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▪P8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是以第一個威音爲基礎。你看目的說得很清楚是『開示悟入』,「開示悟入」底下是「佛之知見」。經題裏面給諸位講過,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開示是老師的事情,悟入是學生的事情。所以學生要悟、要入這個境界才行,才能夠得受用。

  【如是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者。】

  全都叫威音王佛。這是表示什麼意思?底下說:

  【從一乘方便。開出二乘差別也。】

  表的這個意思,也就說第一位威音王佛是根本智,從根本智裏面流出無量無邊的方便智。『二萬億』就表的二乘,二乘是什麼?大乘、小乘,表這個意思。

  【最初威音王如來滅度於像法中者。像法即是言教。】

  不同於正法,正法著重在身教,言說比較少。示現一個樣子,人家一看就開悟,就知道怎樣修學。像法是多聞堅固,這是佛的法運叁個時期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《金剛經》裏面給我們講五種堅固,在正法時期是戒律堅固,佛滅度後五百年間只要依戒律修行的,都能夠證阿羅漢果。往後不行,持戒不能證果,所以在第二個五百年禅定堅固。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就是一千年的末期,正是禅定堅固的最後到我們中國來。所以中國的佛教禅風很盛,道理就在此地,是在禅定堅固的後期傳到中國來。在第叁個五百年多聞堅固,你看看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,出了多少大師都是弘經演教的。在中國八大宗當中,除了禅宗還維系它的宗風,禅定堅固的宗風之外,其余的全都是講經說法,多聞堅固。第四個五百年塔廟堅固,漸漸對於學術疏忽了,多半怎麼樣?修福。聽說經裏面講起廟建道場功德很大,於是乎拼命的建廟、建塔,這個風氣一直流傳到今天。今天哪個學佛的人,說在教理上、在禅定上、清淨心上用功?沒有。你問他爲什麼學佛?都是求福報,而且都是求人天福報,求現前的福報,都變成這種。縱然在佛門的佛事也是爲修福,與佛的本意,可以說完全變了質!佛法裏是叫人開悟的,今天的佛法變成什麼?變成超度亡魂的。超度亡魂在佛法裏頭原本是沒有的,現在真是本末顛倒。而超度亡魂,怎麼個超度才真有效?現在也沒有人懂。

  今天我們的館長女婿開吊,等一下我還要去一趟,她心裏當然也不舒服。剛才我就跟她提到,《影塵回憶錄》裏面所講的超度,那是倓虛大師沒有出家之前,倓虛大師是中年出家的,他出家的時候他的太太兒子同時都出家,他好像四十多歲出家的,這是天臺宗一代的祖師。他沒有出家之前,跟幾個朋友開中藥店,那個時候就學佛,他是專攻《楞嚴經》。所以《影塵回憶錄》就是他的自傳,裏面有一章寫到是「八載寒窗讀楞嚴」,他念《楞嚴經》念了八年。《楞嚴》的分量跟《法華》差不多,一天要念一遍,念了八年差不多也有叁千遍,與《壇經》裏面講的,法達禅師念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大概也差不多。他以後跟谛閑法師出家的,谛閑法師是天臺宗的祖師,把天臺祖師的位置傳給他。他有一天在藥鋪裏面,中午休息的時候打瞌睡,趴在桌子上就看到兩個人來了,什麼人?兩個鬼魂,是他的冤家對頭。以前他跟這兩個人打官司,他勝了,那兩個人官司失敗,敗之後這兩個人氣死。所以這是冤家,這一看心裏怕他是來找麻煩,結果看他來那個樣子,表情好像不是找麻煩。走近了就問他,你們兩個到這來有什麼事情?他說來求超度。他放心,不找麻煩,來求超度的。他就問他,你要我怎麼給你超度?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。他說好,我答應你。就看到兩個鬼魂腳踩著他的(他坐在那裏),踩著他的膝蓋,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。沒有多久看到什麼?看到他死去的太太,死去的小孩(前面一個太太)也來了,也求超度,他一點頭也是這樣。

  你們看《影塵回憶錄》,不必誦經,也不必拜忏,也沒有念一句佛號,點個頭就真超生。所以你們看《梁皇忏》、看《水忏》,你們要想想,寶志公是什麼人,迦諾迦尊者是什麼人,自己心地不清淨沒有能力超度。我在講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講到安世高超度他那個同學,我說得很清楚,自己心地不清淨哪有能力超度人?縱然是誦經,誦經心還是不清淨,還是打妄想。所以你自己心地清淨,點點頭,冤家對頭、親朋好友都超度。倓虛大師去我們不遠,前幾年才過世,倓虛大師過世到現在恐怕還不到十年,他活了九十多歲也是長壽。弘法利生叁十多年,雖然是中年出家,他是弘法利生叁十多年。在香港建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,就他建的,我上一次在香港講經,就是在他圖書館講經,也是講的《楞嚴經》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怎樣才能真正的超度,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就沒有本事度人,自己心地清淨自度自了,這個功德利益才能夠加到別人身上,才能夠幫助人。所以,學佛第一個是要明理,理不通,事就有障礙。

  五種堅固到今天怎麼樣?今天叫鬥诤堅固,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鬥诤堅固。今天人的心不但這個心不在定上,不在禅定上,不在佛法上;多聞堅固的他心在經教上,他在佛法上。現在人的心怎麼樣?在鬥诤上,見到人總是懷疑,他要不要占我的便宜?他起心動念起這個心,這就是鬥诤堅固。所以說不但佛法你不能夠開解,開悟更談不上,理你也不會懂,定,你決定得不到。所以念佛人念了一輩子,連功夫成片都達不到,爲什麼原因?就是鬥诤堅固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,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鬥诤的心?什麼叫鬥诤的心?起心動念都懷疑別人,自己的得失心太重,這就是鬥诤心,這就是標准典型的鬥诤堅固。所以在今天我們這個修行真正要想入軌道,要想上軌道,我們要把一切得失的心統統舍掉。別人占我便宜應該的,我欠他的;我吃了虧我應該的,我應該受這個果報。這就是古德教給我們的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」,不要再造罪業!見善人是佛菩薩,見惡人還是佛菩薩,聞善言心裏歡喜,聞惡言心更歡喜。人家侮辱我們、毀謗我們、罵我們,造謠毀謗我們聽了之後心裏歡喜。爲什麼?自己的業障消!如果你再要起怨恨,某人對我怎麼樣就不得了,那你就又造新業。他爲什麼不毀謗別人,他毀謗我?當然是我過去一定是毀謗他,他今天毀謗我應該的,理所當然。聞惡言如飲甘露,爲什麼?他是我的大恩人,爲我消業障。若不是如此的話,我的業障怎麼能消得了!所以這是佛菩薩,我們還要把他當作惡人看待,那你是自己錯誤,自己顛倒,你自己不想成就。所以你不明理你怎麼會修行?理懂得了才會修行。

  理懂得了,什麼環境都自在,什麼環境裏頭都安樂;理要不明,什麼環境裏面都很複雜,什麼環境裏頭都叫你一天到晚生煩惱。可見得這個問題就在一個理,你明不明理?理明了見怪不怪,自自然然它就消失,就是無始劫的冤家,也能夠變成好的道友。爲什麼?冤解了!解了就成了善知識,就成善友,不再結怨。所以一個真正修道的人,是不與一切衆生結惡緣,那個衆生再惡,甚至於起心動念要殺害我,身體反正是有生滅的,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有什麼差別?殺了也不恨。你像《金剛經》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個等於說淩遲處死,一塊一塊肉給你慢慢割掉叫你死,菩薩絕不動一念瞋恨心,忍辱波羅蜜修圓滿。所以我們要記住,佛教給我們的人生酬業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酬償業報的。哪個人對我好,過去我對他好;哪個人對我不好,過去我對他不好,欠命的還命,欠債的還錢。所以覺悟的人什麼?覺悟人這一生還債,受果報而來的,不造新業,絕不與人造冤仇,不造新業,一心一意修自己的清淨心,非常重要。無言之理不落階級,有沒有有階級?沒有階級。所以,諸位要真正悟入無言之理,那你一下就超越,你當下就成佛了。不必經過四十一位,四十一位加上等覺,不必,也沒有叁乘、五乘,一下就超越。但是你如果說落在言說之中,落在迹象裏面那就有叁乘、五乘,落在迹象裏面你的心不清淨。

  自己成就,正如佛在經裏面所說的,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這些問題解決了,來生再不輪回,再不轉世,再不欠債,統統還清了。統統還清了就是自己心地清淨,無論在順境、逆境都是清淨心,凡事隨緣,絕無攀緣。我跟諸位說得很多,不但世法裏頭我們隨緣,不攀緣,就是弘法利生都要隨緣,不攀緣。諸佛菩薩絕不會起心動念,我在哪裏造個道場,我去講經弘法,去普度衆生。佛有願,決定沒有這個心,決定不會這麼做,爲什麼?衆生緣沒成熟;如果衆生緣成熟了,自然現前。所以我們中國大陸上那麼多的大叢林、大道場,是哪個人發心去建的?沒有,都是因緣成熟自自然然成就的。我們讀《彌陀經疏鈔》,你看到雲棲道場那還得了!是不是蓮池大師發心在那裏建個大道場度衆生?不是的。蓮池大師當年看到那個山風景很好,他很喜歡那個地方,自己跑到那個地方建了一個茅蓬,自己在那裏修道,沒告訴任何一個人。以後被人發現,這個和尚很有道行,於是乎親近他的人多了,慢慢人愈來愈多、愈來愈多,自自然然建的叢林,不是有心,不是有計劃,自自然然成就。所以大陸上叢林不是這樣自然成就的,就是國家建立的。法師裏頭你們去看《高僧傳》,哪個法師以攀緣心來建道場?沒有一個。所以你想想看,那些人心多清淨,連弘法利生都不攀緣,這就是佛門常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他有緣的他來,沒有緣的拉也拉不來。在臺灣學佛的人有多少,與我沒有緣的,我怎麼勸他他也不會來,有緣的就來,沒有緣的不會來。所以這裏講像法這是言教。底下這兩句話很重要:

  【言教興則實相泯。】

  爲什麼像法不如正法,道理就在此地,大家都偏重在『言教』上去,都在教理的貪求上去了,而將清淨心忘掉了,『實相』就是清淨心,就是一心不亂。

  【故言正法滅。】

  如果我們一心都是要求實相,求真實相,這就是正法興;一心追求教理不重視一心不亂,『正法滅』。可見得像法興、「正法滅」不是講的時代,是講我們自己心!我們今天學…
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