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受其璎珞。分作二分,一分奉释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宝佛塔。

  这科文是观世音菩萨,接受无尽意菩萨的璎珞珠之后,转供世尊及多宝佛塔,所以科名“能修供养”。这一科的文,又分作二段。“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………受是璎珞。”是佛劝——佛劝观世音菩萨,要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。“即时观世音菩萨……一分奉多宝佛塔”是受已转奉——观音菩萨把璎珞珠接受之后,转而供养二佛。兹分别解释之:

  “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”:“尔时”是无尽意要供养,而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的时候。因为世尊知道观音菩萨,是因为没有得到佛的慈命,所以不敢接受,也知道无尽意菩萨之所以重请,乃是希望世尊转致,令其必受,所以就向观世音菩萨开口说话了。这是佛陀意轮鉴机,口轮说法的妙用。

  “当愍此无尽意菩萨,及四众……人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”:这段正是世尊劝观世音菩萨的话。四众及天龙八部等,在前面已经有解释,所以这里不重解释。世尊明白了双方的心理,就对观世音菩萨说:你应当怜愍无尽意菩萨,及四众、天龙八部等的缘故,要接受无尽意菩萨所供养的璎珞啊!在这里应当要知道:怜愍无尽意和怜愍众生的意思不同。怜愍无尽意,是怜愍其代众生布施求福的诚恳。怜愍众生,是怜愍众生寡德薄福。世尊劝说的用意,正是无尽意菩萨既为众生而布施,观世音菩萨也应该为众生而接受的意思。

  “即时观世音菩萨,愍诸四众,及天、龙、人、非人等,受其璎珞”:“即时”是世尊劝说的时侯。因为世尊开口劝观世音菩萨,要接受无尽意的璎珞供养,所以观世音菩萨,就怜愍四众天龙八部众等,而接受璎珞。不说愍无尽意,而言愍诸四众等者,正是显示无尽意,乃是为代众生求福而布施,观世音菩萨,亦是为使众生植福而接受的。

  “分作二分,一分奉释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宝佛塔”:这段文正是转奉的意思。观世音菩萨,既承世尊的慈命,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璎珞珠之后,就把它分作二分,其中一分供养释迦牟尼佛,一分供养多宝佛。所谓“多宝佛塔”,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的佛。多宝佛入涅槃之后,以本愿为全身舍利,诸佛说法华经,必在其前出现。因此,世尊讲法华经,也涌出多宝佛塔,在其法会中。观世音菩萨,既然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璎珞供养,而又转奉世尊及多宝佛塔,是有二种意思的:一、是显示观世音菩萨,乃是为令众生植福,所以才接受,而不是贪著物质而接受,所以接受后,即时转奉于佛。二、是观世音菩萨,自谦自己的福德不如佛,供养菩萨不如供养佛的福报大。既为众生植福的话,转供世尊的福报殊胜,所以就把它转奉于佛了。这也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能修供养的妙德。

  辛二 应问结答

  无尽意!观世音菩萨,有如是自在神力,游于娑婆世界。

  上面已经把“显示妙德”下三小科的文义解释好了,下面要解释“应问结答”文中的意义。所谓“应问结答”就是世尊因无尽意菩萨之请问,而解释了上面的道理,现在把要解答的道理,都已经解释好了,就做一个结论的答覆,所以科名为“应问结答”。

  无尽意!观世音菩萨,有如是自在神力: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之后,再呼无尽意菩萨一声,接著说:观世音菩萨,有这样的自在神力。“如是自在神力”这句的意思,远指冥应和显应文中所说,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,普门示现等等的度化众生妙用;近指菩萨“能施无畏”、“能感供养”、“能修供养”的妙德。所谓“自在神力”是自在解脱的神通力,就是楞严经所脱的“无作妙力”。这“无作妙力”,是显示菩萨所示现救度众生的三轮不思议妙用,乃是本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任运妙用。其作用是不须要经过思考作意,毫无勉强的。

  “游于娑婆世界”: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众生,虽然是“十方诸国土,无刹不现身”,但娑婆世界的怖畏急难的事比较多,而人类也多习悭贪,少修福慧,所以菩萨就特别关心娑婆世界的众生,以自在神力,游化娑婆世界,而解除娑婆世界众生的怖畏,救拔娑婆世界众生的急难,使裟婆世界的众生破悭贪、修福慧。所以说:有如是自在神力,游于裟婆世界。

  丙二 偈颂,分三

  上面已经把“世尊答示感应”下的第一科“长行”的文解释好了,下面要解释第二科“偈颂”的文,本来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法华经,这品普门品,是没冇偈颂的。后来到了隋朝的时候,有一位阇那笈多法师,再翻译法华经,这品才有偈颂。以后的人,把它移来合并于罗什法师所翻译普门品长行文的后面,所以现在的流通本,才有这段偈颂。

  偈颂有“祇夜”和“伽陀”两种。梵语“祇夜”,译为“重颂”,是以诗词的体裁,重复说明长行文中的义理的名为“重颂”。“重颂”又有“广颂”和“略颂”的差别。“广颂”是在长行文中,没有说明清楚的地方,以偈颂详细的说明,“略颂”是在长行文中,已有详细的说明,所以在偈颂中,只作简略的说明。梵语“伽陀”,译为“孤起颂”,这是在长行中没有文,而在偈颂中,孤独而起,说明另外一种意思的,所以名为“孤起颂”。

  佛陀的说法,为甚么有“长行”和“偈颂”二种体裁呢?这在印度的宗教,本来就有二种说法的体裁。一是贯华说,就是“偈颂”,这好此中国的韵文。二是散华说,就是“长行”,好此中国的散文。这都是众生的好乐不同,随机而说的。而在“长行”文之后有“重颂”者,一为投合利钝两种根机:因为利根的众生,只要经过世尊一番说明,就可以了解,所以只要长行之文就够了。但根机迟钝的众生,要再次说明才能了解,所以要重复以偈颂颂出。二为后来之众:佛陀说法的时候,有的因为差别因缘,不能一开始就来参预法会而听讲,佛陀为使后来听讲的众生也能得到利益,所以在“长行”之后,又以“偈颂”重述之。本品的“偈颂”,又要分为:一、“重问得名因缘”,二、“重答得名所以”,三、“重显游化方便”的三科来解释。

  丁一 重问得名因缘

  尔时无尽意菩萨,以偈问曰:世尊妙相具,我今重问彼,佛子何因录,名为观世音?

  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,重复向世尊请问,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。

  “尔时无尽意菩萨,以偈问曰”:“尔时”是指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的时候。世尊在上面把观世音菩萨,有无作妙力,游于娑婆世界的道理说完的时候,无尽意菩萨,就以偈颂再向世尊请示了。

  “世尊妙相具”:这句是以偈赞叹佛陀的功德。“世尊”是对佛的尊称。因为佛陀是世间、出世间最为尊贵的圣者,所以称为“世尊”。“妙相具”是具足微妙相好的意思。佛的报身有无量相好庄严,应化身也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所以称为“妙相具”。

  “我今重问彼”:这句偈是表达无尽意菩萨自己的问意。“彼”字是“他”的意思,此处的“彼”字是指观世音菩萨。我现在要重复请问他——观世音菩萨——得名的因缘,所以说“我今重问彼。”

  “佛子何因缘,名为观世音”:这两句偈正是所要问的事情。“佛子”是菩萨的别称。佛陀慈悲深广,等视一切众生,犹如赤子。所以约广义说,一切众生都是佛子。但子以嗣父业为职责,佛以弘法为家务,利生为事业,而菩萨能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荷负教化众生的事业,才是真正的佛子。二乘人侧重自利,只与佛陀的本怀少分相应,但犹未悟证其中道理,所以称为外子。这里所说的佛子,是指观世音菩萨。因为观世音菩萨随类示现,度脱众生,正是负担如来利生之事业,所以是名符其实的佛子。“何因缘”是为甚么缘故的意思,佛子——观世音菩萨——为甚么缘故,名字叫做观世音呢?所以说:“佛子何因缘,名为观世音?”

  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的时候,当机的无尽意菩萨,就以偈颂再请问世尊。就说:“具足微妙相的世尊啊!我现在要重复的请问他(观世音菩萨)的事情,佛子(观世音菩萨)为甚么叫做观世音呢?”这便是这一科“重问得名因缘”科文的意思。

  丁二 重答得名所以,分三

  戊一 总标分二

  己一 极显二利行愿

  “重答得名所以”下,又分为三科:一、“总标”,二、“别显”,三、“总结”。“总标”下又分二科;一、“极显二利行愿”,二、“正标化他行愿”。玆解释“极显二利行愿”的文。

  具足妙相尊,偈答无尽意:汝听观音行,善应诸方所。弘誓深如海,历劫不思议,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。

  这一科的文,是世尊把观世音菩萨,自利利他的行愿,以简单几句话显示无遗,所以科名“极显二利行愿”。

  “具足妙相尊,偈答无尽意”:具足了微妙相的世尊,是为“具足妙相尊”。以偈来回答无尽意菩萨的发问,是为“偈答无尽意”。这两句话是结集经典的人,描述当时的情形。就是说:因为无尽意菩萨,以偈颂来请问世尊,所以世尊,也就以偈颂来回答无尽意菩萨了。

  “汝听观音行”:“汝”字是指无尽意菩萨,“听”字是要谛听,“观音行”是观音菩萨自利利他的行愿。世尊以偈回答无尽意菩萨的时候,一开口就说:无尽意菩萨啊!你要注意听呀!我要向你说明观世音菩萨,自利利他的行愿了。这句话是训诫无尽意菩萨,要注意听下面所要讲的道理。无尽意问世尊说:“佛子何因缘,名为观世音?”而世尊即以“观音行愿”回答,这正是表示诸佛菩萨的圣号,每以其“因中”的“自利行”与“果上”的“利他行”,来安立德号的。

  “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,历劫不思议”:这三句偈,是说明菩萨“化他的行愿”。“应”字是“感应”的意思。佛菩萨的度众生,是有机感即应的,“应”而叫做“善”,必定具足自在的神通力。从“真理体而随类化身,虽然变现了无量无边的应化身,而真身本体,从来不动摇;虽真身不动,而能随类化身,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才能叫做“善应”。“诸方所”是所有的地方处所。观世音菩萨的应化,能够应化到所有的方所——十方世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