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是贊歎觀音菩薩的功德,這一句是勸衆生受持聖號。“是故”是因爲觀音菩薩,具足了五音功德的緣故。“須常念”是說衆生,須要常常稱念觀音聖號。因爲觀音菩薩,具足了五音功德,能利益衆生,所以衆生應當要常常稱念,所以說:“是故須常念”。這是世尊苦口婆心,勸勉衆生,必須常念,無有間斷,自然能得感應。
己叁 勸信勿疑
念念勿生疑,觀世音淨聖,于苦惱死厄,能爲作依怙。
這段的偈頌,是世尊勸衆生,必須對觀世音菩薩,生起深固信心,不可生起疑念,所以科名:“勸信勿疑”。
“念念勿生疑”:“念念”是在心內,一念一念之中。又前念後念相繼,無有間斷,也叫做“念念”。這是上句“常念”的意思。“勿生疑”是不可生起懷疑的心。世尊知道衆生的業障深重,往往因爲疑惑,而障礙信心,因之,中途退墮,不肯老實持誦觀音聖號,這一來,就道業未成,依然輪回生死,陷于痛苦深淵,而不能自拔。所以佛陀就勸衆生,要無間斷的稱念觀音聖號,不可生起一念的疑念。所以說:“念念勿生疑”。經上說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”,佛法最注重“信心”的,果能對佛法生起深固信心,則出世的道業,才能成辦。反之,疑慮重重,則是修道的障礙。對于觀音菩薩靈感的道理,也是一樣。如果平時不燒香,臨時抱佛腳,自己的虔誠不夠,而不能蒙受感應,就懷疑菩薩不靈感,那就永遠也不能得到菩薩的解救了。我們要知道,不是菩薩不靈感,而是自身接受菩薩感應的條件不夠。如能深固信念,不灰心的受持聖號,等到感應道交時,自必能得到感應的。
“觀世音淨聖”:這句偈是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妙德。“淨聖”是清淨的聖者。因爲觀世音菩薩,是過去正法明如來,倒駕慈航,示現菩薩身來度衆生。他不同于其他惑業未盡的菩薩,乃是一切煩惱習氣,究竟清淨,一切生死都了脫的聖者,所以名爲“觀世音淨聖”。這是顯示觀音菩薩,是斷叁障、證叁德的究極聖者。
“于苦惱死厄,能爲作依怙”:“苦惱”是世間上的種種痛苦。詳細分開來說,身體所受爲苦,心靈所受爲惱。“死”是生命的終結。“厄”是災厄。“依怙”是依靠的意思。觀音菩薩,在衆生的苦惱生死災厄之中,能做我們的依靠,所以說:“于苦惱死厄,能爲作依怙”。儒雲:無父何依,無母何怙。但世間的父母,能作兒女的依怙者,並不究竟的;而大難臨頭,真能解救我們,作我們依怙者,唯有慈悲救世主的觀音菩薩。所以觀音菩薩,才真是衆生的大慈父,大悲母呢!因爲觀音菩薩,能夠做衆生依怙的大慈父母,所以世尊勸衆生:“須常念,念念勿生疑”。
己四 具德勸供
具一切功德,慈眼視衆生,福聚海無量,是故應頂禮。
這段偈文,是顯示觀音菩薩,具足了無量福德,同時勸衆生頂禮。頂禮也就是身業供養,所以科名爲“具德勸供”。
“具一切功德”:這是說觀世音菩薩,具足了一切的功德。觀音菩薩“侍多千億佛”,就是修集無量的自利功德,同時觀音菩薩“善應諸方所”而度脫衆生,就是修集了無量的利他功德。無論是自利德和利他德,都是無量的,所以說:“具一切功德”。
“慈眼視衆生”:“慈眼”是慈悲的眼光。以大慈悲的眼光,平等看待一切衆生、既不偏愛,也無差別,所以說:“慈眼視衆生”。正因爲菩薩,具足了一切功德,又能以慈眼視衆生,就如同世間父母的愛護親生兒女一樣,非常熱情,無微不至,所以在衆生苦惱死厄之中,可作最可靠的依怙呢!
“福聚海無量”:“福聚”是觀音菩薩,所聚集的福德。“海無量”是譬如海之深廣無涯。這正是顯示觀音菩薩,從無量劫來所集聚的,自利利他的功德,高大若須彌,深廣如大海,無量無邊,所以說:“福聚海無量”。
“是故應頂禮”:“是故”是因爲觀音菩薩“具一切功德,慈眼視衆生,福聚海無量”的緣故。“應頂禮”是應該要頂禮的意思。禮拜時頭頂至于地,以最尊貴的頭,頂戴佛菩薩的足,叫做“頂禮”,這是最恭敬的禮貌。世尊勸衆生說,因爲觀音菩薩既有慈悲,又有福德,所以應該要頂禮呀!因爲對觀音菩薩的敬禮,不但能消災免難,也能得到無邊的功德哩!
乙叁 會衆獲益發心,分二
丙一 持地稱揚
上面已經把經文第二大科“世尊答示感應”的經文解釋好,也就是把這部普門品,“正宗分”中的道理,都解釋好了。下面接著要解釋經文第叁大科“會衆獲益發心”的文,這一科就是普門品的流通分。“會衆獲益發心”下,又分二科:一、“持地稱揚”,二、“時衆發心”。玆解釋第一科“持地稱揚”的經文。
爾時持地菩薩,即從座起,前白佛言:世尊!若有衆生,聞是觀世音菩薩品,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,當知是人功德不少。
這段文是持地菩薩,稱揚聽這部普門品的功德,所以科名爲“持地稱揚”。
“爾時持地菩薩”:“爾時”是當世尊用偈頌回答無盡意菩薩,已經把觀音菩薩得名所以,及歌頌觀世音菩薩的功德,勸導衆生應該持名禮拜供養的道理,都講完畢的時候。明白的說:世尊把偈頌都講完的時候,叫做“爾時”。“持地菩薩”這位菩薩是由持平地之行,後蒙平心之教,而證圓通,所以名爲持地菩薩。持地菩薩在楞嚴經,自述證圓通的經過。持地菩薩對佛說:“我想到過去,普光如來出現在世的時候,我做比丘,而修頭陀苦行,凡是路有不平不好走的,我都把它填平,或者鋪設橋梁等等。就這樣的勤苦爲人服務,但都不能開悟證果,到了後來,遇著毗舍浮如來。他對我開示說:你發心平填土地,固然很好,但應當先平你的心地,然後世界的土地都會平。我聽到佛的開示,心地開通,煩惱脫落,從此修行,就證得了圓通”。這是持地菩薩,自述得到圓通的大意。
“即從座起,前白佛言”:這位持地菩薩,因爲要證明聽這部普門品的功德,所以在法華會上,聽完這部普門品的道理之後,就從座位站起來,到了佛的面前,向佛開口講話了。
“世尊!若有衆生,聞是觀世音菩薩品,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,當知是人,功德不少”:“世尊”是持地菩薩要向世尊開口說話之前,先稱呼世尊一聲,這是表示尊敬的意思。“聞是”的“是”是“此”的意思。是指這部普門品。“觀世音菩薩品”是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”的簡略稱呼。“自在之業”是冥應中的,解七難、免叁毒、滿二求等,都是觀音菩薩,不思議自在的業用,也就是菩薩的神通妙用,所以說:“自在之業”。“普門示現神通力”這是指顯應中,叁十二應身,十九種說法,都是觀音菩薩,普門示現的不思議神通力。觀音菩薩的示現神通,是凡有機感,必能“千處祈求千處應”,“善應諸方所”的,所以叫做“普門示現神通力”。“功德不少”是功德很多的意思。
當世尊講完了偈頌的時候,有一位持地菩薩,就從座位站起來,到了佛陀的面前,稱呼一聲世尊,就說:如果有衆生,聽到這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,解七難、免叁毒、滿二求,叁十二應身、十九種說法等等道理的話,功德是很多很多的。換一句話說,凡是能將這品經的道理,從始至終,把它聽完的話,其所得的功德,是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的。
諸位虔誠的聽衆!你們也都把這部普門品聽完了,你們的功德,也是無量無邊啊!我爲你們慶喜祝福!只聽這部普門品的功德,已經就不少,何況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、如說修行呢!其功德更是不可限量了!願諸位虔誠的聽衆,從聽聞而修持,乃至如說修行,啓發自心觀音,發揮大慈悲的精神,爲人群服務,則其所得功德更是無可限量!
丙二 時衆發心
佛說是普門品時,衆中八萬四千衆生,皆發無等等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這段文是流通分的第二科,是結集經典的人,敘述聞品獲益發心的文。佛陀講完普門品的時侯,法會大衆,都發菩提心,所以科名爲“時衆發心”。
“佛說是普門品時”: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說完了這部普門品的時侯,叫做:“佛說是普門品時”。
“衆中八萬四千衆生”:“衆中”是法會大衆之中。當時在靈山會上聽佛說法華經的,有億萬人等衆,而其中有八萬四千衆生,發了無上菩提心,所以說:“衆中八萬四千衆生”。如果要知道聽經的功德,就得看法會受益之衆。佛陀講完了這部普門品的時候,聽衆的受益,但指初發心的人,就有八萬四千之多,由此可見,法會大衆,獲益之多,和聽經功德之大。
“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”:“皆發”是都發,“無等等”是無有何等之法,可與相等。這是至高無上的意思。這是指下面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乃是至高無上的佛道,世出世間,沒有能夠跟它對比者,所以說:“無等等”。梵語“阿耨多羅”翻譯中國話是“無上”。梵語“叁藐”,翻譯中國話是“正等”。梵語“叁菩提”,翻譯中國話是“正覺”。這“正覺”是真正的覺俉,揀別凡夫的迷而不覺,和外道的錯誤邪覺。阿羅漢和辟支佛,證得了真空理,就是正覺的聖者。“正等”是真正平等。二乘聖人,雖然得到正覺,可是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,心不平等,而菩薩既求自了,亦發心度生,自他兩利,發心平等,所以稱爲“正等”。“無上”是至高無上的意思。菩薩雖發平等心,自度度人,但所證的真理,猶未究竟,所以稱爲“有上士”。唯有佛,自覺的程度,到了究竟,度衆生的任務,也都完成,自利利他,都已究竟,證得最徹底的真理,才堪稱爲“無上士”。梵語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,翻譯中國話叫做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這是指的佛所證的無上佛道。發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”就是發出要成就佛道的心。在會衆生中,有八萬四千的衆生,都發心要成佛,所以說:“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”。
然而,這些聽衆,爲甚麼會發起成佛的心呢?因爲他們,既然聽到世尊說了觀音菩薩,利益衆生之事,又聽持地菩薩,稱揚聞經的功德,怎不羨慕觀音菩薩殊勝的功行呢?但觀音菩薩,是過去古佛示迹教化者,他們想要能得觀世音菩薩的殊勝功行,也必須先成就佛道。所以就見賢思齊,而發成佛之心,期能與觀音菩薩同樣,運用自在神通,普門示現,以救度衆生呢!也唯有這樣,才不辜負無盡意菩薩的啓問發起,世尊苦口婆心開示的一片好意。願諸聞者,也同發無上菩提心吧!
諸位聽衆!上面已經把普門品的全部經文,簡單的解釋好了。這部普門品,是世尊應無盡意菩薩的啓請,而闡揚了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,廣大靈感救度衆生的道理。我們既然因前生的惑業而輪轉在這五濁惡世中,誰能夠沒有災難?既然都有災難,就都須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度了。因此,觀世音菩薩,在我們現實生活中,是一位不可缺少的救護依怙者。觀世音菩薩是怎樣的救度衆生?我們要怎樣信奉觀世音菩薩,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感應?這些道理,正是這部普門品中所說明的,所以這部普門品,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,不可缺少的一部經典。因爲這部普門品,是衆生能得觀音菩薩救護,能得離苦得樂的津梁,是一部人生生活中很重要的經典,所以雖然上面已經把整個經文,分科逐句解釋好了,在這裏仍不厭其煩的,再提示經中的綱要。
當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候,有一位無盡意菩薩,從座位站起來請教世尊,有關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于是世尊就答示,觀世音菩薩得名爲觀世音的所以然。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,是尋聲救苦,隨類現身,應機施教,度脫衆生。對于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,度脫衆生的道理,在這部普門品經文中,分爲長行和偈頌二大段的說明。長行的文,又分爲冥應和顯應的二段意思。所謂冥應,是觀世音菩薩在冥冥之中,尋聲救苦,而作救度衆生的工作。顯應,是觀世音菩薩隨類現身,應機說教的意思。經文中說,觀世音菩薩能解救衆生,免除火、水、風、刑、鬼、囚、賊的七種災難,和遠離叁毒煩惱,滿衆生求男女的願望等,都是冥應的道理。經文中說,觀世音菩薩能隨衆生機,示現叁十二應身,應機說法,就是顯應的道理。而偈頌中,有的重申長行文中的道理,有的補充長行文中意義的不足,都是說明觀世音菩薩,尋聲赴機,救度衆生的道理。
在冥應中所說的是,觀世音菩薩能解救衆生七難叁毒之苦。而現實的世間裏,災難何止七種?尤其科學發達的今日,飛機的空難,車輛的災禍等的災難很多;而衆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之多,何止叁毒。觀世音菩薩,對于衆生的一切災難都能解救,一切煩惱都能消除。若以爲觀世音菩薩只能解救衆生七難和遠離衆生的叁毒煩惱,那就不善體會經意了。
世尊一開頭,就回答無盡意菩薩說:“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”這便是說明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,而得名爲觀世音的所以然。也從此可以知道,觀世音菩薩的廣大靈感。而“一心稱名”句,更是提示感應的妙訣。要能得觀世音菩薩的感應,其關鍵在“一心稱名”。因此,如果想要求得觀世音菩薩的感應,就得著眼于“一心稱名”的工夫,時刻不斷的稱念觀音聖號吧!工夫純熟,必定感應道交,而得法益。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