個意思。禅定不講,那個戒當然更不講了。
這就是告訴你直截了當以心傳心,這是禅家所謂是「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」。這個境界在我們淨土法門裏面來講,理一心不亂的境界,這是最上乘。我們要明了這個理,明了這個理你才曉得,我們現在有病我們吃藥,病好了藥也不要,你才懂得這個道理。如果說你在今天,我有病吃藥,我連那個藥也執著,那你病加深,本來一重病,現在把那個藥又加深,又增長一重病,這個諸佛菩薩流眼淚。所以要曉得哪是病、哪是藥,藥是幹什麼用的,不能從藥裏頭再起副作用,又增加了別的病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這是我們今天所以不能開悟、不能入門的根本原因在此地。講義諸位要細細的看,最好能夠把經文也看一遍,我們在此地聽講才會有味道。我講的都是經裏面的話,但是你不看經,你不曉得,你看了經之後,才曉得哪一句話是哪一段經文的意思。好,下課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叁十七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37
第十二頁的背面,末後也就是「壽量品」最後的兩行文,我們把它念念,這是說明經裏面所說比喻表法的義趣。
【當知父即真心。諸子即識想。真心本自不動。識想妄見去來。妄見若空。則始終不離當念。直下自信。我等成佛多時。如不承當。徒自歸功於佛。】
這個末後兩句話尤其是重要。所以一般人讀經依文解義,叁世佛怨,叁世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都叫冤枉。那就是什麼?不知道佛所說的意思,開經偈裏面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句話我們要多想想。佛說法,因爲從比喻當中一般人容易接受,中人以上以比喻來說是很適當的。所以佛經裏面這個比喻表法,處處我們都能夠看到,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。經裏面說的人、說的事、說的物,究竟代表的什麼意思,如果你要明白了,自己才能得受用。在這品經裏面告訴我們,如果我們自己能夠直下承當,你就能夠體會到佛說經的意思,真正明了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。所以此地說『我等成佛多時』,不是現在成佛,是本來成佛。你要是不敢當,這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