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應第一個是得,得是什麼?就得失。得失是個妄念,是遍計所執的,不是依他起性,遍計所執性。你有這個妄念、妄執,你就有苦;你舍了這個妄念,你就離苦得樂,所以這是要離的。言說、名字都是不相應行法;換句話說,都是遍計所執。所以在唯識裏頭要離開的、要舍棄的,就是二十四類不相應的行法。爲什麼?因爲這些法根本就沒有,拿今天話來講是屬於抽象的,是我們妄念想像裏面有這些東西,實際上沒有。諸位果然舍棄了這個東西之後,你才真正覺悟到,我們人生在世界上是怎麼回事情。我們今天許多哲學家講人生觀、宇宙觀,實在講沒有佛法說得那麼樣好,那麼真實、那麼清楚。
佛給我們講人在世間上「人生酬業」,與這個樹木花草一樣,它是個自然的現象,有因就結果,果是什麼?果是酬因。你過去造的善業,那你今天享受樂的果報;你過去做的惡業,你這一生受苦的果報。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,你是來酬償果報的,人與人的關系,人與事物的關系無不如是,是果報。真正覺悟了這是果報,果報當中你也有方便法來改善。你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不懂得這個方便,你在這個果報裏頭受的時候,有時候不甘心你要胡作妄爲,你就是苦上加苦,你不懂得這個道理。人與人之間在路上,陌生人他給你點頭笑一笑,那是果報;他看你不順眼,瞪你一眼,也是果報。他看了對你笑,他爲什麼不對別人笑?他瞪你一眼,他爲什麼不瞪別人?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悟了這個理做人的態度就不一樣,曉得什麼?隨緣消業。別人恨我、毀謗我,曉得是因爲我過去對他有罪業,今天他這樣,我應該受的果報,自己心裏很平靜,爲什麼?報掉了,報掉就沒有了。不曉得這個道理,別人說我,我要怎麼恨他,要求報複,那這就叫冤冤相報,這個怨結愈結愈深沒法子解。誰給你解?解結還是要靠自己,爲什麼?是自己結還得靠自己解。所以自己在這個境界裏心是清淨的,清淨的,結就解開了。所以學佛的人,以唯一清淨心待人處世,善緣用清淨心,惡緣還是用清淨心,唯一清淨平等。爲什麼要這樣做?與畢竟空寂的真理相應,與不落階級的修爲相應,這叫真修行!
我在民國四十七年,到臺中第一次見李老師,李老師教給我兩句話,當時我聽了我還有疑問,可是我沒有當面問他。大概隔了一、二個禮拜,我對老師講這個話漸漸明了,我再去向他請教。哪兩句話?他告訴我,不毀謗人,這個當然沒有問題,我聽得懂,毀謗是造口業;不贊歎人,這句話我聽不懂。所以我搞了一、二個星期,我對這個道理不懂,你看一般我們都在講隱惡揚善,揚就是表揚,就是贊歎。而佛經裏面,十大願王裏頭「稱贊如來」,怎麼不贊歎?人家好事情我們爲什麼不贊歎?到後來才覺悟到毀謗與贊歎是一樣,毀謗跟人家結惡緣,贊歎跟人家還是結這惡緣。而贊歎比毀謗還要厲害,他的功力不到,你特別給他加以贊歎,他怎麼樣?他自己覺得很行,他就到頂頭,他就滿足,不再向上進一步。換句話說,你這一贊歎,把他到此地就凍結、終止了,再不能向前,這比毀謗還可怕。毀謗怎麼樣?有些人他不甘心,你瞧不起我,我發憤努力還能夠百尺竿頭,又進一步,還能夠發憤向上。這一贊歎自己心滿意足,完了!所以老師給我說,毀謗害人有限度,贊歎害人沒有止境的。到什麼時候可以贊歎、可以毀謗?八風吹不動,你贊歎他他不生氣,他不動心;你毀謗他,他也不動心,到這個程度才可以贊歎。所以經裏面給我們講「稱贊如來」,不是稱贊凡夫!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,在凡夫的贊歎是有限度,不能超過,他有一分的好處只能夠贊歎一分。一點點好處,你這個了不得,那你就害死人,超過不可以。
在教學、在弘法有贊歎,這個贊歎是什麼?譬如我們贊歎某一個人也有地方超過,但是絕不是這個人在場的時候。用意在哪裏?用意是藉那一個人勉勵大家,這贊歎是鼓勵大衆的,是藉那一個人爲引子這叫方便法,這可以的。譬如我們贊揚一個法師,實際上不是贊揚他某個人,贊揚他有修有證,贊揚他辯才無礙,這個話也不是當他面,別人面前贊揚,意思在哪裏?勸他去聽經,勸他來學佛是這個意思。可見得這個贊歎不是與那個人,不是贊歎他的,而是接引衆生的方便,要曉得這個道理。這些都可以說是稱贊如來,這個法門所設的,所以我們要真正了解這個意思。不了解這個意思往往你曲解了經義,你錯用,你用得不是地方,用得不是所在,你用這個方法産生了副作用,出了毛病。跟大夫用藥一樣,他懂得病理,他也懂得藥理,所以他用藥藥到病除。如果像我們既不懂得病理,又不懂得藥理,好,你有病,有病拿藥就來吃,一吃把人吃死了。看看醫生用這個藥把人救活了,我用這個藥怎麼把人藥死了?這就是用得不是地方,用得不對症。諸位曉得這個道理,你就知道佛法爲什麼重視般若,般若就是叫你開智慧,智慧開了以後方便法才能用;沒有開智慧之前不能用方便法,一用就出毛病。
所以在大經裏面講,這個方便是從哪裏出的?方便是般若波羅蜜裏面出的。我們修六度,般若波羅蜜沒有得到就沒有方便,沒有方便,你用方便就免不了要造罪業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十波羅蜜,你看看般若波羅蜜以後才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。這後面四種波羅蜜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爲基礎,都是從般若裏面生的,所以般若才生方便,沒有般若就沒有方便。佛門裏面有一句俗話說,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就是什麼?因爲他沒有智慧,他只學的慈悲,只學的方便,到結果禍害、下流,結果是這樣的多悲慘!佛菩薩所用的就是慈悲、方便,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成就無上菩提。爲什麼佛菩薩用就會有這麼好的結果!我們用爲什麼有那麼悲慘的下場?菩薩的慈悲方便是以般若波羅蜜做基礎,我們今天學了一些慈悲方便沒有般若,心裏頭是感情用事,迷惑顛倒,所以一學不是往上升,而是往下墜,這點希望大家能夠記住。所以今天我們學佛以什麼爲最重要?以一心不亂爲最重要。一心不亂是禅定,因定開慧,得到禅定之後般若波羅蜜才能現前,有了般若波羅蜜你才會用慈悲方便,才能夠自度度他。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是以智慧爲根本,離開了智慧不是佛法,也就是說離開般若不是佛法。好,我們下課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四十四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44
我們再往下面去看,這一品經文裏頭有很多要緊的道理。
【複有佛出亦號威音王者。第二義門也。雖第一門中無有言教。】
第二義就有『言教』,所以說:
【不妨於第二門頭權立言教。假說一乘。開示悟入也。】
這裏你就要曉得,佛法全是方便法,不但叁乘、五乘是方便,『一乘』還是方便法。《法華》裏面所說的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,說到極處,言說至極這是講到一乘。言說至極我們在大經裏面常常讀到,凡是言說都是假立,爲什麼?真的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沒有言說,那真正叫威音。所以第一義的威音無言說,第二義的威音是假立言說,你可不能認真,不許你執著,不但不許你執著,連分別也不可。所以我們對於佛的言教要緊的在哪裏?在領悟,不能去分別、不能去研究。我不懂,我研究,糟糕了,研究落到意識裏去,不懂就是沒悟,沒悟不要緊,不去研究。所以叫你多聽、多讀,聽多、讀多自然開悟,要的是你開悟;不是要你去研究那些名詞,這個名詞怎麼講法、那個什麼意思,不是說這個。是叫你開悟,這就是佛法的教學,跟世間法教學不相同所在。世間法的教學是在名詞上、是在心緣上;換句話說,它是用第六意識、用第七意識。佛法的教學無論是說者、聽者,教者、學者都要離心意識,不用心意識。六識是分別,不用分別;七識是執著,不用執著;八識是落印象,它不落印象。清淨心中本無一物哪來印象?有印象就落種子,就是染汙,不落印象。
這個事情初學是難,特別是說不落印象這個初學實在是困難。可是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,真正悟了,這個印象會淡薄一些,縱然落印象不會像以往那麼深、那麼執著,就是淡,由淡漸漸就不落,到不落印象的時候,再跟諸位說,你所做的一切業,都叫淨業。淨在哪裏?阿賴耶識不落印象,這個業叫淨業。你要不曉得哪些事情叫淨業,你去看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裏面,五十叁位善知識所作所爲統統叫淨業,爲什麼?統統不落印象。在我們看有善業,也有惡業,你要落了印象就有善業、就有惡業,不落印象就統統叫做淨業。爲什麼?作而無作,作,事上有做;無作是什麼?心裏頭沒有。無作而作,作而無作,事是有做,心是沒有,心清淨的,外面的事做得都圓圓滿滿,這裏面叫自利利他。自利的是什麼?就是在事相裏頭煉清淨心,這是自利,在一切事相上煉什麼?煉一塵不染,這就真正修行。所以善財童子樣樣事情都經曆,樣樣都不染;並不是說不經曆說他不染,那個不行,那不是佛法;樣樣經曆而樣樣不染,這叫真不染。方東美先生讀《華嚴經》,那樣的贊歎,他在晚年幾乎全部的心力,都用在《華嚴》上。在輔仁大學博士班他開的課程,就是「華嚴哲學」,他所講的這些東西現在整理已經出版。
自利的就是利清淨心,我們拿淨土的術語來說,自利就是修一心不亂,修事一心不亂、修理一心不亂這就是自利;利他的,成就一切衆生,大慈悲,這真正慈悲方便。有沒有想?有想,有想可是不是爲自己想,是爲一切衆生想。爲一切衆生想什麼?如何叫一切衆生開悟,如何叫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破迷開悟,如何叫一切衆生離叁界,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,他是想這個。所以說想而無想,他想他替別人想的,自己無想;作而無作,爲別人做的,自己一心不亂沒做。所以說第一義是自受用,本來無一物;第二義也叫威音,無言說當中建立言說,無造作當中建立造作。第一個威音般若波羅蜜,第二個威音方便波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