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;人道的衆生,有八苦、叁災等的苦惱;天道的衆生,有無常變壞,五衰相現的苦惱。以上所說的是六道凡夫所受的苦惱。還有二乘聖人,有的雖然已經斷了煩惱,可是還有業報的身體存在,有的雖然舍去了叁界六道的生死果報體,可是墮在偏空無爲的深坑,仍有塵沙無明煩惱,和方便有余土變易生死的痛苦。菩薩雖然分斷無明,分證法身,但還有微細識情,還有實報莊嚴土的變易生死未了,還是有些微的痛苦的。九法界的衆生無量無邊,而所受的苦惱也千差萬別,這是說明各人的業,所感受的果報不同。其中可分爲一個人受很多種痛苦,和衆多人受衆多苦惱的差別。在這裏是顯示人多受苦多,而這衆多人的衆多痛苦,都是觀音菩薩慈悲救拔的對象。
“聞是觀世音菩薩”:聽到這位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叫做“聞是觀世音菩薩”。這句話是指那些受諸苦惱的衆生,過去曾聽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並且知道這位觀音菩薩,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,所以才會一心稱念。
“一心稱念”:將心統一在一個地方,不生其他的念頭叫做“一心”。“稱念”是口裏稱名,心裏思念。在這裏所說的“一心稱念”,是專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。和觀世音菩薩有緣的衆生,過去曾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,所以在受著種種苦惱煎迫的時候,就忽然間想起觀世音菩薩,不期然的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。但是要能感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度,必須要一心專意的稱念,所以這句“一心稱念”,是求觀世音菩薩感應的重要關鍵,也是稱念聖號的工夫所在,如果稱念而沒有一心,那就不能得到菩薩的感應了。這一心的條件是心要清淨,而不可散亂和懷疑。所謂心的清淨,就是當你稱念聖號的時侯,要去掉內心的貪、嗔、癡煩惱,心裏不可有不正當的念頭,如果你抱著不正當的念頭求菩薩,而菩薩也滿你所求的話,菩薩豈不是變成世界上的大壞人嗎?不可散亂,是當你念觀音聖號的時侯,要專心系念于所念的聖號,不可以參雜其他的雜思妄想。不可懷疑,就是當你稱念觀音聖號的時候,要深信觀音菩薩是慈悲靈感的,菩薩必定能夠救濟我們的苦難,如果信而不切,半信半疑而念,那是不能得到感應的。關于這道理,我可以拿一個譬喻來說:一輪明月,懸在空中,只要是有水的河川池塘,都有月影映在裏面。但也有有水的地方,不能映出月影的,這是因爲那個地方的水汙濁的關系。也有映出月影很模糊不清,這是水動搖的關系。這並不是天上的月亮有什麼自私分別,而是那個地方的水,缺乏了接受月亮映照的條件。菩薩的慈悲心,好像天上的月亮,衆生的心好像是河川池塘的水,水不清就映不出月影;衆生的心不清淨,也不能得到菩薩慈悲感應。動搖的水所映出來的月影是模糊的;以散亂懷疑的心祈求,也不能得到真實的感應。這並不是菩薩的心有偏私,而是接受菩薩感應的條件不完備呀!所以如果常常稱念觀音聖號,而不能得到菩薩感應的,應該要反省自己的心,是否清淨統一,深信不疑,是否做到一心稱念的工夫?切不可錯怪菩薩不靈感!
“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”:這段文是顯示菩薩的尋聲救苦,也是說明菩薩之所以名爲觀世音的緣由。“即時”,是衆生在念觀音聖號,祈求救度的當兒。“觀其音聲”,是以智慧觀察衆生求救音聲的所在。“皆得解脫”,是都能得到解脫種種災難苦惱。世間上的衆生,受災厄苦難,而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,觀世音菩薩馬上就運用智慧,觀察求救音聲的所在,用威德神通的力量,使他們都得到解脫,所以說:“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”
“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”這句話,意義深長,我們需要詳細研究一下。“即時觀其音聲”是說明感應之速,“皆得解脫”是說明感應之廣。世界無邊,衆生無邊,而苦惱也無量。在這受著無盡苦惱的無量衆生,同時一心稱念觀音聖號,而祈求救苦的時侯,觀世音菩薩,即時就能使這些無量的衆生,同時都解脫苦厄災難。這種感應迅速,而且一時能救衆苦的功用,就是菩薩的不思議妙方。“皆得解脫”這句話,也是表示菩薩的平等心腸,菩薩看到世間的衆生,都像自己的嬰兒一樣,不分種族,不分國境,都是一視同仁,平等救濟,而使他們離苦得樂。
“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”,是世間環境,當屬觀世音的“世”字,“一心稱名”,是衆生求救音聲,當屬觀世音的“音”字,“世音”合起來,是菩薩所觀的環境,也是所救濟的對象。“觀其音聲”,當屬觀世音的“觀”字,是菩薩能觀的智慧。由以能觀的智慧,去觀察所觀的環境,即時都能使其得到解脫,這是顯示尋聲救苦的妙行。
以上都是約事相解釋菩薩尋聲救苦的道理,再進一步從理性方面來說,衆生個個都有天性良知。這良知善性,就是菩薩的慈悲心性,所以每人的心中,都有觀音菩薩在,只因爲無始以來,受惑業的遮障,而不能發生妙甪。當你受苦求救而念聖號,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,就是喚起自性心中的菩薩。因爲菩薩是活在衆生心中,所以當他被喚起的時侯,就發起不思議妙用,而即時就能解脫種種苦難。谛閑大師普門品講義說:“菩薩心中之衆生,稱衆生心中之菩薩,感應之速,猶如桴鼓,隨扣隨響……如啐啄同時,不前不後也。”就是這個意思。
或者有人會疑問:菩薩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,那末,受苦的衆生,不念他的聖號,菩薩也應該要來救他才對,爲什麼一定要稱念菩薩的聖號,才能感得菩薩的解救呢?關于這個疑問,約事相來說,菩薩的平等慈悲心,好像懸在天空的日月遍照大地,又像廣播電臺的電波遍滿虛空。但是太陽雖然在天上,必須在沒有遮障的地方,才能受它的照臨;月亮雖然在天空,要有水才能現影;電波雖然充塞天空,但必須要有收音機,才能收到電臺所播出來的節目。在室內得不到太陽光,不是太陽的自私,而是你自己住在室內陽光被房屋遮住了;得不到月影,不是月亮的偏照,而是池塘沒有水;收不到電臺的節目,不是電波的不周到,而是沒有收音機,或者沒有打開開關,或者周率號碼不對的關系。菩薩慈悲救苦的心願,猶如太陽、月亮、電波的普遍與不偏私,可是衆生不稱念聖號,不能得到感應,就像人在室內不能得到陽光,沒有水不能得到月影,沒有收音機不能收到廣播一樣。我們在受苦的時候,一心稱念觀音聖號,正是撥開遮障,澄清心水,打開心靈的開關,讓菩薩慈光,猶如電流一樣,流入我們的心中,我們的心和菩薩的心相接觸,感應同時,才能得到菩薩的救濟。所以自性心的時候,必須一心稱念聖號,才能得到感應。約理方面來說,一心稱念聖號,是喚起在受苦中的觀音菩薩,使他從惑業中解脫出來,而發生妙用。如不一心稱念以喚起他,讓自性心中的觀音菩薩,猶被遮縛在惑業之中,怎能發起妙用呢?所以在受苦的時侯,必須稱念聖號才能得到感應。
上面已經將這段經文,分別解釋好了,現在再綜合起來說:“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:善男子!如果有無量百千萬億的衆生,同時受著種種的苦惱,聽到有一位慈悲的觀世音菩薩,于是同時一心稱念他的聖號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察求救音聲的所在,馬上就去解救他們,使這些無量無邊受苦的衆生,同時都得到解脫。”這段經文是釋尊用尋聲救苦的大意,向無盡意菩薩,解答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所以科名爲“總答”。
丁二 別答,分二
戊一 答示持名感應,分五
己一 能救叁災,分二
庚一 別明救災,分叁
辛一 能救火災
上面將“總答”的經文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“別答”的文。“別答”的文,又分爲二大科:第一科是“答示持名感應”,第二科是“答示遊化方便”。“答示持名感應”,是釋尊向無盡意菩薩,回答指示持念觀音菩薩,能得到感應的道理。這一科又分爲五科:一、“能救叁災”,二、“能脫四難”,叁、“能離叁毒”,四、“能應二求”,五、“能得多福”。“能救叁災”,是觀世音菩薩,能救濟水、火、風的叁災。“能救叁災”下,又分爲二科:一、“別明救災”,二。“結示得名”。“別明救災”下,又分叁小科:一、“能救火災”,二、“能救水災”,叁、“能救風災”。玆解釋“能救火災”的經文。
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,設入大火,火不能燒,由是菩薩威神力故。
“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”:“若有”是假設之詞。如果有持念這位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聖號的,本是不會遭遇到火災的。
“設入大火,火不能燒”:“設入”亦是假設之詞。假若是由于自己的業感,而遭遇著火災,身入大火之中,被大火所包圍的時侯,因爲持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所以就不會被火燒害。
“由是菩薩威神力故”:爲甚麼呢?這是因爲菩薩威德神通力量所加被的緣故呀!菩薩的慈悲心,好像清涼的甘露一樣,當你遇著火災的時候,由于你一心稱念聖號,而感得菩薩灑下慈悲的甘露,那末,炎熾的大火,自然就會熄滅了。
關于觀音菩薩,救火災的靈感事迹很多,我現在舉出二叁事,以證明菩薩靈感的事實。
在我國明朝的時候,有一位姓王的人,他的家住在江蘇昆山。因爲一心要朝拜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,爲表示虔誠,就先吃長素叁年,然後才去朝拜南海普陀山。當他所乘的船只,就要出發的時候,家人匆匆忙忙的跑來說,鄰家失火,快要燒到自己的店了,要他趕快回去救火。他對家人說:我虔誠的持素叁年,現在才要實行我朝拜觀音菩薩的心願,怎可因爲火災而改變我的志願呢?縱使被火燒毀了我的房子,我也不回去的。這位姓王的人,向家人說出他朝拜觀世音菩薩的決心,就繼續行程,而在船內端身正坐,專心稱念觀音聖號,祈求菩薩加被,免使家中遭受火災。他朝拜觀音菩薩歸來後,看到周圍鄰家的房子,都燒成焦灰,只有他的店屋獨存無恙。這位姓王的人,朝拜菩薩的心,是何等的堅決,他對菩薩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