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天公的觀念,而且視天公爲世間至高的神,而信仰供奉著呢!

  “即現帝釋身,而爲說法”:“現帝釋身”是觀音菩薩的隨類現身:“而爲說法”是觀音菩薩的隨機說法。楞嚴經說:“若諸衆生,欲爲天主,統領諸天,我于彼前,現帝釋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觀音菩薩,爲投合一類想要做帝釋天主的衆生,而現帝釋身,爲他們說五戒十善的法門,以成就他的願望。但也有一類衆生,雖不希求做天主,而是信樂帝釋天主的,于是觀音菩薩,也就不失度衆生的機會,現帝釋天身,使其歡喜親近,然後爲他開導佛法了。

  癸叁 現自在天身

 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自在天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”:“自在天”是欲界六天中,最高的一層天。這個天有兩個王,一是天王,二是魔王。“天王”是因爲修未到定的力量,舉動自在,而受五欲之樂,且能將旁天所化現的娛樂,作爲自己的娛樂,攝爲自己享受,而自在無礙,所以又名“他化自在天”。“魔王”是看到人世間有大修行人,持戒修定,將出離叁界,他則恐怕叁界內的衆生,超出叁界,得到解脫,而減少他的眷屬,于是就來擾亂修行人了。這個魔王也擁有其諸魔眷屬——魔兵魔將的。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,各人的好樂不同。因爲觀音菩薩有他心通智的妙用,所以就知道也有一類衆生,要現自在天的身份才能得度的。

  “即現自在天身,而爲說法”:“現自在天身”是觀音菩薩的“身輪不思議妙用”,而爲說法,是觀音菩薩的“口輪不思議妙用”。觀音菩薩運用他的智慧觀察而知道,有一類衆生須要用自在天身才能化度的,所以就隨其機感而現自在天身,對他說法了。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欲身自在,遊行十方,我于彼前,現自在天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,有一類衆生,希望得到自在天身,以便逍遙自在,遊行十方的話,觀音菩薩,就現自在天身,到他的面前,對他說上品十善等法門,使他成就自在天的福報。還有一類衆生,雖然不是想要做自在天人的,但他和自在天人有緣,所以觀音菩薩,仍不失其機感,現自在天身,而度化他了。

  癸四 現大自在天身

 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”:“大自在天”是色界的最上一層天,其他的經典稱爲“摩醯首羅天”。這類衆生,有叁眼八臂,騎白牛、執白拂,飛行虛空,統治叁千大千世界,爲大千世界之主,而得大自在,所以叫做“大自在天”。觀音菩薩運用意輪不思議的妙用,知道有一類的衆生,是要用大自在天身才能得度的。

  “即現大自在天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先以意輪鑒機之後,就運用身輪現身,口輪說法了。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欲身自在,飛行虛空,我于彼前,現大自在天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其所說的法,如果聽法者是希望得到大自在天身,便爲他說十善,四無量心等法。如果只是樂意接受大自在天王的教化,而不希求生天爲大自在天人的,就投其所好,而說應機之法了。

  癸五 現天大將軍身

 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,即現天大將軍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”:“天大將軍”是天上的大將軍,他的職責是統領天龍八部,而擁護佛法,救護國土,巡視世間,摧邪輔正,賞善罰惡,降福除災的。如在寺院供奉著的韋馱菩薩,就是發出護教護人的本願,示現天大將軍身,作爲忉利天主的外臣的。菩薩運智觀察,知道世間有一類衆生,是要現天大將軍的身份,才能度化他的。

  “即現天大將軍身,而爲說法”:既然有一類衆生,應以天大將軍的身份才能得度,觀音菩薩就隨類現身——現天大將軍身在他的面前,爲他開示佛法了。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愛統鬼神,救護國土,我于彼前,現天大將軍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,有人道或八部鬼神的衆生,如果有志願要統領鬼神,救護國土,保衛佛教的,觀音菩薩,就現天大將軍身,爲其說五戒十善等法,使其成就天大將軍身的威德勇猛,以完成摧邪輔正,保國衛教,護法安僧的志願。

  癸六 現四天王身

 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,即現毗沙門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”:“毗沙門”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多聞”。是四天王中的北方“多聞天王”。觀音菩薩運用智慧觀察,知道有一類衆生,應該要用毗沙門天王身的身份,才能度化他的。

  “即現毗沙門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又知道有一類衆生,須以毗沙門天王身,才能度化他,就應其機宜,現毗沙門天王身在其眼前,對他開示佛法了。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愛生天宮,驅使鬼神,我于彼前,現四天王國太子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從這個經文就可以知道,觀世音菩薩,不但化現毗沙門天王身,同時也現南方增長天王,西方廣目天王,東方持國天王的身份呢!在這裏只舉出毗沙門天王,乃是只舉其一,而把其他叁方的天王省略了。這四天王是帝釋的外臣武將,居住在須彌山腰,各各統領著鬼神部屬,常常擁護正法,使修行者,遠離魔障。觀音菩薩,觀察世間衆生,有希望生四天王宮爲太子,或發願爲四天王,以護國安邦的,即爲這類根機示現四天王身,對他們說上品十善,及統領鬼神,護國安邦的道理,使其成就,以滿其願。

  上面已經將“能應六天”經文的意義解釋好了,在這裏所說的,欲界六天中,只舉出“四天王天”、“帝釋”、“自在身天”,而略去“兜率天”、“夜摩天”、“化樂天”等身,色界四禅十八天中,只舉出初禅“梵王”與四禅的“大自在天身”,而將二禅興叁禅略去。這並不是余天不現,而是行文的省略而已!

  壬叁 —應五人,分五

  癸一 現小王身

 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,即現小王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小王身得度者”:“小王”是人間各國的國王,因爲和轉輪聖王之統領四天下比較起來,其統領的範圍很少,所以叫做“小王”。又因世間上國家多,國王也多,猶如粟子散布遍地,所以又名“粟散王”。世間的衆生,也有要以小國王的身份,才能度化他的。

  “即現小王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既然知道,有一類衆生,要以小國王的身份,才能接受度化,就應其機宜,示現小國王的身份,在其面前,爲他說法了。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樂爲人王,我于彼前,現人王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做一國之王,算是人中之最高貴者,誰不希望做國王,以君臨天下呢?但要做國王,必須先多修福德。觀音菩薩,看到一類衆生,希望做人王的,于是就現人王之身,于其面前,爲他說五戒十善,治國祐民之法,以成就其福德,以滿其治國安民之願。又有一類衆生,須以人王的威德才能接受教化,觀音菩薩,也就現人王尊嚴之身,爲其說法,以使其信伏領教了。

  癸二 現長者身

 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,即現長者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長者身得度者”:所謂“長者”,就是有財有德,在地方上有聲望的長輩者。但嚴格的說,要具備十種條件,才夠做長者的資格。這十種條件是:一、姓貴——族姓高貴,如王族之類。二。位高——要有很高的地位,如朝中的元老、宰相之類。叁、大富——要有田宅財寶之富。四、威猛——要具備威德勇猛,使人見了肅然起敬。五、智深——要智慧高深,能通達世間的事理。六、年耆——要年紀在六十歲上,而有相當涵養的美德。七、行淨——要行爲端正,堪爲衆人的模範。八、禮備——要具足威儀,待人以禮。九、上歎——要爲在上者(如國王或上司)之所贊歎。十、下歸——要爲下輩者之所信伏歸附。這便是長者所應該要具備的十種條件,又名長者十德。有一類衆生,須要以長者的身份,才能接受化度的。

  “即現長者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,知道有一類衆生,要以長者的身份,才能感化于他,就隨類應化,現長者身,到其面前,爲其說法了。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愛主族姓,世間推讓,我于彼前,現長者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因爲做了一個長者,能得到地方人士的歸附愛戴,所以也有人羨慕的。既然這樣,觀音菩薩,就現長者身,對他說博施濟衆,仁民愛物的法門,使其成就,以滿其願了。又有一類,雖自身不希望爲長者,但要以長者的身份來感化他,才能信伏的,所以觀音菩薩,就投其所好,現長者身,爲其說法,以便使其接受教化了。

  癸叁 現居士身

 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,即現居士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居士身得度者”:所雲“居士”,依通常的解釋,是居在家庭裏,修學佛道之士。世間衆生的樂欲和機緣各別不同,也有一類衆生,要以居士的身份,才能得度的。

  “即現居土身,而爲說法”:既然有一類要以居士身才能得度的機感,觀音菩薩也就現“居士身”,爲其說法了。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愛談名言,清淨自居。我于彼前,現居士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,有一類希望韬光藏德,寡欲精修,愛談名言,心慕佛法的衆生,觀音菩薩,就現居士身,爲其說居家修德之法。又有一類與居士有緣的機感,觀音菩薩,就應其機宜,現居士身,爲其說法,使其接受感化了。

  癸四 現宰官身

 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,即現宰官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宰官身得度者”:“宰官”是宰相官僚,如從前的宰相百官,現在之內閣,省、市、縣長等,凡是從事國家政治,接受國家薪俸的,都是宰官之類。也有一類衆生,要用宰官的身份,才能接受感化的。

  “即現宰官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,運用他的智慧觀察,知道有一類要以宰官的身份,才能得度的衆生,菩薩就現宰官身,爲其說法了。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愛治國土,剖斷邦邑,我于彼前,現宰官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:如果有一類衆生,希望治理國政,以安定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