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理。

  法師:“法”是佛法,“師“是師範,善能演說佛法,教導人類,做一切人的模範者,叫做“法師”。以佛陀的教法,爲准繩而自修持者,亦可叫做“法師”。前者以利他爲先,是拿佛法來教化人家的“利他法師”;後者以自利爲主,是以佛法爲師的“自利法師”。因此,以法自師,或以法師人者,都可叫做“法師”。博通叁藏教法,可爲人天師範者,叫做“叁藏法師”。

  鸠摩羅什是譯主的名字。梵語應該叫做“鸠摩羅什婆”,或叫做“鸠摩羅時婆”,又叫“鸠摩羅耆婆”。譯爲中國話叫做“童壽”。爲什麼叫做“童壽”呢?“童”是他父親的名字,“壽”是他母親的名字,合取父母的名字,叫做“童壽”。在西域的風俗,兒子取名,多以父母之名爲本,每合取父母之名以稱之,鸠摩羅什法師自不例外。百論疏說:“鸠摩羅什者,父名鸠摩羅炎,母名耆婆。耆婆曰壽,鸠摩羅炎雲童,即童壽也。合取父母兩稱,爲兒一名,風俗異也。”古德也有解釋說:“什師在童年的時候,就有年老的德學,所以叫做童壽。”這是隨著中文字義的解釋,雖亦有意義,似不足取。

  什師的祖籍是印度,而他卻出生在龜茲國。他的祖先,好幾代的人,都做過印度的宰相,他的祖父就是當時的老宰相。印度當時的慣例,做官都是父子繼承相襲的。當他的祖父年紀垂老,想要把宰相的官職傳給他的兒子鸠摩羅炎(什師的父親)的時候,鸠摩羅炎覺得做宰相職位,是輔佐國王,處理全國政事的重職,自己的德薄學淺,恐不能盡其職責,而贻害國家和人民,所以不敢繼承父親的職位,向父親說明原委,便告辭離鄉東渡蔥嶺,跑到龜茲國(現在的新疆省庫車縣)去參學。龜玆國王欽慕他的品德才學,用很隆重的禮節迎接他,請他爲國師。龜茲國王有個還沒有出嫁的同胞妹妹,名字叫做耆婆,年紀已經有二十歲了。許多鄰國的公子、王孫向他求婚,她都不肯答應他們,但一看到鸠摩羅炎的一表人才,芳心爲之傾動,一心一意的想要嫁給他。龜茲國王白純,知道了這椿事後,就和鸠摩羅炎商量,將耆婆嫁給他。不久,耆婆就生了什師。其後不久,什師的母親看破紅塵出了家。什師那個時候只有七歲,也跟母親出家。出家後親近一位法師,學習阿毗昙經,一日能背誦一千偈。一偈叁十二字,一千偈就是叁萬二千字了。一天能背誦那麼多經文,若不是他有宿世的慧根是做不到的。什師把阿毗昙經全部背熟了之後,他的師傅就教授他經義,他也很快的體會到其中的奧義了。他母子倆出家後,住在龜玆國裏,因爲他的媽媽是王妹,他是國王的外甥,所以全國的人民,都常常拿了很珍貴的物品來供養他們,以表示敬意。他們深感常受人民的厚供,是有害于道業的。于是九歲的什師,跟他的母親離開了龜茲國,渡過辛頭河(即印度河,其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內上遊),到罽賓國(在現今的巴基斯坦北界),開始他們乞食自給的生活。到了罽賓國,遇到一位很有學德名望的槃頭達多法師,槃頭達多是罽賓國王的從弟,相傳他在幼年(據雲叁歲)的時侯就熟谙九部,聲譽遠播諸國,遠近的學者都來親近他。什師遇到這位明師,便拜他爲師,親近他學習中阿含與長阿含經。達多常常贊什師神俊過人。這話傳到罽賓國王知道了,國王立即請他進宮,並召集很多外道論師和他辯論;辯論的結果,所有外道論師,都被他折伏了。這一來什師的聲譽傳遍罽賓國,國王更是特別敬仰厚待他。

  什師十二歲的時候,雖然一度跟母親歸返祖國龜玆,但全國內都找不到一位比他高明到而可以親近的法師,什師爲了佛道事業的前途,不得不再出國參訪明師。于是又跟他母親,離開龜茲到月氏(音癡)國(即今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一帶。甘肅及青海一帶之月氏,乃漢武帝時,月氏之本土,武帝時已舉族西遁至阿富汗及北印度矣,東晉時蔥嶺以東甘青一帶已無月氏國)。他們在途中遇到一位阿羅漢,這位阿羅漢一見什師就很奇異的對什師的母親說:“你要好好照顧這位沙彌,他如果到了叁十五歲不破戒的話,將來一定大興佛法,廣度衆生,和優婆桠多(阿育王之師,付法藏第五祖)一樣的,德風留于萬世”。什師母子在月氏國住了二年,又到沙勒(即今新疆西南邊境疏勒)。有一次什師在寺院,看到佛的香案前,有一個鐵缽,什師看到很好玩,就把它拿起來戴在頭上,繼而想:這麼大的鐵缽,我怎麼能夠把它拿起來呢?這樣一想,便感鐵缽沈重起來了,隨即墮落到地上,于是他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。什師在沙勒,遇到一位叁藏沙門名字叫做喜見,喜見叁藏覺得什師不是平凡的出家人,就奏請國王,請什師升座說轉*輪經。什師在沙勒國,親近須利耶蘇摩轉學大乘,蘇摩教授他阿耨達經、中觀、百法、十二門論等。

  在沙勒住了一個時期,又隨母親到溫宿國(即龜茲的北界)。後來龜茲國王親自到溫宿國,迎請他們母子返國。什師返國後,常常廣說諸經,聲譽遍播龜玆,舉國的人民都很崇仰他。什師到二十歲的時候,在王宮秉受具足大戒,親近卑摩羅叉學習十誦律。不久,其母離開龜玆到印度去,臨走的時候對什師說:“大乘的教義是很幽奧的,唯有你才有辦法把它弘傳于東土,但你若到東土去,對你自身是不利的,這怎麼辦呢!”什師回答母親說:“菩薩的行化是利他而忘己的。到了東土,如果能夠大化流傳的話,雖然身受爐镬之苦,也在所不惜。”他的母親聽他這番話,很受感動,便留什師于于新寺,獨自到印度去了。什師在于新寺住了二年,廣覽大乘經綸。什師的小乘師父槃頭達多,知道什師已經轉學大乘,就遠途迢迢來和什師辯論。經過一個月的論答,什師以大乘的奧義,說伏他的小乘師槃頭達多。達多便很欽服地拜他爲師,說:“你是我的大乘師,我是你的小乘師。”于是千古傳爲佳話。西域諸國的人,都很欽服什師的神俊超群,每于升座講經的時侯,所有的國王,都長跪在法座的傍邊,讓什師踐登法座,由此可見諸王尊重他的一斑了。

  什師的德望,由西域漸漸傳播到中國來,很快的傳達到秦王苻堅的耳中了。苻堅爲著要迎請什師到秦國,于建元十八年九月,派遣將軍呂光,帶七萬的兵馬,西伐龜茲國。呂光攻破了龜茲後,把國王白純殺死,擁什師隨軍回秦國。呂光回到涼洲的時候,聽說他的主君苻堅已經被姚苌所害,他就駐兵于涼洲,建都于姑藏,自稱爲叁河王。後來到了姚秦的第二代君主姚興即位,于弘始叁年(約當西元四○一年),姚興派兵攻打涼國,消滅了呂光的侄子呂隆,把什師迎同秦國的長安,優待于西明閣,並以逍遙園爲譯經的道場,召集國內博通佛法的僧伽,幫助他翻譯佛經。親近他的學人多至叁千人,其中最出名的是:僧肇,僧睿、道融、道生等四人。

  什師在翻譯期中,後秦國王姚興,時常親到譯場,參究教理,或和法師閑談。姚興對于法師的智慧極爲拜服。他想這樣大智慧的法師,如果死了,則智慧種子斷絕,于是選了十個宮女,強迫法師接受,要他留下智慧種子。法師爲維持佛法,不得已的接受了。因此什師就離開僧團住了華麗的宮閣,可是深證大乘教理解脫自在的什師,對于自己寶貴的戒體是不會有瑕疪的。什師先後所譯大乘經論中,有金剛經、法華經、梵網經、遺教經、大智度論、十二門論、百論、中論等。小乘經論中有成實論、十誦律等,共約叁百余卷。最後翻譯的是十誦律,十誦律譯稿初就未及刪改,什師就圓寂了。時弘始十一年(約當西元四○九年)什師將要入滅以前,曾對他的弟子發誓說:“我所譯的經典,如果沒有錯謬的話,我死了以後,我的舌頭不會因焚身而焦爛。”後來入滅焚化,果然舌頭完整未化,這足以證明他所譯的經典,是一點也沒有乖謬佛意的了。

  上面已經把譯題分別解釋好了。現在把它合並起來,作個簡單的解釋:這部法華經是姚秦的時代,有一位博通叁藏的法師,名字叫做鸠摩羅什,把印度文翻譯爲中國文,故曰:“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。”

  甲五 正釋經文,分叁

  乙一 當機啓問發起

  對于經文的解釋,遠在東晉時代的道安法師,以叁分科經的方式,將一部經文的內容分爲叁分。這叁分是:一、“序分”;二、“正宗分”;叁“流通分”。“序分”是敘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:“正宗分”是真正闡明這一部經的宗旨要義:“流通分”是舉出這一部經的利益,以勸奉行流通。在道安法師對經典立爲叁分解釋的時侯,有很多義解法師,不贊成這叁分科經的方法,可是到了唐朝,玄奘大師傳譯親光菩薩的佛地論,佛地論也分有“教起因緣分”、“聖教所說分”、“依教奉行分”的叁分,和道安法師所立的叁分科經相吻合,于是那些以前反對叁分科法的人,也都佩服道安法師的智慧高超,分判正確,遂一致稱贊道安法師這叁分科經爲“彌天高判”。于是,古今的大德法師們,只要是用分科判教的方式解釋經典的,都依用這“叁分科經”的方式。

  如果站在整部法華經的立場來說,這品普門品已被判屬于“流通分”的了,可是,現在是單獨講解這一品的道理,所以也可將這品的經文,單獨判立爲叁分來解釋──這並不是我自作聰明,而是這品的經文內容,有這品的“發起因緣”,有這品的“宗旨要義”,也有這品的“聞經獲益發心”的道理,正符合于“叁分科經”的條件,所以雖然以往的大德法師們,對于普門品的注解,好像沒有這樣的分判過,但我也大膽的把它分爲叁分來解釋。

  這普門品的叁分是:一、“當機啓問發起”,二、“世尊答示感應”,叁、“會衆獲益發心”。“當機啓問發起”,是佛陀講這品普門品的對象──無盡意菩薩,先向世尊請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由,以之作爲世尊講這品普門品的發起因緣,這就是屬于“叁分科經”的“序分”的道理。“世尊答示感應”,是無盡意菩薩啓問之後,世尊對無盡意回答指示,觀世音菩薩靈感應機度化衆生的因緣,這正是這品的重要意義所在,是屬于“叁分科經”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