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▪P7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?教員。和尚是校長,校長可以不必講經,我請一些教員來替我講經,替我教學。所以校長不一定要自己教學,可是校長是主持教化。一個寺院只有一個和尚,住持稱和尚,其余的都是法師,和尚不能有兩個人,一個學校不能有兩個校長。所以和尚叫親教師,雖然沒有上你的課,但是他是親教師,爲什麼?所有授課的這些老師都要聽他支配。所以整個教學的設計、構想是和尚的事情,教員不負責任。教員你叫我教什麼,我就教什麼,我只把這一門東西教好就行,他不負整個教學的責任。所以整個教學責任這是和尚。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,在家你要是建立一個道場,建立一個講堂,你自己有你的構想,我要弘揚哪一宗,或者弘揚大乘佛法,選哪些經典,請哪些人來講,你就是當了和尚。你比法師還要高,這個功德是第一殊勝。所以像這些事理要明白,我們自己要直下承當,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,統統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,認爲我們在家人沒分這個錯了。把最殊勝的功德給別人,自己不要,太謙虛、太客氣;謙虛客氣是需要的,但是在這個地方是應當當仁不讓。我們自己要認真修學。

  這個地方有兩句較量的話,說隨喜功德已經超過凡聖,具足受持,受持裏面一定有弘揚,這個功德如何?『明其已獲六根清淨』。這點諸位要知道,所謂功德就是「六根清淨」,六根不淨沒有功德,我們可以說有福德,沒有功德。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,功德是六根清淨,是智慧增長這是功德;福德是人天福報,這裏面差別很大。功德是無漏的,福德是有漏,我們現在有很多人搞不清楚,把有漏的福德當作功德,這是很大的誤會。底下就說如果是這麼個說法:

  【阿羅漢已得六通叁明。】

  六根應當清淨,爲什麼阿羅漢還比不上:

  【隨喜功德。】

  實際上這個道理在我們講席裏頭也常常說,阿羅漢的心量小,發心不相同。這個底下是從因果上說,阿羅漢在果地,持經的菩薩在因地。所以菩薩與羅漢雖然都是具足了『六通叁明』,但是阿羅漢不發心弘經,清淨雖然清淨沒慈悲,不慈悲。菩薩是清淨又慈悲這不相同。阿羅漢:

  【耽著叁昧。爲果所縛。】

  就是他自己所證的九次第定,九次第定是很殊勝、微妙的享受,他在這裏面去享樂,他不肯舍棄,所以被他的果報所束縛,他不得自在。孔老夫子在《禮記》裏面也教我們,「安安而能遷」,這是菩薩精神。兩個安就是身安、心也安,這多自在!身心都非常的安穩、舒適;可是衆生有難的時候,你要把你的舒適生活要舍棄掉,要去幫助別人。這種事情有許多人他就不幹,小乘人就不發心,他這個身心都得到安穩,不願意舍棄,去管別人的事情。所以小乘人:

  【不肯淨佛國土教化衆生。】

  這八個字諸位要記住,小乘跟菩薩不一樣地方,菩薩是願意、樂意『淨佛國土教化衆生』;小乘人視這個爲畏途,他害怕。但是我們必須要曉得,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淨則化已,不淨談不上化!所以自己清淨才能夠居塵不染,居塵不染而後才能夠淨化衆生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由此可知,小乘人不願意,他心就還不是真正的清淨,楞嚴會上佛所講的小乘人境界,「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」。你們想想小乘人淨不淨?不清淨!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,他內還有守,守就是執著。執著個什麼?執著個滅法塵,他還分別法塵,滅法塵清淨,他心裏頭有一個清淨,他執著我的境界很清淨,哪裏曉得,真心裏面淨穢俱不可得,沒有染淨。他居然心裏頭還有個淨,他染沒有了還有個淨,淨就是他的障礙。因爲他執著淨,不肯舍這個清淨,所以他「淨佛國土教化衆生」無量無邊的功德他也做不到。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見性,沒有見到真心,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。

  【持經者。始獲圓因。未名得果。因心功德。尚與羅漢果齊。則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議也。】

  『持經』,像佛在一切經裏面所講,「讀誦受持,爲人演說」,這叫「持經」,所以要讀、要誦。讀誦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講過,看著本子叫讀,離開本子叫誦,誦就是背誦,這在佛法修學裏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。受是接受,持是保持而不失去,讀誦是方法,受持是功德。受個什麼?持個什麼?給諸位說,受持的是戒定慧,是叁學叁慧,受持的是這個。因此讀誦就是修戒定慧,前面講過,在此地再給諸位重複提一次。初學的這個經還沒念熟,當然不會背,所以你就看著本子讀。讀的時候不是叫你解義,如果你在這裏面求解義那叫打妄想,爲什麼?你不會解。所以前面也曾經給諸位說過,佛經沒有解,沒有講法,你不必求解,你老實去念。念就是修戒定慧,你專心去念,能背更好,心裏面二六時中常常在讀誦,讀誦的時候你心裏面就不起妄念,不起妄念就是戒律裏頭「諸惡莫作」。這種戒給諸位講叫道共戒,你心在道上,什麼戒都不犯,什麼戒都清淨。誦經典,經典是世出世間善中之善,所以你讀經就是「衆善奉行」。你看看,戒律不過就是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你讀誦經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淨,這就受持精進。讀誦的時候專心,專心就是修定,心裏頭沒有妄念、沒有妄想,一心一意在讀誦經文,這就是修定。所有禅定的功夫不過如是!經文念得清清楚楚,從「如是我聞」到「信受奉行」,一個字不錯,一個字不顛倒,一個字也不漏掉,這就是修慧。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讀誦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,實在是妙極了。如果你一面讀,一面在想這一句什麼意思,這一段說得很好,那你戒定慧全都沒有,那變成什麼?變成世間人讀世間書。所以修行人念經,跟世間人念書不一樣,修行人念經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。次第上修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,這個修法一次完成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,知道這樁事功德利益無量無邊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,都是用這個方法來教化衆生。這樣讀誦久了;換句話說,你這個戒定慧漸漸有了基礎,漸漸堅固,漸漸增長,這就是受持的功德。一切境界裏面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才稍稍動,經就提起來,所以經要熟道理就在此地。初學的人讀誦經典利益很大,爲什麼?因爲初學的人,你叫他念一個佛的名號、念一個菩薩名號,太短!念一個咒語太短,短怎麼樣?覺得力量不夠,一面念一面打妄想,力量不夠。如果受持一部經,或受持一部大經,那你一定要專心,爲什麼?打個妄想,經就念錯。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,你這個戒定慧叁學才能修得成。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六個字不太容易,對初學的人不容易。如果對老修行人來說,這個愈簡單愈有力量,爲什麼?老修行的人心已經清淨,所以一句、兩句就能産生無量無邊的效果。初學的人心是亂的,所以要以大經來攝受;老修行人心是清淨的,一句佛號、一句菩薩號就具足一切功德。

  因此,我們要想想自己,如果自己根性利,什麼叫利?心清淨就是利,一聽這個道理就明白這是利。怎麼聽都聽不懂,怎麼念也記不住,心裏頭亂糟糟的,這就是根性不利。不利最好是讀誦經典,讀誦經典我也勸過諸位,選一部經。一切經你可以多看,可以多聽,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經,不要常常換,常常換你這一部經就念不熟,你就不能背誦。一部經能背之後,我們看看古人那是我們的榜樣、是我們的典型,差不多還要念叁千部。你們在《壇經》裏面看到法達禅師受持《法華經》,他自己講誦《法華經》叁千部。諸位想想,誦叁千部,前面看著本子讀那還不算,讀到能背了,他已經從頭到尾背過叁千遍,一天背一遍差不多將近十年。人家有這樣的功力,所以遇到祖師才能夠言下大悟,明心見性。我們今天遇到佛,也不會開悟,爲什麼?心裏頭什麼都沒有,沒用過功夫,怎麼會開悟?這是講的是「受持讀誦」。

  爲人演說非常重要,爲什麼?自己已經成就殊勝的功德利益,絕不能忘了衆生,回向偈裏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」,爲了報恩,救濟衆生苦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弘經。我們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一切財物的救濟,像經裏面講「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」,你只能養他的身命,而把他的慧命忽略。今天世界上有許多富強的國家,以美國爲例子,全世界最富強的國家。美國人生活過得怎麼樣?從美國回來這些同學告訴我們,美國人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,天天要吃安眠藥、鎮定劑,他一天不吃他一天就過不去,這是說明什麼?說明富而不樂。富而不樂就比不上貧而樂,由此可知,精神的生活超過了物質生活。現在世間人迷惑顛倒,專門去追求物質生活,愈追求愈苦,苦不堪言。得不到苦,得到了還是苦,後來的果報更不堪設想,必須是真正覺悟的人,他才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中國自古以來,我們的列祖列宗教給我們什麼?教給我們過精神生活。物質生活固然講求,不是不講求,但是是以精神生活爲主,物質生活是爲輔助,真正的曉得因果通叁世。所以命裏面是富貴的,過去世修的福多,這一世在物質上得到富貴,安於富貴;貧賤者過去世沒有修福,也能夠安於貧賤。他爲什麼能得到安?就是精神生活滿足,物質生活欠缺一點,他也非常自在。這是西方人說實在的話,你怎麼跟他講他也不懂,爲什麼?他沒有這個經驗。換句話說,自古以來西方人就沒有過過精神的生活,也可以說是他是物質重於精神。跟我們東方不一樣,東方人是精神重於物質,這是在觀念上不相同。

  唯有弘經普遍發揚真理,大家才會明了,才會覺悟到,精神生活是真樂。人生在世求的什麼?就是求的安樂。真正的樂自由自在,無牽無挂這是真樂。如果一個人在生的時候,一生當中拼命去追求財富,這個人很可憐。他爲什麼活?他爲財富活的,財富是他的主人,他是財富的奴婢!一生超不出財富的魔掌,你說這種人可憐不可憐?沒有自己。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製,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製,幾個人能夠覺悟擺脫魔掌?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、什麼都不求,什麼都不求你就得大…
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