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邦邑的,觀音菩薩,就示現宰官身在其面前,對其說輔政安邦,仁民愛物的道理,以滿其願。又有些現職的軍政首長,自爲職高身貴,那肯接受普通人的教化,所以觀音菩薩,就示現較他更高的宰官身份,爲其說法,使其信伏,而收教化之功了。

  癸五 現婆羅門身

 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,即現婆羅門身,而爲說法。

  “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”:“婆羅門”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淨裔”。是古時代印度四種族姓之一,也是當時有領導權威的外道。自稱他們的族種,是劫初時,從梵天的口所生,是梵天的後裔,所以叫做“淨裔”。世間上也有一類衆生,要以婆羅門的身份,才能使他接受教化的。

  “即現婆羅門身,而爲說法”:既然有一類衆生,要以婆羅門身才能度他,觀音菩薩也就曲隨方便,示現“婆羅門身”,對其說法了。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愛諸數術,攝衛自居,我于彼前,現婆羅門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因爲婆羅門族是印度最有權威的種族,其余受輕視的賤族,當然希望自己也成爲貴姓的種族,以免受人侮辱,因此,觀音菩薩,就現婆羅門身,在他的面前,爲其說法,使其成就了。又外道的邪見固執,不是以出家人的身份,所能教化的。觀音菩薩,爲要使他們改邪歸正,就現同類身,爲其說佛法,使其去邪執,悟正理,而得解脫了。

  壬四 能應四衆

  應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得度者,即現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,而爲說法。

  上面已經將“能應五人”文中的意義解釋好了。在“能應五人”文中所舉的,只是小王、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等身。但在世間上,還有經商、耕農等等行業的人,種類繁多,觀音菩薩,既是有機感必應,自然都可一一現同類身,爲其開示佛法,只是一一舉出來的話,不免繁多,所以簡略之耳。這一科的文,就要解釋觀音菩薩示現佛教四衆,以教化衆生的意義了。

  “應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得度者”:“比丘”是印度話,又名“苾刍”。因爲包含有叁種意義,所以只翻其音而不譯其義。比丘的叁種意義是:一、“乞士”,二、“破惡”,叁、“怖魔”。所謂“乞士”是內乞佛法以資法身慧命,“外乞”飲食以養色身生命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“比丘”是出家修道者。身爲出家修行者,必須內求佛法,以增長法身慧命,外向信衆乞取飲食,以維持色身生命,所以叫做“乞士”。“破惡”是做個出家人,必須精持淨戒,以破身的殺、盜、淫,口的惡口、兩舌、妄言、绮語的七種惡業的意思。“怖魔”是出家人發心出家,嚴持淨戒,就能超出叁界,而減少諸魔眷屬,因此,就使魔王生大恐怖,所以叫做“怖魔”。“尼”是女,所以比丘尼,就是出家修行的女衆。“優婆塞”也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近事男”,梵語“優婆夷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近事女”,受過叁皈五戒親近奉事叁寶的善男信女,叫做“近事男”或“近事女”。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是佛教的四衆弟子。比丘、比丘尼的職責是主持佛法,優婆塞、優婆夷的職責是擁護佛法。自身想要出家修行,或者與出家人有緣,樂意接受出家人教化的,這便是應以比丘、比丘尼身教化的機類,如果自身想做個在家學佛的清信士女,或與在家清信士女有緣,樂意接受他們勸導的,便是應以優婆塞、優婆夷身教化的機類了。

  “即現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,以智慧觀察衆生,如有一類機感,須以佛教四衆的身份來度他的,觀音菩薩,就現四衆身,對其說法了。觀音菩薩,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有男子,好學出家,持諸戒律,我于彼前,現比丘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又雲:“若有女人,好學出家,持諸禁戒,我于彼前,現比丘尼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,觀音菩薩,看到在俗的,男女,有心厭塵俗,好學佛法,希慕割愛辭親,出家學道的,于是觀音菩薩,就示現比丘,比丘尼身,于其眼前,爲其說清淨梵行,出欲離塵的法門,使其完成出家的願望。

 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有男子,樂持五戒,我于彼前,現優婆塞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又雲:“若有女子,五戒自居,我于彼前,現優婆夷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,觀音菩薩看到一類衆生,希望受叁皈五戒,做個在家的清淨信士信女的,觀音菩薩也就隨其機宜,示現優婆塞,優婆夷身,爲其說叁皈五戒的道理,使其成就。

  又有一類衆生,雖然自身並不想要出家,但是和出家人有緣,觀音菩薩就適應其機宜,現出家人的身相,爲其說法,使其信受。有一類衆生,雖和出家人沒有緣,卻和在家信衆有緣的,觀音菩薩也就投其所好,示現在家居士的身份,爲其說法,以便教化了。

  壬五 能應衆婦

  應以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婦女身,而爲說法。

  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身中,前後所說,除比丘尼及優婆夷、童女之外,都是示現男子身,唯有這一段說明菩薩應化婦女身,可見觀音菩薩,本來不是女人之相,只是隨類示現而已。

  “應以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”:這段“婦女身”叁字,是包括從長者乃至婆羅門,就是“長者婦女”、“居士婦女”、“宰官婦女”、“婆羅門婦女”。“長者婦女”是長者的夫人:“居士婦女”是居士的夫人:“宰官婦女”是宰官的夫人:“婆羅門婦女”是婆羅門的夫人。此中只舉出四種婦女,實則包括其他一切婦人。在封建時代,婦女都是深居閨內,不易外出,更不能與外界男人接觸,而現在雖然文化開明,女人可以出入于公衆場所,但男衆與女人接近,總覺得不大方便,尤其身爲出家比丘,更不方便常與婦女之輩接近。這種婦女之輩,還是以同類身來度化他此較方便,這便是應以婦女身得度的機類了。

  “即現婦女身,而爲說法”:觀音菩薩,看到一類衆生,應該要以婦女身得度的,就隨其機宜,示現婦女身,而爲說法了。此段文,應該是“即現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,而爲說法。”文中只雲“即現婦女身”,乃是文法之略耳!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有女人,內政立身,以修家國,我于彼前,現女主身,及國夫人,命婦大家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所謂“內政”,是泛指一切婦女之道。儒書說:教令不出閨門,故曰內政。也就是說閨門是萬化之源,關系于國家之治亂者很大,所以婦女在家內教育子女方面,負有相當的責任呢!女主,即是天子之後。國夫人,如邦君之妻,叫做君夫人。命婦,是受朝廷诰命的婦女。大家,是大姑的意思,才德兼備,能爲婦女之楷模者,就是大家。楞嚴經這段文的意思是說,如果有一類婦女,要內政立身,以修身齊家治國的,觀音菩薩,就現女主身,國夫人之身,命婦之身,大家之身,于其面前,爲其說叁從四德,修身齊家,教養子女等道理,使其成就婦人之道。以上所說,乃是約一類樂爲婦女之機所說,但女人究竟是苦惱多,所以很多女人,渴望求脫女人身的。既然這樣,觀音菩薩,也就現同類身,方便接近教化,以使其得到解脫了。又菩薩不但現能齊家治國的宰官婦女,多德望的長者婦女,多學識的居士婦女,多數術的婆羅門婦女,同時亦隨機示現種種貴賤不一的婦女身,以化度所有婦女之輩呢!諸如白衣觀音、送子觀音等,都是觀音菩薩,在中國示現女人身,以教化衆生的事迹。

  壬六 能應二童

 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,即現童男童女身,而爲說法。

  上面已經把“能應衆婦”文中的意義,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的,是“能應二童”文中的意義。所謂“二童”,就是“童男”和“童女”。

  “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”:所謂“童男”是抱著獨身主義志願,終身不犯女色的男子:“童女”是志願常爲處女,終身不出嫁的女子。“童男”如華嚴經之善財童子,“童女”如法華經的龍女之類。觀音菩薩,以智慧觀察,知道有一類衆生,要以童男童女的身份才能得度的。

  “即現童男童女身,而爲說法”:既然有一類衆生,須要以童男童女身才能得度的,觀音菩薩,就示現童男童女身,到他的面前,爲他說法了。楞嚴經上說:“若有衆生,不壞男根,我于彼前,現童男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若有處女,愛樂處身,不求侵暴,我于彼前,現童女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這就是說,有一類抱獨身主義的男女,觀音菩薩,就示現童男童女身,爲其說法,使其成就童男童女之身。上面是約樂意做童男童女的機類所說,但也有一類雖不是想要做童男童女,卻與童男童女有緣,所以菩薩也就示現童男童女身,爲其說法了。如馬郎婦,就是觀音菩薩,示現童女身,以教化衆生的事迹之一。

  壬七 能應十類

  應以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侯羅伽、人、非人等身得度者,即皆現之,而爲說法。

  上面已經將“能應二童”文中的意義解釋好了,下面接著要解釋“能應十類”之文義。所謂十類,就是“天”、“龍”、“夜叉”,乃至“摩侯羅伽”等八類,再加上“人”、“非人”,合之即爲十類。

  “應以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侯羅伽、人、非人等身得度者”:“天”指欲界與色界諸天的天人,也就是收攝上面能應六天文中,不盡之天人機類。“龍”有守天宮殿的,興雲降雨的,開渎決江的,守護伏藏等等,種類殊多。“夜叉”是梵語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勇健”,又叫“捷疾鬼”或“能啖鬼”,因爲這是一類食人的凶惡鬼神,有地行、空行、飛行叁種夜叉。“乾闼婆”也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香陰”。因爲他不食酒肉,唯以香氣滋養身命,所以名爲香陰。是帝釋天人的奏樂神,帝釋天神,須要作樂的時侯,只要燒沈水香,乾闼婆神,就尋香而至,奉侍帝釋,而演奏音樂。“阿修羅”也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無端正”,因爲阿修羅女貌美,而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