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高雄講經的時候,有個居士拿了報紙給我看,我不曉得那個報紙有沒有剪下來。日本有個小孩十幾歲,是有叁只眼,就是他眼睛能見,他鼻子也能見。做過很多次的試驗,把他兩個眼睛蒙著,他外面看得清清楚楚,鼻子見,再把鼻子蒙著他看不見。這不就是佛經裏面講的六根互用,他還不到六根,他就是眼根跟鼻根可以互用;而佛門裏面給我們講六根互用,那就非常殊勝。那個報紙上還登了照片,可見得這個東西不是假的,是真的!末後兩句法師勸勉我們:
【汝但谛信佛言。必非虛謬。】
難就難在谛實的盡信,你要肯『谛信』,依教奉行沒有不成就的。如果你對於佛所說的這些話懷疑,那不能成就要怪你自己,不能怪佛。我剛才給諸位講的求福,求我們現前一點小福報,像袁了凡那樣。我們如果今天要做,袁了凡做了二十年,這個果報才那麼樣的顯著。我們今天要做,給諸位說,叁年到五年就有袁了凡那樣的成就。爲什麼?了凡居士剛剛做的時候半信半疑,所以他需要那麼長的時間。我們今天要做一點懷疑都沒有,谛信不疑,我們叁、五年的時間,必定可以抵得他二、叁十年的時間。他聽雲谷大師講的,他沒有見到樣子;我們現在聽說,也見到樣子。了凡這個樣子我們雖然沒有親見,我們聽得很真實。可是在臺灣像這樣的樣子不是沒有,真有這個樣子擺在面前,我們還有什麼懷疑的?谛信不疑,就能成就法師無量無邊的功德。下面一品給我們介紹常不輕菩薩。
【前明隨喜一句。功超二乘。】
這是在「隨喜功德品」裏面講的。
【讀誦受持。六根清淨。】
這兩句話是「法師功德品」裏頭說的。諸位要記住,『讀誦受持』,其目的就是在『六根清淨』。我跟大家講的叁學叁慧,同時的修學才能成就我們「六根清淨」。
【未審曾有何人。得如是事。故引常不輕爲證。】
這是經上有人問佛,佛所說的「隨喜一句,功超二乘,讀誦受持,六根清淨」,有沒有這樣的人?所以佛才引常不輕菩薩來作證,確有其人。常不輕菩薩是誰?給諸位說,每尊菩薩都是常不輕菩薩,哪個菩薩會輕慢人!如果心裏頭還有貢高我慢,瞧不起人的,那不是菩薩,那是凡夫。我在前面給諸位說,常不輕就是善財,善財就是常不輕,華嚴會上以善財童子爲代表,菩薩修行就是一個人。除自己以外,其他的都是佛、都是自己的老師,那怎麼敢輕慢!如果我們學善財、學常不輕菩薩這個態度,我們自己就是善財、自己就是常不輕。隨喜功德、法師功德你就統統具足,你就「功超二乘,六根清淨」!所以底下:
【即是以人證法也。】
先說常不輕:
【常不輕有二。一是不專讀誦。但持一句。勸人得獲六根清淨者。】
所以佛法裏面的修學,最重要的是在心地,修學的態度,方法實在是其次。我在五十六年到臺北來講經,有許多法師來找我,要我告訴他講經的方法,我告訴他們這個方法不重要,他不相信。我簡單寫了一個東西,「內典研究要領」,這篇小東西李老師看過的,這篇東西分作四段,第一個是弘經的目的,第二段是態度,第叁段是方法,第四段是果用。我就說得很清楚,如果要把這部經講好,能叫衆生得利益,態度要占百分之九十,方法充其量不過百分之十而已。這個地方也是這個意思,要緊的是在態度,你有清淨心、有熱忱就夠了,所以此地是以六根清淨爲基礎。像常不輕菩薩經上所講的這一位,他沒有能力受持一部大經。但是他能夠受持《法華經》的一句,一句就行,只要這一句他真懂得了,一生就照這一句去做,他就能成佛,就能夠成就。常不輕菩薩持的是一句,我們念佛人何嘗不是一句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怎麼不是一句?但是我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是白念,不曉得意思,就是在這一句裏頭提不起觀照功夫。天天念,念的還是天天迷,不曉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意思是皈依無量覺。什麼是皈?心從六塵境界裏回來,這個皈是回歸。依是依靠,依靠什麼?依靠無量覺,樣樣都要覺而不迷,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。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還是處處都迷,迷而不覺,既不皈,又沒有依,沒有無量覺就是無量迷,完全顛倒。所以這個佛號是白念,這種念佛叫有口無心,無心就是沒有覺心。你說我有心念那是迷心,那是第六意識,識心不是覺心。覺心是真心,覺心是清淨心;迷心是染汙心,所以是迷而不覺。許多人念佛就是念錯了,所以念了一輩子佛,他也沒有獲得六根清淨。
【二自心頓悟之象。】
這比前面的功夫要深得多了。
【謂一念未生已前。如是佛性。人人具足。必當成佛。不敢輕慢也。】
這兩個意思很顯明,前面一個意思,受持一句經,就能夠獲得六根清淨,你們想想,這種人我們敢輕慢他嗎?不敢輕慢。更說得深一點,那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一切衆生皆當作佛,那你敢輕慢嗎?輕慢衆生,豈不就是輕慢諸佛?如果你讀《華嚴》、讀《圓覺》,佛給我們講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好了,你不敢輕慢。所以善財、常不輕菩薩的示現,這說出其所以然的道理。衆生他迷惑顛倒,他不曉得;可是你一個明白人看得出來,他確實是佛,一點不假,可是他自己迷惑,他自己迷,我們不可以不尊重。就好像世間王子一樣,他確實是個王子,他現在迷惑,他自己忘掉了,甚至於淪在街頭做乞丐。可是你認識他,你不敢輕慢他,曉得什麼?他是王子。之所以輕慢是無知,不知道,不曉得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所以才輕慢衆生。如果你真正覺悟到,這講『自心頓悟之象』,常不輕菩薩大徹大悟,善財童子大徹大悟,曉得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一切衆生,衆生裏頭就包括有情衆生、無情衆生,有情衆生本來成佛,無情衆生也是本來成佛,悟了才見到這個相,不悟見不到這個相。所以悟了以後這個修真修,沒悟的時候是盲修瞎練,自以爲是,這個情形完全不相同。底下這解釋:
【何以知爲自心頓悟之象。】
這品就是解釋這個問題,給我們解答。
【此品首言持毀功過。次言過無量無邊不思議阿僧只劫。豈非明此心過去無始不可以時數限之耶。】
這是提出經文裏面的義趣,也就是綱領。告訴我們世尊在這品經裏面,首先說明持經與毀謗的功過,持經的功德不可思議,毀謗所造的罪也不可思議。其次又給我們講,說明一個問題,說明這個心是確實超越數量,超越時空的,所謂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這是比喻的過,過是超過,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,用這種方式來說明。
【佛號威音王者。】
下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『威音王』,佛經裏面常說,尤其是禅宗裏頭常舉「威音那畔」。
【豈不雲此心無音之音。威莫大焉。】
把這個威音解釋出來,有音之音不叫威音,威音之音是『無音之音』;換句話說,無眼之眼,無聞之聞,所以稱之爲王。王是自在的意思。
【其自在如王乎。】
一個國家只有國王他做主,他發號施令,一切人都服從他、都要聽他,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。這個意思也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,佛說法是「無音之音」,所以他得大自在。佛說法四十九年是無說而說,確實佛沒有說過一個字,佛沒有說過一個字說了四十九年。正因爲佛是無音之音,無說而說,所以才叫這些聽者,千萬不能著言說相。你著言說相那不就變成有說而說,不是有聽之聽了嗎?完全墮在意識的範圍裏,那就大錯了。這就怎麼樣?轉佛法爲世間法,轉悟成迷,佛法裏頭最困難的一點就是這點。所以法達禅師誦《法華經》十年不開悟,爲《法華》所轉;遇到六祖,六祖給他點醒之後,這大徹大悟才轉《法華》。我們今天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,而這一關又不是不能突破。
實在講什麼?就是我們迷執太深,我們對佛的話聽一千遍、聽一萬遍,說老實話不信、不解這個苦!聽了一輩子還不相信、還不理解,那哪裏能做得到?做到什麼?做就是轉境界,就你那個境界轉不過來。轉境界的相就是常不輕的相,你能夠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依清淨淨心,你是覺悟。我們說個最粗顯的相,「怨親平等,得失雙忘」,這是入了境界,剛剛入境界就是這個樣子。你在一切法裏頭,世出世法沒有取舍,沒有得失,怨親平等,心地清淨,這是入門的相。這就好比是一年級的常不輕菩薩,剛剛入門的善財童子,他就是這個相,這是入了軌道。這個時候修行是真修行,還沒有到這個境界那都是在門外,門外不是盲修瞎練,那是什麼?下面這再以比喻來說。所以在此地我們要記住,威音王佛是誰?威音王佛是自己的本人,果地如是,因地亦然。你要想見威音王,你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就見到了,威音王佛沒有離開你。如果你著相,著言說相、著文字相,還是心裏到處攀緣,那威音王就在無量劫前,你見不到。底下說:
【譬如天道。發生則普天下發生。】
這是講自然的運轉,譬如到了春天,萬物都發生,草木都生芽了。到了秋天:
【肅殺則普天下肅殺。】
樹葉也枯了、也落了,草也黃了、也枯死了,這講『天道』,就是說的自然的運行。
【不令而行。】
誰下命令這樣做的?沒有,自自然然的。
【不言而信。】
你相不相信?誰給你講的?你相信,春天樹發芽你相信,沒人給你講;秋天樹葉都落了,也沒有人告訴你,你相信。『不言而信,不令而行』。
【以天地無音。世間禀其威令。】
這是以事實生化來譬喻威音,威音就是這個意思。『禀其威令』:
【以齊其化。】
『齊』是整齊,平等的,都一樣的,沒有厚薄。
【甯非自在乎。】
這是講的自然現象。合到法體上來說:
【自心實相。亦複如是。】
這個兩句話要緊,前面說了那麼多,就是爲了這兩句話,這兩句話就是自己的威音王佛。威音王佛是什麼?就是『自心實相』,「自心實相」就是威音王。所以我們修學求證的就是要證自心實相,自心就是理一心不亂,實相就是一真法界。或者我們以淨土上來說,這個實相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