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是赞叹观音菩萨的功德,这一句是劝众生受持圣号。“是故”是因为观音菩萨,具足了五音功德的缘故。“须常念”是说众生,须要常常称念观音圣号。因为观音菩萨,具足了五音功德,能利益众生,所以众生应当要常常称念,所以说:“是故须常念”。这是世尊苦口婆心,劝勉众生,必须常念,无有间断,自然能得感应。
己三 劝信勿疑
念念勿生疑,观世音净圣,于苦恼死厄,能为作依怙。
这段的偈颂,是世尊劝众生,必须对观世音菩萨,生起深固信心,不可生起疑念,所以科名:“劝信勿疑”。
“念念勿生疑”:“念念”是在心内,一念一念之中。又前念后念相继,无有间断,也叫做“念念”。这是上句“常念”的意思。“勿生疑”是不可生起怀疑的心。世尊知道众生的业障深重,往往因为疑惑,而障碍信心,因之,中途退堕,不肯老实持诵观音圣号,这一来,就道业未成,依然轮回生死,陷于痛苦深渊,而不能自拔。所以佛陀就劝众生,要无间断的称念观音圣号,不可生起一念的疑念。所以说:“念念勿生疑”。经上说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,佛法最注重“信心”的,果能对佛法生起深固信心,则出世的道业,才能成办。反之,疑虑重重,则是修道的障碍。对于观音菩萨灵感的道理,也是一样。如果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,自己的虔诚不够,而不能蒙受感应,就怀疑菩萨不灵感,那就永远也不能得到菩萨的解救了。我们要知道,不是菩萨不灵感,而是自身接受菩萨感应的条件不够。如能深固信念,不灰心的受持圣号,等到感应道交时,自必能得到感应的。
“观世音净圣”:这句偈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妙德。“净圣”是清净的圣者。因为观世音菩萨,是过去正法明如来,倒驾慈航,示现菩萨身来度众生。他不同于其他惑业未尽的菩萨,乃是一切烦恼习气,究竟清净,一切生死都了脱的圣者,所以名为“观世音净圣”。这是显示观音菩萨,是断三障、证三德的究极圣者。
“于苦恼死厄,能为作依怙”:“苦恼”是世间上的种种痛苦。详细分开来说,身体所受为苦,心灵所受为恼。“死”是生命的终结。“厄”是灾厄。“依怙”是依靠的意思。观音菩萨,在众生的苦恼生死灾厄之中,能做我们的依靠,所以说:“于苦恼死厄,能为作依怙”。儒云:无父何依,无母何怙。但世间的父母,能作儿女的依怙者,并不究竟的;而大难临头,真能解救我们,作我们依怙者,唯有慈悲救世主的观音菩萨。所以观音菩萨,才真是众生的大慈父,大悲母呢!因为观音菩萨,能够做众生依怙的大慈父母,所以世尊劝众生:“须常念,念念勿生疑”。
己四 具德劝供
具一切功德,慈眼视众生,福聚海无量,是故应顶礼。
这段偈文,是显示观音菩萨,具足了无量福德,同时劝众生顶礼。顶礼也就是身业供养,所以科名为“具德劝供”。
“具一切功德”:这是说观世音菩萨,具足了一切的功德。观音菩萨“侍多千亿佛”,就是修集无量的自利功德,同时观音菩萨“善应诸方所”而度脱众生,就是修集了无量的利他功德。无论是自利德和利他德,都是无量的,所以说:“具一切功德”。
“慈眼视众生”:“慈眼”是慈悲的眼光。以大慈悲的眼光,平等看待一切众生、既不偏爱,也无差别,所以说:“慈眼视众生”。正因为菩萨,具足了一切功德,又能以慈眼视众生,就如同世间父母的爱护亲生儿女一样,非常热情,无微不至,所以在众生苦恼死厄之中,可作最可靠的依怙呢!
“福聚海无量”:“福聚”是观音菩萨,所聚集的福德。“海无量”是譬如海之深广无涯。这正是显示观音菩萨,从无量劫来所集聚的,自利利他的功德,高大若须弥,深广如大海,无量无边,所以说:“福聚海无量”。
“是故应顶礼”:“是故”是因为观音菩萨“具一切功德,慈眼视众生,福聚海无量”的缘故。“应顶礼”是应该要顶礼的意思。礼拜时头顶至于地,以最尊贵的头,顶戴佛菩萨的足,叫做“顶礼”,这是最恭敬的礼貌。世尊劝众生说,因为观音菩萨既有慈悲,又有福德,所以应该要顶礼呀!因为对观音菩萨的敬礼,不但能消灾免难,也能得到无边的功德哩!
乙三 会众获益发心,分二
丙一 持地称扬
上面已经把经文第二大科“世尊答示感应”的经文解释好,也就是把这部普门品,“正宗分”中的道理,都解释好了。下面接著要解释经文第三大科“会众获益发心”的文,这一科就是普门品的流通分。“会众获益发心”下,又分二科:一、“持地称扬”,二、“时众发心”。玆解释第一科“持地称扬”的经文。
尔时持地菩萨,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:世尊!若有众生,闻是观世音菩萨品,自在之业,普门示现神通力者,当知是人功德不少。
这段文是持地菩萨,称扬听这部普门品的功德,所以科名为“持地称扬”。
“尔时持地菩萨”:“尔时”是当世尊用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,已经把观音菩萨得名所以,及歌颂观世音菩萨的功德,劝导众生应该持名礼拜供养的道理,都讲完毕的时候。明白的说:世尊把偈颂都讲完的时候,叫做“尔时”。“持地菩萨”这位菩萨是由持平地之行,后蒙平心之教,而证圆通,所以名为持地菩萨。持地菩萨在楞严经,自述证圆通的经过。持地菩萨对佛说:“我想到过去,普光如来出现在世的时候,我做比丘,而修头陀苦行,凡是路有不平不好走的,我都把它填平,或者铺设桥梁等等。就这样的勤苦为人服务,但都不能开悟证果,到了后来,遇著毗舍浮如来。他对我开示说:你发心平填土地,固然很好,但应当先平你的心地,然后世界的土地都会平。我听到佛的开示,心地开通,烦恼脱落,从此修行,就证得了圆通”。这是持地菩萨,自述得到圆通的大意。
“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”:这位持地菩萨,因为要证明听这部普门品的功德,所以在法华会上,听完这部普门品的道理之后,就从座位站起来,到了佛的面前,向佛开口讲话了。
“世尊!若有众生,闻是观世音菩萨品,自在之业,普门示现神通力者,当知是人,功德不少”:“世尊”是持地菩萨要向世尊开口说话之前,先称呼世尊一声,这是表示尊敬的意思。“闻是”的“是”是“此”的意思。是指这部普门品。“观世音菩萨品”是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”的简略称呼。“自在之业”是冥应中的,解七难、免三毒、满二求等,都是观音菩萨,不思议自在的业用,也就是菩萨的神通妙用,所以说:“自在之业”。“普门示现神通力”这是指显应中,三十二应身,十九种说法,都是观音菩萨,普门示现的不思议神通力。观音菩萨的示现神通,是凡有机感,必能“千处祈求千处应”,“善应诸方所”的,所以叫做“普门示现神通力”。“功德不少”是功德很多的意思。
当世尊讲完了偈颂的时候,有一位持地菩萨,就从座位站起来,到了佛陀的面前,称呼一声世尊,就说:如果有众生,听到这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,解七难、免三毒、满二求,三十二应身、十九种说法等等道理的话,功德是很多很多的。换一句话说,凡是能将这品经的道理,从始至终,把它听完的话,其所得的功德,是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的。
诸位虔诚的听众!你们也都把这部普门品听完了,你们的功德,也是无量无边啊!我为你们庆喜祝福!只听这部普门品的功德,已经就不少,何况受持、读诵、解说、书写、如说修行呢!其功德更是不可限量了!愿诸位虔诚的听众,从听闻而修持,乃至如说修行,启发自心观音,发挥大慈悲的精神,为人群服务,则其所得功德更是无可限量!
丙二 时众发心
佛说是普门品时,众中八万四千众生,皆发无等等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这段文是流通分的第二科,是结集经典的人,叙述闻品获益发心的文。佛陀讲完普门品的时侯,法会大众,都发菩提心,所以科名为“时众发心”。
“佛说是普门品时”: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,说完了这部普门品的时侯,叫做:“佛说是普门品时”。
“众中八万四千众生”:“众中”是法会大众之中。当时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华经的,有亿万人等众,而其中有八万四千众生,发了无上菩提心,所以说:“众中八万四千众生”。如果要知道听经的功德,就得看法会受益之众。佛陀讲完了这部普门品的时候,听众的受益,但指初发心的人,就有八万四千之多,由此可见,法会大众,获益之多,和听经功德之大。
“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:“皆发”是都发,“无等等”是无有何等之法,可与相等。这是至高无上的意思。这是指下面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乃是至高无上的佛道,世出世间,没有能够跟它对比者,所以说:“无等等”。梵语“阿耨多罗”翻译中国话是“无上”。梵语“三藐”,翻译中国话是“正等”。梵语“三菩提”,翻译中国话是“正觉”。这“正觉”是真正的觉俉,拣别凡夫的迷而不觉,和外道的错误邪觉。阿罗汉和辟支佛,证得了真空理,就是正觉的圣者。“正等”是真正平等。二乘圣人,虽然得到正觉,可是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,心不平等,而菩萨既求自了,亦发心度生,自他两利,发心平等,所以称为“正等”。“无上”是至高无上的意思。菩萨虽发平等心,自度度人,但所证的真理,犹未究竟,所以称为“有上士”。唯有佛,自觉的程度,到了究竟,度众生的任务,也都完成,自利利他,都已究竟,证得最彻底的真理,才堪称为“无上士”。梵语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翻译中国话叫做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这是指的佛所证的无上佛道。发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就是发出要成就佛道的心。在会众生中,有八万四千的众生,都发心要成佛,所以说:“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。
然而,这些听众,为甚么会发起成佛的心呢?因为他们,既然听到世尊说了观音菩萨,利益众生之事,又听持地菩萨,称扬闻经的功德,怎不羡慕观音菩萨殊胜的功行呢?但观音菩萨,是过去古佛示迹教化者,他们想要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殊胜功行,也必须先成就佛道。所以就见贤思齐,而发成佛之心,期能与观音菩萨同样,运用自在神通,普门示现,以救度众生呢!也唯有这样,才不辜负无尽意菩萨的启问发起,世尊苦口婆心开示的一片好意。愿诸闻者,也同发无上菩提心吧!
诸位听众!上面已经把普门品的全部经文,简单的解释好了。这部普门品,是世尊应无尽意菩萨的启请,而阐扬了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,广大灵感救度众生的道理。我们既然因前生的惑业而轮转在这五浊恶世中,谁能够没有灾难?既然都有灾难,就都须仰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了。因此,观世音菩萨,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是一位不可缺少的救护依怙者。观世音菩萨是怎样的救度众生?我们要怎样信奉观世音菩萨,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?这些道理,正是这部普门品中所说明的,所以这部普门品,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,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。因为这部普门品,是众生能得观音菩萨救护,能得离苦得乐的津梁,是一部人生生活中很重要的经典,所以虽然上面已经把整个经文,分科逐句解释好了,在这里仍不厌其烦的,再提示经中的纲要。
当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,有一位无尽意菩萨,从座位站起来请教世尊,有关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于是世尊就答示,观世音菩萨得名为观世音的所以然。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,是寻声救苦,随类现身,应机施教,度脱众生。对于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,度脱众生的道理,在这部普门品经文中,分为长行和偈颂二大段的说明。长行的文,又分为冥应和显应的二段意思。所谓冥应,是观世音菩萨在冥冥之中,寻声救苦,而作救度众生的工作。显应,是观世音菩萨随类现身,应机说教的意思。经文中说,观世音菩萨能解救众生,免除火、水、风、刑、鬼、囚、贼的七种灾难,和远离三毒烦恼,满众生求男女的愿望等,都是冥应的道理。经文中说,观世音菩萨能随众生机,示现三十二应身,应机说法,就是显应的道理。而偈颂中,有的重申长行文中的道理,有的补充长行文中意义的不足,都是说明观世音菩萨,寻声赴机,救度众生的道理。
在冥应中所说的是,观世音菩萨能解救众生七难三毒之苦。而现实的世间里,灾难何止七种?尤其科学发达的今日,飞机的空难,车辆的灾祸等的灾难很多;而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,何止三毒。观世音菩萨,对于众生的一切灾难都能解救,一切烦恼都能消除。若以为观世音菩萨只能解救众生七难和远离众生的三毒烦恼,那就不善体会经意了。
世尊一开头,就回答无尽意菩萨说: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这便是说明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,而得名为观世音的所以然。也从此可以知道,观世音菩萨的广大灵感。而“一心称名”句,更是提示感应的妙诀。要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感应,其关键在“一心称名”。因此,如果想要求得观世音菩萨的感应,就得著眼于“一心称名”的工夫,时刻不断的称念观音圣号吧!工夫纯熟,必定感应道交,而得法益。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