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我們的依怙者!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,是普濟沈淪的,那就得趕快登上菩薩大慈悲願的舟航,接受菩薩的救濟!

  二、令稱名得益 稱名得益就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能得到感應的利益。觀世音菩薩是普遍濟度衆生的。他對于衆生,沒有怨親之分,也沒有貧富貴賤之別,可是只有一個條件,那就是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感應。大家知道稱名得益的道理之後,就得常常虔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祈求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!

  叁、啓吾人興慈 興慈就是發起慈悲心。在普門品裏,記載著觀音菩薩救度衆生的道理,這就是闡揚菩薩慈悲的心腸。我們研究了知之後,應該要啓發本性的良知,發起大慈悲心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發願救度衆生才對!也唯有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爲自己的心,以觀世音菩薩的宏願爲自己的志願,效法菩薩,行菩薩道,救度衆生,才能達成信仰觀世音菩薩,研究這部普門品的真實意義。

  甲二 解釋經題

  妙法蓮華經

  這部普門品,應該名爲“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”。妙法蓮華經一共有七卷廿八品,這部普門品是其中的一品。因爲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,所以對于妙法蓮華經的經題,也必須要明了。

  一般解釋經題,都分爲“別題”和“通題”來解釋。“別題”就是各部經各別不同的專有名稱。這部經的“妙法蓮華”四字就是“別題”,因爲“妙法蓮華”四字,只是這部經獨有的名稱;以這妙法蓮華四字,揀別不是其他的經,所以叫做“別題”。“通題”就是通用的名詞。這部經的“經”字,就是“通題”。因爲“經”之一字,是通用的。凡是經藏的教典,無論是金剛經、彌陀經、藥師經……,都叫做“經”。這“經”之一字,是通用于一切的經典的,所以叫做“通題”。

  現在先解釋本經的別題──妙法蓮華。妙法蓮華又要分爲二段來解釋:一、“妙法”,二、“蓮華”。先解釋“妙法”。

  妙法二字是法──真理。“妙”是不可思議的意思。佛法的真理,不可以心思,不可以口議,是甚深微妙的,所以叫做“妙法”。這微妙的法,就是:“佛法”、“衆生法”、“心法”。叫做“佛法妙”、“衆生法妙”、“心法妙”。

  佛法妙──佛法就是佛陀所親證,至高無上菩提的真理。這至高無上的真理,是甚深微妙,不是菩薩羅漢所能了知的,更加不是凡夫知見所能臆測的。法華經上說:“唯佛與佛,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。”這就是說,唯有證到究竟佛果的,才能徹底了知諸佛所證甚深的妙理。因爲佛法是奧妙的,所以叫做“佛法妙”。

  衆生法妙──衆生雖然迷而不覺,而受生死輪回的痛苦,可是衆生本來具有佛性,而且這佛性,雖然被埋沒在衆生的塵勞煩惱中,也沒有失去。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的時侯,很驚奇的說:“奇哉!奇哉!奇哉!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……。”這句話,就是說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真理。法華經上佛陀說:“我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,爲開示悟入,衆生佛之知見故,佛現于世。”這就是說明佛陀之出現于世間,就是爲的要啓發衆生本具的佛性,使衆生也能覺悟成佛。衆生雖然在迷,而有靈覺的佛性,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,能徹悟這道理,能啓示這真理。這種真理也是很奧妙的,所以叫做“衆生法妙”。

  心法妙──心有“肉團心”、“緣慮心”、“真心”的差別。這裏所說的心,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團心,也不是日常分別緣慮的妄想心,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,也就是上面所說的,衆生本具的佛性。這真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。約時間說,它是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的;約空間說,它是橫遍十方,不見內外的,而且也是超物質而存在的。它是人生宇宙的本體,十法界一切諸法,都是依它所現。經上說:“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”因爲一切都是唯心顯現,所以要下地獄也是由心,要上天堂,也是由心,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。這顆心能造天堂,能造地獄,乃至能成佛作祖。諸佛的解脫,當于衆生心行中求,所以叫做“心法妙”。

  “妙法”雖然分爲佛法妙、衆生法妙、心法妙的叁種意思解釋,可是把它歸納起來,就是“心法之妙”。因爲這一心之法,衆生和佛都是具足,而且本來平等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的。諸佛悟了這一心之法,就成佛,衆生迷這一心之法,就淪爲衆生。真心是人人本具的,只因迷悟之差,就有“衆生”和“佛”的分別。在這部法華經,就是佛陀興大慈悲,赤裸裸地啓示衆生心中的一真如心,要使衆生都能了悟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!

  蓮華二字是譬喻,因爲“妙法”二字的道理,很深奧而不容易了知,所以就以“蓮華”來譬喻,以便于了知“妙法”甚深的道理。這“蓮華”有“當體蓮華”和“譬喻蓮華”的兩種意思。

  當體蓮華——“當體蓮華”就是“花果同時”的譬喻。以這花果同時,譬喻“因果同時”的道理。蓮華和其他的花不同,其他的花,是花謝了才結子,可是蓮華是正在開花的時候,蓮子就在花瓣中了。花瓣和蓮子,是同時而有的,叫做“花果同時”。以這“花果同時”,譬喻衆生的因心,就是佛地的果覺,因心與果覺同時具足,因果同時的道理。可是詳細的說來,衆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覺,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諸法。一念嗔恚心起,就是地獄的因;一念貪欲心起,就是餓鬼的因;一念愚癡心起,就是畜生的因;一念嫉妒心起,就是修羅的因;一念修五戒的心起,就是人間的因;一念修十善的心起,就是天上的因;一念修四谛的心起,就是聲聞的因;一念修十二因緣的心起,就是緣覺的因;一念修六度的心起,就是菩薩的因;一念修一乘實相真理的心起,就是究竟佛果的因。一念心爲十法界之因,而結十法界之果,受十法界之報。雖然報應是在未來,可是當你一念心起,或善或惡,已經結成相當的果了。例如:起了一念嗔恚的心,就是地獄的因,有這地獄的因,未來決定要受地獄的苦報;而未來之所以會受地獄的苦報,是由一念心起的當兒就決定了的。這種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,也是“因果同時”的意義。

  譬喻蓮華——“蓮華”是生長在汙泥中的,可是從汙泥生長出來的蓮花,是清淨而不被汙泥染汙的。以這蓮華在汙泥而不染的道理,譬喻衆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,雖然處在染汙的煩惱中,而不被煩惱所染汙。染汙的煩惱,雖然能夠蓋覆著自性清淨心,使自性清淨心,埋沒在無明煩惱中,而不能發生妙用,可是自性清淨心的本體,是不會被無明煩惱所染汙的。蓮華在汙泥而不染,就是譬喻真心在無明煩惱中而不染的道理,所以叫做“譬喻蓮華”。

  上面把別題中的“妙法蓮華”四字,分別解釋好了,現在要解釋通題——經。

  經字的梵語“修多羅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契經”。“契”是契合的意思,經中所诠的道理,上能契合諸佛的真理,下能攝盡衆生的根機。換一句話說,經中所诠的道理,是佛佛道同,永恒不變的真理,而且真理是隨時隨地適合于群衆的需要的,所以叫做“契經”。

  又有將“經”字譬喻爲“鏡”或“徑”的。鏡子是要拿來照面孔的美、醜、染汙或幹淨的。當我們拿起鏡子一照,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、醜,幹淨或染汙。而“經”是用來規範身心的行爲的,當我們打開佛經一看,以之反省自己,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,身之所行,是邪是正,是善是惡。“經”的作用,和鏡子一樣,所以譬喻爲“鏡”。“徑”是道路的意思,衆生之所以能轉凡成聖,就是依靠著經中道理的指示;經中的道理,就是指示衆生,修行成佛的一條大道,所以譬喻爲“徑”。

  甲叁 解釋品題

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

  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”這八字,就是這部普門品的品題。現在從這品題的八個字,分爲:一、“觀世音”,二、“菩薩”,叁、“普門”,四、“品”的四段來解釋。

  觀世音:梵語“阿縛盧枳多,伊濕伐羅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觀自在”或“觀世音”。“觀自在”是約自利的解釋,“觀世音”是約利他的解釋。“觀世音”的“觀”字,是能觀的妙智。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的,可是其尋聲救苦,不是以耳識的分別,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觀察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修習耳根圓通,證得圓通本體之後,所發起的妙用。“世音”二字是所觀的境界。“世”是六凡的迷惑世間,和叁乘的正覺世間。“音”是音聲,就是世間出世間,所有的音聲。觀世音菩薩,以智慧的觀察,如果有世間的衆生,受痛苦而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祈求觀世音菩薩救度的時候,觀世音菩薩就隨著苦痛祈求的音聲的所在,去解救受苦的衆生。因爲觀世音菩薩,是尋聲救苦的,所以名爲“觀世音”。

  上面所說,是根據字義的解釋,而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得名爲觀世音,有:“宿世悲願”,“因中自利”,“果上利他”的叁種因緣。

  一、宿世悲願——悲華經說:在過去善持劫中,寶藏佛出世的時候,有一位轉輪王,叫做“無量淨輪王”。這位轉輪王的第一位太子,非常的笃信佛教。這位太子有一次發心供養佛僧,結夏安居叁個月的飲食。當叁月安居圓滿,寶藏佛就問他發心供佛齋僧,有何希求?太子回答世尊說:“世間的物質都是虛假的,我對于世間的一切,都無所要求。我唯有的願望,就是如果有衆生,遭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一切苦惱的時侯,凡是能稱念我名字的,我就用我的天眼來觀察他們的所在,用我的天耳來聽聞他們的音聲,而解救他們的苦難。如果他們稱念我的名字,而不能免除叁途諸苦惱的話,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。”寶藏佛聽到這位太子,發菩提心要救度衆生,就很歡喜的稱贊他說:“汝能觀察一切衆生的痛苦,發願要救度一切衆生的痛苦,那是很好的,我現在就給你賜一個名字,叫做觀世音吧。”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由宿世的悲願,得名爲觀世音的因緣。

  二、因中自利——楞嚴經上,觀世音菩薩向佛陀說:“世尊!我回想到我過去,無數恒河沙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