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實相,到這個時候才親證得。一切衆生的言語當然也不例外,這是在理上說得過去的。一般來講念佛理一心不亂,是從初住就證得,我們這都是講的圓教,初住就證得了。當然初住以上這些明心見性的菩薩,對於一切衆生言語逐漸的通利,可是要到究竟,這個通達便利是在七地以上,也就是經裏面常講的「廣長舌相」。此地說的當然這是妙音著重在說法,說法一定要現身,不現身就不能說法,現身必說法,說法與現身是不相離故。
這個講義裏面,諸位細細的去看看,經裏面有些表法的地方,此地也給我們指出來,其所表的可以說無不是以心法。真心一定是從中道當中顯現出來,如果我們執著有個中道,真心還是有障礙。因此古德給我們說,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話說得是不錯,我們能不能入這個境界?還是不能。爲什麼不能?我們聽了這個話,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,這就落空,就執著個什麼都沒有了。所以凡夫這說有則執著有,說無就執著空,總不能說是有無一切都不執著。再給諸位說,如果一切都不執著,萬法通利,一切通達。其實我們的真心所起的作用,就在眼前,沒有一刹那的時間中斷過!爲什麼原因我們見不到?真心是覺,《起信論》裏頭說得好,一切衆生「依本覺而有不覺」,這是說明我們迷惑的所以然,迷惑的根源。《楞嚴》裏面說得尤其是好,《楞嚴》跟我們講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。知見是真心顯現,正是所謂的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,可是你在裏面立知就錯,立是建立,立知是什麼?起了分別,起了執著,在這裏面生起見解,這就是立知就錯了。所以佛教給我們離言說、離名字、離心緣,爲的什麼?恢複我們的真心,恢複我們的正覺。這個地方有幾句話說得很好,在底下第五行,你看最後一句:
【衆生一念心動。則具百八煩惱。】
『百八』,是無量無邊煩惱歸納一百零八類。所以諸位看到這個文字,千萬不要以爲煩惱只有一百零八種,每一種裏頭都無量無邊。從哪裏生的?從『一念心動』,心怎麼動?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你動了心。不動是真心,這一動就是妄心。《唯識簡介》裏頭,最重要的就是說明妄動,這一動才有唯識好說,不動根本就沒有唯識,哪來的唯識?唯識也不是究竟法。究竟,究竟根本就沒法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唯識也沒有。所以雖然講中道了義,也都是方便說,我們不要迷在裏頭,你看到這些東西,心一動就迷了,就迷在裏頭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這底下講聖人,你要是真正修行人你就是聖人,聖人跟非聖人差別在哪裏?就非聖人在境界裏頭動心。
【聖人了達即動非動。】
動靜不二。
【超百八煩惱。而證清淨實相。】
在此地怎麼叫『即動非動』?即動是依他起,諸位要曉得世出世間法都是依他起,有爲法是依他起。無爲法,我們講真如無爲,真如無爲不是依他起,是圓成實的,但是真如無爲的名字是依他起的。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,它是假的隨它怎麼動,動也等於沒有動,這是說明了依他起動即非動。這個動你不必去止它,四時的運行,日月經天它在動,你用不著去止住它,爲什麼?曉得它是依他起性,不是真的。而且假的動跟不動是不相妨礙的,正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,虛空不礙萬相發揮,沒有障礙。這個遍計所執也是依他起的,這個情形我們都要曉得。如果你要是執著這就是病,這就生煩惱;不執著就是解脫,就超越煩惱。所以問題就在執著,執著是迷,不悟也是迷,不悟那個迷是屬於所知障,執著的迷是屬於煩惱障。我們如果要想證得『清淨實相』,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,道理明白了自己才真正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遍計執。明了依他起,這就是二障都破了,自己心裏頭確實沒有。但是我們在用事的方面,在待人接物的方面,還必須要用遍計執,這個執著即是非執著,自己心裏頭沒有。爲什麼跟一切衆生接觸的時候要用遍計執?譬如說這是什麼?扇子,扇子就是執著。一切衆生都執著叫這扇子,我說不是扇子,那個衆生說我頭腦有問題。這叫什麼?這叫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。
自己有沒有執著?沒有,隨衆生的執著而執著。但是衆生的執著是迷,菩薩的執著是覺,不迷,就在衆生執著當中喚醒你的自性,令他覺悟執著是病。到你成佛、成菩薩,你住在世間,所示現的必定同於世人的執著,那是外表。這是我們在講席裏頭跟諸位說過很多次,與人相處的時候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是對人是如此;對自己是一味清淨平等,本來無一物。所以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,是寂光淨土;與別人大家在一起的,所住的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與寂光淨土不二。我如果是入了這個境界,我坐在此地是坐在常寂光中,你們和我在一起這凡聖同居土,就是這麼個意思。所以千萬不要執著,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個常寂光世界,那就錯了,不曉得四土就是一土。爲什麼會有四種不同的境界?你用心不一樣,你才真正明了,佛在經上常講的「境隨心轉」,你的心清淨到極處,這個世界在你的感受裏面就是常寂光;如果你分別執著不斷,在你感受裏頭是凡聖同居土,的確境隨心轉。在這品經裏面跟我們說了一尊佛,這一尊佛的德號:
【佛號淨華宿王智者。】
這尊佛的德號是表:
【遠離百八煩惱。爲實相之淨因。以如是因發起宿智。於諸法中得自在故。】
這兩句很要緊,這是佛表法,法是自性之法,佛也是自性之佛。所以我們聞佛名就覺悟自心,這是常講的所謂是聞法要在消歸自性,這就是講消歸自性。『遠離百八煩惱』,是哪百八?我們不必去找這個麻煩,《百法明門》裏面歸納爲二十六種,你把這二十六種搞得清清楚楚的就行了,愈是多了愈記不住。不但記不住,記住了也是增長分別,不大容易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所以你牢牢的記住這個二十六種就好。這二十六種煩惱要一起現行,立刻要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這叫修行,叫用功。譬如在境界裏面起了貪心,在世間法裏面起貪心錯誤!佛法裏頭起貪心也錯誤。你們想想看,要斷的是斷貪心,不是斷貪的對象,如果從貪的對象來說,就是有果報勝劣之不同,不能解決根本問題,不能了生死,不能明心見性;我們念佛想得一心不亂,得不到一心。譬如說世間我們貪圖福報,貪圖功德,貪圖一切善業,這個果報將來都是六道裏面叁善道的業因,這不能解決問題。佛法都不貪,何況於世間法!佛在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法就是指的佛法。一乘佛法都不貪,爲什麼?真如本性當中也沒有什麼一乘佛法,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才真正能現前,這是你得證實相的淨因,實相就是自己的真實相。
由此可知,斷煩惱是入門初步的功夫,佛法是把這個擺在修行裏面,入門的第一步。儒家做學問也是把這個列在第一步,你看《大學》,《大學》是儒家的方法論,一開端「格物致知」,格物就是破煩惱障,物是什麼?物欲,五欲六塵;格是什麼?格是格殺。就是佛法講的遠離,格物就是斷煩惱,物要不除去,物欲不除去,它障礙你的智慧。所以格物,功夫就是禅定,致知的功夫就是開慧,致知是破所知障,般若智慧現前。所以此地「遠離百八煩惱,爲實相之淨因」,就是儒家《大學》裏所講格物的功夫,格物的效果。『發起宿智』,「宿」是本有的,清淨實相當中本來具足的真智慧,智慧現前,這就是致知。致知的效能『於諸法中得自在』,一切世出世間法裏頭得大自在。你看《心經》第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觀的功夫就包含著有遠離煩惱、「發起宿智」,也就是儒家格物致知的功夫。儒家格物致知底下所達到的「誠意正心」,誠意正心在此地就是清淨實相。而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就是「諸法中得自在」,儒佛無有二致,是一樣的事情。可是佛法比儒家講的要詳細得多了,那就是佛法的經典分量多,儒家總集合起來不過十叁經而已!你看看佛法的經典多多少?當然佛法對於這些事理說得清楚。這個一段是教給我們如何去學習,修證的真實功夫,這裏所講的是一切行門裏面的總綱領,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你修哪個法門,都離不開這個總綱領,就是一定要求內心的清淨。在佛法稱之爲叁昧,稱之爲禅定,得定之後,這心清淨之後自然生智慧,這個智慧不是學得來的,是你清淨心中本有的。智慧一現前「於諸法中得自在」,怎麼個自在法?你們看這一段倒數第六行當中,我念一念:
【轉八萬四千塵勞。爲八萬四千法門也。】
你看看自在不自在?『塵勞』是煩惱,原來你是有八萬四千煩惱,現在你有八萬四千智慧,變成法門,這就是自在,法門就叫菩提,轉煩惱成菩提。真有這個事嗎?你念了《壇經》,你看看六祖所說的,「惠能心中常生智慧」,就是得自在!他爲什麼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煩惱?因爲他那個心是本來無一物,所以他心裏常生智慧;我們的心裏拉裏拉雜的東西太多,就生煩惱。實際上本來是智慧,是『八萬四千法門』,因爲我們自己在境界裏頭起心動念,把「八萬四千法門」轉變爲八萬四千煩惱,這是自己搞出來的自作自受。如果我們把這個心裏面一切妄念舍盡,又恢複到本來無一物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八萬四千智慧,就常生智慧。智慧傳授給別人就是法門,就對他受用來說,就是法門。像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裏面,諸位去看,這些善知識們,每個人他所得的法門,把這些法門都傳授給善財童子,這就是講代表的八萬四千法門。「塵勞」是本無的,迷了法門叫塵勞煩惱,悟了塵勞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。由此可知,塵勞與法門原本不二,就是迷悟上建立的名相,悟了叫法門,迷了叫塵勞,其實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才說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它原本不二,這裏面所現的差距不過是迷悟而已。這裏說:
【塵勞染也。法門淨也。】
心清淨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法門,什麼法門?了生死出叁界,證無上菩提的法門。再給諸位說,這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。可是我們心在境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