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真實相 本不于出沒 諸法于是時 自生于出沒
是故極淨本 本不因衆力 即于後得處 得彼于本得」
地藏菩薩言,如是空法,如是無生法,則無因緣。因爲若有因緣則不空,因緣義即是生義。故曰如是之法,則無因緣。
當知這是地藏菩薩代衆生問,非是菩薩不知。其實因緣無性,無性則空,空則無生。故空法,無生法,即因緣法也。地藏菩薩欲使大衆明了,故作如是問。
地藏菩薩言,若無緣法,因則不起,是爲不動法。雲何不動法,能入如來得無上佛道呢?
于是佛以偈頌回答之。
一切諸法相,性空無不動,是法于是時,不于是時起。
一切法相如幻如化,皆悉空無,故無動無不動。動相與不動相,皆衆生執著見也。衆生若不執著其見,便不見動,亦不見不動。如是性空之法,不于空時起也。
法無有異時,不于異時起,法無動不動,性空故寂滅。
諸法空寂,本來寂滅,故無有變異。若有變異,便不是空法了,故不于異時起也。既然無異無起,所以無動無不動,以本來性空寂滅故。
性空寂滅時,是法是時現,離相故寂住,寂住故不緣。
當性空寂滅之時,以因緣故法相假現。當知性空即是相假,相假即是性空,此是一法,莫作二會。若于性空外覓相假,于相假外覓性空,此人便落邊見。
故離執著相爲實有的有見,便知一切法本來寂滅常住了。寂滅常住故不緣,以諸緣皆空故,皆唯識現故。所謂「終無心外法,能與心作緣也。」
是諸緣起法,是法緣不生,因緣生滅無,生滅性空寂。
因爲緣起性空,故曰是法緣不生。因緣生滅皆空,故曰因緣生滅無,生滅性空寂。
緣性能所緣,是緣本緣起,故法起非緣,緣無起亦爾。
諸緣性本空,皆唯心所現。本來心外無法,唯是心現。衆生妄執自心所現見分爲能,妄執自心所現相分爲所,虛妄以自心還取自心。其能取所取之「緣」,亦複因緣而起。既然此「緣」亦是因緣而起,故此「緣」亦複性空。以「緣」亦複性空故,故諸法實非以「緣起」而有。換句話說,緣即是空,空即是緣也。故曰法起非緣,以緣即是空,無有所起也。
因緣所生法,是法是因緣,因緣生滅相,彼則無生滅。
生是因緣生,滅是因緣滅,生滅只是因緣,法則非生亦非滅,因爲法本空故。因緣所生法,此法空寂,只是因緣而已。是法是因緣者,換句話說,此法即空也。雖然因緣有生滅相,彼法則無生滅。以彼法本空無故。
彼真如實相,本不于出沒,諸法于是時,自生于出沒。
真如實相,即畢竟空也。故彼真如實相,本無出沒生滅也。空性隨緣假現萬法,畢竟空中建立一切,故諸法于是時,自生于出沒。自生于出沒者,生是空生,滅是空滅。故無生而生,生而無生。無滅而滅,滅而無滅。
是故極淨本,本不因衆力,即于後得處,得彼于本得。
極淨本者,畢竟空也,自性清淨心也。因緣無性,即是畢竟空,即是自性清淨心,故非因衆緣之力而生也。此畢竟空,此自性清淨心,覺者非得,迷者非失,處垢不染,修治不淨。故曰即于以後得道之時,不過得彼本覺而已。
「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地快然。時諸衆等無有疑者。知衆心已。而說偈言
我知衆心疑 所以殷固問 如來大慈善 分別無有余
是諸二衆等 皆悉得明了 我今于了處 普化諸衆生
如來之大悲 不舍于本願 故于一子地 而住于煩惱」
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,心大歡喜。與會大衆,皆無有疑惑。地藏菩薩知衆生心已,以偈贊歎說。
我知大衆心中有此疑惑,所以才殷勤請問于佛。蒙如來慈愍,分別解無余。
是諸二衆等,或謂出家在家二衆,或謂男女二衆。于此法皆悉明了。我今發心,以此明了之法,普化一切衆生。
如來大悲,不舍度生之本願。視一切衆生,猶如一子。視一切衆生如一子者有二義,一者平等視一切衆生;二者情重殷切,如人僅有一子也。以如是故,如來入娑婆度衆生,而住于煩惱之地。
「爾時如來而告衆言。是菩薩者不可思議。恒以大慈拔衆生苦。若有衆生。持是經法。持是菩薩名者。即不墮于惡趣。一切障難皆悉除滅。若有衆生。無余雜念。專念是經如法修習。爾時菩薩。常作化身而爲說法。擁護是人終不暫舍。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汝等菩薩。若化衆生。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。」
自此以下,系流通分。
爾時佛向大衆,贊歎地藏菩薩說,此菩薩功德不可思議,以大慈悲救拔衆生之苦。
繼而稱贊功德說,若有衆生持此《金剛叁昧經》,及持地藏菩薩名號者,便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。並且一切障難皆悉除滅。若有衆生,無有余雜念,專念此《金剛叁昧經》而修習者,地藏菩薩常以化身而爲此人說法。擁護此人,終不暫相舍離。令是人等速得無上菩提。
汝等衆菩薩,若度化衆生時,皆應令其修習此大乘決定了義之《金剛叁昧經》。
「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。如來所說大乘福聚。決定斷結。無生覺利不可思議。如是之法。名爲何經。受持是經得幾所福。願佛慈悲。爲我宣說。佛言。善男子。是經名者不可思議。過去諸佛之所護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。若有衆生持是經者。則于一切經中無所悕求。是經典法。總持衆法。攝諸經要。是諸經法。法之系宗。是經名者。名攝大乘經。又名金剛叁昧。又名無量義宗。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。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。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。我所囑累唯是經典。」
阿難尊者請問經名,以便後世流通修習。先行贊歎是經爲大乘福聚,決定斷結,乃無生覺利,不可思議。繼則請問經名,及持經功德。
佛回答時,亦先贊歎此經,爲過去諸佛護念,能入如來一切智海。如此經典,總持衆法,攝一切經要,是一切經法之所宗,此經名爲《攝大乘經》,又名《金剛叁昧》,又名《無量義宗》。
繼說持經功德。受持此經者,即爲受持百千諸佛經法之功德,以此經能持諸法故。受持此經之功德,譬如虛空,無有邊際,不可思議。佛言我所囑累後世流通者,唯有此經。因爲此經攝一切法故。
囑累者,付囑流通也。若從佛旨得名,則囑者付囑,累者煩爾弘揚。若從菩薩敬順立名,囑者頂受所囑,累者甘而弗勞。若從授受合論,囑是佛囑,累是菩薩頂受。
「阿難言。雲何心行雲何人者。受持是經。佛言。善男子。受持是經者。是人心無得失。常修梵行。若于戲論。常樂靜心。入于聚落。心常在定。若處居家。不著叁有。是人現世。有五種福。一者衆所尊敬。二者身不橫夭。叁者辯答邪論。四者樂度衆生。五者能入聖道。如是人者受持是經。」
阿難問以何心行受持此經?何等人能受持此經?
佛言,受持此經者,要心無得失,即心無人我是非也。要常修清淨梵行。要于戲論,心常不動。徒取名言相,而無實義之言說,名曰戲論。入城邑聚落時,心常在定。若于處家時,心不貪著欲有色有無色有。如是心行,乃可受持此經。
是人現世即得五種福。一者衆所尊敬。二者身不橫死夭折。叁者能辯答邪論。四者樂度衆生。五者入佛之聖道。如是之人,能受持此經。
「阿難言。如彼人者。度諸衆生。得受供養不。佛言。如是人者。能爲衆生作大福田。常行大智。權實俱演。是四依僧。于諸供養。乃至頭目髓腦。亦皆得受。何況衣食而不得受。善男子。如是人者。是汝知識。是汝橋梁。何況凡夫而不供養。」
阿難問,此人得受供養不?
佛言,此人能爲衆生作大福田,常行大智。常行大智者,修無上菩提行也。權實二智俱能演說。是四依僧,上根利智比丘,依于四行,能入聖道。四行者,一、著糞掃衣,二、常乞食,叁、樹下常坐不臥,四、食腐爛藥。如是行者,速入聖道,名四依僧。
如是之人,頭目髓腦,皆可接受供養,何況衣食等四事供養呢?如是之人,亦是你阿難的善知識,亦是你阿難得度的橋梁,你亦應供養之,更何況凡夫而不供養?
「阿難言。于彼人所。受持是經。供養是人。得幾所福。佛言。若複有人。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。不如于是人所。受持是經一四句偈。供養是人不可思議。善男子。令諸衆生持是經者。心常在定不失本心。若失本心當即忏悔。忏悔之法是爲清涼。阿難言。忏悔先罪不入于過去也。
佛言如是。猶如暗室。若遇明燈。暗即滅矣。善男子。無說悔先。所有諸罪。而以爲說入于過去。」
阿難言,于彼人所,受持此《金剛叁昧經》,供養受持此經人,得幾所福?
佛言,若人以滿城金銀布施,不如于是人所,受持此經一四句偈,及供養是人,其功德不可思議。以滿城金銀布施,其功德猶可思議。受持此經,供養是人,其功德不可思議也。佛說此經時,在王舍大城,故此譬喻,當依王舍大城而言。
善男子!令諸衆生持此經者,心常在定,不染不著,不失其自性清淨心。若失本心,當即忏悔。若行如是忏悔,即獲清涼,無有惱亂也。
阿難言,忏悔先所作罪,其功德力,能不能消滅過去罪業呢?
佛言,如是,其功德力,能除過去罪業。猶如千年暗室,一旦遇到明燈,黑暗即刻消滅。善男子!縱然無說忏悔先所有諸罪,而爲說如是忏悔法,其功德力亦入于過去,滅過去諸罪也。
「阿難言。雲何名爲忏悔。佛言。依此經教入真實觀。一入觀時諸罪悉滅。離諸惡趣當生淨土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佛說是經已。爾時阿難。及諸菩薩。四部大衆。皆大歡喜。心得決定。頂禮佛足。歡喜奉行。」
阿難言,既然有如是大功德力,其忏悔法,雲何忏悔呢?
佛言,其忏悔法,便是依此經教,入真實觀。入真實觀者,入實相觀也。一入真實觀,諸罪悉滅。
入真實觀者,便知一切罪業,皆是虛妄所造,虛妄受苦。若轉妄心,而依真實,便得諸罪消滅。猶如一燈能破千年暗也。
諸罪悉滅,便得離諸惡趣。因爲一切惡趣,皆悉妄心所現也。既離惡趣,便當生淨土,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。
佛說是經已,阿難及諸菩薩,出家二衆在家二衆等四部大衆,皆大歡喜,心得決定真實。頂禮佛足,歡喜奉行。
《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總持品第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