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观世音菩萨”:“是故”是因为观音菩萨,成就了三轮自在业用,随类现身说法教化的功用,以种种身形,游化一切世界,度脱众生的缘故。“汝”字指无尽意菩萨,“等”字,近指在会大众,远即总该所有信仰观音菩萨的现在未来诸众生。“一心”是专一无二之心。“供养”是以物质的供奉。佛陀对无尽意菩萨说:是因为这位观音菩萨,神化无穷,妙应无方,游化十方,度脱众生,使一切众生,都能得到离苦得乐的恩惠,其功德海深山高,叹莫能尽,所以你们,为著酬答观音菩萨给与的恩惠,就应当一心一意的,供养观世音菩萨呀!

  观音菩萨的鉴机、现身、说法,乃是从修耳根圆通所得到的“无作妙方,自在业用”,所以虽曰以种种形,其体惟是一真,虽曰游诸国土,仍然不离当处。这好比天上的一个月,普遍映印于一切水中,一切水中的月,唯是天上的一月所摄;月不下降,而水也不上升,水清即月明,是一样的道理。能够体会此意,才能领悟观音菩萨,随类示现说法教化的真实意义呢!

  庚二 正答游于娑婆,分二

  辛一 显示妙德,分三

  壬一 能施无畏

  上面已经把“广显应化诸国”科下的意义解释好了。下面接著要解释“正答游于娑婆”科文的意义。这科文分为:一、“显示妙德”,二、“应问总答”的两科。“显示妙德”下,又分为:一、“能施无畏”,二、“能感供养”,三、“能修供养”的三科。兹解释“能施无畏”的科文。

 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号之为施无畏者。

  这段文正是显示观音菩萨,能施无畏的功德妙用。

  “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”:“是”字当做“这”解释。“是观世音菩萨”,就是“这位观世音菩萨”的意思。“摩诃萨”的“摩诃”是印度话,翻译中国话叫做“大”。“萨”字是“菩萨”的略称。所以“摩诃萨”是“大菩萨”的意思。观世音菩萨,是菩萨中的大菩萨,所以称为“菩萨摩诃萨”。菩萨之所以称为摩诃萨,是表现在菩萨中,是一位超群拔类者。详言之,必须具足:大、多、胜的三种妙德,才能称为摩诃萨。所谓大,是心境广大——已体证法身真理,心境开通,包太虚、周沙界。所谓多,是解悟众多——对于权实之法,都已了解体证。所谓胜,是度生妙用殊胜——运用三轮不思议妙用,随类示现教化。观世音菩萨,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,所以堪称为摩诃萨。

  “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”:“于”是“在”的意思。“怖畏”是恐怖畏惧,“急难”是紧急的灾难。在恐怖畏惧紧急灾难之中,叫做:“于怖畏急难之中”。“能施无畏”,是能够布施无畏。我们如果日间走到深山,有盗贼恶兽的道路,或者夜间走到黑暗的道路,心理必定会恐怖畏惧。如果真的碰到劫盗或野兽,那更是紧急的灾难。观世音菩萨,在众生心生恐怖的时候,能使你远离怖畏,在众生遭遇急难的时候,能使你解除灾难,而使你精神上,消除种种恐怖畏惧,所以叫做:“能施无畏”。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,这正是显示观音菩萨,能施无畏的功德。

  所谓“布施”,分为三种:一、财施。财分:“内财”、“外财”、“内外财”。将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金钱等身外之物布施与人,是名“外财施”。将自己身上的头、目、髓、脑、手,足等布施与人,是名“内财施”。以妻、子等布施与人,是名“内外财施”。二、“法施”:对一切众生,演讲佛法,就是以佛法布施众生,名为“法施”。三、“无畏施”:能使人除去怖畏、能解救人的急难,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快乐者,名为“无畏施”。三种布施当中,财施属于物质的,法施与无畏施,都是属于精神的。而财施只救众生色身之苦,法施能破除众生痴暗,能开众生智慧光明,使众生增长法身慧命,而了生死,成就圣果,所以法布施的功德,胜于财施的功德。在本文中,菩萨能施无畏给众生,乃是布施的第三无畏施。世间的怖畏,莫过于生死,众生的急难,也莫甚于生死。因此要彻底的解脱众生的怖畏急难,非要使众生了脱生死不可!要使众生了脱生死,就得开示佛法,以断除其烦恼恶业。果能这样,无畏施也就是法施了。

  “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号之为施无畏者”:“是故”,是因为观音菩萨,在众生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,能使众生远离怖畏急难的缘故。“此娑婆世界”是指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区域,有三千大千国土之多。“号”是安立德号,说明白点,就是称呼的意思。因为观音菩萨,能以无畏布施众生,所以这娑婆世界的众生,都称呼这位观音菩萨,为“施无畏者”。

  楞严经十四无畏中,观音菩萨向世尊说:“世尊!我复于此,闻熏闻修,金刚三昧,无作妙力,与诸十方三世,六道一切众生,同悲仰故,令诸众生,于我身心,获十四种,无畏功德”。又于四不思议中说:“二者,由我闻思,脱出六尘,如声度垣,不能为害,故我妙能,现一一形,诵一一咒,其形其咒,能以无畏,施诸众生。是故十方微尘国土,皆名我为,施无畏者。”这是说明观音菩萨,因修耳根圆通,发起妙用,所以能以无畏施与众生。同时说明,不但娑婆世界的众生,称他为施无畏者,而是十方诸世界的众生,都称呼他为施无畏者。观音菩萨的“施无畏者”,乃是因其能施无畏的德用,所安立的德号。

  壬二 能感供养

 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世尊!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。即解颈众宝珠璎珞,价值百千两金,而以与之。作是言:仁者!受此法施。珍宝璎珞。时观世音菩萨,不肯受之。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: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。

  上面已经把“能施无畏”科中的意义解释好了,现在接著要解释“能感供养”科文的意义。这科“能感供养”文中,又含有三段的意义。从“无尽意菩萨白佛言………仁者受此法施,珍宝璎珞。”是受旨——无尽意菩萨,承受佛陀圣旨而兴供养。“时观世音菩萨,不肯受之”是不受——观世音菩萨,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。“无尽意复白………受此璎珞”是重奉——无尽意菩萨重申把璎珞珠,供奉观世音菩萨。兹分别解释于后:

  “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世尊!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萨”:无尽意菩萨在前面听世尊说:你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。所以就接受世尊的意旨,要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了。而且在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之前,先禀白佛说:世尊啊!我现在应当遵照世尊的开示,要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了。这段文正是“受旨”的意思。也是表明能供养的人——无尽意菩萨。

  “即解颈众实珠璎珞,价值百千两金,而以与之”:“即”字是“即时”,“解”是“解开”,“颈”是“颈项”。“众宝珠”是种种珍宝之珠,“璎珞”即是项炼之类。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说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之后,即时把挂在颈项的众宝珠镶成的璎珞解下来,这宝珠的价值有百千两金那么多。虽然这么高贵的璎珞,无尽意菩萨并不吝惜,而把它供养给观世音菩萨。这段文是显示所布施之物的贵重。

  “作是言:仁者!受此法施珍宝璎珞”:无尽意菩萨,把璎珞宝珠解下来,拿给观世音菩萨,就开口说:“仁者!受此法施,珍宝璎珞。”所谓“仁者”是有仁德的人。因为观世音菩萨,是大悲救世的慈悲者,所以称谓“仁者”。又“仁者”,也是菩萨与菩萨之间,互相客气的称呼。无尽意菩萨,向观世音菩萨说:仁德的圣者啊,请你接受我的法施,所供养你的珍宝璎珞吧!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,把供养观世音菩萨的事,付于实行,再以口言表达内心的诚意。这璎珞是物质,应该是“财施”,为甚么叫做“法施”呢?这是因为无尽意菩萨,解珠供养的时侯,能够了达三轮体空而不著相——能够以缘生性空的真理,而体会“能布施的人”、“受布施的人”、“中间所布施之物”都是空无自性的,因之虽然布施,而不著布施之相。既然能了达三轮体空而不著相,所以“财施”就是“法施”了。又菩萨之布施,乃是代为众生祈福,既然是代众生布施,即是回自向他——将布施的功德,回向给一切众生——所以“财施”也就是“法施”了。

  “时观世音菩萨,不肯受之”:“时”是无尽意菩萨,把宝珠奉给观世音菩萨,请观世音菩萨接受的时侯。那个时候,观世音菩萨,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供养的璎珞宝珠。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,不肯接受的意思。但观世音菩萨,为甚么不肯接受呢?因为无尽意菩萨,虽然承受佛旨发心供养,但观世音菩萨,犹未奉命接受,所以不敢接受。这是尊重佛陀的慈命。又无尽意菩萨的璎珞珠,是从自己的颈项解下来的,既是这样,观音菩萨,怎么好意思接受他人身上亲自所用的东西?这是不应该接受的。所以观世音菩萨,就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,璎珞宝珠的供养了。

  “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: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”:无尽意菩萨,看到观世音菩萨,不肯接受其供养,于是就又禀白观世音菩萨说:仁者啊!为怜愍我们,所以请你接受这璎珞吧!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重请供养。为甚么说“愍我等故”呢?“我”是指无尽意菩萨本身,“等”是并及在会四众人等。众生太薄福了,但都是仍然悭贪而不肯布施造福,这样的话,要等何日才能离苦得乐呢?无尽意菩萨就是怜愍众生的贫穷痛苦,而代为布施造福的。所以就对观世音菩萨说:仁者啊!我是愍众而施,也请你愍众而受吧!

  无尽意菩萨之重请,有二种意思:一、为表示诚恳,希望佛陀能转为命令观世音菩萨,必定要接受。二、表示既然为众生而施,而菩萨为众而受,并没有损伤正义。为此二事,所以就重请了。也由此可以知道,菩萨的一切举动,都是为著众生呀!

  壬三 能修供养

 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,当愍此无尽意菩萨,及四众、天、龙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侯罗伽、人、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。即时观世音菩萨,愍诸四众,及于天、龙、人、非人等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