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劫前的時候。有佛出現于世間,號爲觀世音。我就在觀世音佛的會下發菩提心,觀世音佛,教我從聞思修,入于叁摩地………世尊!那位觀世音如來,贊歎我善得圓通法門,在大會中,授記我爲,觀世音號。”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在因中修行,得名爲觀世音的因緣。

  叁、果上利他──在這普門品裏,世尊回答無盡意菩薩說:“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”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成就聖果之後,尋聲救苦,利益衆生,得名爲觀世音的因緣。

  據大悲經說:觀世音菩薩已于無量劫前成佛,號“正法明如來”。因爲菩薩有大慈悲大願力,爲著要使衆生離苦得樂,所以現爲菩薩,倒駕慈航,入于苦海中,隨緣教化衆生。這位觀世音菩薩,現在是在西方極樂世界,做阿彌陀佛的輔佐。觀世音菩薩是和娑婆世界的衆生最有因緣的。凡是聞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聖像,都會生起歡喜恭敬的心。因此,禮念供養這位觀世音菩薩的人,也特別多,而禮念供養所得到的福利更屬殊勝。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,正法于上半夜滅,觀世音菩薩于下半夜成等正覺,號“一切功德山王如來”,國家的名字,叫做“衆寶普集莊嚴”,其環境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優秀殊勝。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過去,和未來的事迹。

  因爲觀世音菩薩和娑婆世界的衆生最有緣,尤其和我國的衆生更加有緣,所以常常在我國示現救度衆生。在唐朝的元和年中,觀世音菩薩示現于陜西,化爲一位很美麗的姑娘,每日手提著魚籃,在人群中往來賣魚。當地的很多青年,看她那麼美貌,都在追求她。這位姑娘就對他們說:“我只有一個人,而你們追求我的人那末多,叫我怎麼辦呢?那麼就這樣吧!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時間,能背誦普門品的,我就許配绐他吧!”因爲這許多青年,都想求得這位容姿殊絕的姑娘,于是大家都認真的背誦。結果在一夕之間,能背誦普門品的,竟有二十人之多。這位姑娘說:“我一個人也不能許配你們二十個人呀!那末大家就再背誦金剛經吧!”于是這二十個青年,又認真的背誦金剛經,在一夜之中,竟有十數人能背誦金剛經。姑娘又說:“你們十幾個人,我還是無法許配你們,就請你們背誦法華經吧!如果在叁天之內,能背誦一部法華經,我就許配給他。”這十幾位青年,又認真的背誦法華經。法華經有六萬多字,要背誦起來,是很不容易的。可是,有一位姓馬的青年,竟能在所限定的叁天內,把一部法華經背誦出來。因此,這位姑娘就遵守諾言,許配這位姓馬的青年。于是就選擇佳日,舉行結婚典禮。可是在結婚這一日,所有的宴客還沒有散,這位美麗的姑娘,就得到急症,忽然間死去,而且身體馬上腐爛破壞。這位姓馬的,本來是做的喜事,卻變成喪事,非常的悲哀。但人已經死了,也沒有辦法,就把她埋葬了。過了數日,有一位老和尚,拿著錫杖來看這位姓馬的青年,並問起這位美麗姑娘的經過情形。這位姓馬的青年,一一向老和尚說明經過情形後,就帶他到埋葬這位姑娘的地方。這位老和尚用錫杖,將棺木蓋子撥開,而這位姑娘的死屍已經腐化消盡,只剩下一把骨頭和身上的金飾,這位老和尚就用錫杖,挑這一把骨頭,就向馬少爺說:“這位姑娘,不是普通的人,這是聖者憐愍你們業障深重,所以來感化你們的。”講完這句話後,騰空飛去,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別多。泉洲粲和尚贊歎說:“豐姿窈窕鬓敧斜,賺殺郎君念法華,一把骨頭挑去後,不知明月落誰家。”上面這則因緣,就是觀世音菩薩,示現爲馬郎婦──魚籃觀世音──的因緣。觀世音菩薩在我國示現救度衆生的事迹很多,而且都是示現女人身,所以在我國所塑繪的觀世音菩薩,都是女人像的多。可是觀世音菩薩,本來不是男的,也不是女的,因爲菩薩是斷煩惱,了生死,證得果位的聖人,既沒有男女的情欲,也就沒有男女之相可得。關于這種道理,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,必須要認識清楚。

  菩薩二字,梵語應該叫做“菩提薩埵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覺有情”。這覺有情的意義,可約:“自利”、“利他”、“自他兩利”的叁方面解釋。

  一、約自利釋──“覺有情”約“自利”的解釋。就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。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動的生命體。所以凡是有心識,有知覺性的動物類,都叫做“有情”。而有情有“覺悟的”和“迷惑的”的分別。迷惑的有情,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癡凡夫;覺悟的有情,就是已經證了果位的叁乘聖人。叁乘的聖人,是已經覺悟到真理的,所以叫做“覺”。可是,他們覺悟的程度,還沒完滿,還有微細煩惱未盡,所以叫做“有情”,合起來叫做“覺有情”。

  二、約利他釋──“覺有情”約“利他”的解釋,“覺”就是自己所覺悟的真理,“有情”就是一切的衆生。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,去教化一切衆生,使一切衆生,也都能得到覺悟,所以名爲“覺有情”;這將自己所覺,去覺悟有情,就是菩薩利他的功行。因爲菩薩不但是要具備“自覺”的條件,同時也要具備“覺他”的條件。所以聲聞、緣覺雖然也具有自覺,因爲沒有覺他的條件,就不能稱爲菩薩了。

  叁、約自他兩利釋──“覺有情”約“自他兩利”的解釋,“覺”是“上求佛覺”,“有情”是“下化有情”。因爲菩薩覺悟的程度還沒圓滿,所以不斷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,這是菩薩自利的功行。又因菩薩是發大慈悲心,要救度衆生的,所以一方面,也不斷的做度化衆生的事業。上求佛覺以自利,下化衆生以利他,就是菩薩“自他兩利”的意義。

  從上面所說叁種意義,大家就知道,菩薩之所以稱爲菩薩,是要具足自覺,和覺他的條件的。自覺就是智慧,覺他就是慈悲。要悲智雙運,才能稱爲菩薩。這位觀世音菩薩,約迹門說:他就是運智以求自利,運悲以達利他的菩薩。如果約本門說:觀世音菩薩是已經證到究竟佛果的“正法明如來”,因爲度化衆生的慈悲心切,所以垂迹示現爲菩薩,將自己所覺悟的無上佛道,隨衆生的機緣,演說開示種種的佛法,以利益無量的衆生,所以名爲“菩薩”。

  普門:“普”是普遍,“門”是能通的意思。這普遍而能夠通達,正是顯示觀世音菩薩,利他行門的廣大。觀世音菩薩的度化衆生,是普遍深入于九法界的。因爲觀世音菩薩,能夠現種種身,遊化諸國土,度脫無量無邊的衆生,“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度人舟”,所以叫做“普門”。

  品:“品”是品類。義類相同的聚在一段,所以叫做“品”。這部普門品,是將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事迹,聚在一處,所以叫做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”。這部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。內容分爲“長行”和“偈頌”,說明觀世音菩薩“冥應”、“顯應”度化衆生的事迹。

  甲四 譯者簡史

 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

  上面把這部普門品的“經題”和“品題”,都已經解釋好了。現在開始解釋這部經的“譯題”──這部經的翻譯年代和譯者的簡單曆史。講說經典,爲什麼要講解“譯題”呢?因爲佛陀是印度人,結集經典亦是在印度,佛陀所說的教法,本來都是用印度的語文記載──有些是用梵文,多數是用恒河下流地方語文(巴利文前身),後來由精通印度文字和中國文字的大法師們,把它譯成中國文字,佛法才流傳于中國。佛法在中國得以普遍盛行,都是這些翻譯經典的法師們所貢獻!我們今天能夠見聞了解佛法,應該要感念諸譯師對我們的恩惠。古來的大德,從事翻譯經典的,自漢朝末期至晚唐爲最盛,其中最著名的譯師有:竺法護、羅什、菩提流支、真谛、玄奘、不空等多人。而這部法華經,便是羅什法師翻譯的。所以須要將這位羅什法師的簡史,和翻譯這部經的年代等,分別說明一下,以資感念!

  姚秦是國號,是羅什法師翻譯這部經的時代。羅什法師是龜(音秋)茲國(即今新疆省庫車縣一帶)的人。什師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國來,從事翻譯經典及講解佛法的工作。那個時候,正值中國五胡(匈奴、鮮卑、氐、羌、羯)之亂。自周代聚處在中國西北部(甘肅)的氐族酋長苻洪自稱叁秦王,占據枋頭(即今之河南省)改姓爲苻,苻洪死後,他的兒子苻健,進而侵占關中(即今函谷關內以西渭水平原),在長安建立國都,國號叫做秦──史家稱爲前秦。傳到苻堅的時候,勢力大爲擴張,統一了中國北方一帶。苻堅貪心不已,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晉室,曾親自帶了八十七萬的大軍,向南方出發,意圖攻敗晉國。晉王孝武帝得到這個消息,就派遣將軍謝石、謝玄等,帶領八萬兵馬,到淝水(即今安徽壽縣境內)始而和苻堅大軍隔河對峙,繼而渡河攻擊,秦兵大敗,苻堅狼狽逃返北方。受此戰敗的損失,前秦的勢力便突然下墜了。後來苻堅的司馬姚苌叛離,在渭水以北,糾合羌族五萬余衆,自立爲秦王,圍襲苻堅,缢殺之于新平佛寺內。姚苌爲秦王,在曆史上稱爲姚秦,又叫做後秦。這裏所謂姚秦,就是指此而言。

  叁藏是律藏、經藏、論藏。“叁”是數目,“藏”是含藏的意思。律、經、論叁者,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的道理,所以叫做“叁藏”。而律、經、論叁者,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?“律”是佛涅槃以後,佛的弟子把佛陀向弟子們製定的大小乘戒律──如比丘律,菩薩戒本等──誦出結集起來,集爲一類,叫做“律藏”;把佛陀一生中所說的大小乘教理──如阿含經,方等大乘經──誦出結集起來,集爲一類,叫做“經藏”;把佛陀和諸弟子的討論教理,以及諸大菩薩,曆代祖師的論著──如智度論、起信論、唯識論等──集爲一類,叫做“論藏”。“律”所含的是“戒學”,“經”所含的是“定學”,“論”所含的是“慧學”的道理。因爲戒、定、慧是由律、經、論的教典所诠(顯)的,所以說:律、經、論叁藏是能诠(顯)的文字,戒、定、慧叁學是所诠(顯)的義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