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劫前的时候。有佛出现于世间,号为观世音。我就在观世音佛的会下发菩提心,观世音佛,教我从闻思修,入于三摩地………世尊!那位观世音如来,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,在大会中,授记我为,观世音号。”这就是观世音菩萨,在因中修行,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。

  三、果上利他──在这普门品里,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: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,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这就是观世音菩萨,成就圣果之后,寻声救苦,利益众生,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。

  据大悲经说:观世音菩萨已于无量劫前成佛,号“正法明如来”。因为菩萨有大慈悲大愿力,为著要使众生离苦得乐,所以现为菩萨,倒驾慈航,入于苦海中,随缘教化众生。这位观世音菩萨,现在是在西方极乐世界,做阿弥陀佛的辅佐。观世音菩萨是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因缘的。凡是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,都会生起欢喜恭敬的心。因此,礼念供养这位观世音菩萨的人,也特别多,而礼念供养所得到的福利更属殊胜。将来阿弥陀佛入涅槃以后,正法于上半夜灭,观世音菩萨于下半夜成等正觉,号“一切功德山王如来”,国家的名字,叫做“众宝普集庄严”,其环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更加优秀殊胜。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过去,和未来的事迹。

  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,尤其和我国的众生更加有缘,所以常常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。在唐朝的元和年中,观世音菩萨示现于陜西,化为一位很美丽的姑娘,每日手提著鱼篮,在人群中往来卖鱼。当地的很多青年,看她那么美貌,都在追求她。这位姑娘就对他们说:“我只有一个人,而你们追求我的人那末多,叫我怎么办呢?那么就这样吧!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时间,能背诵普门品的,我就许配绐他吧!”因为这许多青年,都想求得这位容姿殊绝的姑娘,于是大家都认真的背诵。结果在一夕之间,能背诵普门品的,竟有二十人之多。这位姑娘说:“我一个人也不能许配你们二十个人呀!那末大家就再背诵金刚经吧!”于是这二十个青年,又认真的背诵金刚经,在一夜之中,竟有十数人能背诵金刚经。姑娘又说:“你们十几个人,我还是无法许配你们,就请你们背诵法华经吧!如果在三天之内,能背诵一部法华经,我就许配给他。”这十几位青年,又认真的背诵法华经。法华经有六万多字,要背诵起来,是很不容易的。可是,有一位姓马的青年,竟能在所限定的三天内,把一部法华经背诵出来。因此,这位姑娘就遵守诺言,许配这位姓马的青年。于是就选择佳日,举行结婚典礼。可是在结婚这一日,所有的宴客还没有散,这位美丽的姑娘,就得到急症,忽然间死去,而且身体马上腐烂破坏。这位姓马的,本来是做的喜事,却变成丧事,非常的悲哀。但人已经死了,也没有办法,就把她埋葬了。过了数日,有一位老和尚,拿著锡杖来看这位姓马的青年,并问起这位美丽姑娘的经过情形。这位姓马的青年,一一向老和尚说明经过情形后,就带他到埋葬这位姑娘的地方。这位老和尚用锡杖,将棺木盖子拨开,而这位姑娘的死尸已经腐化消尽,只剩下一把骨头和身上的金饰,这位老和尚就用锡杖,挑这一把骨头,就向马少爷说:“这位姑娘,不是普通的人,这是圣者怜愍你们业障深重,所以来感化你们的。”讲完这句话后,腾空飞去,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别多。泉洲粲和尚赞叹说:“丰姿窈窕鬓敧斜,赚杀郎君念法华,一把骨头挑去后,不知明月落谁家。”上面这则因缘,就是观世音菩萨,示现为马郎妇──鱼篮观世音──的因缘。观世音菩萨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的事迹很多,而且都是示现女人身,所以在我国所塑绘的观世音菩萨,都是女人像的多。可是观世音菩萨,本来不是男的,也不是女的,因为菩萨是断烦恼,了生死,证得果位的圣人,既没有男女的情欲,也就没有男女之相可得。关于这种道理,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人,必须要认识清楚。

  菩萨二字,梵语应该叫做“菩提萨埵”,翻译中国话叫做“觉有情”。这觉有情的意义,可约:“自利”、“利他”、“自他两利”的三方面解释。

  一、约自利释──“觉有情”约“自利”的解释。就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。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动的生命体。所以凡是有心识,有知觉性的动物类,都叫做“有情”。而有情有“觉悟的”和“迷惑的”的分别。迷惑的有情,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痴凡夫;觉悟的有情,就是已经证了果位的三乘圣人。三乘的圣人,是已经觉悟到真理的,所以叫做“觉”。可是,他们觉悟的程度,还没完满,还有微细烦恼未尽,所以叫做“有情”,合起来叫做“觉有情”。

  二、约利他释──“觉有情”约“利他”的解释,“觉”就是自己所觉悟的真理,“有情”就是一切的众生。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,去教化一切众生,使一切众生,也都能得到觉悟,所以名为“觉有情”;这将自己所觉,去觉悟有情,就是菩萨利他的功行。因为菩萨不但是要具备“自觉”的条件,同时也要具备“觉他”的条件。所以声闻、缘觉虽然也具有自觉,因为没有觉他的条件,就不能称为菩萨了。

  三、约自他两利释──“觉有情”约“自他两利”的解释,“觉”是“上求佛觉”,“有情”是“下化有情”。因为菩萨觉悟的程度还没圆满,所以不断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,这是菩萨自利的功行。又因菩萨是发大慈悲心,要救度众生的,所以一方面,也不断的做度化众生的事业。上求佛觉以自利,下化众生以利他,就是菩萨“自他两利”的意义。

  从上面所说三种意义,大家就知道,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,是要具足自觉,和觉他的条件的。自觉就是智慧,觉他就是慈悲。要悲智双运,才能称为菩萨。这位观世音菩萨,约迹门说:他就是运智以求自利,运悲以达利他的菩萨。如果约本门说:观世音菩萨是已经证到究竟佛果的“正法明如来”,因为度化众生的慈悲心切,所以垂迹示现为菩萨,将自己所觉悟的无上佛道,随众生的机缘,演说开示种种的佛法,以利益无量的众生,所以名为“菩萨”。

  普门:“普”是普遍,“门”是能通的意思。这普遍而能够通达,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,利他行门的广大。观世音菩萨的度化众生,是普遍深入于九法界的。因为观世音菩萨,能够现种种身,游化诸国土,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,“千处祈求千处应,苦海常作度人舟”,所以叫做“普门”。

  品:“品”是品类。义类相同的聚在一段,所以叫做“品”。这部普门品,是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事迹,聚在一处,所以叫做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”。这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。内容分为“长行”和“偈颂”,说明观世音菩萨“冥应”、“显应”度化众生的事迹。

  甲四 译者简史

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

  上面把这部普门品的“经题”和“品题”,都已经解释好了。现在开始解释这部经的“译题”──这部经的翻译年代和译者的简单历史。讲说经典,为什么要讲解“译题”呢?因为佛陀是印度人,结集经典亦是在印度,佛陀所说的教法,本来都是用印度的语文记载──有些是用梵文,多数是用恒河下流地方语文(巴利文前身),后来由精通印度文字和中国文字的大法师们,把它译成中国文字,佛法才流传于中国。佛法在中国得以普遍盛行,都是这些翻译经典的法师们所贡献!我们今天能够见闻了解佛法,应该要感念诸译师对我们的恩惠。古来的大德,从事翻译经典的,自汉朝末期至晚唐为最盛,其中最著名的译师有:竺法护、罗什、菩提流支、真谛、玄奘、不空等多人。而这部法华经,便是罗什法师翻译的。所以须要将这位罗什法师的简史,和翻译这部经的年代等,分别说明一下,以资感念!

  姚秦是国号,是罗什法师翻译这部经的时代。罗什法师是龟(音秋)兹国(即今新疆省库车县一带)的人。什师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国来,从事翻译经典及讲解佛法的工作。那个时候,正值中国五胡(匈奴、鲜卑、氐、羌、羯)之乱。自周代聚处在中国西北部(甘肃)的氐族酋长苻洪自称三秦王,占据枋头(即今之河南省)改姓为苻,苻洪死后,他的儿子苻健,进而侵占关中(即今函谷关内以西渭水平原),在长安建立国都,国号叫做秦──史家称为前秦。传到苻坚的时候,势力大为扩张,统一了中国北方一带。苻坚贪心不已,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晋室,曾亲自带了八十七万的大军,向南方出发,意图攻败晋国。晋王孝武帝得到这个消息,就派遣将军谢石、谢玄等,带领八万兵马,到淝水(即今安徽寿县境内)始而和苻坚大军隔河对峙,继而渡河攻击,秦兵大败,苻坚狼狈逃返北方。受此战败的损失,前秦的势力便突然下坠了。后来苻坚的司马姚苌叛离,在渭水以北,纠合羌族五万余众,自立为秦王,围袭苻坚,缢杀之于新平佛寺内。姚苌为秦王,在历史上称为姚秦,又叫做后秦。这里所谓姚秦,就是指此而言。

  三藏是律藏、经藏、论藏。“三”是数目,“藏”是含藏的意思。律、经、论三者,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的道理,所以叫做“三藏”。而律、经、论三者,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?“律”是佛涅槃以后,佛的弟子把佛陀向弟子们制定的大小乘戒律──如比丘律,菩萨戒本等──诵出结集起来,集为一类,叫做“律藏”;把佛陀一生中所说的大小乘教理──如阿含经,方等大乘经──诵出结集起来,集为一类,叫做“经藏”;把佛陀和诸弟子的讨论教理,以及诸大菩萨,历代祖师的论著──如智度论、起信论、唯识论等──集为一类,叫做“论藏”。“律”所含的是“戒学”,“经”所含的是“定学”,“论”所含的是“慧学”的道理。因为戒、定、慧是由律、经、论的教典所诠(显)的,所以说:律、经、论三藏是能诠(显)的文字,戒、定、慧三学是所诠(显)的义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