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持错!他不晓得什么叫受持,受持是什么?受持自性。人家会的,念经是受持;不会的,念经是修无益的苦行,不是受持。受持所谓说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,这叫受持。我们每天念经,依这个文字有没有起观照?我们今天依这个文字说老实话起分别,是增长烦恼,干这个,这怎么叫受持?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读法达禅师那一段,法达禅师读经三千遍,他读的是《法华经》。他得的是什么?贡高我慢的习气,好像自己很了不起,瞧不起别人,岂不是增长烦恼吗?他要没有念过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他对待人还很恭敬、还很谦虚;好,肚子里有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以为了不起,贡高我慢,增长烦恼,增长无明,增长邪见,这颠倒了。被六祖呵斥一顿,点醒了之后,他觉悟,从前都是为《法华》所转。现在觉悟了这才心转《法华》,转《法华》才叫受持,这是开悟。所以受持,你看《起信论》里面给我们说的,「离言说相,离文字相,离心缘相」。这个离,诸位要记住,是即言说而离言说,即文字而离文字,即心缘而离心缘,是这个意思;不是说言语、文字、心缘都不要,不是的。是离即同时没有先后,没有次第,也没有方便,这叫受持。不能受持全经,那就像常不轻菩萨受持一句,受持一句也蒙佛授记,也能成佛。所以不晓得这个道理那怎么行?《法华经》从哪里来?《法华经》是自性《法华》,受持的人就是见性成佛。所以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『是诸经王』。
【众生闻此经。无不获益。】
【闻此经无惑不破。】
句句话都是说的老实话,可是事实怎么样?事实上是不闻不见。这个地方关键在这个闻字,我们今天说耳听到、眼看见,这就是见闻吗?不是。见性见谓之见,闻性闻谓之闻,我们眼识、耳识五俱起意识,对於外面境界叫不见不闻。所以『众生闻此经,无不获益』,我们今天闻这个经得不到利益,原因在哪里?我们是听而不闻。真正的闻,像《楞严经》里观世音菩萨所讲的,「返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」,就是此地讲的「直指自心见性成佛」,这叫闻,那怎么不获利益!『闻此经无惑不破』,「惑」是什么?烦恼障、所知障、无明障决定会破的,所以人家话说的句句真实。如果我们要去读这个经的时候,都死在字里行间,那这是怪自己,这是我们眼前的境界,这死在字里行间。也不能怪我们愚痴,连古圣先贤,像法达禅师没有遇到六祖之前,还不一样的死在字里行间,为经所转吗?如果我们能够转经给诸位说,就能转境。《楞严》上说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怎么转境法?我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,你要能够转境,不为境转,你就是佛菩萨,这叫真修行。「无不获益」,「无惑不破」,这是真修行人、是大修行人。底下有个比喻说:
【故。如日如炬。能除诸暗。】
白天是太阳,夜晚是火炬,这都是表的光明,以这个光明来表这部经能够破无明黑暗。
【复明书写供养此经。佛智不能量其功德。】
这就是讲的,流通法宝的功德之大,可是流通法宝的功德,诸位要晓得,这里头有两种,一种是保存,使经书不至於断绝,普遍的流通。我们印经,一千本经里面,不一定有一个人在经上开智慧;得了受用,功德就无量无边。功德是在正信、正解、正修才具足真实功德,自己要没有做到,流通经书也是人天有漏福报。自己真正开悟,对这些事理了然,这个流通的功德就大大的不相同。流通的意思,我们每次讲经讲到流通分都会很详细的说明,最要紧的是修法流通,自己要依教奉行,奉行就是流通。我们是多印经书送给人,自己没有照这个修行证果,这不是真正流通,为什么?因为这一千部书印出去,可能一个人都不会开悟,这个太多,这种情形太多。有一个人开悟,这才算通!我们大量的印经,普遍在那里布施,就是希望有一、二个人开悟;你要想许多人都开悟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真正有个开悟的人来给我们讲解,来领导我们修行,这在佛法里面讲福德因缘。所以这个事情,是因缘与福德有密切的关系,没有福报,因缘不会现前,纵然有因缘也必定会破坏,不是外面人破坏,是你自己破坏,为什么?自己没福,自己会破坏。外面的力量,说实在话破坏不了,凡是破坏的都是自己;自己信心坚固,外头哪有力量能破坏?为什么?因为外面善缘、逆缘,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境界,都是帮助你成就道业。所以外境没有善恶,完全在乎你自己用心,你用清净心,所感得外境都是清净。所以佛菩萨对十法界依正庄严,他是平等清净,清净寂灭相。我们凡夫,纵然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还是不清净,为什么?你在那里分别,你执著,这一分别执著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都不清净,所以道理在此地。底下有几句女同修特别注意:
【女人闻此经。即得往生西方。】
自古以来受持《法华经》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太多了,我们读《法华经持验记》,就记载得很多,在我们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也记载得很多。最著名的,法华宗第一代的祖师智者大师,他老人家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。所以我们应当要相信,受持《法华经》,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是很有效的。底下这句诸位要记住:
【不为贪欲所恼。】
这句话很重要,也就是说明,如果你还有贪瞋痴慢,根本烦恼不断,那是没办法。闻经必断烦恼,闻不是我们现在的耳闻,前面我跟诸位讲过,闻性闻的法性,怎么不断烦恼!《楞严经》十番显见,显的是见性,见性如是,闻性亦复如是。你把那个见换作闻,十番显闻,闻性不生不灭,闻性就是正性不来不去,不垢不净,你用闻性所闻的是什么?法性。所以是清净平等法法皆如,这里面怎么会起贪瞋痴慢!我们今天就是不会闻,从来没有用过闻性,都是用什么?用耳识,五俱起意识,听了之后就分别、就执著、就生烦恼,所以这叫生死边事,不是法性上事。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,你要以闻性来闻经怎么不生西方!生西方跟诸位说,必定是上品上生,生的是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。『不为贪欲所恼』,这点也能够常常提醒我们,我们修学佛法,如果心里面起了贪瞋痴,自己立刻要警觉到:我的路错了。如果你在佛道上,你在修行上,二六时中心是清净平等的,不生烦恼,你自己就会晓得,我这个路很正确,确实走的是菩提道。所以佛菩萨在经上是:
【如是等重重深赞其功德者。意在流通。所谓显妙劝持也。】
用意都是在劝勉我们,劝勉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,自己修学有得,再劝勉别人修学。《法华经》妙法就是自己的妙心,心妙,法也就妙了,因为一切法是自心变现出来的。底下说的:
【古德云。百川众流。至海为极。】
这句是比喻。
【森罗万象。至空为极。一切贤圣。至佛为极。一切万法。至心为极。】
前面所说的都是陪衬的话,主要的一句就是『一切万法,至心为极』。《华严》说得好,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所以我们要觉悟一切万法是自心变现之物,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唯识是佛法的理论,就是发明这个道理。
【心也者。总持之大本。万法之弘源。】
这个『弘』当大讲。
【世尊喻此经。为海为佛。予言此经即是自心。例而推之。必非虚妄。】
《法华经》是什么?《法华经》就是『自心』。诸位要记住,《法华经》是「自心」,哪部经不是自心!一切经是自心,我们再问哪一法又不是自心!「一切万法至心为极」,哪一法不是!没有一法不是。所以这些外道有说劝你去跟他学,所谓是旁门也是门,左道也是道,应当要学习,这话有没有说错?没有说错。我在前面给诸位解释过,我们现前要学的是一心不乱,自己功夫不到的时候,我们不能够向旁门左道去扣问。功夫到了应当要学习,像善财童子、常不轻菩萨,他就是平等心,没有拣别的。佛在《戒经》里面所制定的,以托钵乞食来说要拣别五家,为什么拣别?小乘人定力不够,这个五家就是旁门左道。大乘菩萨不拣别,为什么?定力够,所以他可以跟旁门左道打成一片。对於菩萨来讲只有增长智慧,不生烦恼,这就是定力深、知见正,你有正定、有正智就可以。我们读《华严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他什么地方不去?什么地方有障碍?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那种境界二乘、权教不敢涉猎,为什么?一涉猎就堕落,就要吃苦头。这个原因就是什么?没有正知正见,没有相当的定力,所以不行。因此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你问修什么?就是修的清净心。以《金刚经》上的话,那真是很简单,菩萨所修学的,就是在一切相里面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就是修这个,这就是修心,这就是修的妙法。
妙法莲华 经大意 (第五十三集) 1981/7 台湾圆觉寺 档名:08-02-53
第十六页后面「妙音菩萨品」。前面介绍过:
【一切众生喜见菩萨。由持法华经。得现一切色身三昧。】
『持法华经』,这句要特别注意到,不是仅仅念诵这部经文,就叫做「持法华经」。一定要晓得,这个经就是我们自性,正如同前面所说的「此经直指自心见性成佛」,所以才『得现一切色身三昧』。由此可知,一切功德的现前必定是从三昧现前,三昧就是禅定,就是一心。今天继续给诸位介绍是妙音菩萨,经上说:
【此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。】
『此菩萨』是指妙音菩萨。一切众生的语言是相当的复杂,我们不要讲他方世界,单单我们这个地球上,甚至於一个国家、一个地区言语都有许多种。如果一个人要想能够普遍的都能够懂得,这是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也并不是说完全做不到,因为在理论是可以讲得通的。如何能够达到理事圆融,理事不二,这个境界就能现前,在一般讲这都是大菩萨的境界。如果我们以唯识的道理来说,总是七地以上,可以说都是妙音菩萨。为什么?因为七地再上去就到不动地,不动地见阿赖耶识了,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无量无边种子,他都见到了。我们也可以说,宇宙万有…
《妙法莲华经大意(净空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