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法鼓經解義

  自序        

  說良心話,我不會寫文章。只因爲年老體衰,排不上別的用場,只好「瞎子戴眼鏡─冒充讀書人」。此所謂老馬上磨坊,廢物利用耳。

  本來計劃結夏期間寫《大法鼓經解義》,無奈溽暑逼人,複以懶惰成性,一拖再拖,直到夏期過了叁分之二,才動筆工作,慚愧!慚愧!

  《大法鼓經》在《大正藏》第九冊〈法華部〉,談一乘教義,世間希有,叁世諸佛悉有此法。迦葉乞請,世尊方說。筆者愚鈍,難申經義于萬一。唯以至誠,將經文獻于讀者而已。

  智谕于西蓮淨苑

  解經題      

  「大法鼓」

  大法鼓者以喻立題,意謂佛將擊大法鼓,宣一乘大法。波斯匿王欲觐世尊,擊鼓吹貝往詣佛所,世尊以鼓聲爲喻,說此《大法鼓經》。

  「經」

  梵語修多羅,譯爲契經,簡稱曰經。

  「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」

  宋,是朝代名,系南北朝時劉姓所建之宋。求那跋陀羅,于劉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,泰始四年而卒。

  天竺,古稱印度曰天竺。叁藏者經律論,通達經律論者,尊稱爲叁藏法師。  

  

  求那跋陀羅,譯曰功德賢,中天竺人。通達大乘,故世號摩诃衍,摩诃衍譯曰大乘。本婆羅門種,幼學五明。後見《阿毗昙雜心》,驚悟佛法至真,乃深崇佛道。舍家遠遁,落發出家。

  爲人慈和恭恪,事師盡禮。辭小乘師,進學大乘。大乘師令探經匣,得大品《華嚴》。讀誦宣講,莫能酬抗。

  隨舶東來我國,船行海中,淡水罄竭,舉船憂惶。求那跋陀羅勸衆念十方佛稱觀世音,並密誦咒經,至誠禮忏,乃感天降甘霖,全船蒙濟。

 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,居祇洹寺,譯《雜阿含》。于東安寺譯《大法鼓經》,後並譯《勝鬘》、《楞伽》、《無憂王》、《無量壽》、《鴦掘魔》……等經,凡百余卷。

  谯王請講《華嚴》等經,求那跋陀羅自忖未善宋言,乃旦夕禮忏求觀世音,乞求冥應。夜夢白衣人持劍,擎一人首來,以劍易首,而安新頭。覺心神喜悅,及旦備解宋言,宣講通利。

  後谯王謀叛,逼求那跋陀羅同行。兵敗梁山,戰船火起,求那跋陀羅手捉竹杖,投身江中。覺水深才齊膝,然以杖試水,流駛甚深。唯一心稱念觀世音。見一童子,牽引而行,恍惚行十余步,乃得上岸。覓童子忽然不見,舉身毛豎,方知神助。

  上令起寺居之,寺地不淨,多諸鬼神。每至夜半,有推戶呼喚者,視之卻又無人,衆皆惶懼。求那跋陀羅乃燒香祝曰,汝等宿緣在此,我今起寺行道禮忏,當超薦汝等。汝等若欲住此,當爲護法善神。若不欲留,各隨所安。同夕有道俗十余人得夢,夢見鬼神千數,皆荷擔移去,寺衆遂安。

  泰始四年正月,稍覺不適,便與衆告別遂卒。卒年七十有五。

  

  卷上      

  「如是我聞。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。複有百千大菩薩衆。」

  此是序分,序分有二:一、證信序,二、發起序。此是證信序,爾時波斯匿王下是發起序。證信序以六事而成就:一、如是乃信成就,謂此經乃佛所說,非是別人僞造。二、我聞乃聞成就,謂佛如是說,我如是聞,無有錯謬。叁、一時乃時成就,謂佛有一時說此大法鼓經。四、佛乃說法主成就。五、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乃處成就。六、與大比丘衆……乃衆成就。以此六事,證明此經無僞。

  如是我聞,乃結集經人語,謂我從佛處,聞如是經,非我杜撰也。  

  

  一時,以一時二字,表示說法時間。

  佛,有通有別。若通說,佛乃自覺覺他覺滿之人。若別論,即指釋迦牟尼佛。

  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住是在的意思,經中有時用住,有時用在,有人說久在曰住,暫住曰在。

  舍衛國本名憍薩羅國,舍衛爲其都城名,爲別于南方之憍薩羅國,故以城爲其國號。舍衛譯曰豐德,佛世時波斯匿王居此。

  給孤獨長者,買祇陀太子園獻佛,祇陀太子將園樹助施,取二人之名號其園,故曰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衆名比丘,比丘有叁義:一、乞士,上乞法以養慧命,下乞食以養色身。二、怖魔,比丘出家受具,令魔恐怖。叁、破惡,比丘破身口七支惡。是等比丘,于聲聞有學中至尊,博通內外經典,知見殊勝,超過九十六種外道,故曰大比丘。衆者僧衆也,如是大比丘僧衆有五百人俱。

  菩薩譯爲覺有情,亦曰大道心衆生。大菩薩余經稱菩薩摩诃薩,數有百千。

  「複有衆多天龍夜叉健闼婆衆。複有百千諸優婆塞優婆夷衆。複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釋四天王衆。複有十方世界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菩薩俱。」

  次略說天龍鬼神,亦稱天龍八部。一、天,二、龍,叁、夜叉,四、健(幹)闼婆,五、阿修羅,六、迦樓羅,七、緊那羅,八、摩睺羅伽。今略言夜叉者惡鬼也,健闼婆者香神也。複有百千在家弟子,優婆塞優婆夷。

 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。初禅大梵天王,爲一小世界主,二禅梵天王爲小千世界主,叁禅梵天王爲中千世界主,四禅梵天王爲大千世界主。

  天帝釋及四天王,乃欲界第一天及第二天,各與其眷屬衆俱。

  複有他方世界,無量四衆弟子及諸菩薩俱。

  「爾時如來。于彼四衆說如是法。有有則有苦樂。無有則無苦樂。是故離苦樂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。」

  爾時如來于四衆中說如是法,有「有」則有苦樂,無「有」則無苦樂。

  「有」者,叁界有也,叁界「有」,有生有死,故有叁界「有」,則有苦樂。若無叁界「有」,則無苦樂。是故離叁界生死苦樂,是涅槃第一之樂。

  「彼五百聲聞比丘。一切皆是阿羅漢。諸漏已盡無複煩惱。心得自在。譬如大龍。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所作已辨。己舍重擔。逮得己利。盡諸有結。正智心解脫。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羅蜜。」

  五百聲聞比丘,聲者佛之言音,聞者弟子聞持,此等比丘,聞佛言教而奉持者,曰聲聞比丘。阿羅漢是四果無學,于聲聞法中,學行窮滿。阿羅漢譯爲殺賊、應供、無生。

  漏者,在因爲煩惱,在果爲生死,阿羅漢見思煩惱已斷,分段生死已了,不再漏落叁界,故曰諸漏已盡。無複煩惱,無見思煩惱也。

  有二種障,煩惱障與所知障。煩惱障障涅槃,所知障障菩提。斷煩惱障心得解脫,斷所知障慧得解脫。此等阿羅漢已斷煩惱障,故心得自在。

  如人中之龍,心得解脫慧得解脫。此輩得慧解脫,非得中道慧之解脫,僅得無漏慧之解脫而已。于二種無明中,未破根本無明,僅破枝末無明,稱爲慧解脫也。于十二因緣中,僅破愛取,不漏落叁界而已。

  所作已辨(應爲辦),無複愛取有,已舍生死重擔(經文「己舍」應爲「已舍」)。已得己利,不複起慈悲度衆生。已盡叁界有縛,正智心解脫。正智者,苦集滅道四智也。得一切心自在,心得解脫證無漏也。已度叁界生死永離世間,故曰心自在第一波羅蜜。

  「有無量學人。皆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。有成就有漏法無量比丘衆。有成就無量阿僧祇功德菩薩摩诃薩。徒十方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亦非一切聲聞緣覺之所能知。」

  四果學行窮滿證入無學,叁果以前,尚在有學位。須陀洹是初果,斯陀含是二果,阿那含是叁果。成就有漏法比丘衆,是未斷煩惱未證四向四果,僅得凡夫四禅八定者。

  有成就無量阿僧祇功德之大菩薩,從十方來。「徒」十方來之「徒」應爲「從」字。其數甚多,非算數譬喻所能及,亦非聲聞緣覺所能知。

  「除文殊師利菩薩。及大力菩薩。觀世音菩薩。彌勒菩薩摩诃薩。如是上首菩薩摩诃薩無量阿僧祇衆。譬如大地所生草木。從諸方來諸菩薩衆。亦複如是。不可稱數。複有差摩比丘尼。與比丘尼衆俱。毘舍佉鹿子母。及末利夫人。各與無量大眷屬俱。須達長者。與諸優婆塞俱。爾時世尊。于大衆中說有非有法門。」

  從十方來之菩薩摩诃薩甚多,除文殊師利菩薩……等外,從十方來之菩薩摩诃薩,如大地所生草木,不可稱數。

  複有差摩比丘尼,與比丘尼衆俱。出家受具之女衆,名比丘尼。毗舍佉鹿子母,毗舍佉星名,此夫人生日當于此星,故名毗舍佉。又有子名鹿,從子爲名,故曰鹿母。此夫人曾生叁十二卵,每卵出一兒。毗舍佉鹿母,見佛聞法,證須陀洹果。末利夫人,乃波斯匿王夫人。各與眷屬俱。

  須達長者,即給孤獨長者,與優婆塞俱。爾時世尊,爲大衆說有非有法門。有非有法門,後文自有解釋。

  「爾時波斯匿王。從臥而起作是思惟。我今應往至世尊所。念已即行。擊鼓吹貝。往詣佛所。」

  波斯匿王,玄奘大師譯爲勝軍王,義淨大師譯爲勝光天子。

  「爾時世尊。知而故問。阿難。以何等故有鼓貝聲。阿難白佛言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。是其擊鼓吹貝之聲。佛告阿難。汝今亦應擊大法鼓。我今當說大法鼓經。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是大法鼓經名。我未曾聞。以何等故。名大法鼓經。佛告阿難。汝何由如。是諸來會大菩薩等。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經六字名號。何況于汝而得聞知。」

  以波斯匿王擊鼓吹貝因緣,佛說《大法鼓經》。佛告阿難,汝何由知(「如」應爲「知」),是諸來會大菩薩等,悉不能知此《大法鼓經》六字名號。可能于梵文中,《大法鼓經》爲六字。

  「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未曾有也。此法名號真實難知。如是阿難。實爾不異。阿難。此大法鼓經。世間希有。如優昙缽華。阿難白佛言。非一切諸佛有此法耶。佛告阿難。叁世諸佛悉有此法。阿難白佛言。若然者。彼諸菩薩人中之雄。何故悉來。普集于此。彼諸如來。何故自于其國不演說耶。」

  佛贊大法鼓經世間希有,如優缽昙花。優昙缽花叁千年一現,甚爲希有。

  阿難白佛,一切諸佛是否皆有此法?佛言,叁世諸佛皆有此法。阿難白言,既然諸佛皆有此法,何故十方諸菩薩,皆來此娑婆世界,聽世尊說《大法鼓經》?難道彼諸佛等,不說《大法鼓經》嗎?

  「佛告阿難。如有一阿練比丘隱居山窟。至時入村方欲乞食。道見人獸諸雜死屍。見已生厭。斷食而還…

《大法鼓經解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