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我们的依怙者!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,是普济沉沦的,那就得赶快登上菩萨大慈悲愿的舟航,接受菩萨的救济!

  二、令称名得益 称名得益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能得到感应的利益。观世音菩萨是普遍济度众生的。他对于众生,没有怨亲之分,也没有贫富贵贱之别,可是只有一个条件,那就是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。大家知道称名得益的道理之后,就得常常虔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祈求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!

  三、启吾人兴慈 兴慈就是发起慈悲心。在普门品里,记载著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,这就是阐扬菩萨慈悲的心肠。我们研究了知之后,应该要启发本性的良知,发起大慈悲心,像观世音菩萨一样,发愿救度众生才对!也唯有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为自己的心,以观世音菩萨的宏愿为自己的志愿,效法菩萨,行菩萨道,救度众生,才能达成信仰观世音菩萨,研究这部普门品的真实意义。

  甲二 解释经题

  妙法莲华经

  这部普门品,应该名为“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”。妙法莲华经一共有七卷廿八品,这部普门品是其中的一品。因为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,所以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题,也必须要明了。

  一般解释经题,都分为“别题”和“通题”来解释。“别题”就是各部经各别不同的专有名称。这部经的“妙法莲华”四字就是“别题”,因为“妙法莲华”四字,只是这部经独有的名称;以这妙法莲华四字,拣别不是其他的经,所以叫做“别题”。“通题”就是通用的名词。这部经的“经”字,就是“通题”。因为“经”之一字,是通用的。凡是经藏的教典,无论是金刚经、弥陀经、药师经……,都叫做“经”。这“经”之一字,是通用于一切的经典的,所以叫做“通题”。

  现在先解释本经的别题──妙法莲华。妙法莲华又要分为二段来解释:一、“妙法”,二、“莲华”。先解释“妙法”。

  妙法二字是法──真理。“妙”是不可思议的意思。佛法的真理,不可以心思,不可以口议,是甚深微妙的,所以叫做“妙法”。这微妙的法,就是:“佛法”、“众生法”、“心法”。叫做“佛法妙”、“众生法妙”、“心法妙”。

  佛法妙──佛法就是佛陀所亲证,至高无上菩提的真理。这至高无上的真理,是甚深微妙,不是菩萨罗汉所能了知的,更加不是凡夫知见所能臆测的。法华经上说:“唯佛与佛,乃能究竟诸法实相。”这就是说,唯有证到究竟佛果的,才能彻底了知诸佛所证甚深的妙理。因为佛法是奥妙的,所以叫做“佛法妙”。

  众生法妙──众生虽然迷而不觉,而受生死轮回的痛苦,可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,而且这佛性,虽然被埋没在众生的尘劳烦恼中,也没有失去。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的时侯,很惊奇的说:“奇哉!奇哉!奇哉!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……。”这句话,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。法华经上佛陀说:“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,为开示悟入,众生佛之知见故,佛现于世。”这就是说明佛陀之出现于世间,就是为的要启发众生本具的佛性,使众生也能觉悟成佛。众生虽然在迷,而有灵觉的佛性,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,能彻悟这道理,能启示这真理。这种真理也是很奥妙的,所以叫做“众生法妙”。

  心法妙──心有“肉团心”、“缘虑心”、“真心”的差别。这里所说的心,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团心,也不是日常分别缘虑的妄想心,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,也就是上面所说的,众生本具的佛性。这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。约时间说,它是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的;约空间说,它是横遍十方,不见内外的,而且也是超物质而存在的。它是人生宇宙的本体,十法界一切诸法,都是依它所现。经上说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”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显现,所以要下地狱也是由心,要上天堂,也是由心,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。这颗心能造天堂,能造地狱,乃至能成佛作祖。诸佛的解脱,当于众生心行中求,所以叫做“心法妙”。

  “妙法”虽然分为佛法妙、众生法妙、心法妙的三种意思解释,可是把它归纳起来,就是“心法之妙”。因为这一心之法,众生和佛都是具足,而且本来平等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的。诸佛悟了这一心之法,就成佛,众生迷这一心之法,就沦为众生。真心是人人本具的,只因迷悟之差,就有“众生”和“佛”的分别。在这部法华经,就是佛陀兴大慈悲,赤裸裸地启示众生心中的一真如心,要使众生都能了悟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!

  莲华二字是譬喻,因为“妙法”二字的道理,很深奥而不容易了知,所以就以“莲华”来譬喻,以便于了知“妙法”甚深的道理。这“莲华”有“当体莲华”和“譬喻莲华”的两种意思。

  当体莲华——“当体莲华”就是“花果同时”的譬喻。以这花果同时,譬喻“因果同时”的道理。莲华和其他的花不同,其他的花,是花谢了才结子,可是莲华是正在开花的时候,莲子就在花瓣中了。花瓣和莲子,是同时而有的,叫做“花果同时”。以这“花果同时”,譬喻众生的因心,就是佛地的果觉,因心与果觉同时具足,因果同时的道理。可是详细的说来,众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觉,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诸法。一念嗔恚心起,就是地狱的因;一念贪欲心起,就是饿鬼的因;一念愚痴心起,就是畜生的因;一念嫉妒心起,就是修罗的因;一念修五戒的心起,就是人间的因;一念修十善的心起,就是天上的因;一念修四谛的心起,就是声闻的因;一念修十二因缘的心起,就是缘觉的因;一念修六度的心起,就是菩萨的因;一念修一乘实相真理的心起,就是究竟佛果的因。一念心为十法界之因,而结十法界之果,受十法界之报。虽然报应是在未来,可是当你一念心起,或善或恶,已经结成相当的果了。例如:起了一念嗔恚的心,就是地狱的因,有这地狱的因,未来决定要受地狱的苦报;而未来之所以会受地狱的苦报,是由一念心起的当儿就决定了的。这种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,也是“因果同时”的意义。

  譬喻莲华——“莲华”是生长在污泥中的,可是从污泥生长出来的莲花,是清净而不被污泥染污的。以这莲华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,譬喻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,虽然处在染污的烦恼中,而不被烦恼所染污。染污的烦恼,虽然能够盖覆著自性清净心,使自性清净心,埋没在无明烦恼中,而不能发生妙用,可是自性清净心的本体,是不会被无明烦恼所染污的。莲华在污泥而不染,就是譬喻真心在无明烦恼中而不染的道理,所以叫做“譬喻莲华”。

  上面把别题中的“妙法莲华”四字,分别解释好了,现在要解释通题——经。

  经字的梵语“修多罗”,翻译中国话叫做“契经”。“契”是契合的意思,经中所诠的道理,上能契合诸佛的真理,下能摄尽众生的根机。换一句话说,经中所诠的道理,是佛佛道同,永恒不变的真理,而且真理是随时随地适合于群众的需要的,所以叫做“契经”。

  又有将“经”字譬喻为“镜”或“径”的。镜子是要拿来照面孔的美、丑、染污或干净的。当我们拿起镜子一照,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、丑,干净或染污。而“经”是用来规范身心的行为的,当我们打开佛经一看,以之反省自己,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,身之所行,是邪是正,是善是恶。“经”的作用,和镜子一样,所以譬喻为“镜”。“径”是道路的意思,众生之所以能转凡成圣,就是依靠著经中道理的指示;经中的道理,就是指示众生,修行成佛的一条大道,所以譬喻为“径”。

  甲三 解释品题

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

  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”这八字,就是这部普门品的品题。现在从这品题的八个字,分为:一、“观世音”,二、“菩萨”,三、“普门”,四、“品”的四段来解释。

  观世音:梵语“阿缚卢枳多,伊湿伐罗”,翻译中国话叫做“观自在”或“观世音”。“观自在”是约自利的解释,“观世音”是约利他的解释。“观世音”的“观”字,是能观的妙智。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,可是其寻声救苦,不是以耳识的分别,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观察。这就是观世音菩萨,修习耳根圆通,证得圆通本体之后,所发起的妙用。“世音”二字是所观的境界。“世”是六凡的迷惑世间,和三乘的正觉世间。“音”是音声,就是世间出世间,所有的音声。观世音菩萨,以智慧的观察,如果有世间的众生,受痛苦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的时候,观世音菩萨就随著苦痛祈求的音声的所在,去解救受苦的众生。因为观世音菩萨,是寻声救苦的,所以名为“观世音”。

  上面所说,是根据字义的解释,而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得名为观世音,有:“宿世悲愿”,“因中自利”,“果上利他”的三种因缘。

  一、宿世悲愿——悲华经说:在过去善持劫中,宝藏佛出世的时候,有一位转轮王,叫做“无量净轮王”。这位转轮王的第一位太子,非常的笃信佛教。这位太子有一次发心供养佛僧,结夏安居三个月的饮食。当三月安居圆满,宝藏佛就问他发心供佛斋僧,有何希求?太子回答世尊说:“世间的物质都是虚假的,我对于世间的一切,都无所要求。我唯有的愿望,就是如果有众生,遭受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一切苦恼的时侯,凡是能称念我名字的,我就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们的所在,用我的天耳来听闻他们的音声,而解救他们的苦难。如果他们称念我的名字,而不能免除三途诸苦恼的话,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。”宝藏佛听到这位太子,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,就很欢喜的称赞他说:“汝能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,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,那是很好的,我现在就给你赐一个名字,叫做观世音吧。”这就是观世音菩萨,由宿世的悲愿,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。

  二、因中自利——楞严经上,观世音菩萨向佛陀说:“世尊!我回想到我过去,无数恒河沙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