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“正宗分”的道理。“会众获益发心”,是佛陀讲完普门品以后,持地菩萨起来赞叹听闻普门品所得的利益,当时在会的大众,都发了无上佛道的心,这是属于“流通分”的道理。所以我分判的三分科名,虽然和道安法师的三分科经不同,而其内容实是一样。

  这品普门品,三分科法的“当机启问发起”的文,是从这品经文最开头“尔时无尽意菩萨”起,到“以何因缘名为观世音”为止:“世尊答示感应”的文,是从“佛告无尽意菩萨”起,到“是故应顶礼”为止:“会众获益发心”的文,是从“尔时持地菩萨”起,到“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为止。现在从“当机启问发起”解释下去。

  尔时无尽意菩萨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:世尊!观世音菩萨,以何因缘,名观世音?

  “尔时”:是当尔之时。约白话说,就是“那个时候”的意思。约佛陀讲这普门品的事实来解释“尔时”的意思,就是佛陀已经讲完东方妙音菩萨品,接著要讲西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那个时候。也就是法华会上的八万人天众,已经听完妙音菩萨弘扬经教的道理,接著要听观音菩萨感应道理的时侯。可是,深一层说,“尔时”就是“师资缘熟之时”,“说听相契之时”。“师”是师父,“资”是徒弟。师父要传授佛法的因缘已经成熟,徒弟要承受佛法的因缘也已经成熟,师徒两方授受的因缘都已经成熟的时候,叫做“师资缘熟之时”。“说”是说法的人,“听”是听法的人,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,机缘互相契合的时候,叫做“说听相契之时”。

  佛法是很重视因缘的道理的,所以对于世间上的任何事物,都认为是因缘的会合。世间一切事物如是,要成就一个讲经法会的机缘,当然也不能例外。必须讲经的人,要讲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,听经的人,也要听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,彼此的因缘会合,才能成就一个讲经的法会。佛陀在法华会上,要讲观世音菩萨慈悲救度众生的道理的因缘成熟,在会的听众,要听观音菩萨广大灵感的道理的因缘也成熟,彼此的因缘会合,才成就了讲这品普门品的法会,叫做“尔时”。

  “无尽意菩萨”:无尽意菩萨是这品的对象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这品的发起人。凡是诸佛菩萨,都是以德立名的,那末这位菩萨为什么叫做“无尽意”呢?“无尽”是没有限量,“意”是心。这位菩萨,看到在这无限量的众多世界上,有无量无边的众生,受著无穷无尽的苦恼迫逼。因之,生起了无穷无尽的同情心,誓愿必定要去救济他们,使无量无边的众生,都能远离无穷无尽的苦恼。如果有一个众生,还没有接受救济,他的愿行是不肯罢休的。因为世界无尽,众生无尽,而这位菩萨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也无尽,所以叫做“无尽意”。谛闲大师说:“菩萨悲心无尽,请意莫穷。”这就是说这位菩萨,虽然在法华会上,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可是,他的用意,是为著无限空间中,乃至无尽时间中的未来众生,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法益,要使这妙法,流通于无穷无尽的未来际,所以立号为“无尽意”。这是约菩萨向世尊请法的用意的解释。这位无尽意,是已经证得果位,而且也发心做度化众生工作的,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的圣者,所以称为菩萨。

  “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”:这段经文是结集经典的人,描写请法者的敬意。佛的弟子们,要向佛陀请法,在道理上是应该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。“即从座起”是就从座位站起来。本来无尽意菩萨,也是在法华会上做一个听众,坐在自己的座位,听著世尊说法,而到了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,因为向世尊有所请示,所以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。“偏袒右肩”的“偏”字是偏在一边,“袒”是袒露,“右肩”是右边的肩臂。穿袈裟将右边的肩臂袒露出来,叫做“偏袒右肩”,这是印度极其尊重的礼貌。“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”这两句话,是表示身业的恭敬。“合掌向佛”的“合掌”,是将两手的手掌合在一起,“向佛”是头面向著佛的地方,这是表示心的统一,即意业的虔诚。“而作是言”是开口向世尊说了下面的话,这是表示口业清净。身口意三业恭敬以请法,是佛的弟子向师长上人请教的仪式。本来佛的弟子要向佛请示佛法,应该都是要顶礼胡跪合掌向佛的,这位无尽意菩萨,只是即从座起,合掌向佛,而没有顶礼胡跪,或许他是东方不眴国的大菩萨,他是来辅佐释尊教化众生,而不是世尊会下的弟子的关系吧!

  “世尊!观世音菩萨,以何因缘,名观世音?”这几句话,正是无尽意菩萨,开口向世尊请示佛法。上面“尔时无尽意菩萨……而作是言”是结集经典的人,描述当时请法的情形。无尽意菩萨,开口先称呼一声世尊,是表示以下的问话,不是询问在会大众,而是诚恳请示释尊,希望世尊能够因之向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济众的道理。

  “世尊”是佛十种德号之一。“世”是世间出世间,“尊”是尊贵,佛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的大圣人,所以叫做“世尊”。十方一切诸佛,都可称为世尊,而在这里是对于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尊称。

  “观世音菩萨,以何因缘,名观世音?”这三句话翻成白话是:“观世音菩萨,为什么缘故,他的德号叫做观世音呢?”世间一切法,都是从因缘所生的,世间一切名相的安立,当然也各有因缘。现在这位望尊法界,风偃群贤的观世音菩萨,他的圣号的安立,当然也有因缘的。我们要知道,无尽意菩萨并不是不知道观世音菩萨,为什么叫做观世音;但明知而故问,是要释尊因为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以显示其不可思议的慈悲度生功行,以作末世修学菩萨道者的模范。无尽意菩萨之向世尊请示观音菩萨得名因缘的目的,是专为末世后学,而不是为自己,可见这位菩萨是何等的慈悲呢?

  因为无尽意菩萨,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而引起世尊发起讲这品普门品的教法,所以科名为“当机启问发起”,这就是亲光菩萨在佛地经论所判立的“启教因缘分”,也就是东晋道安法师所判立的“序分”的道理。

  乙二 世尊答示感应,分二

  丙一 长行

  上面无尽意菩萨请问的文句,已判在序分,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,照前述的道理,应该判为正宗分。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的用意,是要世尊向在会大众,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道理,而世尊知道无尽意菩萨的用意,就向无尽意菩萨回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随著详细阐释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功行,所以科名为“世尊答示感应”。这正是世尊要说的道理,也是这品经文的重点,亦即是亲光菩萨所判的“圣教所说分”,道安法师所判的“正宗分”的道理。这“正宗分”又分为“长行”和“偈文”二大科。“长行”是文句不限字数的散文体裁,“偈颂”是每句有一定字数的诗词体裁。

  丙一 长行,分二

  丁一 总答

  长行的文,又分为“总答”和“别答”的二科。“总答”是概括答示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“别答”是分别详述观音菩萨感应的道理。现在先解释“总答”的科文。

  佛告无尽意菩萨:善男子!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

  “佛告无尽意菩萨”:“佛”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。上对下发言叫做“告”。佛陀要向无尽意菩萨开示,是为:“佛告无尽意菩萨”。这句话也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加入的文句。

  “善男子”:这是释尊称呼无尽意菩萨的代名词,含有称赞的意思。“调柔”叫做“善”,“质直”叫做“男”,心性调柔而质直,这是对于大丈夫的赞美称呼。世尊好像一个大钟,有叩才会响,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侯,无尽意菩萨起来发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做为释尊弘扬观音菩萨不思议感应道理的发起,问得恰当其时,所以释尊首先向他赞美一句“善男子”,然后才回答。

 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:“若有”是假说的意思。“无量百千万亿众生”,是形容众生之多,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数目。“众生”二字含有:“众法生义”、“众类生义”、“受众多生死义”的三种意思。“众法生义”又分为“众缘和合所生”、“众法和合所生”的二种意思。大凡世间上的动物类,都是自己的业识为因,父精母血为缘,因缘和合才能构成其生命体。所以叫做“众缘和合所生”。而一个生命体的组合,是要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的。精神方面有:受、想、行、识;物质方面有:地、水、火、风。这八种东西和合,才能组合有情的生命体,所以叫做“众法和合所生”。“众类生义”是在生死轮回中的有情,是从无始以来,就在三界六道中受轮回的。因为常在六道中轮回,所以有时候升天堂,有时候下地狱,有时候做人,有时候做阿修罗,乃至饿鬼、畜生。就是在同一人道中,有时候做白种人,有时候做黄种人,乃至黑种人,所受生的种类千差万别,所以叫做“众类生义”。“受众多生死义”,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,就常在六道中轮回,随著每一次的改头换面,必有一次的生死,于是轮回的次数很多,所受的生死也很多,所以叫做“受众多生死义”。以上三种意义,是就六道凡夫众生的解释,可是,在本文中所指的众生,是包括六道凡夫和三乘圣人的。因为六道的凡夫,固然叫做众生,而三乘圣人的烦恼生死,还没完全断了,所证的果位,还没有究竟,所以还是叫做众生。

  “受诸苦恼”:“诸苦恼”是种种的苦恼。“苦”是身受苦楚,“恼”是心生恼乱。既然是做个众生,难免要受苦恼的。六道凡夫,固然是很多苦恼,而二乘人和菩萨,还是有痛苦的,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浅的分别而已。现在将九法界的众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说明于下:地狱里的众生,有众多刑具交加的苦恼;饿鬼道中的众生,有不闻浆水之名,饥渴交逼的苦恼;畜生道的众生,有弱肉强食和被奴役的苦恼;阿修罗道的众生,有嫉妒斗争,互相残杀的苦恼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