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。自心是能現,實相是所現,能所不二,所以自心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自心。理與事都擺在我們面前,你見到、證實了,你就叫佛菩薩;你見不到,沒有證實就叫凡夫,凡夫與佛菩薩是個假名而已。這一個道理,這樣的修行要領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這麼說的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這麼說,所謂是「佛佛道同」。我們無論研究什麼經,讀誦受持某一部經典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終極的目標,最後的歸趣就是自心實相,除此之外別無佛法,這是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四十叁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43
第十四頁,昨天講到第四行「自心實相,亦複如是」。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:
【若以文字語言诠量。則前後古今。聖凡邪正。是非人我。不可勝言。安能齊致其化。以其無音故。一切莫能逃其威令。然實相之理。無言不礙於言。故亦以叁乘教化。】
這個一節是說佛教化是基於平等一如的基礎,平等的基礎就是建立在無言之教,如果有言、有念那真是千差萬別。要想叫一切衆生都能夠接受佛陀的教化,各個都能夠證果,談何容易?如果我們曉得無言之教,歇心之教,《楞嚴》裏頭所說的「歇即菩提」,無論是聖、是凡、是善、是惡,念頭一歇就成佛了。我不管你這個念頭是善也好、是惡也好,正是佛門裏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爲什麼?惡念是妄念,善念還是妄念,邪念是妄念,正念也是妄念,清淨心中本無一物,所以說有都是妄,息了妄就證真,可見得這個佛法確實是基於平等的基礎上。在一切大經裏面告訴我們,性是平等的,我們見,見性是平等的,裏面決定沒有分別。聞性是平等的,六根根性是平等的,爲什麼?六根根性無念,無分別、無言說,一切明達平等一如。但是妄念才起就不平等,就有前後、古今、聖凡、邪正、是非、人我,所有這個相對的不平等的法統統起來。世間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這些種種不平等都是虛妄,都不是真實的。《圓覺經》裏面教我們「離幻即覺」,這些虛妄是幻化的。《金剛經》裏面講「如夢幻泡影」,如果都在夢幻泡影裏面做活計,這是錯誤。這個生無量的煩惱,造無量的罪業,受無量的苦報這個冤枉,本來沒有這些東西。所以真言是無言,無音之音這就叫威音。爲什麼我們稱爲他威德?就是一切衆生同時都能夠達到教化的最高目標,也就是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。
後面又說『實相之理,無言不礙於言』,如果言語無言有障礙,佛示現的四十九年還能說這些經嗎?所以我們曉得,言即無言,這是佛法教學殊勝的所在,也就是與世間法教學不相同的所在。佛的言說是從無言裏面生出來的,本無言說,從無言說裏面建立言說。所以這個言說的基礎是無言說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確實沒有說一個字。爲什麼我們覺得佛說了四十九年法,說了這麼多?我們是著相不了解佛說法依據的基礎,不知道,以爲是跟我們自己同樣的境界。這就是所謂凡夫眼睛裏面看佛,佛也是凡夫,這個理就是在此地。真正是境隨心轉,沒有悟入一乘,每個人的境界都有很大的差距,每個人的思想、每個人的觀念不一樣。縱然是學佛,每個人的見解也不相同,這就是沒入一乘,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沒得一心。如果得一心以後差距就縮短,漸漸就接近;到了如來果位上那完全相等,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。爲什麼?真正做到了無言,心地清淨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我們要問諸佛到了這個境界,佛佛道同,佛與佛沒有差別,佛與菩薩有沒有差別?佛與我們衆生有沒有差別?我們與佛有差別,如果佛與我們也有差距,他也是衆生。佛與我們沒有差別,佛與一切衆生都沒差別,在他那個境界裏面是什麼境界?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無差別!無差距是真實相,有差距是虛妄相,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。
我們學佛無非就是要轉這個境界,相隨心轉,心轉外面境界就轉。決定不是說外面境界轉,我們的心就轉,這個修行法是很不容易有成就。爲什麼?心隨境轉,你不能夠做到境隨心轉,心是主宰,心是能變,境界是所變。所變的它隨著能變轉,這是如理的、合理的,境隨心轉是合理的,應該是這樣;心隨境轉這就顛倒,這就錯誤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佛所說的一切法是無言說當中建立的言說。我們接受佛法的人也曉得這個道理,與這個理相應、相契合,這才能夠入門。那就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給我們講,我們接受佛法要「離言說、離文字、離心緣」。換句話說,佛是無言說當中建立的言說,我們是無聽聞當中建立聽聞,這樣就相應。所以「無言不礙於言」,無聞不礙於聞,言與無言是一。像前面比喻水的波的比喻一樣,水就是波,波就是水。聽與不聽是一,聽與無聽是一,這樣才能夠入不二法門。佛法裏面所講的叁乘佛法、五乘佛法,都是以這個基礎來說。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這個基礎,一乘佛法也好,二乘也好、叁乘也好、五乘也好,曉得它是平等法,並沒有高下。我們不能說這一乘法比二乘要高,人天小法比不上聲聞緣覺,這個完全是凡夫眼睛裏面看的,聖人眼睛裏是平等的。你們想想爲什麼平等?平等在哪裏?如果諸位深深了解「歇即菩提」,你就曉得,是法平等,無有差別。人天乘要把妄心歇了,成佛了,菩薩乘歇了也成佛,那怎麼不平等!歇就是離幻,歇就是舍妄,離幻舍妄就是真的。所以說叁乘、五乘都是方便不是真實,如果說真實那就是像《圓覺》上說的「離幻即覺」,《楞嚴》裏面講「歇即菩提」,這是真的,決定平等。這個底下再說:
【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者。無言之理。不落階級。迥超四十位功德也。】
經裏面說『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』,你要曉得它代表的意思,它代表什麼?代表四十個階級。四十個階級指什麼?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是說的這個意思。底下這個兩句非常重要,就是『無言之理,不落階級』,有沒有階級?沒有階級。所以諸位要真正悟入無言之理,那你就一下就超越,你當下就成佛,不必經過四十一位,四十一位是加上等覺,不必;也沒有叁乘、五乘,一下就超越。但是你如果說落在言說之中,落在迹相裏面那就有叁乘五乘。落在迹相裏面你的心不清淨,所以你有叁乘五乘,你有無量阿僧只劫,就像此地一樣,「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」。所以佛法的修學是重在明理,理明了,像《楞嚴》裏面所謂的「彈指超無學」,你看這個東西證得多快,一彈指的時間超過無學了。無學是什麼人?小乘的無學阿羅漢。《楞嚴經》是不是小乘經?不是小乘經,是大乘經。大乘經的無學是什麼?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就跟此地講「不落階級」。彈指超無學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。
你們想想看,下面要如果說從初信起的時候,五十個位次階級統統不落,一直超入,我們要問做得到做不到?做得到。只要你曉得這個道理,從你心裏把一切妄念統統舍掉就是!所以從博地凡夫成佛要多久的時間?一彈指的時間。我們今天爲什麼成不了?在理論上講一彈指決定成就,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你放不下,你還要在妄念打轉,你舍不下妄念,你離不開分別,你離不開妄想這就沒法子。我再告訴諸位,五種根性裏面所謂菩薩種性,什麼叫菩薩種性?菩薩種性深明這個道理,這就是菩薩種性。這些原理原則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的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曆事煉心,煉什麼心?離幻,舍妄心。最難得的是佛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以善財童子做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。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裏頭說了很多,說得很詳細,五十叁參就是日常生活,可見得在日常生活當中並不缺少哪一樣。我們凡夫在生活當中貪著,過失就在此地。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貪著,善財表現的「戀德禮辭」,德是什麼?成就自己的智慧、菩提;禮辭是什麼?辭就是不貪,放得下。
我們凡夫就是貪著之後放不下,所謂是耿耿於懷,那是虛妄的,你懷裏頭什麼東西都沒有,哪來的什麼耿耿,全是虛妄的。煩惱是虛妄的,歡喜還是虛妄的,喜怒哀樂愛惡欲,你們自己去找,心裏面沒這東西;身體裏頭每個細胞你去分析,也沒有這個東西。既然身心裏面都沒有,它不是虛妄的是什麼?如果在身心裏頭真能找得到這些東西,那是真實的,找不到,沒有這些東西!這個地方講的「無言之理,不落階級」,這是在一切法裏舉出一法,言說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夠領悟,一切法畢竟空寂,不僅是言說。所以一切法裏哪一法落階級?沒有一法落階級!有階級還是平等法嗎?有階級還是清淨法嗎?有階級還是慈悲法嗎?沒有,所以說一味平等。由此可知,讀誦大乘了義經典的好處,最低限度可以培養我們自己菩薩種性。我們有了這個基礎一生成佛就可能,不要再牽連到後世,一生就能夠辦得了。如果講求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更是輕而易舉之事。一乘的理要不明,是修學上重大的障礙。下面接著說:
【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塵數者。無數之數也。】
這是講的威音王佛,佛的壽命,住世的壽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,佛的『正法』、佛的『像法』,都是『世界微塵數』,這個「世界微塵數」底下當然是劫,世界微塵數劫,這個表示什麼?表示『無數之數』。
【威音王之教。徹今徹古。無法不是。豈數量可限耶。】
我們在語錄上,在經典著述上,古人常講的「威音那畔」,這四個字的意思你應該懂得。經典裏面雖然說得這麼多,六祖大師一句話就統統包括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諸位想想,本來無一物哪裏有數量?數量也不可得,數量之法在百法裏面屬於不相應行法。百法裏頭諸位要知道,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都是依他起性,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完全是遍計所執性。依他起性我們要明了、要覺悟不必離,離與不離都談不上,爲什麼?它無礙。遍計所執,佛教我們要離妄就是離這個,譬如二十四個不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