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觀世音菩薩”:“是故”是因爲觀音菩薩,成就了叁輪自在業用,隨類現身說法教化的功用,以種種身形,遊化一切世界,度脫衆生的緣故。“汝”字指無盡意菩薩,“等”字,近指在會大衆,遠即總該所有信仰觀音菩薩的現在未來諸衆生。“一心”是專一無二之心。“供養”是以物質的供奉。佛陀對無盡意菩薩說:是因爲這位觀音菩薩,神化無窮,妙應無方,遊化十方,度脫衆生,使一切衆生,都能得到離苦得樂的恩惠,其功德海深山高,歎莫能盡,所以你們,爲著酬答觀音菩薩給與的恩惠,就應當一心一意的,供養觀世音菩薩呀!
觀音菩薩的鑒機、現身、說法,乃是從修耳根圓通所得到的“無作妙方,自在業用”,所以雖曰以種種形,其體惟是一真,雖曰遊諸國土,仍然不離當處。這好比天上的一個月,普遍映印于一切水中,一切水中的月,唯是天上的一月所攝;月不下降,而水也不上升,水清即月明,是一樣的道理。能夠體會此意,才能領悟觀音菩薩,隨類示現說法教化的真實意義呢!
庚二 正答遊于娑婆,分二
辛一 顯示妙德,分叁
壬一 能施無畏
上面已經把“廣顯應化諸國”科下的意義解釋好了。下面接著要解釋“正答遊于娑婆”科文的意義。這科文分爲:一、“顯示妙德”,二、“應問總答”的兩科。“顯示妙德”下,又分爲:一、“能施無畏”,二、“能感供養”,叁、“能修供養”的叁科。茲解釋“能施無畏”的科文。
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,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。
這段文正是顯示觀音菩薩,能施無畏的功德妙用。
“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”:“是”字當做“這”解釋。“是觀世音菩薩”,就是“這位觀世音菩薩”的意思。“摩诃薩”的“摩诃”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大”。“薩”字是“菩薩”的略稱。所以“摩诃薩”是“大菩薩”的意思。觀世音菩薩,是菩薩中的大菩薩,所以稱爲“菩薩摩诃薩”。菩薩之所以稱爲摩诃薩,是表現在菩薩中,是一位超群拔類者。詳言之,必須具足:大、多、勝的叁種妙德,才能稱爲摩诃薩。所謂大,是心境廣大——已體證法身真理,心境開通,包太虛、周沙界。所謂多,是解悟衆多——對于權實之法,都已了解體證。所謂勝,是度生妙用殊勝——運用叁輪不思議妙用,隨類示現教化。觀世音菩薩,正是具備了這些條件,所以堪稱爲摩诃薩。
“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”:“于”是“在”的意思。“怖畏”是恐怖畏懼,“急難”是緊急的災難。在恐怖畏懼緊急災難之中,叫做:“于怖畏急難之中”。“能施無畏”,是能夠布施無畏。我們如果日間走到深山,有盜賊惡獸的道路,或者夜間走到黑暗的道路,心理必定會恐怖畏懼。如果真的碰到劫盜或野獸,那更是緊急的災難。觀世音菩薩,在衆生心生恐怖的時候,能使你遠離怖畏,在衆生遭遇急難的時候,能使你解除災難,而使你精神上,消除種種恐怖畏懼,所以叫做:“能施無畏”。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這正是顯示觀音菩薩,能施無畏的功德。
所謂“布施”,分爲叁種:一、財施。財分:“內財”、“外財”、“內外財”。將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金錢等身外之物布施與人,是名“外財施”。將自己身上的頭、目、髓、腦、手,足等布施與人,是名“內財施”。以妻、子等布施與人,是名“內外財施”。二、“法施”:對一切衆生,演講佛法,就是以佛法布施衆生,名爲“法施”。叁、“無畏施”:能使人除去怖畏、能解救人的急難,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快樂者,名爲“無畏施”。叁種布施當中,財施屬于物質的,法施與無畏施,都是屬于精神的。而財施只救衆生色身之苦,法施能破除衆生癡暗,能開衆生智慧光明,使衆生增長法身慧命,而了生死,成就聖果,所以法布施的功德,勝于財施的功德。在本文中,菩薩能施無畏給衆生,乃是布施的第叁無畏施。世間的怖畏,莫過于生死,衆生的急難,也莫甚于生死。因此要徹底的解脫衆生的怖畏急難,非要使衆生了脫生死不可!要使衆生了脫生死,就得開示佛法,以斷除其煩惱惡業。果能這樣,無畏施也就是法施了。
“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”:“是故”,是因爲觀音菩薩,在衆生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能使衆生遠離怖畏急難的緣故。“此娑婆世界”是指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區域,有叁千大千國土之多。“號”是安立德號,說明白點,就是稱呼的意思。因爲觀音菩薩,能以無畏布施衆生,所以這娑婆世界的衆生,都稱呼這位觀音菩薩,爲“施無畏者”。
楞嚴經十四無畏中,觀音菩薩向世尊說:“世尊!我複于此,聞熏聞修,金剛叁昧,無作妙力,與諸十方叁世,六道一切衆生,同悲仰故,令諸衆生,于我身心,獲十四種,無畏功德”。又于四不思議中說:“二者,由我聞思,脫出六塵,如聲度垣,不能爲害,故我妙能,現一一形,誦一一咒,其形其咒,能以無畏,施諸衆生。是故十方微塵國土,皆名我爲,施無畏者。”這是說明觀音菩薩,因修耳根圓通,發起妙用,所以能以無畏施與衆生。同時說明,不但娑婆世界的衆生,稱他爲施無畏者,而是十方諸世界的衆生,都稱呼他爲施無畏者。觀音菩薩的“施無畏者”,乃是因其能施無畏的德用,所安立的德號。
壬二 能感供養
無盡意菩薩白佛言:世尊!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。即解頸衆寶珠璎珞,價值百千兩金,而以與之。作是言:仁者!受此法施。珍寶璎珞。時觀世音菩薩,不肯受之。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: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。
上面已經把“能施無畏”科中的意義解釋好了,現在接著要解釋“能感供養”科文的意義。這科“能感供養”文中,又含有叁段的意義。從“無盡意菩薩白佛言………仁者受此法施,珍寶璎珞。”是受旨——無盡意菩薩,承受佛陀聖旨而興供養。“時觀世音菩薩,不肯受之”是不受——觀世音菩薩,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。“無盡意複白………受此璎珞”是重奉——無盡意菩薩重申把璎珞珠,供奉觀世音菩薩。茲分別解釋于後:
“無盡意菩薩白佛言:世尊!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薩”:無盡意菩薩在前面聽世尊說:你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。所以就接受世尊的意旨,要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了。而且在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之前,先禀白佛說:世尊啊!我現在應當遵照世尊的開示,要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了。這段文正是“受旨”的意思。也是表明能供養的人——無盡意菩薩。
“即解頸衆實珠璎珞,價值百千兩金,而以與之”:“即”字是“即時”,“解”是“解開”,“頸”是“頸項”。“衆寶珠”是種種珍寶之珠,“璎珞”即是項煉之類。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說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之後,即時把挂在頸項的衆寶珠鑲成的璎珞解下來,這寶珠的價值有百千兩金那麼多。雖然這麼高貴的璎珞,無盡意菩薩並不吝惜,而把它供養給觀世音菩薩。這段文是顯示所布施之物的貴重。
“作是言:仁者!受此法施珍寶璎珞”:無盡意菩薩,把璎珞寶珠解下來,拿給觀世音菩薩,就開口說:“仁者!受此法施,珍寶璎珞。”所謂“仁者”是有仁德的人。因爲觀世音菩薩,是大悲救世的慈悲者,所以稱謂“仁者”。又“仁者”,也是菩薩與菩薩之間,互相客氣的稱呼。無盡意菩薩,向觀世音菩薩說:仁德的聖者啊,請你接受我的法施,所供養你的珍寶璎珞吧!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,把供養觀世音菩薩的事,付于實行,再以口言表達內心的誠意。這璎珞是物質,應該是“財施”,爲甚麼叫做“法施”呢?這是因爲無盡意菩薩,解珠供養的時侯,能夠了達叁輪體空而不著相——能夠以緣生性空的真理,而體會“能布施的人”、“受布施的人”、“中間所布施之物”都是空無自性的,因之雖然布施,而不著布施之相。既然能了達叁輪體空而不著相,所以“財施”就是“法施”了。又菩薩之布施,乃是代爲衆生祈福,既然是代衆生布施,即是回自向他——將布施的功德,回向給一切衆生——所以“財施”也就是“法施”了。
“時觀世音菩薩,不肯受之”:“時”是無盡意菩薩,把寶珠奉給觀世音菩薩,請觀世音菩薩接受的時侯。那個時候,觀世音菩薩,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供養的璎珞寶珠。這段文是說明觀世音菩薩,不肯接受的意思。但觀世音菩薩,爲甚麼不肯接受呢?因爲無盡意菩薩,雖然承受佛旨發心供養,但觀世音菩薩,猶未奉命接受,所以不敢接受。這是尊重佛陀的慈命。又無盡意菩薩的璎珞珠,是從自己的頸項解下來的,既是這樣,觀音菩薩,怎麼好意思接受他人身上親自所用的東西?這是不應該接受的。所以觀世音菩薩,就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,璎珞寶珠的供養了。
“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: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”:無盡意菩薩,看到觀世音菩薩,不肯接受其供養,于是就又禀白觀世音菩薩說:仁者啊!爲憐愍我們,所以請你接受這璎珞吧!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重請供養。爲甚麼說“愍我等故”呢?“我”是指無盡意菩薩本身,“等”是並及在會四衆人等。衆生太薄福了,但都是仍然悭貪而不肯布施造福,這樣的話,要等何日才能離苦得樂呢?無盡意菩薩就是憐愍衆生的貧窮痛苦,而代爲布施造福的。所以就對觀世音菩薩說:仁者啊!我是愍衆而施,也請你愍衆而受吧!
無盡意菩薩之重請,有二種意思:一、爲表示誠懇,希望佛陀能轉爲命令觀世音菩薩,必定要接受。二、表示既然爲衆生而施,而菩薩爲衆而受,並沒有損傷正義。爲此二事,所以就重請了。也由此可以知道,菩薩的一切舉動,都是爲著衆生呀!
壬叁 能修供養
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,當愍此無盡意菩薩,及四衆、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侯羅伽、人、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。即時觀世音菩薩,愍諸四衆,及于天、龍、人、非人等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