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▪P8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,我們一心一意只修清淨心,只求一心不亂,我們的正法興。如果我們不求一心不亂,不求心地清淨,專門著重在教理上,這個經怎麼講法、這一句什麼意思,那就正法滅了,像法興。如果連經典義理也不貪求了,拿這個經做幌子去騙騙人,我聽說有很多地方講經,怎麼個講法?念一段經文,講一段故事,聽的人很多、很歡喜。那是什麼?那是像法滅,末法現前。他連經的教理他都不研究,也都不肯深入,找一些因緣、公案、故事來拼湊,這樣講經弘去這是末法。末法就接近滅法,佛法根本沒有了。如果這個心起心動念都是在名聞利養上,都是在鬥爭上,那佛法就滅了。

  【實相既泯。衆生競執言教。】

  在這個教理上産生了執著。

  【故曰。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。】

  這些在教理上有點研究的人,於是乎貢高我慢,瞧不起人,這就是『增上慢比丘』,知道得愈多顯得愈傲慢,這種傲慢叫增上慢。前些年好像這報紙上還登了一樁事情,兒女瞧不起父母,父母很傷心,爲什麼?因爲父母沒念過書,種田的。小孩大學畢業,一提到父母,父母沒念過書覺得很難爲情,所以連父母不承認。如果父母也叫他種田,不給他念書,也許他很孝順、他很尊敬。結果什麼?就是學曆愈高愈增長了貢高我慢,愈瞧不起人。這是不是真學問?不是,錯了,我們連學問兩個字都解錯了。你看看古人所說的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真正愈有學問愈謙虛,佛謙虛得不得了,孔老夫子也是謙虛得很。所謂是不恥下問,真正有學問人所表現的,他什麼都不知道,樣樣事情都請教別人。如果說學的東西,愈學愈多,愈學愈傲慢,那是一點學問也沒有,他所知道的都是些皮毛而已,沒有真正的學問;真正的學問是心平氣和。所以到佛是等視衆生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;孔子教我們謙下,禮就是自卑而尊人。佛教我們持戒,戒律裏面也是以尊重對方爲第一義,所以《戒經》裏面常常教我們,「一切恭敬」。十大願王第一句「禮敬諸佛」,哪有輕慢的!在此地更以常不輕菩薩,那真是說到了極處。因爲有這些貢高我慢、一知半解的人,常不輕菩薩出現,做一個榜樣給他看看,令他覺悟。

  【不輕菩薩憫彼競執言教。】

  競是競爭,執是執著。

  【不能達本離言。直指實相自心人人具足本來成佛。】

  這個幾句話很重要,要好好記住,你就曉得像法以後這些學佛的人,他之所以不成就他的毛病在哪裏。我們曉得這個,更重要的是要回光返照,反省自己,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?古人甘心在一部經、一部論上;今天人不甘心,一定要博學多聞,這是什麼心理?就是『競執言教』。古人爲什麼甘心情願在一部經裏頭,甚至於一句偈裏面?因爲他曉得『達本離言』,他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說是常不輕菩薩受持一句經,他能蒙佛授記爲什麼?他曉得「達本離言」。老實念佛的人,他一生就受持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,以這六個字達到自己心地清淨一心不亂,達本離言,他能夠往生淨土,蒙佛授記。這樣的人就叫老實念佛,他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亂,求清淨心。所以說:

  【故曰。我深敬汝等。不敢輕慢。汝等皆行菩薩道。當得作佛。】

  這幾句話是常不輕菩薩在經裏面常說的,對什麼人說?對一切人說的。菩薩絕不敢輕慢一個人,絕不敢瞧不起一個人;輕慢一個人,那個人是佛,你就慢佛;瞧不起一個人,那個人是佛,你瞧不起佛。所以大家不曉得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不知道這個道理。我們今天在這大經大論,這些年來的探討,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覺悟,那這些年在教理上研求也是空過。別人對我們的輕慢應該的,爲什麼?他不曉得這道理,他不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我們今天曉得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我們對衆生起一點輕慢心,自己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。這個事情是要親身去體會,不是自己聽說的,聽說的所以就不相信。自己親身去體會,從哪裏體會?一定明理,你才覺得這個事情是真的。所以聽經諸位要是真正入個一分、兩分,理明白了,曉得佛說的話句句真實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是佛!爲什麼?你說《楞嚴》裏面「十番顯見,七處徵心」,不是跟你說得清清楚楚嗎?我們六根的根性是佛性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。我們見性是如此,我們聞性是如此,這不是佛是什麼!

  我們自己本來是佛,而迷了,不曉得自己本來是佛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我們忘掉了、迷了,不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我們迷了,衆生本來還是佛,不是說我們迷了他就不是佛。我們迷了,自己做凡夫,不曉得自己是佛,實際上自己還是佛,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依舊不變!所以諸位要是在經教上懂,深深悟知這個道理,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。爲什麼?你信心建立,你就敢承當我這一生一定成佛,一定成就,敢拍胸膛。爲什麼?事實真相了解了,曉得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,本來空,真的沒有失去,妄是假的,你才把真妄搞清楚,那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事,不是個難事情,輕而易舉。可是理不明,還是執著,還是顛倒,那真是比登天還難,明理反掌之易,不明理那是難得不得了。所以我們要學一定要學常不輕菩薩,要學善財童子,這兩個人一個是表演在《華嚴》裏面,一個表演在《法華》裏面,都是給修行人做個榜樣。

  

  妙法蓮華 經大意  (第四十五集)  1981/7  臺灣圓覺寺  檔名:08-02-45

  第十四面上半段最後倒數第二行,我們念一念:

  【不輕菩薩憫彼競執言教。不能達本離言。直指實相自心人人具足本來成佛。故曰。我深敬汝等。不敢輕慢。汝等皆行菩薩道。當得作佛。以其直示。故不讀誦經典。但行禮拜。】

 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,在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佛法五個時期,也就是講的五五百年。到今天可以說是第五個五百年之後,多聞堅固的時期已經過去,現在已經到了鬥诤堅固,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。但是我們必須要曉得,佛法裏面所講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或者我們講戒律堅固、禅定堅固、多聞堅固、塔寺堅固、鬥诤堅固,這五個時期都在我們自己一念之間。我們如果在一切法裏頭念念分別執著,那怎麼會不鬥诤?如果一念平等,實際上現前就是正法;一念清淨,現前就是禅定堅固。由此可知,佛的法運,並不是一去之後我們再也沒分,絕不是如此。在我們自己的一念之心;換句話說,我們存的是什麼心,所得的果報,一定與存心相應。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正好是佛滅度大概是一千年,也就是禅定堅固的後期,這是中國禅風很盛的原因。但是在魏晉隋唐以後,就進入到多聞堅固。所以八大宗,小乘二宗、大乘八宗,在教理上確實有了不起的發明,當時研教之人都開悟,在教下講大開圓解。教下的大開圓解與宗門的大徹大悟,是一樣的境界,是相同的境界。往後修學研教的方向就走錯了,就像此地所說的,大家執著在研教死在教下,念死書!專門在名相裏面做活計,而把教義、教理失掉。所以說『不能達本離言』,不曉得佛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不知道這個道理。不知道佛說法四十九年,心是清淨不動的。

  如果說我們今天讀了這個經本,心是隨著經本轉,隨著經本在起伏,那釋迦牟尼佛也造業!佛叫我們心如如不動,叫我們的心隨著他的言語在轉,這我們不是學佛!所以佛才講「依文釋義,叁世佛怨」,我們今天就是依文釋義,叁世諸佛都喊冤枉,依文釋義的辦法是世間教學的辦法。所以世間教學跟出世間教學決定不相同,出世間教學所有經論言語、文字,皆是方便之方便,誘導我們悟入真實,就是悟入「達本離言」。前面跟諸位講威音王的意思,威音王佛,哪個不是威音王佛,不但禅宗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教下又何嘗例外!所以從前研教的人,都能夠開悟、都能夠證果。現前研教的人無不是死在教下,曲解了經義,不知道佛的意思是意在言外,文字裏面沒有。文字、言語裏面如果有,佛決定不叫我們離言說、離文字、離心緣,這話講不通。道在哪裏?這是個指路牌而已,是個指路碑,我們要想到哪裏去,不知道這個方向,這個地方有個指路牌,上面寫著往哪裏走。佛一切言教就是指路牌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真如本性、諸法實相,言說裏頭沒有,文字裏頭也沒有,你腦子裏頭去想像,想像裏頭也沒有。所以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決定也沒有,你想不到的。

  所以聞法,不能用第六意識聞,第六意識是妄心、妄想,虛妄分別執著用這個東西,你不會開悟的。離了這些東西就見道,我再給諸位說,什麼時候離什麼時候見道。像前面講「無言之理不落階級」,也沒有漸次,《圓覺經》裏面講的,你現在離你現在就見道,見道是什麼地位?在大乘圓教裏面初住菩薩。阿羅漢的斷證只等於圓教第七信的菩薩,你看看你當下要見了道,你就超過了阿羅漢、辟支佛,超過了權教菩薩,這個歇叫真歇了!《圓覺經》裏面教給我們離幻,言教是幻,名字是幻,心裏面打妄想是幻,離的是這個幻;不是離的一切境界相,這個依他起的你離不了。你要了解它、認識它、認清它,在這裏面不起執著、不起分別,曉得一切法本來沒有名字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佛法沒有到中國來,我們中國《老子》,對這個問題就知道得很透徹、就很清楚,人家就不執著。我們所以生這些妄想執著,就是對於這個事理的真相不了解誤會了,所以才生執著。常不輕菩薩在此地示現,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,這個方法巧妙極了。

  我們常常講修行根性要上根利智,實際上說這個話也是方便法,你肯放下你就是上根利智,你不肯放下你就根性下劣。爲什麼?真實法裏面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。如果還有聰明利鈍,這不是真實法裏的,這是妄識裏面才有。說真實的,你看《法華經》裏面講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。叁乘五性對誰說的?迷的時候境界裏講的,真如本性裏頭哪有什麼叁乘五性!六祖給我們說得很好,「本來…
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