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在。那也許有人說,那我什麼都不求,我什麼都沒有了。你就錯了,你真正到什麼都不求,你看看你會不會有缺乏?如果有缺乏,佛法我們也不要相信,因果定律可以推翻。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,你求幹什麼?你求,拼命追求也是這些,不求也是這些,那何必求!求多苦,爲物所移;不求多樂,自己安然享受。所以一個覺悟的人怎麼樣?造福不求福,種因,因殊勝,果當然殊勝,這是一定道理;愚人追求果報,不曉得種因。財富之不缺乏,財布施;智慧、技能之不缺乏,法布施;健康長壽之獲得,無畏布施。千經萬論佛這樣教給我們,我們爲什麼不信?爲什麼不肯去做?天天想去強求,天天去動腦筋、打歪主意,能求得到嗎?求到是你命中有的,求不到你命裏頭本來沒有,可見得得到、得不到與求無關,與你命有關,與求無關。佛法在說明這些道理,我們曉得這些道理,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膽的去做它,爲什麼?理明,沒有疑惑了,你的果報就愈來愈殊勝。
今年暑假,這些學生們要求我給他們講《了凡四訓》。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樣,他得的果報是不是圓滿的?給諸位說不圓滿。爲什麼?當年雲谷大師教他的時候,他還是半信半疑,半信半疑的照做,做得也不積極,也不認真,所以許的叁千樁善事十年才圓滿。可是十年他的命運統統改變,於是乎他就相信,所以後來愈做愈積極,變成有求必應。他求富貴、求功名、求長壽、求兒女沒有一樁他沒有得到,樣樣都得到。就是真正接受,而且是全家接受,這是個典型樣子擺在這裏給我們看。我曾經給諸位說,我過去有一個過去同事劉淵武先生,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幾年失去聯絡,去年在圓覺寺講經的時候,報紙上刊我們這個消息,他看到報紙打電話給我聯絡上,現在住在新店。他這一家專門修《了凡四訓》,所獲得的果報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,有求必應。當年我們在一起時候,他的境遇苦不堪言,我送了他一本《了凡四訓》,他就能夠信受奉行,使晚年的時候整個改變。他現在還把我給他的《了凡四訓》,供在家裏做傳家之寶,這是現前的了凡居士。就怕你不肯做,你不肯認真的做;你如果肯做,肯認真的做確實有求必應,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這在佛法裏講叫小道,求的什麼?人天福報,小道。佛教我們所求的大道,大道是「淨佛國土教化衆生」,這是大道。像了凡居士照這樣去做、去修的話,你這個福報是一生,頂多再到來世。如果你要發心教化衆生淨佛國土,你的果報這就不可思議,經論裏面說得太多。像迦葉尊者,在因地像我們這個程度一樣,他供養一尊辟支佛一缽飯,就能夠得九十億, 劫不受貧窮的果報。這個話說來幾個人肯相信?爲什麼供養辟支佛一缽飯會有這麼大的果報?如果這缽飯要供養一個持經,就是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的人,這個的果報比供養辟支佛的果報還要大,你相信嗎?道理在哪裏?就是因爲辟支佛度化衆生,你供養他就是請轉*輪,請佛住世。自己雖然不能弘化,但是能夠請他住世弘化,你隨喜功德,所以這修的是隨喜功德。辟支佛教化衆生不如菩薩,爲什麼?菩薩是主動的,辟支佛是被動,他不主動發心,所以這小乘人。別人請他他教,你發心跟他學他教你,他不來找你;菩薩是主動發心,作不請之友。所以你供養菩薩的功德,超過了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所以「持經者,始獲圓因」,「始」是剛剛開始。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,持經就是受持戒定慧,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亂。一心就是戒定慧,戒定慧就是一心,叁學叁慧與一心是一不是二。受持的是什麼?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裏頭戒定慧統統具足。這樣的人弘經教學,所以這一開頭他得的因是圓因,圓滿的因。由此可知,我們如果要是疏忽,不在一心上用功夫,咱們怎麼修,因不圓。所以這是一乘了義大法,圓頓菩薩修的因,是圓因,這個功德就殊勝!沒有結果,還沒有到果地,在修因,剛剛開始修這個圓滿之因,他的功德已經就跟阿羅漢相等,與辟支佛就相等。由此可知,菩薩在圓教講是什麼地位?六信、七信的菩薩,沒有到圓初住,六信、七信的菩薩。如果在我們淨土法門裏面來講,我們可以這樣說功夫成片的菩薩,還沒有到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與阿羅漢齊,沒有,只是功夫成片這個法師的功德就不得了。記住,法師通在家、出家,不要一聽到法師是出家人,我們自己沒分,那你自己顛倒,自己搞錯了。你本身可以發心當法師、當和尚,和尚、法師都不必出家。好,下課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四十二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42
因地上的功德就與阿羅漢果齊了,果上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果又指的是什麼?我們要明了,究竟的果位是佛。佛出現在世間「淨佛國土教化衆生」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,真正不可思議。要從分證果上來說,那就圓教初住菩薩以上,這就是證果的法師,這是法身大士功德當然不可思議。如果我們把這個標准再降低,降低到相似位、觀行位都不可思議。譬如當年智者大師,我們曉得這是法華宗第一代祖師,天臺的智者大師他往生的時候,他的這些徒弟們問他,問他老人家你已經證到什麼果位了?大師很謙虛的說,他因爲領衆,領衆就有很多拉拉雜雜的事情要操心,所以他說他只證得五品位。五品位是什麼位?是在觀行位;換句話說,這個位次不高,充其量不過是事一心不亂而已。由此可知,這個地位最高也不過是七信位菩薩,就是六信、七信信位菩薩。那我們想想,智者大師的功德就不得了!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,領衆是不得已,現在人一出家發心就想做當家、做住持。如果沒有智者大師那個戒定慧的功德,這領衆不曉得把衆領到哪兒去了。
所以從前叢林裏面,不要說是和尚,就是裏面辦事的這些人,都是菩薩再來。像天臺山國清寺,連廚房裏面燒飯的、舂米的,都是文殊、普賢、阿彌陀佛再來。豐幹和尚舂米的,阿彌陀佛化身;寒山、拾得廚房裏燒火的,他們幹什麼?他們來供養大衆。來做這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,菩薩來成就大家!所以我們念佛人講到果證,就是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這是證的小果,我們念佛人證的小果,理一心不亂證的是大果。所以,只要證得一心不亂,那就是果上功德不可思議,你證得事一心不亂,阿羅漢決定比不上你。爲什麼?阿羅漢沒有菩提心,你有菩提心,怎麼能相比!阿羅漢跟你能比的地方,只是極小的一部分,就是斷見思煩惱,阿羅漢已經斷見思煩惱,你也斷見思煩惱,所以在這點上阿羅漢可以跟你比。除這點以外,任何一方面,阿羅漢都不能跟你相比。這下面提出一個疑問的來問:
【或曰。既是因心。世間頗有如是之人不。】
這是提出一個假設的疑問,像這樣的人我們世間有沒有?你看底下答覆:
【曰實有是人。愧予識淺不能博記。】
這是法師在此地謙虛,自己客氣,說明什麼?自己見識有限。這個大意是湛然法師說的,這個『予』就是湛然法師自稱,我很慚愧,我這個見識狹小,不夠淵博,確實有這個人,但是我不認識。
【又無聖智圓鑒。】
自己證了果這自己才是聖人,才有聖人的智慧,才能夠圓滿的照了,哪個人是再來人、哪個人到什麼果位,看得清清楚楚。高位看底下看得清楚,底下看高的看不到。如果你要是證得理一心,那事一心以下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,某人是什麼樣的境界全清楚。這就是謙虛說自己沒有證得『聖智』,沒有『圓鑒』的能力。
【姑以所聞。略引一二。以釋子疑。】
平常我們也曾經聽說,聽說的也不少,略舉幾個人來消釋你的疑惑。就是說你不必多疑,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,下面舉了幾個人。
【如離婁見隔山蟻鬥。即是眼根。】
這就是有天眼,隔了一個山,別人看不到那個螞蟻打仗,他在這看到。這是我們世間人,這不是學佛的,不是學佛的六根都有特別聰利的,那何況佛門裏面修證的,那更不必說!
【文姬壁外聽其斷弦。即是耳根。】
前面是天眼,這是天耳,隔了個牆,牆外面彈琴弦斷了,她能夠聽得清清楚楚。這兩個是說的我們中國古人,這是我們曆史上有記載的。
【龍樹能辨百味之丸。即是鼻根。】
這是『龍樹菩薩』,造《大智度論》的就是他,他的鼻根通達,沒有障礙。我們在古時候和藥,現在中藥也是如此,藥丸有許多種藥配出來,做出來的,他一聞就曉得這裏面有哪些材料,一樣一樣都說得清清楚楚,這是鼻根通利。你說今天我們拿東西來要化驗、要分析,看看裏頭有哪些成分,有的時候還未必很正確。人家聞一聞就曉得,你這裏面有多少東西,某種東西有多少成分,他就清清楚楚。
【孔明能辨涪水。即是舌根。】
這講諸葛亮。
【圖澄掌現軍旅。即是身根。】
佛圖澄,這是國王問他,軍隊在外面打仗的情形。他就把手掌塗了一點麻油,叫國王你自己來看,就像電視一樣。軍隊在外面打仗、行軍的情形,完全在他手掌裏面,比現在的電視還管用。這是佛法裏面講的「叁明六通」!
【康節遙谶未來。即是意根。】
『康節』是邵康節,他有一部很著名的書,也是我們中國預言的根本叫《皇極經世書》,他推算的就很久遠。講國運、世運,這個世界的變化,多少萬年一個周期,根據《易經》所推演下來,講整個世界的世運這是大預言,這是『意根』。
【曰是等不聞持經而得。】
這些人都沒有說明他是『持經而得』的。
【適已言之。愧無聖智圓鑒。安知其前生不持經乎。】
這些人都有這樣了不起的神通,特殊的能力,可惜我們自己沒有『聖智』,沒有天眼,這些人這一生沒有聞經,沒有受持讀誦,那前生、再前生?我們不曉得。如果我們有宿命通,我們知道這個人的過去世,曉得你過去世修行好,過去世已經證得這個境界,今天再到人間來,雖然不聞經,不遇佛法,他這個能力還存在,還能夠保持而不失。像去年下半年,我在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