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勸人往聽。】
這就是勸人聽經的果報。
【得與總持菩薩共生一處。】
這果報比前面還要殊勝,爲什麼?前面隨喜看到人家已經進門來,來聽、來聽,坐到我這來。這是什麼?人家根本沒有來,他不曉得,你去勸他來聽,這個果報比前面更殊勝。『得與總持菩薩』,什麼是「總持菩薩」?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是總持菩薩。像《華嚴經》裏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總持菩薩,在淨土裏面講就是證理一心不亂的菩薩。這個位次高,也是實報莊嚴土華藏海會的菩薩,跟他們『共生一處』;換句話說,你當然也是跟他有同樣的地位。你與他不同樣的地位,你見不到他,這個果報太殊勝。我們發心要像佛心一樣,希望一切衆生早成佛道,愈早愈好。我們也得盡心盡力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別人,希望他快快成就,這樣的發心,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。至於他能不能成就?那是他自己的業障,他如果把這個道理聽明白,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他一定成就。佛菩薩、善友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這些,至於肯不肯依教修行?這是自己的事情,佛菩薩不能強迫我們怎麼個做法。開悟也是自己的事情,佛菩薩只能給我們講解這些原理原則,說明我們之所以不悟的所以然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要把我們之所以不悟的原因,要把它消除,消除這個原因要靠自己。
在此地也許有人懷疑,「勸人往聽」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?我們也勸不少人來聽經,我們也常常勸人來聽經,爲什麼我們現在還沒有證到一心不亂?佛在經上說的這個有沒有問題?諸位要記住前面的話,勸人往聽的人,能勸的人是能信自心,成佛雖未即證的人,是這個人。我們今天勸人去聽經的,大概跟這個道場、法師很有緣,我很喜歡他,我拉他到那聽經;那個地方講經,我不喜歡他我就不去,我自己也不去,我也不勸別人去。由此可知,這感情用事,自己不能夠辨別正法、邪法,不能辨別,是對人不是對事。佛法是講對事不對人,這個地方是正法道場,這個法師跟我有仇,冤家,我也要勸人去聽,爲什麼?正法;那個人講的是邪法,不是正法,他對我再好,我也不去聽,我也不勸人去聽。所以這裏頭只有邪正之辨、是非之別,不能講感情的;不能說情之所好,情意相投,那是要不得的,那是迷惑顛倒。一定要以理智的抉擇,才能夠得殊勝的功德利益。
【利根智慧。乃至六根淨妙。見佛聞法者。勸人必稱贊妙法。宜其獲報如斯。】
你看這底下幾句就說得很清楚,勸的人是什麼人?比我剛才講的條件還要高,是利根之人,是六根清淨之人,這樣的人。所以我們要弘法,先要自己修持,我們自己道沒有見到,如何能弘道?自己先要求見道,道就是一心;換句話說,我們自己先求證得一心。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唯用一心,就是用一心,那你就見道,你也就修道。一心是平等心、是清淨心,是大慈悲普覆之心,平等的慈悲,清淨心則一塵不染,慈悲心平等普覆。自己到這個境界,對於一乘妙法沒有不稱贊,沒有不弘揚,遇到有緣的人必定會勸他來聽,所以他得這樣的果報是理所當然。底下講:
【且須臾聽受。不及長時。】
聽個一次、兩次,不是長時間來聽的。
【分坐令坐。】
讓半個座位請別人坐。
【勢難終席。勸人往聽。未若親聞。而功德如是者。以劣顯勝也。劣既如此。勝則可知。】
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到的,就是經一句也好,必定要大開圓解。也就是我們講聽這一句經,他有悟處才有受用;聽經沒有悟處,聽得再多也不得受用。可是悟與不悟,與分別執著有很大的關系,這個分別心多,執著堅固的人,不容易開悟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個悟門,就是被分別、執著、妄想給堵塞,所以有聽經聽一輩子都不開悟。那個一輩子不是像我們現在這種情形,一個禮拜聽個一次、兩次,一天聽上個一個鍾點、兩個鍾點,不是這樣。天天聽,每天都能夠聽上個七、八個鍾點,一生不間斷的,不開悟的人都很多。所以這個事情要緊之處,就是叫你要看得破、要放得下,你能夠樣樣事情都看得破,樣樣都放得下,就很容易開悟。所以什麼叫利根上智?那就是能看破、能放下的人,這個人就是利根上智。看不破、放不下的人,這個人根性就遲鈍,樣樣與人計較,這是障礙了自己。根性利的人,什麼都看得開、都放得下的人,聽一句、兩句就大徹大悟。悟性給諸位說,一切衆生與諸佛菩薩是平等的,沒有什麼差別的。我們之所不悟,就是有這個障礙,你的分別執著愈堅固愈不容易開悟。所以諸位要想開悟,就得要放下,我爲什麼要放下?爲了要求開悟、爲了要求作佛。下面這個一段兩行半非常重要。
【不輕菩薩。】
就是底下這一品「常不輕菩薩品」,我們舉他做個例子,這是《法華經》裏面出現這樣一位菩薩,教給我們修行。『不輕』就是不敢輕慢別人,這個菩薩專修自卑而尊人,看一切人都在自己之上,見一切人都頂禮下拜,眼睛裏面看一切人都是諸佛,都是自己的老師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看到一個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就是常不輕菩薩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裏面以善財童子做榜樣,《法華經》裏面以常不輕菩薩做榜樣,這是現身說法示範給我們看的。如果你還輕慢一個人、還瞧不起一個人,你自己把你自己整個毀掉。爲什麼?你就是不想開悟,甘心墮落,就是這麼一個人,豈不是自己把自己毀掉!這是舉個例子說常不輕菩薩。
【力難弘演。】
就是他的智慧、能力不足,要弘揚這一部經他做不到。那怎麼辦?
【但持一句。】
他一生他在這個一部經裏頭,只明白、只記住一句經文,就照著這一句去做。哪一句?
【所謂汝等皆當作佛。】
常不輕菩薩就是只持這句,你們都是佛,我是衆生,他一生就修這一句,所以見一切人不敢輕慢。爲什麼?你們都是佛,我是衆生,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。
【自持勸人。】
他持什麼?就持這一句,恒持一句功德難思。
【因超沙劫。疾至菩提。隨喜功德。豈人天二乘福田可比耶。】
這個幾句話極力勸勉我們學常不輕菩薩,爲什麼?因爲我們自己最堅固的障礙,如果用常不輕菩薩的方法,可以把我們所有堅固障礙都破除,自己才有資格到上根利智一聞千悟,一生成就;所以我們要不肯這樣學的話,就糟了。我過去在臺中修學,李老師就常常教給我們,因爲佛門學佛的人總是喜歡批評人,總這個人不對、那個人不對。所以李老師教經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那就是教講經的方法,不給人看。不是吝啬,不是吝法,怕的是你看了之後你批評法師,你這個地方講得不對,那裏講錯誤,毛病百出。那個東西就跟戒律一樣,你看了戒律,你就批評這個人犯了戒,那個不守戒,成天自己造罪業,自己起分別、起執著,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自己都不知道。所以佛不叫你看戒律,李老師不叫你看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這大慈大悲,爲什麼?你不是這個人。你如果是明理的人,看了之後曉得戒律戒自己,不是戒別人,別人都是佛,他示現的破戒來給我看看,看看我動不動心?看看我還造不造業?那你就是常不輕菩薩。所以經、律、論都是對我一個人講的,不是對別人講的,與別人統統不相幹,別人都成佛了。戒是教我自己守的,不是教他人守的,他是佛!你要這樣學你一生成佛,你不能這樣學無量阿僧只劫你也成不了佛。好,今天講到此地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四十一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41
第十叁頁後面「法師功德品」。
【前文叁根領解。】
這一句是指前面所說的,上中下叁種根性的人,都能夠領悟、理解。
【廣及受持一句一偈。皆得授記。堪爲人天模範。】
這一句就指前面所說的,常不輕菩薩這個榜樣。從常不輕菩薩我們就能夠看出來,一乘了義的大經,受持『一句』功德就不可思議。到下面還有「常不輕菩薩品」。果真受持「一句」都能夠蒙佛授記,這是實在不可思議。這一品品題是標「法師功德」,前面是講法師。
【此中隨喜功德。已超凡聖。】
這是說的『隨喜』,「隨喜」的功德已經不可思議,指前面「隨喜功德品」。
【若具足受持者。功德若何。明其已獲六根清淨。故系之以功德。】
這是講的法師功德,這個兩品是連起來看。前面給諸位說過,如來滅後隨喜弘經,這個功德幾乎叫我們不敢相信。但是這是佛所說的,佛決定沒有妄語;換句話說,句句真實。像《金剛經》裏面所講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異語者,不诳語者」,我們又怎能不相信!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「能信自心」,這句非常的重要,能信就能證,所謂是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。如果自己發心『具足受持』,發願弘揚這功德就不是隨喜功德可比。在此地特別要注意到的,就是法師這個名詞,諸位必須要認清楚,絕不是說出了家就是法師,這個觀念是大錯特錯。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發願弘經,那不算法師;甚至於出了家,連隨喜功德都不肯修,那更不算法師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,佛門裏面稱和尚、稱法師是四衆都可以稱,這點我們現在很多人搞不清楚;唯獨比丘、比丘尼這是出家衆專稱的,在家不能稱。法師在家可以稱,和尚在家也可以稱,你們要是到李老師那去拜訪,孔德成先生寫的字送給他,題的款是「雪廬大和尚」。和尚是印度話,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,就是老師,印度人叫老師就叫和尚,所以和尚就是老師。老師,出家也可以做老師,在家也可以做老師,男人可以做老師,女人也可以做老師,小孩也可以做老師。所以現在人,對於佛教真正是一無所知!
你發願弘經,具足受持發願弘經,你就是法師。你自己願力不足,別人發心弘法利生的時候,你能夠幫助隨喜,那就是前面一品講的,隨喜功德;你自己肯發心來做的話,那你就是法師。如果你要是做和尚,那比法師的功德更殊勝,再給諸位說,和尚還可以不必講經,法師要講經。法師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