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“正宗分”的道理。“會衆獲益發心”,是佛陀講完普門品以後,持地菩薩起來贊歎聽聞普門品所得的利益,當時在會的大衆,都發了無上佛道的心,這是屬于“流通分”的道理。所以我分判的叁分科名,雖然和道安法師的叁分科經不同,而其內容實是一樣。
這品普門品,叁分科法的“當機啓問發起”的文,是從這品經文最開頭“爾時無盡意菩薩”起,到“以何因緣名爲觀世音”爲止:“世尊答示感應”的文,是從“佛告無盡意菩薩”起,到“是故應頂禮”爲止:“會衆獲益發心”的文,是從“爾時持地菩薩”起,到“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”爲止。現在從“當機啓問發起”解釋下去。
爾時無盡意菩薩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:世尊!觀世音菩薩,以何因緣,名觀世音?
“爾時”:是當爾之時。約白話說,就是“那個時候”的意思。約佛陀講這普門品的事實來解釋“爾時”的意思,就是佛陀已經講完東方妙音菩薩品,接著要講西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那個時候。也就是法華會上的八萬人天衆,已經聽完妙音菩薩弘揚經教的道理,接著要聽觀音菩薩感應道理的時侯。可是,深一層說,“爾時”就是“師資緣熟之時”,“說聽相契之時”。“師”是師父,“資”是徒弟。師父要傳授佛法的因緣已經成熟,徒弟要承受佛法的因緣也已經成熟,師徒兩方授受的因緣都已經成熟的時候,叫做“師資緣熟之時”。“說”是說法的人,“聽”是聽法的人,說法的人和聽法的人,機緣互相契合的時候,叫做“說聽相契之時”。
佛法是很重視因緣的道理的,所以對于世間上的任何事物,都認爲是因緣的會合。世間一切事物如是,要成就一個講經法會的機緣,當然也不能例外。必須講經的人,要講那一部經的因緣成熟,聽經的人,也要聽那一部經的因緣成熟,彼此的因緣會合,才能成就一個講經的法會。佛陀在法華會上,要講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衆生的道理的因緣成熟,在會的聽衆,要聽觀音菩薩廣大靈感的道理的因緣也成熟,彼此的因緣會合,才成就了講這品普門品的法會,叫做“爾時”。
“無盡意菩薩”:無盡意菩薩是這品的對象。換一句話說,就是這品的發起人。凡是諸佛菩薩,都是以德立名的,那末這位菩薩爲什麼叫做“無盡意”呢?“無盡”是沒有限量,“意”是心。這位菩薩,看到在這無限量的衆多世界上,有無量無邊的衆生,受著無窮無盡的苦惱迫逼。因之,生起了無窮無盡的同情心,誓願必定要去救濟他們,使無量無邊的衆生,都能遠離無窮無盡的苦惱。如果有一個衆生,還沒有接受救濟,他的願行是不肯罷休的。因爲世界無盡,衆生無盡,而這位菩薩救度衆生的慈悲心也無盡,所以叫做“無盡意”。谛閑大師說:“菩薩悲心無盡,請意莫窮。”這就是說這位菩薩,雖然在法華會上,向世尊請示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可是,他的用意,是爲著無限空間中,乃至無盡時間中的未來衆生,都能得到觀世音菩薩感應的法益,要使這妙法,流通于無窮無盡的未來際,所以立號爲“無盡意”。這是約菩薩向世尊請法的用意的解釋。這位無盡意,是已經證得果位,而且也發心做度化衆生工作的,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的聖者,所以稱爲菩薩。
“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”:這段經文是結集經典的人,描寫請法者的敬意。佛的弟子們,要向佛陀請法,在道理上是應該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。“即從座起”是就從座位站起來。本來無盡意菩薩,也是在法華會上做一個聽衆,坐在自己的座位,聽著世尊說法,而到了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候,因爲向世尊有所請示,所以就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。“偏袒右肩”的“偏”字是偏在一邊,“袒”是袒露,“右肩”是右邊的肩臂。穿袈裟將右邊的肩臂袒露出來,叫做“偏袒右肩”,這是印度極其尊重的禮貌。“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”這兩句話,是表示身業的恭敬。“合掌向佛”的“合掌”,是將兩手的手掌合在一起,“向佛”是頭面向著佛的地方,這是表示心的統一,即意業的虔誠。“而作是言”是開口向世尊說了下面的話,這是表示口業清淨。身口意叁業恭敬以請法,是佛的弟子向師長上人請教的儀式。本來佛的弟子要向佛請示佛法,應該都是要頂禮胡跪合掌向佛的,這位無盡意菩薩,只是即從座起,合掌向佛,而沒有頂禮胡跪,或許他是東方不眴國的大菩薩,他是來輔佐釋尊教化衆生,而不是世尊會下的弟子的關系吧!
“世尊!觀世音菩薩,以何因緣,名觀世音?”這幾句話,正是無盡意菩薩,開口向世尊請示佛法。上面“爾時無盡意菩薩……而作是言”是結集經典的人,描述當時請法的情形。無盡意菩薩,開口先稱呼一聲世尊,是表示以下的問話,不是詢問在會大衆,而是誠懇請示釋尊,希望世尊能夠因之向大衆開示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濟衆的道理。
“世尊”是佛十種德號之一。“世”是世間出世間,“尊”是尊貴,佛是世出世間最爲尊貴的大聖人,所以叫做“世尊”。十方一切諸佛,都可稱爲世尊,而在這裏是對于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尊稱。
“觀世音菩薩,以何因緣,名觀世音?”這叁句話翻成白話是:“觀世音菩薩,爲什麼緣故,他的德號叫做觀世音呢?”世間一切法,都是從因緣所生的,世間一切名相的安立,當然也各有因緣。現在這位望尊法界,風偃群賢的觀世音菩薩,他的聖號的安立,當然也有因緣的。我們要知道,無盡意菩薩並不是不知道觀世音菩薩,爲什麼叫做觀世音;但明知而故問,是要釋尊因爲解釋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以顯示其不可思議的慈悲度生功行,以作末世修學菩薩道者的模範。無盡意菩薩之向世尊請示觀音菩薩得名因緣的目的,是專爲末世後學,而不是爲自己,可見這位菩薩是何等的慈悲呢?
因爲無盡意菩薩,向世尊請示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而引起世尊發起講這品普門品的教法,所以科名爲“當機啓問發起”,這就是親光菩薩在佛地經論所判立的“啓教因緣分”,也就是東晉道安法師所判立的“序分”的道理。
乙二 世尊答示感應,分二
丙一 長行
上面無盡意菩薩請問的文句,已判在序分,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,照前述的道理,應該判爲正宗分。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示的用意,是要世尊向在會大衆,開示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救度衆生的道理,而世尊知道無盡意菩薩的用意,就向無盡意菩薩回答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隨著詳細闡釋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救度衆生的功行,所以科名爲“世尊答示感應”。這正是世尊要說的道理,也是這品經文的重點,亦即是親光菩薩所判的“聖教所說分”,道安法師所判的“正宗分”的道理。這“正宗分”又分爲“長行”和“偈文”二大科。“長行”是文句不限字數的散文體裁,“偈頌”是每句有一定字數的詩詞體裁。
丙一 長行,分二
丁一 總答
長行的文,又分爲“總答”和“別答”的二科。“總答”是概括答示觀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“別答”是分別詳述觀音菩薩感應的道理。現在先解釋“總答”的科文。
佛告無盡意菩薩:善男子!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
“佛告無盡意菩薩”:“佛”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。上對下發言叫做“告”。佛陀要向無盡意菩薩開示,是爲:“佛告無盡意菩薩”。這句話也是結集經典的人所加入的文句。
“善男子”:這是釋尊稱呼無盡意菩薩的代名詞,含有稱贊的意思。“調柔”叫做“善”,“質直”叫做“男”,心性調柔而質直,這是對于大丈夫的贊美稱呼。世尊好像一個大鍾,有叩才會響,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侯,無盡意菩薩起來發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做爲釋尊弘揚觀音菩薩不思議感應道理的發起,問得恰當其時,所以釋尊首先向他贊美一句“善男子”,然後才回答。
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:“若有”是假說的意思。“無量百千萬億衆生”,是形容衆生之多,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數目。“衆生”二字含有:“衆法生義”、“衆類生義”、“受衆多生死義”的叁種意思。“衆法生義”又分爲“衆緣和合所生”、“衆法和合所生”的二種意思。大凡世間上的動物類,都是自己的業識爲因,父精母血爲緣,因緣和合才能構成其生命體。所以叫做“衆緣和合所生”。而一個生命體的組合,是要有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條件的。精神方面有:受、想、行、識;物質方面有:地、水、火、風。這八種東西和合,才能組合有情的生命體,所以叫做“衆法和合所生”。“衆類生義”是在生死輪回中的有情,是從無始以來,就在叁界六道中受輪回的。因爲常在六道中輪回,所以有時候升天堂,有時候下地獄,有時候做人,有時候做阿修羅,乃至餓鬼、畜生。就是在同一人道中,有時候做白種人,有時候做黃種人,乃至黑種人,所受生的種類千差萬別,所以叫做“衆類生義”。“受衆多生死義”,是說衆生從無始以來,就常在六道中輪回,隨著每一次的改頭換面,必有一次的生死,于是輪回的次數很多,所受的生死也很多,所以叫做“受衆多生死義”。以上叁種意義,是就六道凡夫衆生的解釋,可是,在本文中所指的衆生,是包括六道凡夫和叁乘聖人的。因爲六道的凡夫,固然叫做衆生,而叁乘聖人的煩惱生死,還沒完全斷了,所證的果位,還沒有究竟,所以還是叫做衆生。
“受諸苦惱”:“諸苦惱”是種種的苦惱。“苦”是身受苦楚,“惱”是心生惱亂。既然是做個衆生,難免要受苦惱的。六道凡夫,固然是很多苦惱,而二乘人和菩薩,還是有痛苦的,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淺的分別而已。現在將九法界的衆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說明于下:地獄裏的衆生,有衆多刑具交加的苦惱;餓鬼道中的衆生,有不聞漿水之名,饑渴交逼的苦惱;畜生道的衆生,有弱肉強食和被奴役的苦惱;阿修羅道的衆生,有嫉妒鬥爭,互相殘殺的苦惱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