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圓融無礙中道觀。觀音菩薩能徹悟,五蘊身心之本體,就是中道的妙體,因爲中道的妙體是廣大無邊的,所以五蘊的身心,也是稱性而無邊的。能夠了達這“理事無礙圓中觀”叫做“廣大智慧觀”。
“悲觀及慈觀”:“悲觀”的“悲”是拔苦的意思。菩薩能運“同體悲心”,希望拔除衆生的一切苦惱。所以叫做“悲觀”。“慈觀”的“慈”是與樂的意思。菩薩起無緣大慈,希望使一切衆生,都能得到安樂,這名爲“慈觀”。
“真觀”、“清淨觀”、“廣大智慧觀”這叁種觀行,是屬于自利方面的,名爲“自利觀”。“悲觀”與“慈觀”是屬于利他方面的,所以名爲“利他觀”。可是,菩薩的利他觀,是由菩薩的自利觀所起的。因爲菩薩,修真空觀,觀察一切法,當體本空——衆生的妄業也是本來空的。修清淨觀,觀察一切法,其相幻妄——衆生的自性,是離染清淨的。修廣大智慧觀,以圓融事理——照見衆生,幻妄即真,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的道理。但進而觀察,衆生雖是業妄本空,幻妄即真,但衆生迷而不自覺,所以自從無始劫來,深陷于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。因爲菩薩看到衆生,墮在痛苦中,所以就興起慈悲心,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,要使一切衆生得到安樂。但衆生是幻妄的,所以就能終日度衆生,而終日不著度衆生相。這就是菩薩證叁谛理,所起的妙用呢!
“常願常瞻仰”:“常願”是常常願望。這是佛陀囑咐衆生,應當要常常願望觀音菩薩,能垂大慈悲,拔除痛苦,而賜與快樂。因爲觀音菩薩,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,能運無緣慈,平等看待一切衆生,猶如自己的幼兒一樣,都要使其得到安樂。菩薩亦下與十方六道衆生同一悲仰,能運同體悲,把衆生的痛苦,當著自己的痛苦,都要使一切衆生,遠離種種痛苦。所以衆生如能常願“與樂”、“拔苦”,必定能滿所願的。“常瞻仰”的“瞻”是“瞻視”——看——的意思。“仰”是“仰慕”。常常瞻視和仰慕,叫做“常瞻仰”。爲甚麼世尊囑咐衆生要常瞻仰呢?因爲如能常瞻視菩薩的莊嚴的妙相,能仰慕菩薩的美德,就自然會恭敬禮拜,既能恭敬禮拜,就能得菩薩慈悲保護,而得離苦得樂了。
己四 破惑滅災
無垢清淨光,慧日破諸闇,能伏災風火,普明照世間。
這一段的偈文,是顯示菩薩妙智化他的功德,亦是屬于“孤起頌”。因爲菩薩的智慧,能破衆生的癡暗,能滅衆生的災難,所以科名爲“破惑滅災”。
“無垢清淨光”:“無垢”是沒有垢穢。觀音菩薩修習真空觀而破見思煩惱,修清淨觀而破塵沙煩惱,修廣大智慧觀而破無明煩惱,所有煩惱垢穢都沒有了,所以叫做“無垢”。“清淨光”是清淨的光明。因爲菩薩由修叁觀,而斷除了一切煩惱,內心純潔清淨,所以就顯出自性清淨的智慧光明了,所以叫做“清淨光”。
“慧日破諸闇”:“慧日”是智慧日。菩薩的無垢清淨光,就是大圓鏡的大智慧光明,這智慧光明的照耀,猶如太陽在天空,放出光明一樣,所以叫做“慧日”。“破諸闇”是破除種種的黑暗。這黑暗是指衆生無知的煩惱。衆生從無始劫來,受無明煩惱的蓋覆,心地失去了光明,猶如黑暗的天空一樣。而菩薩的智慧光,不但能破自己的煩惱,也能破衆生的煩惱,所以說:“慧日破諸闇”。
“能伏災風火”:“災”是總指衆生的一切災難,“風火”是別指衆生的“風災”和“火災”。菩薩的慧日,不但能破衆生的煩惱,同時也能消滅衆生的風火等一切災難,所以說:“能伏災風火”。衆生外來的災難痛苦,都是由內在的煩惱,驅使身口造作惡業而招感的。菩薩的慧日,既能破除衆生的煩惱,則因滅故果滅,叁災、七難等苦果,自然會消滅。
“普明照世間”:“普明”是普遍的光明,菩薩放出了很大的光明,而能普遍的照耀世間,所以說:“普明照世間”。觀音菩薩的智慧,是從法性真理所發的。法性遍一切處,所以從法性所發的智慧光明,也能普遍。其所照的世間,不但是六道凡夫的凡聖同居世間,而是二乘的方便土世間,和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世間,也都能夠照耀著呢!
己五 叁輪妙用
悲體戒雷震,慈意妙大雲,澍甘露法雨,滅除煩惱焰。
這一段偈頌,是顯示觀音菩薩的叁輪不思議妙用,所以科名爲:“叁輪妙用”。亦是屬于“孤起頌”。
“悲體戒雷震”:這一句偈頌,是說明觀音菩薩的“身業神通輪”。“悲體”是菩薩所證的大慈悲的法身理體,這悲體是由嚴持淨戒所報得,所以說:“悲體戒”。菩薩從這大悲的戒體,運用身輪妙用,示現叁十二應身,以大神通力,駭動十方佛刹,猶如大雷的震動,一切衆生,都能聞知,所以說:“悲體戒雷震”。
“慈意妙大雲”:“慈意”是慈悲的心意。“妙”是不可思議的意思。菩薩運無緣慈、同體悲,要使一切衆生,都能離苦得樂,猶如大雲的普覆大地一樣,所以說:“慈意妙大雲”。雲能遮蓋焰日,使大地得到陰涼,菩薩能使衆生離苦得樂,亦如大雲。但菩薩之使令衆生離苦得樂,乃是徹底而普遍的,所以稱爲“妙”。這一段偈頌,是說明菩薩的“意業記心輪”。
“澍甘露法雨”:“甘露”名“不死樂”,服用的人,能消除百病,而長壽不死,以這甘露譬喻佛法。凡是得到佛法的人,都能消除身心諸病,而得法性的無量壽命。“法雨”是把佛法譬喻如雨水。大地如果久不下雨的話,一切草木都會幹枯。同樣的,衆生如果不得佛法的話,心靈就會枯寂。草木得雨水的滋潤,就會欣欣向榮,衆生得到佛法的滋潤,心靈也就能得到蘇醒,充滿生機。佛陀講經說法,滋潤衆生的心田,猶如從天空降甘露、下雨,以滋潤草木一樣,所以說:“澍甘露法雨”。
“滅除煩惱焰”:“煩惱焰”是把“煩惱”譬如“火焰”。因爲煩惱的擾亂身心,猶如大火焚身一樣,使身心逼迫,痛苦難堪,所以叫做“煩惱焰”。菩薩如大雲的慈悲心,應化無邊身相,向衆生開示種種的佛法,能使衆生破除如焰的煩惱,消滅業報而離苦得樂,所以說:“滅除煩惱焰”。
戊二 正顯遊于娑婆,分四
己一 能施無畏
上面已經把“廣顯遊化十方”下的偈頌解釋好了,下面要解釋“正顯遊于娑婆”的偈頌。“正顯遊于娑婆”下,又分四科:一、“能施無畏”,二、“頌具五音”,叁、“勸信勿疑”,四、“具德勸供”。玆解釋“能施無畏”科的偈文。
诤頌經官處、怖畏軍陣中,念彼觀音力,衆怨悉退散。
“诤訟經官處”:“诤訟”是由鬥爭而訴訟于官。既然诤訟,就必須經過官衛的處所,所以說:“诤頌經官處”。
“怖畏軍陣中”:“軍陣中”是軍中戰爭的陣營裏。在軍陣中,就刀槍如林,子彈如雨,隨時都有被傷殺的可能,豈不恐怖畏懼呢?所以說:“怖畏軍陣中”。
“念彼觀音力,衆怨悉退散”:由诤訟而對簿公庭,就必定內心憂慮刑罰,在軍陣中,就恐命在瞬息間,這都是怖畏的境遇。但只要能念觀音聖號,就能仗菩薩慈悲神力加庇,使诤訟的雙方,消滅宿怨,解除诤訟,和解了事,或排除軍陣中種種兵器的威脅,所以說:“衆怨悉退散”。
娑婆世界的衆生,個性多好鬥诤,這诤訟和軍陣,都是指娑婆世界的衆生而言,所以判爲“正顯遊于娑婆”。又有鬥诤就必定有怖畏,菩薩能解除衆生的怖畏而無畏,所以科名爲“能施無畏。”長行文中說:“是觀音菩薩摩诃薩,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。”彼此的文字雖有出入,卻都是說明“無畏施”的道理。
己二 頌具五音
妙音觀世音,梵音海潮音,勝彼世間音,是故須常念。
上面“頌二利觀”的五觀:是解釋觀音菩薩的“觀”字,這一段“頌具五音”,是解釋觀音菩薩的“音”字。以這“五觀”與“五音”,顯示觀音菩薩的妙德,也于此建立觀世音的聖號。
“妙音觀世音”:“妙音”是微妙的音聲。這“妙音”是指音聲的本體,這音聲的本體,就是真如理體。這妙音之體,具足了叁千性相,百界千如之法,也就是說,這妙音的本體,是充遍于法界的。因爲體遍法界,所以到處能隨緣現出音聲來。“觀世音”是以能觀的妙智,觀照世間苦惱衆生稱名的音聲,尋聲而解救世間衆生的痛苦。觀世音是指音聲的功用,音聲的本體既然充遍法界,從體所起的妙用,也是充滿法界的,所以無論遠近的衆生,只要有人稱名求救,觀音菩薩都能一一尋聲,而解救其苦難。
“梵音海潮音”:“梵音”的“梵”字,是清淨的意思。觀音菩薩的音聲言教,都是演說清淨的佛法,所以叫做:“梵音”。這是出世聖人之所以和凡夫不同的地方。凡夫衆生,一開口就是殺、盜、淫罪惡等事;不然,就是貪求財色貨利等事,所說的都是世間染汙之事。但佛菩薩所說的,都是清淨心地之法,都是了脫生死之法,所以是清淨的。“海潮音”的“海潮”是不失時的意思。海潮的進退,是有一定的時間,且都能很准確,而不失其時。這是譬喻觀音菩薩之說法,是應機而不失時的。在叁十二應身文中,“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”,這也可以說,“應用何法者,即爲說何法”。觀音菩薩的說法,如海潮之不失其時,所以名爲:“海潮音”。“不失時”,換一句話說,就是不失去機會。菩薩能把握良好機會,對衆生施與適當的教化,所以說“不失時”。
“勝彼世間音”:“勝”字是超勝,“彼”是指世間,“世間音”是世間的音聲。觀音菩薩的音聲,是超勝于世間的音聲的,所以說:“勝彼世間音”。因爲世間的音聲,都是由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等七情所發,其音聲是猥亵而不清淨的。但觀音菩薩說法的音聲,是上契佛理,下合群情,能令衆生離去愛欲,了悟心性,它是遠勝那塵俗的世間音的。又觀音菩薩,能對十法界的衆生,說十法界的道理,這不是世間的音聲所能及的,所以叫做:“勝彼世間音”。這又是另一種解釋。
“是故須常念”:上面叁句“頌具五音”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(淨心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