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界。這是因爲菩薩有一身不分而普現的善應妙力,所以就能感應衆機而不遺漏。不固定方向處所,而皆能感應,這就是無刹不現身的意思。從這無刹不現身的行願看起來,就可以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利他行是何等的寬廣呢!
“弘誓”是觀音菩薩度化衆生的廣大誓願,“深”是淵深,就是徹底究竟的意思。觀音菩薩的度化衆生,不但是遍十方而廣大無邊,也是究竟的——使一切衆生究竟離苦得樂。其廣大淵深之妙用,猶如廣闊無涯,淵深莫測的大海一樣,所以說:“弘誓深如海”。“曆劫”是經曆塵沙劫數,這是約時間說。觀音菩薩的度化衆生,約時間說,乃是從無量劫前,一直到無量劫以後;從過去到現前,乃至到未來,都是不休息的。這種廣大、究竟,而且曆時長久的度生妙用,乃是我們的心所不能測知,我們的口所不能表達的,所以說“不思議”。
“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”:這兩句偈是說明觀音菩薩“自利的行願”。“侍”字是親近的意思。“千億佛”是有千億數那麼多的佛。觀音菩薩自從初發心以來,親近了數以千億計的佛。由此可見,觀音菩薩是常隨佛學,而輔助佛教化衆生的。因爲菩薩所親近的佛,有那麼多,所以他的功行也就很殊勝了。“清淨願”是說明發願的純潔;不求世間名利,不求未來欲樂,也不爲天上的福樂,和二乘的小果,所爲的只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,這種願才是清淨願。觀音菩薩發出了度化無邊衆生,成就無上佛道的願,所以說:“發大清淨願”。因爲觀音菩薩,從因地發心修行以來,是親近了衆多的佛,而又發了清淨的願,所以才能夠善應諸方所,經曆塵劫而度無量衆生呢!
己二 正標化他行願
我爲汝略說,聞名及見身,心念不空過,能滅諸有苦。
這段文正是標示觀音菩薩化他的行願,所以科名爲“正標化他行願”。這裏只是略標,下面還有詳釋。
“我爲汝略說”:“我”是世尊自稱,“汝”是指無盡意菩薩。我要對你無盡意菩薩簡略說明,所以說:“我爲汝略說”。觀音菩薩的行願是不可思議的,世尊雖能把它一一表達出來,而在會大衆,未必然能夠領解;而且世尊爲著利益衆生,將單說化他行願,而略其自修方面,所以叫做“略說”。
“聞名及見身,心念不空過”:“聞名”是聽到觀音菩薩的聖號,“見身”是見到觀音菩薩的聖像;“心念”是內心思念觀音菩薩。“不空過”是不會徒勞無益,而是有感必應的意思。心裏思念觀音菩薩,能夠得到觀音菩薩的感應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爲甚麼聽到觀音聖號,和見到觀音聖像,也能得到感應呢?因爲能夠聞名、見身,必定是有宿世善根的,因此,聞名必能稱念聖號,見身必能禮拜聖像,所以也都能感應了。聞名而稱名是口業,見身而禮拜是身業,心念而祈求是意業,衆生的身、口、意叁業爲能感,觀音菩薩有感必應,是不會徒勞無益的,所以說:“聞名及見身,心念不空過”。
“能滅諸有苦”:“諸有”是指叁界,“有”是有因有果。叁界六道中,有善因即得善果,有惡因即得惡果,有如是因,必有如是果,所以叫做“有”。叁界的“欲界”叫做“欲有”,“色界”叫做“色有”,“無色界”叫做“無色有”也有把叁界分爲“九有”或“二十五有”的,這只是把叁界,詳細分類解釋耳。“苦”是痛苦,有“苦因”和“苦果”的分別。“苦因”是“煩惱”,“苦果”是“業報的身體”。苦有“叁苦”、“八苦”等等。觀音菩薩能消滅叁界衆生的苦因苦果,所以說:“能滅諸有苦”。
戊二 別顯,分二
己一 能免叁災,分二
庚一 能免火災
上面已經把觀音菩薩,對衆生感應的道理,簡單的標明出來,下面就要分別說明,觀音菩薩有求必應的道理。所以科名爲“別顯”。“別顯”科下,又分爲:一、“能免叁災”,二、“能脫八難”的二科。“能免叁災”下,又分二科:一、“能免火災”,二、“免水風災”。玆解釋第一科“能免火災”的文。
假使興害意,推落大火坑,念彼觀音力,火坑變成池。
“假使”是假設,“興害意”是生起謀害的心。假設有人生起要謀害你的心,而把你推落到火炎猛熾的大火坑裏,所以說:“假使興害意,推落大火坑”。“念彼”的“彼”字是指觀世音菩薩;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叫做“念彼”。“觀音力”是觀音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。如果有人把你推落到大火坑裏,便有被火焚死的危險。在這危險萬分的時侯,只要你稱念觀音聖號,便能仗著菩薩威神之力,倏然之間,把火坑變成蓮池,而免火災之難了。所以說:“念彼觀音力,火坑變成池”。長行的文說: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,設入大火,火不能燒,由是菩薩威神力故。長行文說“火不能燒”,偈頌說“火坑變成池”,雖文字有出入,但意義都是說免除火災的,這便是“重頌”的意思。
庚二 免水風災
或漂流巨海,龍魚諸鬼難,念彼觀音力,波浪不能沒。
“漂流”是受大風的狂吹而漂蕩,這是風災。到“巨海”必會受大水的沈溺,這是水災。當你被漂流到大海的時侯,就會遭遇到毒龍、鯨魚、羅刹鬼等等的災難,所以說:“或漂流巨海,龍魚諸鬼難”。“不能沒”是不能吞沒,當你被漂流到大海,又遭遇到龍魚諸鬼的災難,誰能夠不做龍魚諸鬼的食物呢?在這時候,只要你能虔誠的稱念觀世音菩薩,便能仗著菩薩的神力,不但不被龍魚吞食,就是波浪也不能吞沒你。所以說:“念彼觀音力,波浪不能沒”。長行的文說:若爲大水所漂,稱其名號,即得淺處。這是免水災的文。又說:若有百千萬億衆生,爲求金、銀、琉璃、砗磲、瑪瑙、珊瑚、琥珀、真珠等寶,入于大海,假使黑風,吹其船舫,飄墮羅刹鬼國,其中若有乃至一人,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是諸人等,皆得解脫羅刹之難。這是免風災的文。而此處的文,雖比較簡略,而且文字有出入,但都是說明免除水風之災難的,所以仍是“重頌”。
己二 能脫八難,分八
庚一 免怨賊難
上面已經把“能免叁災”的文解釋好了。下面要解釋“能免八難”的文。能脫八難科下,又再分爲八科:一、“免怨賊難”,二、“免刑戮難”,叁、“免枷鎖難”,四、“免毒藥難”,五、“免羅刹難”,六、“免惡獸難”,七、“免毒蟲難”,八、“免暴雨難”。玆解釋第一科“免怨賊難”的文。
或在須彌峰,爲人所推墮,念彼觀音力,如日虛空住。成被惡人逐,墮落金剛山,念彼觀音力。不能損一毛。或值怨賊繞,各執刀加害,念彼觀音力,鹹即起慈心。
“或在須彌峰,爲人所推墮”:“須彌峰”是須彌山的最高峰。梵語“須彌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妙高”,須彌山在四大海之中,出水面有八萬四千由旬之高,是一座很高的山,所以叫做“妙高山”。“爲人所推墮”是被人所推而墮落下去。如果有人行走在須彌山的最高峰,而被惡人所推,必定會跌得粉身碎骨,其情景是何等的危險。被害者在這生死緊要關頭,只要能稱念觀音聖號,便能仗著觀音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,而好像太陽住在虛空一樣,不會墮落下去,所以說:念彼觀音力,如日虛空住。在這裏說,在須彌山上,被人推落下去,這是形容被害者處境的高險,卻未必定是在須彌山頂被人所推墮。從極高的山上被人推落,且能如日住于虛空,待怨賊去,仍得升起,何況比較低的山呢?當然更能得免難了,這是舉難況易的意思。
“或被惡人逐,墮落金剛山”:“金剛山”是堅固異常的山。起世經說:“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,別有一山名斫迦羅,高六百八十由旬,縱廣亦六百八十由旬,彌密牢固,金剛所成,難可破壞。”這便是說明金剛山的位置及性質等。如果被惡人所追逐,而墮落到金剛山中,所以說:“或被惡人逐,墮落金剛山”。被惡人追逐而墮落到金剛山中,也是會粉身碎骨的。但只要被害者,能夠稱念聖號,便能得到菩薩威神力的加被救護,不但不會跌傷,就是身上的一根毛也不會受損害,所以說:“念彼觀音力,不能損一毛”。墮落金剛山,也是形容被害者,墮觸外物的堅固而已,並不一定是墮落金剛山,這也是舉難況易的意思。
“或值怨賊繞,各執刀加害,念彼觀音力,鹹即起慈心”:“值”字是遭遇的意思。“怨賊”是不但要搶奪財物,而且要傷害生命的劫賊。“繞”是圍繞。或者遭遇到很多怨賊的圍繞,各人都手裏拿著利刀,要來加害于人,所以說:“或值怨賊繞,各執刀加害”。遭遇怨賊各各執刀圍繞要加害的時候,必定不能免受劫害傷亡的。在這自分必死,無可逃避的時候,只要能虔誠的稱念聖號,必定能仗著菩薩威神力的加被,化對方怨賊惡念,都會即時生起慈悲心。這一來不但不會遭遇傷命之害,而且亦不會遭遇劫財的損失。所以說:“念彼觀音力,鹹即起慈心”。
長行的文說:“若叁千大千國土,滿中怨賊,有一商主,將諸商人,赍持重寶,經過險路。其中一人,作是唱言,諸善男子!勿得恐怖,汝等應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是菩薩能以無畏,施于衆生。汝等若稱名者,于此怨賊,當得解脫。衆商人聞,但發聲言:南無觀世音菩薩!稱其名故,即得解脫。彼此的文,雖然有出入,但是免怨賊難的意義是相同的。
庚二 免刑戮難
或遭王難苦,臨刑欲壽終,念彼觀音力,刀尋段段壞。
上面已經把免怨賊難的文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“免刑戮難”的文。
“或遭王難苦,臨刑欲壽終”:“王難苦”是自己違犯國法,或冤枉受刑法牽連。“臨刑”是臨著要受極刑——死刑,“欲壽終”是壽命就要終結——死亡,自己犯法或無辜被牽連,而遭遇國法刑罰的痛苦,受刑罰而生命要終結,所以說:“或遭王難苦,臨刑欲壽終”。在這時候,也是必死無疑,但只要你能稱念觀音聖號,仗菩薩威力的加庇,斬手所持的刀,馬上就會一段一段的斷壞——會斷成一節一節,所以說:“念彼觀音力,刀尋段段壞”。
我在幾年前,任中國佛教會推派的監獄布教師,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