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去”。

  庚八 免暴雨難

  雲雷鼓掣電,降雹澍大雨,念彼觀音力。應時得消散。

  這段“免暴雨難”偈頌的道理,也是在長行文中所沒有,是孤獨而起,所以仍是“孤起頌”。

  “雲雷鼓掣電,降雹澍大雨”:“雲”是晴空起烏雲,“雷”是進而打雷聲,“鼓”是雷的震聲,猶如鼓擊之聲,“電”是發出閃電的光,“掣電”是電的閃飛,猶如牽掣的形態。晴空起雲,雷聲隆隆,電光閃閃,這是要下大雨的前奏。而電光的閃铄,也會把人打死,豈不可怕呢?“降雹”是從天空降下冰雹,這“雹”是比霜雪還要粗,像小冰塊一樣的東西。“澍大雨”的“澍”字是降下的意思。從天空降下很大的雨,叫做:“澍大雨”。降雹的時候,連屋上的瓦,都會被打破,當然人亦會受其災害。如果大雨傾盆,而不休息的話,就會釀成洪水泛濫的災患。這雷電、降雹和大雨,都是可怕的現象。

  “念彼觀音力,應時得消散”:當雷電鼓震,雹雨傾瀉的時侯,如果能志心念觀音聖號,也能仰仗觀音菩薩大悲神力,而免除暴雨的災難。“應時”是就在你念聖號的時侯,菩薩就感應你。“得消散”是得到雲消雨散。在你念聖號的當兒,就得雲消雷停,雨過天晴,所以說:“念彼觀音力,應時得消散”。

  以上所解釋的是,“能免叁災”和“能脫八難”的偈頌,有的重頌長行之所說,有的是孤獨而起,以補長行的不足。這都是世尊以偈回答無盡意菩薩,也就是分別說明觀世音菩薩,能免除衆生諸災難的威德神力,以爲其得名的因緣。

  戊叁 總結

  衆生被困厄,無量苦逼身,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。

  這段的偈頌,是總結以上觀音菩薩靈感救苦的道理,以顯示得名觀世音的緣由,所以科名爲“總結”。

  “衆生被困厄,無量苦逼身”:“困”是“圍困”,就是束縛的意思。“厄”是“災厄”,就是痛苦的意思。衆生自從無始劫以來,因爲有我執的煩惱,就執此假合的身心爲實有的我,遂將自由解脫的自性清淨心,被圍困于五蘊身心之中;又以這幻妄的身心,爲造業的工具,不斷造作惡業,所以就被“業力”重重圍困于叁界六道中,而不得出離。這便是“困”的意思。既然被困于叁界六道中,受生死的輪回,就必定有種種災厄,所以說:“衆生被困厄”。“無量苦”是無量的痛苦。衆生的痛苦是數不盡的。且約人類來說:自從呱呱墮地,乃至氣盡命終,其間要備受生理上“病”、“老”的痛苦,又要受精神上“求不得”、“愛別離”、“怨憎會”等等的痛苦。自身生理上的病痛,外界人事的刺激,大自然界遭遇的不如意,其逼迫身心的痛苦是無可限量的,所以說:“無量苦逼身”。而這衆生的痛苦,正是菩薩所要救度之境。

  “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”:“妙智”是妙觀察智,這是轉第六意識所成,是能夠觀察分別世間事相的智慧作用。“力”是神通力,是救度衆生的神通妙方。觀音菩薩有妙智,能觀察世間的苦境,又能以神通力,解救世間衆生的苦惱,所以說:“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”。因爲觀音菩薩,有能觀之智,觀世間苦境,而尋聲救苦,所以才名爲觀世音。

  丁叁 重顯遊化方便,分二

  戊一 廣顯遊化十方,分五

  己一 略頌遊化

  上來已經把“偈頌”第二科“重答得名所以”下的偈文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“偈頌”下第叁科“重顯遊化方便”的偈文。“重顯遊化方便”下,又分二科:一、“廣顯遊化十方”,二、“正顯遊于娑婆”。“廣顯遊化十方”下,又分爲五科:一、“略頌遊化”,二、“滅諸趣苦”,叁、“頌二利觀”,四、“破惑滅災”,五、“叁輪妙用”。茲解釋第一科“略頌遊化”的偈文。

  具足神通力,廣修智方便,十方諸國士,無刹不現身。

  “具足神通力”:“神通力“是神通的力用。觀音菩薩的神通力用,和其他的權教菩薩不同,觀音菩薩的神通是具備而充足的,所以叫做:“具足神通力”。因爲觀音菩薩證得圓通本體,從這本體中所發起的神通妙用,是化而複化,化化無盡的,這名爲“無記化化通”。

  “廣修智方便”:“廣修”是廣博而徹底修習的意思。“智”是指實智,“方便”是指權智。所謂“實智”,是冥契于本覺真理的根本智慧,“權智”是隨衆生的根機而施行教化的方便智用,所以叫做“方便”。觀音菩薩自從久遠劫來,親近了很多佛而修習,證得根本智之後,從根本智而起方便智用,所以說:“廣修智方便”。

  “十方諸國土,無刹不現身”:“十方諸國土”是盡十方所有的世界。這就是說,菩薩的現身,非是局限于娑婆世界,而是普遍應化于十方世界的。“無刹”的“刹”是刹土——世界,沒有一個刹土不現身,換一句話說,無論那一個世界,都會現身,所以說:“無刹不現身”。

  這四句偈,赅括了長行文中的叁十二應身而無遺,所以科名爲“略頌遊化”。菩薩之所以能隨類應身,乃是具足神通之力故。觀音菩薩運用其神通妙用,設使極微塵數的衆生,有機感之,都能遍應,所以稱爲普門大士,並不是虛誇之辭。也因爲菩薩廣修智方便,能隨機施教,絲毫不亂,所以有感皆應,無機不度。十方世界,只要有求救的處所,菩薩都能一一圓滿感應,所以就“十方諸國土,無刹不現身”了。如果從豎言之,不但“凡聖同居土”能應化,就是“方便有余土”、“實報莊嚴土”也都能隨處應現。因爲在長行文中所說“應以辟支佛身”,就是應現于方便有余土,“應以佛身”就是應現于實報莊嚴土呢!

  己二 滅諸趣苦

  種種諸惡趣,地獄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。

  這句偈頌,是特別顯示菩薩救苦的功德。菩薩能滅除諸惡趣的痛苦,所以科名爲“滅諸趣苦”。這是補長行所不足,也是屬于“孤起頌”。

  “種種諸惡趣”:“諸惡趣”是所有的惡趣,惡趣是叁惡道,也赅攝了阿修羅。所有的一切惡趣,所以說:“種種諸惡趣”。這一句是總說。

  “地獄鬼畜生”:這一句是分別列出叁惡道之名。“地獄”是叁惡道中最苦者,“鬼”是餓鬼,“畜生”是牛馬等。

  “生老病死苦”:這一句是指出人道痛苦之相。生老病死,是我們人道所不能免除的,它是一切人類的總苦。

  “以漸悉令滅”:地獄道的衆生,有種種刑罰之苦;餓鬼道的衆生,有不得飲食的痛苦;畜生道的衆生,有勞役償命的痛苦;阿修羅道的衆生,有鬥爭之苦;人道的衆生,有生老病死的痛苦;天道的衆生,有五衰相現的痛苦。但無論那一道的衆生,只要能恭敬禮拜,或稱念觀音菩薩,就能得到菩薩的感應,而漸漸消滅六道中的一切痛苦,所以說:“以漸悉令滅”。因爲衆生的惡業很多,所以痛苦就多,要一下子把它消除,談何容易!但只要能仰仗菩薩之力,必定能漸漸消滅,乃至最後,會消滅一切業報呢!

  己叁 頌二利觀

  真觀清淨觀,廣大智慧觀,悲觀及慈觀,常願常瞻仰。

  這一偈頌文,是觀世音菩薩的“自利觀”和“利他觀”,所以科名爲“頌二利觀”。菩薩之所以能利他,也就是修這觀行,所發起的妙用。這一段偈頌,也是補長行文之所不足,仍是孤起頌之文。

  “真觀清淨觀”:“真觀”是真空觀。所謂“真空觀”,就是以智慧觀察,而了知世間一切法,都是因緣所生之法;緣生之法沒有體性,當體就是空的。般若心經說:“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”就是這種真空觀智。世間一切法,總不出:“無情的器界”和“有情的身心”。外面的無情器界,是四大假合之物。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離散,虛妄有滅。物質存在的當兒,只是因緣的假合,而無實體,所以說“當體”就是“空”的。對于有情的身心來說,有情的身體也是四大的假合,而有肉體,再加上精神的要素,而構成有情的生命體。因之,有情的生命體,也是物質和精神的假合,其中並沒有獨立的個體,所以也是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的。菩薩從這修習真空觀之中,破除了我執煩惱,而證真谛理。“清淨觀”是假觀。菩薩先以真空智,照見五蘊皆空,但所謂空,只是說緣生無自性,並不是說“空空洞洞,一無所有”。所以世間一切法,雖然當體即空,但緣起的假相,仍然存在;雖然有假相,卻是幻化的。如能明了到此,就不爲物質所執著,雖然居在塵緣的世界,也不會被它所染。所謂“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”,在塵而不染塵,無垢清淨,所以名爲“清淨觀”。

  “廣大智慧觀”:菩薩先觀“當體空”,次觀“幻化有”。再其次進一步深入觀察,幻化有的五蘊身心,和真空的妙理,是“不即”、“不離”、“不一”、“不異”的。這就是“理事無礙圓融中道觀”。因爲世間法,其體本空,其相幻有;空不是有,有不是空,所以說“不即”。但“幻有”的當體就是“真空”,“真空”的當處就是“幻有”;“幻有”和“真空”不相隔離,所以叫做“不離”。因爲“真空體”不是“幻有相”,“幻有相”也不是“真空體”;“空”、“有”不是一體,所以“不一”。但“幻有相”和“當體空”只是一體的兩面,而實是一個東西,既不分彼此,所以就“不異”了。例如:茶杯也是緣生之法,但有假合之相,而空無自性,從茶杯的相說是“幻有”,從茶杯的體說是“真空”。“真空的體”不是“幻有相”,“幻有的相”不是“真空體”,所以就“不即”、“不一”。再進而觀察,茶杯的“真空體”就在這一茶杯的“幻化相”之中,“真空體”與“幻化相”,同在這一茶杯之中,這就是“不離”、“不異”。因爲茶杯的本體是空的,不能說它是“有”,但茶杯的假相是有的,不能說它是空;這麼說來,茶杯是“非空”、“非有”的了。從這“非空”、“非有”所顯的中道叫做“但中”,但進一步說,茶杯的假相是“有”的,所以可以說它是“有”,而茶杯的體是“空”的,所以也可以說它是“空”;這麼說來,茶杯也是“即空”、“即有”的。從這“即空”、“即有”所顯的中道叫做“圓中”,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