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圆融无碍中道观。观音菩萨能彻悟,五蕴身心之本体,就是中道的妙体,因为中道的妙体是广大无边的,所以五蕴的身心,也是称性而无边的。能够了达这“理事无碍圆中观”叫做“广大智慧观”。

  “悲观及慈观”:“悲观”的“悲”是拔苦的意思。菩萨能运“同体悲心”,希望拔除众生的一切苦恼。所以叫做“悲观”。“慈观”的“慈”是与乐的意思。菩萨起无缘大慈,希望使一切众生,都能得到安乐,这名为“慈观”。

  “真观”、“清净观”、“广大智慧观”这三种观行,是属于自利方面的,名为“自利观”。“悲观”与“慈观”是属于利他方面的,所以名为“利他观”。可是,菩萨的利他观,是由菩萨的自利观所起的。因为菩萨,修真空观,观察一切法,当体本空——众生的妄业也是本来空的。修清净观,观察一切法,其相幻妄——众生的自性,是离染清净的。修广大智慧观,以圆融事理——照见众生,幻妄即真,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的道理。但进而观察,众生虽是业妄本空,幻妄即真,但众生迷而不自觉,所以自从无始劫来,深陷于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。因为菩萨看到众生,堕在痛苦中,所以就兴起慈悲心,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,要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。但众生是幻妄的,所以就能终日度众生,而终日不著度众生相。这就是菩萨证三谛理,所起的妙用呢!

  “常愿常瞻仰”:“常愿”是常常愿望。这是佛陀嘱咐众生,应当要常常愿望观音菩萨,能垂大慈悲,拔除痛苦,而赐与快乐。因为观音菩萨,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,能运无缘慈,平等看待一切众生,犹如自己的幼儿一样,都要使其得到安乐。菩萨亦下与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,能运同体悲,把众生的痛苦,当著自己的痛苦,都要使一切众生,远离种种痛苦。所以众生如能常愿“与乐”、“拔苦”,必定能满所愿的。“常瞻仰”的“瞻”是“瞻视”——看——的意思。“仰”是“仰慕”。常常瞻视和仰慕,叫做“常瞻仰”。为甚么世尊嘱咐众生要常瞻仰呢?因为如能常瞻视菩萨的庄严的妙相,能仰慕菩萨的美德,就自然会恭敬礼拜,既能恭敬礼拜,就能得菩萨慈悲保护,而得离苦得乐了。

  己四 破惑灭灾

  无垢清净光,慧日破诸闇,能伏灾风火,普明照世间。

  这一段的偈文,是显示菩萨妙智化他的功德,亦是属于“孤起颂”。因为菩萨的智慧,能破众生的痴暗,能灭众生的灾难,所以科名为“破惑灭灾”。

  “无垢清净光”:“无垢”是没有垢秽。观音菩萨修习真空观而破见思烦恼,修清净观而破尘沙烦恼,修广大智慧观而破无明烦恼,所有烦恼垢秽都没有了,所以叫做“无垢”。“清净光”是清净的光明。因为菩萨由修三观,而断除了一切烦恼,内心纯洁清净,所以就显出自性清净的智慧光明了,所以叫做“清净光”。

  “慧日破诸闇”:“慧日”是智慧日。菩萨的无垢清净光,就是大圆镜的大智慧光明,这智慧光明的照耀,犹如太阳在天空,放出光明一样,所以叫做“慧日”。“破诸闇”是破除种种的黑暗。这黑暗是指众生无知的烦恼。众生从无始劫来,受无明烦恼的盖覆,心地失去了光明,犹如黑暗的天空一样。而菩萨的智慧光,不但能破自己的烦恼,也能破众生的烦恼,所以说:“慧日破诸闇”。

  “能伏灾风火”:“灾”是总指众生的一切灾难,“风火”是别指众生的“风灾”和“火灾”。菩萨的慧日,不但能破众生的烦恼,同时也能消灭众生的风火等一切灾难,所以说:“能伏灾风火”。众生外来的灾难痛苦,都是由内在的烦恼,驱使身口造作恶业而招感的。菩萨的慧日,既能破除众生的烦恼,则因灭故果灭,三灾、七难等苦果,自然会消灭。

  “普明照世间”:“普明”是普遍的光明,菩萨放出了很大的光明,而能普遍的照耀世间,所以说:“普明照世间”。观音菩萨的智慧,是从法性真理所发的。法性遍一切处,所以从法性所发的智慧光明,也能普遍。其所照的世间,不但是六道凡夫的凡圣同居世间,而是二乘的方便土世间,和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世间,也都能够照耀著呢!

  己五 三轮妙用

  悲体戒雷震,慈意妙大云,澍甘露法雨,灭除烦恼焰。

  这一段偈颂,是显示观音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,所以科名为:“三轮妙用”。亦是属于“孤起颂”。

  “悲体戒雷震”:这一句偈颂,是说明观音菩萨的“身业神通轮”。“悲体”是菩萨所证的大慈悲的法身理体,这悲体是由严持净戒所报得,所以说:“悲体戒”。菩萨从这大悲的戒体,运用身轮妙用,示现三十二应身,以大神通力,骇动十方佛刹,犹如大雷的震动,一切众生,都能闻知,所以说:“悲体戒雷震”。

  “慈意妙大云”:“慈意”是慈悲的心意。“妙”是不可思议的意思。菩萨运无缘慈、同体悲,要使一切众生,都能离苦得乐,犹如大云的普覆大地一样,所以说:“慈意妙大云”。云能遮盖焰日,使大地得到阴凉,菩萨能使众生离苦得乐,亦如大云。但菩萨之使令众生离苦得乐,乃是彻底而普遍的,所以称为“妙”。这一段偈颂,是说明菩萨的“意业记心轮”。

  “澍甘露法雨”:“甘露”名“不死乐”,服用的人,能消除百病,而长寿不死,以这甘露譬喻佛法。凡是得到佛法的人,都能消除身心诸病,而得法性的无量寿命。“法雨”是把佛法譬喻如雨水。大地如果久不下雨的话,一切草木都会干枯。同样的,众生如果不得佛法的话,心灵就会枯寂。草木得雨水的滋润,就会欣欣向荣,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,心灵也就能得到苏醒,充满生机。佛陀讲经说法,滋润众生的心田,犹如从天空降甘露、下雨,以滋润草木一样,所以说:“澍甘露法雨”。

  “灭除烦恼焰”:“烦恼焰”是把“烦恼”譬如“火焰”。因为烦恼的扰乱身心,犹如大火焚身一样,使身心逼迫,痛苦难堪,所以叫做“烦恼焰”。菩萨如大云的慈悲心,应化无边身相,向众生开示种种的佛法,能使众生破除如焰的烦恼,消灭业报而离苦得乐,所以说:“灭除烦恼焰”。

  戊二 正显游于娑婆,分四

  己一 能施无畏

  上面已经把“广显游化十方”下的偈颂解释好了,下面要解释“正显游于娑婆”的偈颂。“正显游于娑婆”下,又分四科:一、“能施无畏”,二、“颂具五音”,三、“劝信勿疑”,四、“具德劝供”。玆解释“能施无畏”科的偈文。

  诤颂经官处、怖畏军阵中,念彼观音力,众怨悉退散。

  “诤讼经官处”:“诤讼”是由斗争而诉讼于官。既然诤讼,就必须经过官卫的处所,所以说:“诤颂经官处”。

  “怖畏军阵中”:“军阵中”是军中战争的阵营里。在军阵中,就刀枪如林,子弹如雨,随时都有被伤杀的可能,岂不恐怖畏惧呢?所以说:“怖畏军阵中”。

  “念彼观音力,众怨悉退散”:由诤讼而对簿公庭,就必定内心忧虑刑罚,在军阵中,就恐命在瞬息间,这都是怖畏的境遇。但只要能念观音圣号,就能仗菩萨慈悲神力加庇,使诤讼的双方,消灭宿怨,解除诤讼,和解了事,或排除军阵中种种兵器的威胁,所以说:“众怨悉退散”。

  娑婆世界的众生,个性多好斗诤,这诤讼和军阵,都是指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言,所以判为“正显游于娑婆”。又有斗诤就必定有怖畏,菩萨能解除众生的怖畏而无畏,所以科名为“能施无畏。”长行文中说:“是观音菩萨摩诃萨,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号之为施无畏者。”彼此的文字虽有出入,却都是说明“无畏施”的道理。

  己二 颂具五音

  妙音观世音,梵音海潮音,胜彼世间音,是故须常念。

  上面“颂二利观”的五观:是解释观音菩萨的“观”字,这一段“颂具五音”,是解释观音菩萨的“音”字。以这“五观”与“五音”,显示观音菩萨的妙德,也于此建立观世音的圣号。

  “妙音观世音”:“妙音”是微妙的音声。这“妙音”是指音声的本体,这音声的本体,就是真如理体。这妙音之体,具足了三千性相,百界千如之法,也就是说,这妙音的本体,是充遍于法界的。因为体遍法界,所以到处能随缘现出音声来。“观世音”是以能观的妙智,观照世间苦恼众生称名的音声,寻声而解救世间众生的痛苦。观世音是指音声的功用,音声的本体既然充遍法界,从体所起的妙用,也是充满法界的,所以无论远近的众生,只要有人称名求救,观音菩萨都能一一寻声,而解救其苦难。

  “梵音海潮音”:“梵音”的“梵”字,是清净的意思。观音菩萨的音声言教,都是演说清净的佛法,所以叫做:“梵音”。这是出世圣人之所以和凡夫不同的地方。凡夫众生,一开口就是杀、盗、淫罪恶等事;不然,就是贪求财色货利等事,所说的都是世间染污之事。但佛菩萨所说的,都是清净心地之法,都是了脱生死之法,所以是清净的。“海潮音”的“海潮”是不失时的意思。海潮的进退,是有一定的时间,且都能很准确,而不失其时。这是譬喻观音菩萨之说法,是应机而不失时的。在三十二应身文中,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,这也可以说,“应用何法者,即为说何法”。观音菩萨的说法,如海潮之不失其时,所以名为:“海潮音”。“不失时”,换一句话说,就是不失去机会。菩萨能把握良好机会,对众生施与适当的教化,所以说“不失时”。

  “胜彼世间音”:“胜”字是超胜,“彼”是指世间,“世间音”是世间的音声。观音菩萨的音声,是超胜于世间的音声的,所以说:“胜彼世间音”。因为世间的音声,都是由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等七情所发,其音声是猥亵而不清净的。但观音菩萨说法的音声,是上契佛理,下合群情,能令众生离去爱欲,了悟心性,它是远胜那尘俗的世间音的。又观音菩萨,能对十法界的众生,说十法界的道理,这不是世间的音声所能及的,所以叫做:“胜彼世间音”。这又是另一种解释。

  “是故须常念”:上面三句“颂具五音”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