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劝人往听。】
这就是劝人听经的果报。
【得与总持菩萨共生一处。】
这果报比前面还要殊胜,为什么?前面随喜看到人家已经进门来,来听、来听,坐到我这来。这是什么?人家根本没有来,他不晓得,你去劝他来听,这个果报比前面更殊胜。『得与总持菩萨』,什么是「总持菩萨」?明心见性的菩萨就是总持菩萨。像《华严经》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总持菩萨,在净土里面讲就是证理一心不乱的菩萨。这个位次高,也是实报庄严土华藏海会的菩萨,跟他们『共生一处』;换句话说,你当然也是跟他有同样的地位。你与他不同样的地位,你见不到他,这个果报太殊胜。我们发心要像佛心一样,希望一切众生早成佛道,愈早愈好。我们也得尽心尽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别人,希望他快快成就,这样的发心,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。至於他能不能成就?那是他自己的业障,他如果把这个道理听明白,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他一定成就。佛菩萨、善友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这些,至於肯不肯依教修行?这是自己的事情,佛菩萨不能强迫我们怎么个做法。开悟也是自己的事情,佛菩萨只能给我们讲解这些原理原则,说明我们之所以不悟的所以然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要把我们之所以不悟的原因,要把它消除,消除这个原因要靠自己。
在此地也许有人怀疑,「劝人往听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?我们也劝不少人来听经,我们也常常劝人来听经,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到一心不乱?佛在经上说的这个有没有问题?诸位要记住前面的话,劝人往听的人,能劝的人是能信自心,成佛虽未即证的人,是这个人。我们今天劝人去听经的,大概跟这个道场、法师很有缘,我很喜欢他,我拉他到那听经;那个地方讲经,我不喜欢他我就不去,我自己也不去,我也不劝别人去。由此可知,这感情用事,自己不能够辨别正法、邪法,不能辨别,是对人不是对事。佛法是讲对事不对人,这个地方是正法道场,这个法师跟我有仇,冤家,我也要劝人去听,为什么?正法;那个人讲的是邪法,不是正法,他对我再好,我也不去听,我也不劝人去听。所以这里头只有邪正之辨、是非之别,不能讲感情的;不能说情之所好,情意相投,那是要不得的,那是迷惑颠倒。一定要以理智的抉择,才能够得殊胜的功德利益。
【利根智慧。乃至六根净妙。见佛闻法者。劝人必称赞妙法。宜其获报如斯。】
你看这底下几句就说得很清楚,劝的人是什么人?比我刚才讲的条件还要高,是利根之人,是六根清净之人,这样的人。所以我们要弘法,先要自己修持,我们自己道没有见到,如何能弘道?自己先要求见道,道就是一心;换句话说,我们自己先求证得一心。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唯用一心,就是用一心,那你就见道,你也就修道。一心是平等心、是清净心,是大慈悲普覆之心,平等的慈悲,清净心则一尘不染,慈悲心平等普覆。自己到这个境界,对於一乘妙法没有不称赞,没有不弘扬,遇到有缘的人必定会劝他来听,所以他得这样的果报是理所当然。底下讲:
【且须臾听受。不及长时。】
听个一次、两次,不是长时间来听的。
【分坐令坐。】
让半个座位请别人坐。
【势难终席。劝人往听。未若亲闻。而功德如是者。以劣显胜也。劣既如此。胜则可知。】
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的,就是经一句也好,必定要大开圆解。也就是我们讲听这一句经,他有悟处才有受用;听经没有悟处,听得再多也不得受用。可是悟与不悟,与分别执著有很大的关系,这个分别心多,执著坚固的人,不容易开悟。换句话说,我们这个悟门,就是被分别、执著、妄想给堵塞,所以有听经听一辈子都不开悟。那个一辈子不是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,一个礼拜听个一次、两次,一天听上个一个钟点、两个钟点,不是这样。天天听,每天都能够听上个七、八个钟点,一生不间断的,不开悟的人都很多。所以这个事情要紧之处,就是叫你要看得破、要放得下,你能够样样事情都看得破,样样都放得下,就很容易开悟。所以什么叫利根上智?那就是能看破、能放下的人,这个人就是利根上智。看不破、放不下的人,这个人根性就迟钝,样样与人计较,这是障碍了自己。根性利的人,什么都看得开、都放得下的人,听一句、两句就大彻大悟。悟性给诸位说,一切众生与诸佛菩萨是平等的,没有什么差别的。我们之所不悟,就是有这个障碍,你的分别执著愈坚固愈不容易开悟。所以诸位要想开悟,就得要放下,我为什么要放下?为了要求开悟、为了要求作佛。下面这个一段两行半非常重要。
【不轻菩萨。】
就是底下这一品「常不轻菩萨品」,我们举他做个例子,这是《法华经》里面出现这样一位菩萨,教给我们修行。『不轻』就是不敢轻慢别人,这个菩萨专修自卑而尊人,看一切人都在自己之上,见一切人都顶礼下拜,眼睛里面看一切人都是诸佛,都是自己的老师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看到一个善财童子,善财童子就是常不轻菩萨。所以《华严经》里面以善财童子做榜样,《法华经》里面以常不轻菩萨做榜样,这是现身说法示范给我们看的。如果你还轻慢一个人、还瞧不起一个人,你自己把你自己整个毁掉。为什么?你就是不想开悟,甘心堕落,就是这么一个人,岂不是自己把自己毁掉!这是举个例子说常不轻菩萨。
【力难弘演。】
就是他的智慧、能力不足,要弘扬这一部经他做不到。那怎么办?
【但持一句。】
他一生他在这个一部经里头,只明白、只记住一句经文,就照著这一句去做。哪一句?
【所谓汝等皆当作佛。】
常不轻菩萨就是只持这句,你们都是佛,我是众生,他一生就修这一句,所以见一切人不敢轻慢。为什么?你们都是佛,我是众生,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。
【自持劝人。】
他持什么?就持这一句,恒持一句功德难思。
【因超沙劫。疾至菩提。随喜功德。岂人天二乘福田可比耶。】
这个几句话极力劝勉我们学常不轻菩萨,为什么?因为我们自己最坚固的障碍,如果用常不轻菩萨的方法,可以把我们所有坚固障碍都破除,自己才有资格到上根利智一闻千悟,一生成就;所以我们要不肯这样学的话,就糟了。我过去在台中修学,李老师就常常教给我们,因为佛门学佛的人总是喜欢批评人,总这个人不对、那个人不对。所以李老师教经,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,那就是教讲经的方法,不给人看。不是吝啬,不是吝法,怕的是你看了之后你批评法师,你这个地方讲得不对,那里讲错误,毛病百出。那个东西就跟戒律一样,你看了戒律,你就批评这个人犯了戒,那个不守戒,成天自己造罪业,自己起分别、起执著,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自己都不知道。所以佛不叫你看戒律,李老师不叫你看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,这大慈大悲,为什么?你不是这个人。你如果是明理的人,看了之后晓得戒律戒自己,不是戒别人,别人都是佛,他示现的破戒来给我看看,看看我动不动心?看看我还造不造业?那你就是常不轻菩萨。所以经、律、论都是对我一个人讲的,不是对别人讲的,与别人统统不相干,别人都成佛了。戒是教我自己守的,不是教他人守的,他是佛!你要这样学你一生成佛,你不能这样学无量阿僧只劫你也成不了佛。好,今天讲到此地。
妙法莲华 经大意 (第四十一集) 1981/7 台湾圆觉寺 档名:08-02-41
第十三页后面「法师功德品」。
【前文三根领解。】
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,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,都能够领悟、理解。
【广及受持一句一偈。皆得授记。堪为人天模范。】
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,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。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,一乘了义的大经,受持『一句』功德就不可思议。到下面还有「常不轻菩萨品」。果真受持「一句」都能够蒙佛授记,这是实在不可思议。这一品品题是标「法师功德」,前面是讲法师。
【此中随喜功德。已超凡圣。】
这是说的『随喜』,「随喜」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,指前面「随喜功德品」。
【若具足受持者。功德若何。明其已获六根清净。故系之以功德。】
这是讲的法师功德,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。前面给诸位说过,如来灭后随喜弘经,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。但是这是佛所说的,佛决定没有妄语;换句话说,句句真实。像《金刚经》里面所讲「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异语者,不诳语者」,我们又怎能不相信!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「能信自心」,这句非常的重要,能信就能证,所谓是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如果自己发心『具足受持』,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。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,就是法师这个名词,诸位必须要认清楚,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,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。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,那不算法师;甚至於出了家,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,那更不算法师。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,佛门里面称和尚、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,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;唯独比丘、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,在家不能称。法师在家可以称,和尚在家也可以称,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,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,题的款是「雪庐大和尚」。和尚是印度话,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,就是老师,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,所以和尚就是老师。老师,出家也可以做老师,在家也可以做老师,男人可以做老师,女人也可以做老师,小孩也可以做老师。所以现在人,对於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!
你发愿弘经,具足受持发愿弘经,你就是法师。你自己愿力不足,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,你能够帮助随喜,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,随喜功德;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,那你就是法师。如果你要是做和尚,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,再给诸位说,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,法师要讲经。法师…
《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