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▪P7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自在。那也许有人说,那我什么都不求,我什么都没有了。你就错了,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,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?如果有缺乏,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,因果定律可以推翻。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,你求干什么?你求,拼命追求也是这些,不求也是这些,那何必求!求多苦,为物所移;不求多乐,自己安然享受。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?造福不求福,种因,因殊胜,果当然殊胜,这是一定道理;愚人追求果报,不晓得种因。财富之不缺乏,财布施;智慧、技能之不缺乏,法布施;健康长寿之获得,无畏布施。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,我们为什么不信?为什么不肯去做?天天想去强求,天天去动脑筋、打歪主意,能求得到吗?求到是你命中有的,求不到你命里头本来没有,可见得得到、得不到与求无关,与你命有关,与求无关。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,我们晓得这些道理,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,为什么?理明,没有疑惑了,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。

  今年暑假,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《了凡四训》。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,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?给诸位说不圆满。为什么?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,他还是半信半疑,半信半疑的照做,做得也不积极,也不认真,所以许的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。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,於是乎他就相信,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,变成有求必应。他求富贵、求功名、求长寿、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,样样都得到。就是真正接受,而且是全家接受,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里给我们看。我曾经给诸位说,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,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,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,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,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,现在住在新店。他这一家专门修《了凡四训》,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,有求必应。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,他的境遇苦不堪言,我送了他一本《了凡四训》,他就能够信受奉行,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。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《了凡四训》,供在家里做传家之宝,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。就怕你不肯做,你不肯认真的做;你如果肯做,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
  这在佛法里讲叫小道,求的什么?人天福报,小道。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,大道是「净佛国土教化众生」,这是大道。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、去修的话,你这个福报是一生,顶多再到来世。如果你要发心教化众生净佛国土,你的果报这就不可思议,经论里面说得太多。像迦叶尊者,在因地像我们这个程度一样,他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,就能够得九十亿, 劫不受贫穷的果报。这个话说来几个人肯相信?为什么供养辟支佛一钵饭会有这么大的果报?如果这钵饭要供养一个持经,就是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的人,这个的果报比供养辟支佛的果报还要大,你相信吗?道理在哪里?就是因为辟支佛度化众生,你供养他就是请转*轮,请佛住世。自己虽然不能弘化,但是能够请他住世弘化,你随喜功德,所以这修的是随喜功德。辟支佛教化众生不如菩萨,为什么?菩萨是主动的,辟支佛是被动,他不主动发心,所以这小乘人。别人请他他教,你发心跟他学他教你,他不来找你;菩萨是主动发心,作不请之友。所以你供养菩萨的功德,超过了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所以「持经者,始获圆因」,「始」是刚刚开始。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,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,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。一心就是戒定慧,戒定慧就是一心,三学三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。受持的是什么?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里头戒定慧统统具足。这样的人弘经教学,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,圆满的因。由此可知,我们如果要是疏忽,不在一心上用功夫,咱们怎么修,因不圆。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,圆顿菩萨修的因,是圆因,这个功德就殊胜!没有结果,还没有到果地,在修因,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,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,与辟支佛就相等。由此可知,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?六信、七信的菩萨,没有到圆初住,六信、七信的菩萨。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,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,还没有到一心不乱。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,没有,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。记住,法师通在家、出家,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,我们自己没分,那你自己颠倒,自己搞错了。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、当和尚,和尚、法师都不必出家。好,下课。

  妙法莲华 经大意  (第四十二集)  1981/7  台湾圆觉寺  档名:08-02-42

  因地上的功德就与阿罗汉果齐了,果上功德不可思议,这个果又指的是什么?我们要明了,究竟的果位是佛。佛出现在世间「净佛国土教化众生」,这个功德无量无边,真正不可思议。要从分证果上来说,那就圆教初住菩萨以上,这就是证果的法师,这是法身大士功德当然不可思议。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低,降低到相似位、观行位都不可思议。譬如当年智者大师,我们晓得这是法华宗第一代祖师,天台的智者大师他往生的时候,他的这些徒弟们问他,问他老人家你已经证到什么果位了?大师很谦虚的说,他因为领众,领众就有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要操心,所以他说他只证得五品位。五品位是什么位?是在观行位;换句话说,这个位次不高,充其量不过是事一心不乱而已。由此可知,这个地位最高也不过是七信位菩萨,就是六信、七信信位菩萨。那我们想想,智者大师的功德就不得了!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,领众是不得已,现在人一出家发心就想做当家、做住持。如果没有智者大师那个戒定慧的功德,这领众不晓得把众领到哪儿去了。

  所以从前丛林里面,不要说是和尚,就是里面办事的这些人,都是菩萨再来。像天台山国清寺,连厨房里面烧饭的、舂米的,都是文殊、普贤、阿弥陀佛再来。丰干和尚舂米的,阿弥陀佛化身;寒山、拾得厨房里烧火的,他们干什么?他们来供养大众。来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,菩萨来成就大家!所以我们念佛人讲到果证,就是一心不乱,事一心不乱这是证的小果,我们念佛人证的小果,理一心不乱证的是大果。所以,只要证得一心不乱,那就是果上功德不可思议,你证得事一心不乱,阿罗汉决定比不上你。为什么?阿罗汉没有菩提心,你有菩提心,怎么能相比!阿罗汉跟你能比的地方,只是极小的一部分,就是断见思烦恼,阿罗汉已经断见思烦恼,你也断见思烦恼,所以在这点上阿罗汉可以跟你比。除这点以外,任何一方面,阿罗汉都不能跟你相比。这下面提出一个疑问的来问:

  【或曰。既是因心。世间颇有如是之人不。】

  这是提出一个假设的疑问,像这样的人我们世间有没有?你看底下答覆:

  【曰实有是人。愧予识浅不能博记。】

  这是法师在此地谦虚,自己客气,说明什么?自己见识有限。这个大意是湛然法师说的,这个『予』就是湛然法师自称,我很惭愧,我这个见识狭小,不够渊博,确实有这个人,但是我不认识。

  【又无圣智圆鉴。】

  自己证了果这自己才是圣人,才有圣人的智慧,才能够圆满的照了,哪个人是再来人、哪个人到什么果位,看得清清楚楚。高位看底下看得清楚,底下看高的看不到。如果你要是证得理一心,那事一心以下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,某人是什么样的境界全清楚。这就是谦虚说自己没有证得『圣智』,没有『圆鉴』的能力。

  【姑以所闻。略引一二。以释子疑。】

  平常我们也曾经听说,听说的也不少,略举几个人来消释你的疑惑。就是说你不必多疑,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,下面举了几个人。

  【如离娄见隔山蚁斗。即是眼根。】

  这就是有天眼,隔了一个山,别人看不到那个蚂蚁打仗,他在这看到。这是我们世间人,这不是学佛的,不是学佛的六根都有特别聪利的,那何况佛门里面修证的,那更不必说!

  【文姬壁外听其断弦。即是耳根。】

  前面是天眼,这是天耳,隔了个墙,墙外面弹琴弦断了,她能够听得清清楚楚。这两个是说的我们中国古人,这是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。

  【龙树能辨百味之丸。即是鼻根。】

  这是『龙树菩萨』,造《大智度论》的就是他,他的鼻根通达,没有障碍。我们在古时候和药,现在中药也是如此,药丸有许多种药配出来,做出来的,他一闻就晓得这里面有哪些材料,一样一样都说得清清楚楚,这是鼻根通利。你说今天我们拿东西来要化验、要分析,看看里头有哪些成分,有的时候还未必很正确。人家闻一闻就晓得,你这里面有多少东西,某种东西有多少成分,他就清清楚楚。

  【孔明能辨涪水。即是舌根。】

  这讲诸葛亮。

  【图澄掌现军旅。即是身根。】

  佛图澄,这是国王问他,军队在外面打仗的情形。他就把手掌涂了一点麻油,叫国王你自己来看,就像电视一样。军队在外面打仗、行军的情形,完全在他手掌里面,比现在的电视还管用。这是佛法里面讲的「三明六通」!

  【康节遥谶未来。即是意根。】

  『康节』是邵康节,他有一部很著名的书,也是我们中国预言的根本叫《皇极经世书》,他推算的就很久远。讲国运、世运,这个世界的变化,多少万年一个周期,根据《易经》所推演下来,讲整个世界的世运这是大预言,这是『意根』。

  【曰是等不闻持经而得。】

  这些人都没有说明他是『持经而得』的。

  【适已言之。愧无圣智圆鉴。安知其前生不持经乎。】

  这些人都有这样了不起的神通,特殊的能力,可惜我们自己没有『圣智』,没有天眼,这些人这一生没有闻经,没有受持读诵,那前生、再前生?我们不晓得。如果我们有宿命通,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过去世,晓得你过去世修行好,过去世已经证得这个境界,今天再到人间来,虽然不闻经,不遇佛法,他这个能力还存在,还能够保持而不失。像去年下半年,我在…

《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