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受其璎珞。分作二分,一分奉釋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寶佛塔。

  這科文是觀世音菩薩,接受無盡意菩薩的璎珞珠之後,轉供世尊及多寶佛塔,所以科名“能修供養”。這一科的文,又分作二段。“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………受是璎珞。”是佛勸——佛勸觀世音菩薩,要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。“即時觀世音菩薩……一分奉多寶佛塔”是受已轉奉——觀音菩薩把璎珞珠接受之後,轉而供養二佛。茲分別解釋之:

  “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”:“爾時”是無盡意要供養,而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的時候。因爲世尊知道觀音菩薩,是因爲沒有得到佛的慈命,所以不敢接受,也知道無盡意菩薩之所以重請,乃是希望世尊轉致,令其必受,所以就向觀世音菩薩開口說話了。這是佛陀意輪鑒機,口輪說法的妙用。

  “當愍此無盡意菩薩,及四衆……人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”:這段正是世尊勸觀世音菩薩的話。四衆及天龍八部等,在前面已經有解釋,所以這裏不重解釋。世尊明白了雙方的心理,就對觀世音菩薩說:你應當憐愍無盡意菩薩,及四衆、天龍八部等的緣故,要接受無盡意菩薩所供養的璎珞啊!在這裏應當要知道:憐愍無盡意和憐愍衆生的意思不同。憐愍無盡意,是憐愍其代衆生布施求福的誠懇。憐愍衆生,是憐愍衆生寡德薄福。世尊勸說的用意,正是無盡意菩薩既爲衆生而布施,觀世音菩薩也應該爲衆生而接受的意思。

  “即時觀世音菩薩,愍諸四衆,及天、龍、人、非人等,受其璎珞”:“即時”是世尊勸說的時侯。因爲世尊開口勸觀世音菩薩,要接受無盡意的璎珞供養,所以觀世音菩薩,就憐愍四衆天龍八部衆等,而接受璎珞。不說愍無盡意,而言愍諸四衆等者,正是顯示無盡意,乃是爲代衆生求福而布施,觀世音菩薩,亦是爲使衆生植福而接受的。

  “分作二分,一分奉釋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寶佛塔”:這段文正是轉奉的意思。觀世音菩薩,既承世尊的慈命,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璎珞珠之後,就把它分作二分,其中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,一分供養多寶佛。所謂“多寶佛塔”,多寶佛是東方寶淨世界的佛。多寶佛入涅槃之後,以本願爲全身舍利,諸佛說法華經,必在其前出現。因此,世尊講法華經,也湧出多寶佛塔,在其法會中。觀世音菩薩,既然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璎珞供養,而又轉奉世尊及多寶佛塔,是有二種意思的:一、是顯示觀世音菩薩,乃是爲令衆生植福,所以才接受,而不是貪著物質而接受,所以接受後,即時轉奉于佛。二、是觀世音菩薩,自謙自己的福德不如佛,供養菩薩不如供養佛的福報大。既爲衆生植福的話,轉供世尊的福報殊勝,所以就把它轉奉于佛了。這也正是顯示觀世音菩薩能修供養的妙德。

  辛二 應問結答

  無盡意!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自在神力,遊于娑婆世界。

  上面已經把“顯示妙德”下叁小科的文義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“應問結答”文中的意義。所謂“應問結答”就是世尊因無盡意菩薩之請問,而解釋了上面的道理,現在把要解答的道理,都已經解釋好了,就做一個結論的答覆,所以科名爲“應問結答”。

  無盡意!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自在神力: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講完之後,再呼無盡意菩薩一聲,接著說:觀世音菩薩,有這樣的自在神力。“如是自在神力”這句的意思,遠指冥應和顯應文中所說,觀世音菩薩悲心救苦,普門示現等等的度化衆生妙用;近指菩薩“能施無畏”、“能感供養”、“能修供養”的妙德。所謂“自在神力”是自在解脫的神通力,就是楞嚴經所脫的“無作妙力”。這“無作妙力”,是顯示菩薩所示現救度衆生的叁輪不思議妙用,乃是本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任運妙用。其作用是不須要經過思考作意,毫無勉強的。

  “遊于娑婆世界”:觀世音菩薩的教化衆生,雖然是“十方諸國土,無刹不現身”,但娑婆世界的怖畏急難的事比較多,而人類也多習悭貪,少修福慧,所以菩薩就特別關心娑婆世界的衆生,以自在神力,遊化娑婆世界,而解除娑婆世界衆生的怖畏,救拔娑婆世界衆生的急難,使裟婆世界的衆生破悭貪、修福慧。所以說:有如是自在神力,遊于裟婆世界。

  丙二 偈頌,分叁

  上面已經把“世尊答示感應”下的第一科“長行”的文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第二科“偈頌”的文,本來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法華經,這品普門品,是沒冇偈頌的。後來到了隋朝的時候,有一位阇那笈多法師,再翻譯法華經,這品才有偈頌。以後的人,把它移來合並于羅什法師所翻譯普門品長行文的後面,所以現在的流通本,才有這段偈頌。

  偈頌有“祇夜”和“伽陀”兩種。梵語“祇夜”,譯爲“重頌”,是以詩詞的體裁,重複說明長行文中的義理的名爲“重頌”。“重頌”又有“廣頌”和“略頌”的差別。“廣頌”是在長行文中,沒有說明清楚的地方,以偈頌詳細的說明,“略頌”是在長行文中,已有詳細的說明,所以在偈頌中,只作簡略的說明。梵語“伽陀”,譯爲“孤起頌”,這是在長行中沒有文,而在偈頌中,孤獨而起,說明另外一種意思的,所以名爲“孤起頌”。

  佛陀的說法,爲甚麼有“長行”和“偈頌”二種體裁呢?這在印度的宗教,本來就有二種說法的體裁。一是貫華說,就是“偈頌”,這好此中國的韻文。二是散華說,就是“長行”,好此中國的散文。這都是衆生的好樂不同,隨機而說的。而在“長行”文之後有“重頌”者,一爲投合利鈍兩種根機:因爲利根的衆生,只要經過世尊一番說明,就可以了解,所以只要長行之文就夠了。但根機遲鈍的衆生,要再次說明才能了解,所以要重複以偈頌頌出。二爲後來之衆:佛陀說法的時候,有的因爲差別因緣,不能一開始就來參預法會而聽講,佛陀爲使後來聽講的衆生也能得到利益,所以在“長行”之後,又以“偈頌”重述之。本品的“偈頌”,又要分爲:一、“重問得名因緣”,二、“重答得名所以”,叁、“重顯遊化方便”的叁科來解釋。

  丁一 重問得名因緣

  爾時無盡意菩薩,以偈問曰:世尊妙相具,我今重問彼,佛子何因錄,名爲觀世音?

  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,重複向世尊請問,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。

  “爾時無盡意菩薩,以偈問曰”:“爾時”是指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講完的時候。世尊在上面把觀世音菩薩,有無作妙力,遊于娑婆世界的道理說完的時候,無盡意菩薩,就以偈頌再向世尊請示了。

  “世尊妙相具”:這句是以偈贊歎佛陀的功德。“世尊”是對佛的尊稱。因爲佛陀是世間、出世間最爲尊貴的聖者,所以稱爲“世尊”。“妙相具”是具足微妙相好的意思。佛的報身有無量相好莊嚴,應化身也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,所以稱爲“妙相具”。

  “我今重問彼”:這句偈是表達無盡意菩薩自己的問意。“彼”字是“他”的意思,此處的“彼”字是指觀世音菩薩。我現在要重複請問他——觀世音菩薩——得名的因緣,所以說“我今重問彼。”

  “佛子何因緣,名爲觀世音”:這兩句偈正是所要問的事情。“佛子”是菩薩的別稱。佛陀慈悲深廣,等視一切衆生,猶如赤子。所以約廣義說,一切衆生都是佛子。但子以嗣父業爲職責,佛以弘法爲家務,利生爲事業,而菩薩能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荷負教化衆生的事業,才是真正的佛子。二乘人側重自利,只與佛陀的本懷少分相應,但猶未悟證其中道理,所以稱爲外子。這裏所說的佛子,是指觀世音菩薩。因爲觀世音菩薩隨類示現,度脫衆生,正是負擔如來利生之事業,所以是名符其實的佛子。“何因緣”是爲甚麼緣故的意思,佛子——觀世音菩薩——爲甚麼緣故,名字叫做觀世音呢?所以說:“佛子何因緣,名爲觀世音?”

  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講完的時候,當機的無盡意菩薩,就以偈頌再請問世尊。就說:“具足微妙相的世尊啊!我現在要重複的請問他(觀世音菩薩)的事情,佛子(觀世音菩薩)爲甚麼叫做觀世音呢?”這便是這一科“重問得名因緣”科文的意思。

  丁二 重答得名所以,分叁

  戊一 總標分二

  己一 極顯二利行願

  “重答得名所以”下,又分爲叁科:一、“總標”,二、“別顯”,叁、“總結”。“總標”下又分二科;一、“極顯二利行願”,二、“正標化他行願”。玆解釋“極顯二利行願”的文。

  具足妙相尊,偈答無盡意:汝聽觀音行,善應諸方所。弘誓深如海,曆劫不思議,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。

  這一科的文,是世尊把觀世音菩薩,自利利他的行願,以簡單幾句話顯示無遺,所以科名“極顯二利行願”。

  “具足妙相尊,偈答無盡意”:具足了微妙相的世尊,是爲“具足妙相尊”。以偈來回答無盡意菩薩的發問,是爲“偈答無盡意”。這兩句話是結集經典的人,描述當時的情形。就是說:因爲無盡意菩薩,以偈頌來請問世尊,所以世尊,也就以偈頌來回答無盡意菩薩了。

  “汝聽觀音行”:“汝”字是指無盡意菩薩,“聽”字是要谛聽,“觀音行”是觀音菩薩自利利他的行願。世尊以偈回答無盡意菩薩的時候,一開口就說:無盡意菩薩啊!你要注意聽呀!我要向你說明觀世音菩薩,自利利他的行願了。這句話是訓誡無盡意菩薩,要注意聽下面所要講的道理。無盡意問世尊說:“佛子何因緣,名爲觀世音?”而世尊即以“觀音行願”回答,這正是表示諸佛菩薩的聖號,每以其“因中”的“自利行”與“果上”的“利他行”,來安立德號的。

  “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,曆劫不思議”:這叁句偈,是說明菩薩“化他的行願”。“應”字是“感應”的意思。佛菩薩的度衆生,是有機感即應的,“應”而叫做“善”,必定具足自在的神通力。從“真理體而隨類化身,雖然變現了無量無邊的應化身,而真身本體,從來不動搖;雖真身不動,而能隨類化身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才能叫做“善應”。“諸方所”是所有的地方處所。觀世音菩薩的應化,能夠應化到所有的方所——十方世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