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▪P8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相应第一个是得,得是什么?就得失。得失是个妄念,是遍计所执的,不是依他起性,遍计所执性。你有这个妄念、妄执,你就有苦;你舍了这个妄念,你就离苦得乐,所以这是要离的。言说、名字都是不相应行法;换句话说,都是遍计所执。所以在唯识里头要离开的、要舍弃的,就是二十四类不相应的行法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法根本就没有,拿今天话来讲是属於抽象的,是我们妄念想像里面有这些东西,实际上没有。诸位果然舍弃了这个东西之后,你才真正觉悟到,我们人生在世界上是怎么回事情。我们今天许多哲学家讲人生观、宇宙观,实在讲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样好,那么真实、那么清楚。

  佛给我们讲人在世间上「人生酬业」,与这个树木花草一样,它是个自然的现象,有因就结果,果是什么?果是酬因。你过去造的善业,那你今天享受乐的果报;你过去做的恶业,你这一生受苦的果报。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,你是来酬偿果报的,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事物的关系无不如是,是果报。真正觉悟了这是果报,果报当中你也有方便法来改善。你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,不懂得这个方便,你在这个果报里头受的时候,有时候不甘心你要胡作妄为,你就是苦上加苦,你不懂得这个道理。人与人之间在路上,陌生人他给你点头笑一笑,那是果报;他看你不顺眼,瞪你一眼,也是果报。他看了对你笑,他为什么不对别人笑?他瞪你一眼,他为什么不瞪别人?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。悟了这个理做人的态度就不一样,晓得什么?随缘消业。别人恨我、毁谤我,晓得是因为我过去对他有罪业,今天他这样,我应该受的果报,自己心里很平静,为什么?报掉了,报掉就没有了。不晓得这个道理,别人说我,我要怎么恨他,要求报复,那这就叫冤冤相报,这个怨结愈结愈深没法子解。谁给你解?解结还是要靠自己,为什么?是自己结还得靠自己解。所以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心是清净的,清净的,结就解开了。所以学佛的人,以唯一清净心待人处世,善缘用清净心,恶缘还是用清净心,唯一清净平等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与毕竟空寂的真理相应,与不落阶级的修为相应,这叫真修行!

  我在民国四十七年,到台中第一次见李老师,李老师教给我两句话,当时我听了我还有疑问,可是我没有当面问他。大概隔了一、二个礼拜,我对老师讲这个话渐渐明了,我再去向他请教。哪两句话?他告诉我,不毁谤人,这个当然没有问题,我听得懂,毁谤是造口业;不赞叹人,这句话我听不懂。所以我搞了一、二个星期,我对这个道理不懂,你看一般我们都在讲隐恶扬善,扬就是表扬,就是赞叹。而佛经里面,十大愿王里头「称赞如来」,怎么不赞叹?人家好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赞叹?到后来才觉悟到毁谤与赞叹是一样,毁谤跟人家结恶缘,赞叹跟人家还是结这恶缘。而赞叹比毁谤还要厉害,他的功力不到,你特别给他加以赞叹,他怎么样?他自己觉得很行,他就到顶头,他就满足,不再向上进一步。换句话说,你这一赞叹,把他到此地就冻结、终止了,再不能向前,这比毁谤还可怕。毁谤怎么样?有些人他不甘心,你瞧不起我,我发愤努力还能够百尺竿头,又进一步,还能够发愤向上。这一赞叹自己心满意足,完了!所以老师给我说,毁谤害人有限度,赞叹害人没有止境的。到什么时候可以赞叹、可以毁谤?八风吹不动,你赞叹他他不生气,他不动心;你毁谤他,他也不动心,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赞叹。所以经里面给我们讲「称赞如来」,不是称赞凡夫!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,在凡夫的赞叹是有限度,不能超过,他有一分的好处只能够赞叹一分。一点点好处,你这个了不得,那你就害死人,超过不可以。

  在教学、在弘法有赞叹,这个赞叹是什么?譬如我们赞叹某一个人也有地方超过,但是绝不是这个人在场的时候。用意在哪里?用意是藉那一个人勉励大家,这赞叹是鼓励大众的,是藉那一个人为引子这叫方便法,这可以的。譬如我们赞扬一个法师,实际上不是赞扬他某个人,赞扬他有修有证,赞扬他辩才无碍,这个话也不是当他面,别人面前赞扬,意思在哪里?劝他去听经,劝他来学佛是这个意思。可见得这个赞叹不是与那个人,不是赞叹他的,而是接引众生的方便,要晓得这个道理。这些都可以说是称赞如来,这个法门所设的,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这个意思。不了解这个意思往往你曲解了经义,你错用,你用得不是地方,用得不是所在,你用这个方法产生了副作用,出了毛病。跟大夫用药一样,他懂得病理,他也懂得药理,所以他用药药到病除。如果像我们既不懂得病理,又不懂得药理,好,你有病,有病拿药就来吃,一吃把人吃死了。看看医生用这个药把人救活了,我用这个药怎么把人药死了?这就是用得不是地方,用得不对症。诸位晓得这个道理,你就知道佛法为什么重视般若,般若就是叫你开智慧,智慧开了以后方便法才能用;没有开智慧之前不能用方便法,一用就出毛病。

  所以在大经里面讲,这个方便是从哪里出的?方便是般若波罗蜜里面出的。我们修六度,般若波罗蜜没有得到就没有方便,没有方便,你用方便就免不了要造罪业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讲十波罗蜜,你看看般若波罗蜜以后才方便波罗蜜、愿波罗蜜、力波罗蜜、智波罗蜜。这后面四种波罗蜜都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基础,都是从般若里面生的,所以般若才生方便,没有般若就没有方便。佛门里面有一句俗话说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就是什么?因为他没有智慧,他只学的慈悲,只学的方便,到结果祸害、下流,结果是这样的多悲惨!佛菩萨所用的就是慈悲、方便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成就无上菩提。为什么佛菩萨用就会有这么好的结果!我们用为什么有那么悲惨的下场?菩萨的慈悲方便是以般若波罗蜜做基础,我们今天学了一些慈悲方便没有般若,心里头是感情用事,迷惑颠倒,所以一学不是往上升,而是往下坠,这点希望大家能够记住。所以今天我们学佛以什么为最重要?以一心不乱为最重要。一心不乱是禅定,因定开慧,得到禅定之后般若波罗蜜才能现前,有了般若波罗蜜你才会用慈悲方便,才能够自度度他。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以智慧为根本,离开了智慧不是佛法,也就是说离开般若不是佛法。好,我们下课。

  妙法莲华 经大意  (第四十四集)  1981/7  台湾圆觉寺  档名:08-02-44

  我们再往下面去看,这一品经文里头有很多要紧的道理。

  【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者。第二义门也。虽第一门中无有言教。】

  第二义就有『言教』,所以说:

  【不妨於第二门头权立言教。假说一乘。开示悟入也。】

  这里你就要晓得,佛法全是方便法,不但三乘、五乘是方便,『一乘』还是方便法。《法华》里面所说的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说到极处,言说至极这是讲到一乘。言说至极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读到,凡是言说都是假立,为什么?真的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没有言说,那真正叫威音。所以第一义的威音无言说,第二义的威音是假立言说,你可不能认真,不许你执著,不但不许你执著,连分别也不可。所以我们对於佛的言教要紧的在哪里?在领悟,不能去分别、不能去研究。我不懂,我研究,糟糕了,研究落到意识里去,不懂就是没悟,没悟不要紧,不去研究。所以叫你多听、多读,听多、读多自然开悟,要的是你开悟;不是要你去研究那些名词,这个名词怎么讲法、那个什么意思,不是说这个。是叫你开悟,这就是佛法的教学,跟世间法教学不相同所在。世间法的教学是在名词上、是在心缘上;换句话说,它是用第六意识、用第七意识。佛法的教学无论是说者、听者,教者、学者都要离心意识,不用心意识。六识是分别,不用分别;七识是执著,不用执著;八识是落印象,它不落印象。清净心中本无一物哪来印象?有印象就落种子,就是染污,不落印象。

  这个事情初学是难,特别是说不落印象这个初学实在是困难。可是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,真正悟了,这个印象会淡薄一些,纵然落印象不会像以往那么深、那么执著,就是淡,由淡渐渐就不落,到不落印象的时候,再跟诸位说,你所做的一切业,都叫净业。净在哪里?阿赖耶识不落印象,这个业叫净业。你要不晓得哪些事情叫净业,你去看《四十华严》,《四十华严》里面,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作所为统统叫净业,为什么?统统不落印象。在我们看有善业,也有恶业,你要落了印象就有善业、就有恶业,不落印象就统统叫做净业。为什么?作而无作,作,事上有做;无作是什么?心里头没有。无作而作,作而无作,事是有做,心是没有,心清净的,外面的事做得都圆圆满满,这里面叫自利利他。自利的是什么?就是在事相里头炼清净心,这是自利,在一切事相上炼什么?炼一尘不染,这就真正修行。所以善财童子样样事情都经历,样样都不染;并不是说不经历说他不染,那个不行,那不是佛法;样样经历而样样不染,这叫真不染。方东美先生读《华严经》,那样的赞叹,他在晚年几乎全部的心力,都用在《华严》上。在辅仁大学博士班他开的课程,就是「华严哲学」,他所讲的这些东西现在整理已经出版。

  自利的就是利清净心,我们拿净土的术语来说,自利就是修一心不乱,修事一心不乱、修理一心不乱这就是自利;利他的,成就一切众生,大慈悲,这真正慈悲方便。有没有想?有想,有想可是不是为自己想,是为一切众生想。为一切众生想什么?如何叫一切众生开悟,如何叫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破迷开悟,如何叫一切众生离三界,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,他是想这个。所以说想而无想,他想他替别人想的,自己无想;作而无作,为别人做的,自己一心不乱没做。所以说第一义是自受用,本来无一物;第二义也叫威音,无言说当中建立言说,无造作当中建立造作。第一个威音般若波罗蜜,第二个威音方便波…

《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