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土地,也就是依報的世界,衆生是正報的身體。正報的衆生,要依著依報的國土而住,依報和正報同時舉出來,所以名“國土衆生”。“應以佛身得度者”是應該要用佛身來度他,才能化度他的意思。菩薩的利樂衆生,必需先有機感,然後適應其根機而化導他,所以先出其機——國土的衆生,然後應具機類而教化他。
“觀世音菩薩,即現佛身,而爲說法”:有一類的衆生,應該要用佛身才能化度他,所以觀世音菩薩,就現佛身來對他說法,這正是隨類現身說法的意思。
觀世音菩薩的教化衆生,是應現諸國土,度脫諸衆生的。所以如果有一類實報莊嚴土的衆生——菩薩,成佛的機緣已經成熟,一見佛相,就能夠成就佛果的話,觀音菩薩就隨他的機緣,示現佛身,向他開示成佛的法門,使他斷除最後一分微細無明,證得圓滿法身真理,而得成就佛果。楞嚴經上說:“世尊!若諸菩薩,入叁摩地,進修無漏,勝解現圓,我現佛身,而爲說法,令其解脫。”這是觀世音菩薩親向佛陀說自己應菩薩的機類,而現佛身說頓入佛乘的道理。
或者有人會疑問:觀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,只是登上圓教初住位而已,怎能現佛身爲等覺菩薩說法呢?我們要知道,菩薩雖然圓教初住,也可分身百界八相成道,而度衆生,所以可以現佛身爲菩薩說法。何況圓教初住,乃是迹門中的事,若論其本,菩薩早已成佛,號“正法明如來”,既然是古佛再來,當然可以現佛身爲菩薩說成佛之法了。又退一步說:如果有一類的衆生,希望見佛身,才能生起敬仰心的話,菩薩就現佛身,隨機施教,並不一定是說一乘實相,成佛的法門呢!
此中“應以佛身得度者”的“應以”二字,是說觀音菩薩能知衆生機宜,這是說明菩薩的“意輪不思議妙用”。“即現佛身”是說觀音菩薩,能適應衆生的機宜而現身,這是說明菩薩的“身輪不思議妙用”。“而爲說法”是說觀音菩薩能適應衆生的機宜而說法,這是說明菩薩的“口輪不思議妙用”。菩薩的叁輪不思議妙用,是同時應用,而不相離的。
癸二 現辟支佛身
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,即現辟支佛身,而爲說法。
“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”:“辟支佛”的梵語,應該叫做“辟支迦羅”,舊譯爲“緣覺”,新譯爲“獨覺”。“緣覺”是出生在有佛的時侯,親近佛聞佛說十二因緣法,而悟道的名爲“緣覺”。“獨覺”是出生在沒有佛的時侯,春觀百花開,秋觀黃葉落,自己靜靜的觀察世間無常演變的道理,由此體悟無生的真理的名爲“獨覺”。觀音菩薩運用他的意輪不思議妙用,知道有一類衆生,是要用辟支佛身才能得度的,是爲:“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”。
“即現辟支佛身,而爲說法”:“現辟支佛身”是觀音菩薩的“身輪不思議妙用”,“而爲說法”是“口輪不思議妙用”。
觀世音菩薩觀察法界的衆生,見到有一類衆生,應該要現辟支佛身才能化度的,觀世音菩薩就現辟支佛身來度他。衆生宿世所種的善根是千差萬別的,有的種了“信行善根”,歡喜聽聞佛法而受益,有的種了“法行善根”,歡喜獨自修持。觀世音菩薩爲著要教化法行善根之類,就現同類身——獨覺身,隨機施教,而爲他說無生之理,爲了要教化信行善根之類,觀音菩薩也現緣覺身,爲他說十二因緣的生滅門和流轉門的道理。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說“若諸有學,寂靜妙明,勝妙現圓,我于彼前,現獨覺身,而爲說法,令其解脫;若諸有學,斷十二緣,緣斷勝性,勝妙現圓,我于彼前,現緣覺身,而爲說法,令其解脫”。這就是觀音菩薩爲辟支佛的機類,現辟支佛身,爲說十二因緣或無生真理的明證。但如果有一類的衆生,並不是辟支佛的機類,可是他對辟支佛有渴仰受法的心理。既然這樣,觀世音菩薩也就不失其度化衆生的機會,現辟支佛身在于其前,爲他說法了。而這個場合的說法,就不一定是說十二因緣或無生之理了。
癸叁 現聲聞身
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即現聲聞身,而爲說法。
“應以聲聞身得度者”:“聲聞”是聞佛說四谛教法,而悟道的阿羅漢。觀世音菩薩知道有一類衆生要用“聲聞身”才能得度的。這是菩薩的“意輪不思議妙用”。
“即現聲聞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知道一類衆生,要用聲聞身度他才能得度,所以就現“聲聞身”向他說法而度他。“現聲聞身”是觀音菩薩的“身輪不思議妙用”。“而爲說法”是觀音菩薩的“口輪不思議妙用”。
聲聞是信行善根之機,因爲他須要聞佛聲教,才能斷惑證真,所以觀音菩薩就現同類身,爲他說四谛的法門,教他“知苦斷集,修道證滅”,得以超出叁界,而證入偏空涅槃。楞嚴經上觀音菩薩說:“若諸有學,得四谛空,修道入滅,勝性現圓,我于彼前,現聲聞身,而爲說法”,這就是觀音菩薩,爲信行善根的聲聞,現聲聞身而說四谛法的意思。有一類衆生,雖然不是聲聞根機之類,但他對于聲聞有渴仰受教的心理,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投其所好,現聲聞身來向他說法而度他。辟支佛與聲聞都是佛門中的出家衆。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,有的人對于出家人特別有緣,所以觀音菩薩,爲投其所愛樂,就現出家人的身份來度他了。但對他所說的,不一定就是四谛或十二因緣的法門。
以上已經將“能應叁聖”的文義解釋好了。“能應叁聖”, 應該要能應四聖才是圓滿,因爲也有一類衆生,應以菩薩身才能得度的。而觀音菩薩正是現菩薩身度化衆生,用不著特別爲此類根機另外示現,所以經文中也就省略了。
壬二 能應六天
上面已經將“能應叁聖”科文的意義解釋好了,下面接著要解釋“能應六天”科文的意義。“能應六天”下,又分爲六科:一、“現梵王身”,二、“現帝釋身”,叁、“現自在天身”,四、“現大自在天身”五、“現天大將軍身”,六、“現四天王身”。茲解釋一、“現梵王身”的科文。
癸一 現梵王身
應以梵王身得度者,即現梵王身,而爲說法。
“應以梵王身得度者”:這句話是說明菩薩的“意輪不思議妙用”。“梵王”是色界梵天的天王,他管領著大千世界。依佛經說:天有“欲界天”、“色界天”、“無色界天”。所雲“欲界天”是有男女的性欲和飲食欲的有情衆生,所居住的地方,共有六層。“色界天”是有色質而無淫欲和食欲的衆生,所居住的地方。色界天的衆生,雖然斷除了欲界的性欲與食欲,但仍有色身和宮殿的物質存在,所以叫做色界。此中衆生由其禅定功夫的深淺,境界的粗妙優劣分爲四級,共有十八層。“無色界天”是沒有色身和宮殿的物質,唯有精神存在的地方。在無色界天的衆生,將心識住于深妙的禅定中,既無四大的色身,也沒有國土的色質,所以叫做無色界天。無色界天,也依其禅定工夫的淺深,分爲四層。合起來名爲叁界二十八天。茲爲明了起見,將叁界二十八天的名相表列于後:
┌ 四天王天
│ 忉利天
│ 須夜摩天
欲界六天┤
│ 兜率天
│ 化樂天
└ 他化自在天
┌ 梵衆天
┌ 初禅天┤ 梵輔天
│ └ 大梵天
│ ┌ 少光天
│ 二禅天┤ 無量光天
│ └ 光音天
│ ┌ 少淨天
色界十八天┼ 叁禅天┤ 無量淨天
│ └ 遍淨天
│ ┌ 福生天
│ ┌ 凡夫天┤福愛天
│ │ └ 廣果天
└ 四禅天┼ 外道天─ 無想天
│ ┌ 無煩天
│ │ 無熱天
└ 五不還天┤ 善見天
│ 善現天
└ 色究竟天
┌ 空無邊處天
│ 識無邊處天
無色界四天┤
│ 無所有處天
└ 非想非非想處天
要做叁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王,就得斷欲離愛,具足五戒十善,獲得初禅定力,且須要修慈、悲、喜、舍的四無量心,才能做大梵天王。菩薩以其智慧觀察,知道有一類的衆生,是要現梵王身才能度得了他的,是爲:“應以梵王身得度者”。
“即現梵王身,而爲說法”:有一類衆生,既然要以梵王身才能度化他,觀世音菩薩,仍是不失其對化度衆生的機會,“運用身輪不思議妙用”,而現大梵天王的身形,運用“口輪不思議妙用”,爲他說適應機宜的佛法了。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欲心明悟,不犯欲塵,欲身清淨,我于彼前,現梵王身,而爲說法,令其解脫。”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親自說明自己,爲一類厭離欲界塵欲,希求得到清淨之身,希望統領大千世界,而持戒修善的衆生,現梵王身而說法的文。對這種衆生所說的法,當然是五戒十善,離愛斷欲,四無量心等的法門。但也有一類衆生,雖然不是希求做梵王的,但他歡喜看到梵王身,樂于接受梵天王的話,所以觀音菩薩就爲他現梵王身而說法。而這個時候所說的法,就不一定是五戒十善等的道理,而是隨其所需而說了。
癸二 現帝釋身
應以帝釋身得度者,即現帝釋身,而爲說法。
“應以帝釋身得度者”:“帝釋”又名“釋提桓因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能爲主”,是欲界第二層“忉利天”的天主。欲界有六層天,名爲六欲天。六欲天的第一層是四天王天,第二層是忉利天,就忉利天向橫的方面來算,東西南北的四方各有八天,中間有一個天,合起來有叁十叁天,所以忉利天翻譯中國話叫做“叁十叁天”。帝釋就是住在叁十叁天的中間一個天——善法堂天,而統領著其余的叁十二天。佛教所說的“帝釋天主”,等于我國民間信仰的“天公”,基督教所崇拜的“上帝”。他們以爲天公,上帝是萬能之主,是世間上最尊貴的神,但在佛教看起來,卻只是二十八層天當中,居在下面第二層的天人而已。在他的上面還有很多比他地位高的天人,況阿羅漢、菩薩、佛,那更是他望塵莫及的呢。觀音菩薩運用他的智慧觀察,知道有一類的衆生,應該要以帝釋的身份,才能度化他的。可不是嗎?就以臺灣的民間信仰來說吧,大多數人的心裏,都存有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