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去”。
庚八 免暴雨难
云雷鼓掣电,降雹澍大雨,念彼观音力。应时得消散。
这段“免暴雨难”偈颂的道理,也是在长行文中所没有,是孤独而起,所以仍是“孤起颂”。
“云雷鼓掣电,降雹澍大雨”:“云”是晴空起乌云,“雷”是进而打雷声,“鼓”是雷的震声,犹如鼓击之声,“电”是发出闪电的光,“掣电”是电的闪飞,犹如牵掣的形态。晴空起云,雷声隆隆,电光闪闪,这是要下大雨的前奏。而电光的闪铄,也会把人打死,岂不可怕呢?“降雹”是从天空降下冰雹,这“雹”是比霜雪还要粗,像小冰块一样的东西。“澍大雨”的“澍”字是降下的意思。从天空降下很大的雨,叫做:“澍大雨”。降雹的时候,连屋上的瓦,都会被打破,当然人亦会受其灾害。如果大雨倾盆,而不休息的话,就会酿成洪水泛滥的灾患。这雷电、降雹和大雨,都是可怕的现象。
“念彼观音力,应时得消散”:当雷电鼓震,雹雨倾泻的时侯,如果能志心念观音圣号,也能仰仗观音菩萨大悲神力,而免除暴雨的灾难。“应时”是就在你念圣号的时侯,菩萨就感应你。“得消散”是得到云消雨散。在你念圣号的当儿,就得云消雷停,雨过天晴,所以说:“念彼观音力,应时得消散”。
以上所解释的是,“能免三灾”和“能脱八难”的偈颂,有的重颂长行之所说,有的是孤独而起,以补长行的不足。这都是世尊以偈回答无尽意菩萨,也就是分别说明观世音菩萨,能免除众生诸灾难的威德神力,以为其得名的因缘。
戊三 总结
众生被困厄,无量苦逼身,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。
这段的偈颂,是总结以上观音菩萨灵感救苦的道理,以显示得名观世音的缘由,所以科名为“总结”。
“众生被困厄,无量苦逼身”:“困”是“围困”,就是束缚的意思。“厄”是“灾厄”,就是痛苦的意思。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,因为有我执的烦恼,就执此假合的身心为实有的我,遂将自由解脱的自性清净心,被围困于五蕴身心之中;又以这幻妄的身心,为造业的工具,不断造作恶业,所以就被“业力”重重围困于三界六道中,而不得出离。这便是“困”的意思。既然被困于三界六道中,受生死的轮回,就必定有种种灾厄,所以说:“众生被困厄”。“无量苦”是无量的痛苦。众生的痛苦是数不尽的。且约人类来说:自从呱呱堕地,乃至气尽命终,其间要备受生理上“病”、“老”的痛苦,又要受精神上“求不得”、“爱别离”、“怨憎会”等等的痛苦。自身生理上的病痛,外界人事的刺激,大自然界遭遇的不如意,其逼迫身心的痛苦是无可限量的,所以说:“无量苦逼身”。而这众生的痛苦,正是菩萨所要救度之境。
“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”:“妙智”是妙观察智,这是转第六意识所成,是能够观察分别世间事相的智慧作用。“力”是神通力,是救度众生的神通妙方。观音菩萨有妙智,能观察世间的苦境,又能以神通力,解救世间众生的苦恼,所以说:“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”。因为观音菩萨,有能观之智,观世间苦境,而寻声救苦,所以才名为观世音。
丁三 重显游化方便,分二
戊一 广显游化十方,分五
己一 略颂游化
上来已经把“偈颂”第二科“重答得名所以”下的偈文解释好了,下面要解释“偈颂”下第三科“重显游化方便”的偈文。“重显游化方便”下,又分二科:一、“广显游化十方”,二、“正显游于娑婆”。“广显游化十方”下,又分为五科:一、“略颂游化”,二、“灭诸趣苦”,三、“颂二利观”,四、“破惑灭灾”,五、“三轮妙用”。兹解释第一科“略颂游化”的偈文。
具足神通力,广修智方便,十方诸国士,无刹不现身。
“具足神通力”:“神通力“是神通的力用。观音菩萨的神通力用,和其他的权教菩萨不同,观音菩萨的神通是具备而充足的,所以叫做:“具足神通力”。因为观音菩萨证得圆通本体,从这本体中所发起的神通妙用,是化而复化,化化无尽的,这名为“无记化化通”。
“广修智方便”:“广修”是广博而彻底修习的意思。“智”是指实智,“方便”是指权智。所谓“实智”,是冥契于本觉真理的根本智慧,“权智”是随众生的根机而施行教化的方便智用,所以叫做“方便”。观音菩萨自从久远劫来,亲近了很多佛而修习,证得根本智之后,从根本智而起方便智用,所以说:“广修智方便”。
“十方诸国土,无刹不现身”:“十方诸国土”是尽十方所有的世界。这就是说,菩萨的现身,非是局限于娑婆世界,而是普遍应化于十方世界的。“无刹”的“刹”是刹土——世界,没有一个刹土不现身,换一句话说,无论那一个世界,都会现身,所以说:“无刹不现身”。
这四句偈,赅括了长行文中的三十二应身而无遗,所以科名为“略颂游化”。菩萨之所以能随类应身,乃是具足神通之力故。观音菩萨运用其神通妙用,设使极微尘数的众生,有机感之,都能遍应,所以称为普门大士,并不是虚夸之辞。也因为菩萨广修智方便,能随机施教,丝毫不乱,所以有感皆应,无机不度。十方世界,只要有求救的处所,菩萨都能一一圆满感应,所以就“十方诸国土,无刹不现身”了。如果从竖言之,不但“凡圣同居土”能应化,就是“方便有余土”、“实报庄严土”也都能随处应现。因为在长行文中所说“应以辟支佛身”,就是应现于方便有余土,“应以佛身”就是应现于实报庄严土呢!
己二 灭诸趣苦
种种诸恶趣,地狱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渐悉令灭。
这句偈颂,是特别显示菩萨救苦的功德。菩萨能灭除诸恶趣的痛苦,所以科名为“灭诸趣苦”。这是补长行所不足,也是属于“孤起颂”。
“种种诸恶趣”:“诸恶趣”是所有的恶趣,恶趣是三恶道,也赅摄了阿修罗。所有的一切恶趣,所以说:“种种诸恶趣”。这一句是总说。
“地狱鬼畜生”:这一句是分别列出三恶道之名。“地狱”是三恶道中最苦者,“鬼”是饿鬼,“畜生”是牛马等。
“生老病死苦”:这一句是指出人道痛苦之相。生老病死,是我们人道所不能免除的,它是一切人类的总苦。
“以渐悉令灭”:地狱道的众生,有种种刑罚之苦;饿鬼道的众生,有不得饮食的痛苦;畜生道的众生,有劳役偿命的痛苦;阿修罗道的众生,有斗争之苦;人道的众生,有生老病死的痛苦;天道的众生,有五衰相现的痛苦。但无论那一道的众生,只要能恭敬礼拜,或称念观音菩萨,就能得到菩萨的感应,而渐渐消灭六道中的一切痛苦,所以说:“以渐悉令灭”。因为众生的恶业很多,所以痛苦就多,要一下子把它消除,谈何容易!但只要能仰仗菩萨之力,必定能渐渐消灭,乃至最后,会消灭一切业报呢!
己三 颂二利观
真观清净观,广大智慧观,悲观及慈观,常愿常瞻仰。
这一偈颂文,是观世音菩萨的“自利观”和“利他观”,所以科名为“颂二利观”。菩萨之所以能利他,也就是修这观行,所发起的妙用。这一段偈颂,也是补长行文之所不足,仍是孤起颂之文。
“真观清净观”:“真观”是真空观。所谓“真空观”,就是以智慧观察,而了知世间一切法,都是因缘所生之法;缘生之法没有体性,当体就是空的。般若心经说:“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”就是这种真空观智。世间一切法,总不出:“无情的器界”和“有情的身心”。外面的无情器界,是四大假合之物。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离散,虚妄有灭。物质存在的当儿,只是因缘的假合,而无实体,所以说“当体”就是“空”的。对于有情的身心来说,有情的身体也是四大的假合,而有肉体,再加上精神的要素,而构成有情的生命体。因之,有情的生命体,也是物质和精神的假合,其中并没有独立的个体,所以也是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的。菩萨从这修习真空观之中,破除了我执烦恼,而证真谛理。“清净观”是假观。菩萨先以真空智,照见五蕴皆空,但所谓空,只是说缘生无自性,并不是说“空空洞洞,一无所有”。所以世间一切法,虽然当体即空,但缘起的假相,仍然存在;虽然有假相,却是幻化的。如能明了到此,就不为物质所执著,虽然居在尘缘的世界,也不会被它所染。所谓“百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”,在尘而不染尘,无垢清净,所以名为“清净观”。
“广大智慧观”:菩萨先观“当体空”,次观“幻化有”。再其次进一步深入观察,幻化有的五蕴身心,和真空的妙理,是“不即”、“不离”、“不一”、“不异”的。这就是“理事无碍圆融中道观”。因为世间法,其体本空,其相幻有;空不是有,有不是空,所以说“不即”。但“幻有”的当体就是“真空”,“真空”的当处就是“幻有”;“幻有”和“真空”不相隔离,所以叫做“不离”。因为“真空体”不是“幻有相”,“幻有相”也不是“真空体”;“空”、“有”不是一体,所以“不一”。但“幻有相”和“当体空”只是一体的两面,而实是一个东西,既不分彼此,所以就“不异”了。例如:茶杯也是缘生之法,但有假合之相,而空无自性,从茶杯的相说是“幻有”,从茶杯的体说是“真空”。“真空的体”不是“幻有相”,“幻有的相”不是“真空体”,所以就“不即”、“不一”。再进而观察,茶杯的“真空体”就在这一茶杯的“幻化相”之中,“真空体”与“幻化相”,同在这一茶杯之中,这就是“不离”、“不异”。因为茶杯的本体是空的,不能说它是“有”,但茶杯的假相是有的,不能说它是空;这么说来,茶杯是“非空”、“非有”的了。从这“非空”、“非有”所显的中道叫做“但中”,但进一步说,茶杯的假相是“有”的,所以可以说它是“有”,而茶杯的体是“空”的,所以也可以说它是“空”;这么说来,茶杯也是“即空”、“即有”的。从这“即空”、“即有”所显的中道叫做“圆中”,…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(净心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