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阿修羅男醜惡,所以叫做“無端正”。又因有天之福,而無天之德,所以又名“非天”。阿修羅有天道所攝的化生阿修羅,有人道所攝的胎生阿修羅,也有鬼趣所攝的卵生阿修羅,和畜生道所攝的濕生阿修羅。因爲阿修羅依附于天、人、鬼、畜之四趣,而沒有其個別的趣所,所以就把六道輪回的衆生判爲天、人、鬼、畜、地獄的五趣,而略去修羅趣。“迦樓羅”也是印度話,譯爲中國話叫做“金翅鳥”,俗謂大鵬鳥。而形相粗大,兩翅伸展開來,有叁十六裏之廣,金翅鳥本來是以龍爲食的,後來因受佛的感化,就不再食龍了。佛陀爲濟其饑,就命佛弟子,每于食時,念咒布施飲食,使其飽滿。出食偈雲:“大鵬金翅鳥,曠野鬼神衆,羅刹鬼子母,甘露悉充滿。”就是從這些因緣來的。“緊那羅”也是梵語,譯爲中國話叫做“疑神”,因爲他的形體像人,但頭上有一支角,使見者疑是鬼怪之類,所以叫做“疑神”,他也是帝釋天人的奏樂神。梵語“摩侯羅伽”,譯爲“大腹行”,就是大蟒蛇神。此類衆生,雖是蛇身,但粗而且長,其鱗內生蟲,日夜咬之,其苦難堪,此乃前生多嗔恨心所感受的果報。例如武帝之後郗氏,就是轉生爲大蟒蛇,幸得武帝延請高僧,爲其修建忏悔道場,才脫離了蟒蛇身,而得生天上。現在佛門中,有金山禦製梁皇寶忏十卷,就是從這因緣而來的。“人”是人道中的人類。上面能應五人,已經說明菩薩能示現人類之身,而這裏所以重述者,乃是統收人王、宰官……以外,不盡之機耳。“非人”是對人而言,也就是天龍八部的鬼神等,就是非人。而在本文中,已經列出天龍八部之名,爲甚麼又再重言非人之類?這亦是統收天龍八部之外,不盡之鬼神之機耳。
“即皆現之,而爲說法”:觀世音菩薩,既然看到一類衆生,須要以天、龍乃至人、非人等身,才能得度的,就仍不舍機感,曲隨方便,示現天、龍……人、非人等身,而爲其開示佛法,是爲:“即皆現之,而爲說法。”
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有諸天,樂出天倫,即現天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觀世音菩薩,應諸天之機,而示現教化,所教化的天人有二種,一是求爲天人的,二是求脫離天身的。前面能應六天,是應其求生天的機感,這科文中示現天身,是應其求脫離天身的機感。因爲天上雖好,整日耽溺于天福之中,就不能發心修行,且天福享盡,就會現出五衰相,而墮落下界,乃至叁途去受苦。這倒不如在人間,苦樂參半,容易發道心,學佛修行,能了生死。所以只要是有智慧的天人,就想求出離天趣了。觀音菩薩,看到這類機,就示現天人之身,爲其說法,使其脫出天倫,以成就其願望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有諸龍、樂出龍倫,我現龍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龍雖然由宿福的招感,住在七寶宮殿,且能喚雲變雨,具備大神力,但因前生多嗔,心地不正,犯戒好鬥,所以有叁苦:一、熱沙炙身,二、風壞宮衣,叁、金翅鳥啖的叁種苦報。因此,龍也希望脫離龍身的。既然這樣,觀音菩薩,就示現龍身,爲其說布施、持戒、柔和、仁慈等法門,使其達成脫離龍倫的心願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又說:“若有夜叉,樂度本倫,我于彼前,現夜叉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夜叉,多爲暴惡因緣而墮落的。做個鬼道的衆生,當然是苦惱無窮。如果有希望脫離“夜叉”苦報的機感,觀音菩薩,就現同類身,爲其說布施持戒、柔和謙善等法門,使其脫離“夜叉”之倫類,而轉生人道了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乾闼婆,樂脫其倫,我于彼前,現乾闼婆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“乾闼婆”住在須彌山南,金剛窟內,亦是由前世業報所生。其有欲脫離“乾闼婆”身的,觀音菩薩,就現“乾闼婆”身,爲其說遠離放逸,及受五戒,修十善等法門,使其脫離“乾闼婆”的倫類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阿修羅,樂脫其倫,我于彼前,現阿修羅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因爲“阿修羅”,在前生雖修下品十善,但因常懷猜忌之心,尤好鬥爭,所以雖然住在南瞻部洲的金剛山,有六千由旬廣大的修羅宮,可是,每日叁時,有刀槍劍戟,從空中飛入宮中,阿修羅若不躲避,必受殺傷。因爲“阿修羅”雖然能得享福,但因苦具自至,常受痛苦,所以就有生厭離心,求脫其倫的。既然這樣,觀音菩薩,就現“阿修羅”身,爲其說慈忍謙恭,及五戒十善等法門,使其脫離“阿修羅”的倫類。
“迦樓羅”的身形粗大,每日要吃大龍一條,小龍五百條,才能飽滿。這麼大的身份,豈不痛苦?其有欲脫離“迦樓羅”苦報的,觀音菩薩,就示現同類身,爲其說仁慈愛物及五戒十善等法門,使其脫離畜生道,而轉生于人天道上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緊那羅,樂脫其倫,我于彼前,現緊那羅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“緊那羅”雖然由前生布施的力量,住在七寶宮殿,能歌能舞,但似人非人,似神非神,其形體很怪誕,怎不生厭離心,求脫其倫呢?觀音菩薩,看到有欲脫其倫的“緊那羅”,就示現同類身,爲其說遠離戲樂,及十善等法門,使其達成脫離本倫,而生人天勝趣的願望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摩呼羅伽,樂脫其倫,我于彼前,現摩呼羅伽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做個“大蟒蛇”,也是痛苦難堪的,其欲脫離本倫,求生人天的,觀音菩薩,就示現“摩呼羅伽”身,爲其說忍辱、慈悲、十善等法門,使其舍離嗔恚,脫離大蟒蛇身的苦報,而轉生人天樂趣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衆生,樂人修人,我現人身,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。”從這一段文的內容看起來,就可以知道在這科文中菩薩示現人身,乃是約其喜歡人身,更無他求者而言。佛陀曾言:地獄衆生太苦,天趣衆生太樂;太苦太樂,都不能發心修行佛法,只有人道衆生,苦樂參半,既能因受苦而激發道心,又因有短暫的安樂,而得以辦道。所以古德說:整心慮,趣菩提,唯人道爲能爲。既然這樣,凡有智者,誰不希望善保人身,以借假修真呢?既然這樣,觀音菩薩,就示現人身,爲其說五戒十善等法門,使其成就人身。
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:“若諸非人,有形無形,有想無想,樂度其倫,我于彼前,皆現其身,而爲說法,使其成就。”其中有形指有色身,如休咎精明等衆生。“無形”,是沒有形體的空散銷沈等。“有想”,是有精神的鬼神精靈等,“無想”,是精神麻木,而化爲土木金石等類。這些都包括在非人之內,如果欲脫其本倫的,菩薩都一一現同類身,爲其說法,使其解脫非人之類。
壬八 能應力士
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,即現執金剛神,而爲說法。
“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”:執金剛神,就是護法神。護法神的責任,是手執金剛的寶杵,降伏邪魔,譴責惡人,以護持正法的。佛教雖然以慈悲爲本,但在適應衆生的根機,施行教化方面,卻有“折”、“攝”二門。折伏門,是對個性剛強的衆生,以威德折其驕慢,使其信伏。攝受門,是對個性柔順的衆生,以慈悲攝受,使其信從奉行。執金剛神,就是以折伏門的方法,幫忙佛陀教化衆生的。如果有護法心切,欲爲執金剛神,以藉金剛杵的威德,降伏邪惡,擁護佛法的機類,觀音菩薩,就示現執金剛神之身份,爲其說摧邪輔正之法,令其成就威德,以作佛教護法。正法念經說:“過去有一位國王,第一夫人生了一千個兒子,國王設了一千個籌,叫他們抽籌,以試未來成佛的次第。結果拘留孫得第一籌,乃至樓至得最後一籌,就是現在賢劫的千佛。第二夫人生了二個兒子,一個發願做梵王,勸請千佛說法,一個發願做金剛力士,擁護千佛的教法。”這就是現在的梵王和金剛神。
上面已經將觀音菩薩,應衆生機,示現身相說法教化衆生的文義,解釋好了。在這應機示現教化衆生文中,所舉出來的有叁十二種身相,所以又名叁十二應身。這叁十二應身,就是:能應叁聖是叁種身相,能應六天是六種身相,能應五人是五種身相,能應四衆是四種身相,能應衆婦是一種身相,能應二童是二種身相,能應十類是十種身相,能應力士是一種身相,合起來一共叁十二身相。但觀世音菩薩既雲隨類現身,何止現叁十二種身?在本品標明叁十二應身者,只是舉出大略的數目耳。
辛二 結德勸供
無盡意!是觀世音菩薩,成就如是功德。以種種形,遊諸國土,度脫衆生。是故汝等,應常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。
這段結德勸供的文,又要分爲二段:“無盡意……度脫衆生。”是結德。“是故汝等,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。”是勸供。所謂“結德”,是總結上面叁十二應身的文,以贊歎觀世音菩薩,妙化的功德。“勸供”是勸在會乃至未來的衆生,都要供養觀世音菩薩。玆分段略釋之:
“無盡意!是觀世音菩薩,成就如是功德”: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講完之後,又再呼“無盡意”一聲,以提醒無盡意菩薩,以及在會大衆的注意。接著就說:“是觀世音菩薩,成就如是功德”。“是觀世音菩薩”是“這一位觀世音菩薩”的意思。“如是”二字是指法之詞,是指觀音菩薩,現佛身乃至現執金剛神,而爲說法的,叁輪不思議妙用。這位觀音菩薩,成就了如上面所說,隨類現身說法的功德,是爲:“成就如是功德。”
“以種種形,遊諸國土,度脫衆生”:“以”是“用”的意思。“以種種形”就是用種種的身形,這是標示菩薩的身輪妙用。既然說“以種種形”,就不止是叁十二應身了。所以這句“以種種形”更加顯示觀音菩薩的神化莫窮。“遊諸國土”的“遊”字是“遊化”,這是說明菩薩的來去自由的自在業用。“諸國土”是一切的國土,也就是一切世界。觀音菩薩的遊行教化,不分天上人間,也不拘此疆彼界。這正是表示,觀音菩薩的妙應無方。“度脫衆生”的“度”是“化度”,“脫”是“解脫”。化度衆生,使其解脫種種災厄痛苦,叫做“度脫衆生”。
“是故汝等,應當一心供養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