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持錯!他不曉得什麼叫受持,受持是什麼?受持自性。人家會的,念經是受持;不會的,念經是修無益的苦行,不是受持。受持所謂說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,這叫受持。我們每天念經,依這個文字有沒有起觀照?我們今天依這個文字說老實話起分別,是增長煩惱,幹這個,這怎麼叫受持?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面讀法達禅師那一段,法達禅師讀經叁千遍,他讀的是《法華經》。他得的是什麼?貢高我慢的習氣,好像自己很了不起,瞧不起別人,豈不是增長煩惱嗎?他要沒有念過叁千部《法華經》,他對待人還很恭敬、還很謙虛;好,肚子裏有叁千部《法華經》,以爲了不起,貢高我慢,增長煩惱,增長無明,增長邪見,這顛倒了。被六祖呵斥一頓,點醒了之後,他覺悟,從前都是爲《法華》所轉。現在覺悟了這才心轉《法華》,轉《法華》才叫受持,這是開悟。所以受持,你看《起信論》裏面給我們說的,「離言說相,離文字相,離心緣相」。這個離,諸位要記住,是即言說而離言說,即文字而離文字,即心緣而離心緣,是這個意思;不是說言語、文字、心緣都不要,不是的。是離即同時沒有先後,沒有次第,也沒有方便,這叫受持。不能受持全經,那就像常不輕菩薩受持一句,受持一句也蒙佛授記,也能成佛。所以不曉得這個道理那怎麼行?《法華經》從哪裏來?《法華經》是自性《法華》,受持的人就是見性成佛。所以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『是諸經王』。
【衆生聞此經。無不獲益。】
【聞此經無惑不破。】
句句話都是說的老實話,可是事實怎麼樣?事實上是不聞不見。這個地方關鍵在這個聞字,我們今天說耳聽到、眼看見,這就是見聞嗎?不是。見性見謂之見,聞性聞謂之聞,我們眼識、耳識五俱起意識,對於外面境界叫不見不聞。所以『衆生聞此經,無不獲益』,我們今天聞這個經得不到利益,原因在哪裏?我們是聽而不聞。真正的聞,像《楞嚴經》裏觀世音菩薩所講的,「返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就是此地講的「直指自心見性成佛」,這叫聞,那怎麼不獲利益!『聞此經無惑不破』,「惑」是什麼?煩惱障、所知障、無明障決定會破的,所以人家話說的句句真實。如果我們要去讀這個經的時候,都死在字裏行間,那這是怪自己,這是我們眼前的境界,這死在字裏行間。也不能怪我們愚癡,連古聖先賢,像法達禅師沒有遇到六祖之前,還不一樣的死在字裏行間,爲經所轉嗎?如果我們能夠轉經給諸位說,就能轉境。《楞嚴》上說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怎麼轉境法?我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,你要能夠轉境,不爲境轉,你就是佛菩薩,這叫真修行。「無不獲益」,「無惑不破」,這是真修行人、是大修行人。底下有個比喻說:
【故。如日如炬。能除諸暗。】
白天是太陽,夜晚是火炬,這都是表的光明,以這個光明來表這部經能夠破無明黑暗。
【複明書寫供養此經。佛智不能量其功德。】
這就是講的,流通法寶的功德之大,可是流通法寶的功德,諸位要曉得,這裏頭有兩種,一種是保存,使經書不至於斷絕,普遍的流通。我們印經,一千本經裏面,不一定有一個人在經上開智慧;得了受用,功德就無量無邊。功德是在正信、正解、正修才具足真實功德,自己要沒有做到,流通經書也是人天有漏福報。自己真正開悟,對這些事理了然,這個流通的功德就大大的不相同。流通的意思,我們每次講經講到流通分都會很詳細的說明,最要緊的是修法流通,自己要依教奉行,奉行就是流通。我們是多印經書送給人,自己沒有照這個修行證果,這不是真正流通,爲什麼?因爲這一千部書印出去,可能一個人都不會開悟,這個太多,這種情形太多。有一個人開悟,這才算通!我們大量的印經,普遍在那裏布施,就是希望有一、二個人開悟;你要想許多人都開悟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真正有個開悟的人來給我們講解,來領導我們修行,這在佛法裏面講福德因緣。所以這個事情,是因緣與福德有密切的關系,沒有福報,因緣不會現前,縱然有因緣也必定會破壞,不是外面人破壞,是你自己破壞,爲什麼?自己沒福,自己會破壞。外面的力量,說實在話破壞不了,凡是破壞的都是自己;自己信心堅固,外頭哪有力量能破壞?爲什麼?因爲外面善緣、逆緣,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境界,都是幫助你成就道業。所以外境沒有善惡,完全在乎你自己用心,你用清淨心,所感得外境都是清淨。所以佛菩薩對十法界依正莊嚴,他是平等清淨,清淨寂滅相。我們凡夫,縱然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還是不清淨,爲什麼?你在那裏分別,你執著,這一分別執著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都不清淨,所以道理在此地。底下有幾句女同修特別注意:
【女人聞此經。即得往生西方。】
自古以來受持《法華經》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太多了,我們讀《法華經持驗記》,就記載得很多,在我們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面也記載得很多。最著名的,法華宗第一代的祖師智者大師,他老人家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所以我們應當要相信,受持《法華經》,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是很有效的。底下這句諸位要記住:
【不爲貪欲所惱。】
這句話很重要,也就是說明,如果你還有貪瞋癡慢,根本煩惱不斷,那是沒辦法。聞經必斷煩惱,聞不是我們現在的耳聞,前面我跟諸位講過,聞性聞的法性,怎麼不斷煩惱!《楞嚴經》十番顯見,顯的是見性,見性如是,聞性亦複如是。你把那個見換作聞,十番顯聞,聞性不生不滅,聞性就是正性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你用聞性所聞的是什麼?法性。所以是清淨平等法法皆如,這裏面怎麼會起貪瞋癡慢!我們今天就是不會聞,從來沒有用過聞性,都是用什麼?用耳識,五俱起意識,聽了之後就分別、就執著、就生煩惱,所以這叫生死邊事,不是法性上事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你要以聞性來聞經怎麼不生西方!生西方跟諸位說,必定是上品上生,生的是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。『不爲貪欲所惱』,這點也能夠常常提醒我們,我們修學佛法,如果心裏面起了貪瞋癡,自己立刻要警覺到:我的路錯了。如果你在佛道上,你在修行上,二六時中心是清淨平等的,不生煩惱,你自己就會曉得,我這個路很正確,確實走的是菩提道。所以佛菩薩在經上是:
【如是等重重深贊其功德者。意在流通。所謂顯妙勸持也。】
用意都是在勸勉我們,勸勉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,自己修學有得,再勸勉別人修學。《法華經》妙法就是自己的妙心,心妙,法也就妙了,因爲一切法是自心變現出來的。底下說的:
【古德雲。百川衆流。至海爲極。】
這句是比喻。
【森羅萬象。至空爲極。一切賢聖。至佛爲極。一切萬法。至心爲極。】
前面所說的都是陪襯的話,主要的一句就是『一切萬法,至心爲極』。《華嚴》說得好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所以我們要覺悟一切萬法是自心變現之物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唯識是佛法的理論,就是發明這個道理。
【心也者。總持之大本。萬法之弘源。】
這個『弘』當大講。
【世尊喻此經。爲海爲佛。予言此經即是自心。例而推之。必非虛妄。】
《法華經》是什麼?《法華經》就是『自心』。諸位要記住,《法華經》是「自心」,哪部經不是自心!一切經是自心,我們再問哪一法又不是自心!「一切萬法至心爲極」,哪一法不是!沒有一法不是。所以這些外道有說勸你去跟他學,所謂是旁門也是門,左道也是道,應當要學習,這話有沒有說錯?沒有說錯。我在前面給諸位解釋過,我們現前要學的是一心不亂,自己功夫不到的時候,我們不能夠向旁門左道去扣問。功夫到了應當要學習,像善財童子、常不輕菩薩,他就是平等心,沒有揀別的。佛在《戒經》裏面所製定的,以托缽乞食來說要揀別五家,爲什麼揀別?小乘人定力不夠,這個五家就是旁門左道。大乘菩薩不揀別,爲什麼?定力夠,所以他可以跟旁門左道打成一片。對於菩薩來講只有增長智慧,不生煩惱,這就是定力深、知見正,你有正定、有正智就可以。我們讀《華嚴》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他什麼地方不去?什麼地方有障礙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那種境界二乘、權教不敢涉獵,爲什麼?一涉獵就墮落,就要吃苦頭。這個原因就是什麼?沒有正知正見,沒有相當的定力,所以不行。因此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你問修什麼?就是修的清淨心。以《金剛經》上的話,那真是很簡單,菩薩所修學的,就是在一切相裏面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就是修這個,這就是修心,這就是修的妙法。
妙法蓮華 經大意 (第五十叁集) 1981/7 臺灣圓覺寺 檔名:08-02-53
第十六頁後面「妙音菩薩品」。前面介紹過:
【一切衆生喜見菩薩。由持法華經。得現一切色身叁昧。】
『持法華經』,這句要特別注意到,不是僅僅念誦這部經文,就叫做「持法華經」。一定要曉得,這個經就是我們自性,正如同前面所說的「此經直指自心見性成佛」,所以才『得現一切色身叁昧』。由此可知,一切功德的現前必定是從叁昧現前,叁昧就是禅定,就是一心。今天繼續給諸位介紹是妙音菩薩,經上說:
【此菩薩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。】
『此菩薩』是指妙音菩薩。一切衆生的語言是相當的複雜,我們不要講他方世界,單單我們這個地球上,甚至於一個國家、一個地區言語都有許多種。如果一個人要想能夠普遍的都能夠懂得,這是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也並不是說完全做不到,因爲在理論是可以講得通的。如何能夠達到理事圓融,理事不二,這個境界就能現前,在一般講這都是大菩薩的境界。如果我們以唯識的道理來說,總是七地以上,可以說都是妙音菩薩。爲什麼?因爲七地再上去就到不動地,不動地見阿賴耶識了,阿賴耶識裏面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種子,他都見到了。我們也可以說,宇宙萬有…
《妙法蓮華經大意(淨空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