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緣覺思惟度量所能知。例如有人智慧如舍利弗,日夜不停思惟,終不能知佛之無始,誰最爲先。乃至無始至于涅槃,及無始與涅槃之中間,亦不能知。
涅槃言其「終」,無始則無終,無始無終則中間亦不可得,無始無終無中,是畢竟空義。畢竟空建立一切法,一切法皆歸畢竟空,此非一切聲聞緣覺之所能知。
「複次迦葉。如大目連。以神通力。求最初佛世界。無始終不能得。如是一切聲聞緣覺十地菩薩。如彌勒等悉不能知。如佛元起難可得知。衆生元起亦複如是。」
複次迦葉!如大目連,以神通力,求最初佛世界,亦不能得,良以無始無終畢竟空,雲何可得?所以不但一切聲聞緣覺不能于畢竟空中得乎元始,乃至十地菩薩,如彌勒等,亦不能于畢竟空中,得其元始起處。于畢竟空中,無佛無衆生,所以不但佛之元始不可得,衆生元始起處亦不可得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是故世尊。無有作者無有受者。佛告迦葉。因是作者受者。」
迦葉忽然明白了其中道理,于是白佛言,所以世尊!一切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,以一切法空故。佛言,衆生虛妄造業則不空,業因是作者,業因是受者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世間爲有盡耶。爲無盡乎。佛告迦葉。世間未曾盡。無所盡無盡時。」
迦葉問言,世間是有盡呢?還是無盡呢?佛答言,世間畢竟空,所以未曾盡,無所盡,無盡時。過去不可得,故未曾盡;現在不可得,故無所盡;未來不可得,故無盡時。叁世不可得,故知世間畢竟空。畢竟空不可說有盡,不可說無盡。
「佛告迦葉。如以一毛渧大海水。能令盡不。迦葉白佛言。唯然能盡。佛告迦葉。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大劫時。有佛名雞羅婆。出興于世。廣說法教。爾時城中有離車童子。名一切世間樂見。作轉輪聖王正法治化。王與百千大眷屬俱。往詣佛所。頂禮佛足。右繞叁匝。供養畢已。而白佛言。我當久如得菩薩道。佛告大王。轉輪聖王。即是菩薩。更無有異。所以者何。無有余人作帝釋梵王及轉輪聖王。若菩薩者。即是釋梵轉輪聖王。先作衆多帝釋梵王。然後乃作轉輪聖王正法治化。汝已曾作恒沙阿僧祇帝釋梵王。今作轉輪聖王。」
渧即滴字。一毛渧大海水者,即以一毛端蘸大海水令幹也。一毛渧蘸大海水,可令海幹,而畢竟空不可盡也。
佛舉譬喻說明世間不可盡的道理。此譬喻意思是說,佛不生不滅,然佛系由衆生所成,故衆生亦不生不滅。佛及衆生俱不生不滅,故知世出世間不生不滅不增不減。
過去無量阿僧祇大劫時,有佛名雞羅婆。爾時有離車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。離車乃種族名,譯曰薄皮,系貴族。爾時一切世間樂見,作轉輪聖王,與眷屬等,往詣雞羅婆佛所。
一切世間樂見問佛,我多久當得菩薩道?佛答言,轉輪聖王即菩薩,更無有異。
意思是說,菩薩既由轉輪聖王而成,非是離轉輪聖王以外,另有菩薩,菩薩與轉輪聖王無有異也。例如帝釋梵王轉輪聖王,系由人因緣轉易而成。此其間只有轉易,而無增減。例如菩薩者亦複如是,即由釋梵轉輪聖王因緣轉易而來,無有增減。汝一切衆生樂見,往昔已作衆多帝釋梵王,而今乃轉易又作轉輪聖王。前後實汝一人,無有增減也。
「時王白言。帝釋梵王。何所像類。佛告大王。釋梵天王。亦如汝今首著天冠。而彼端嚴。則不及汝。如佛色像端嚴殊特。非聲聞緣覺菩薩所及。如佛端嚴。汝亦如是。」
時王白佛言,帝釋梵王是甚麼樣子?佛言,釋梵天王,亦和你一樣頭戴天冠,只是不及汝端嚴而已。猶如聲聞緣覺菩薩,不及佛般端嚴。帝釋梵王不如汝之端嚴,聲聞緣覺菩薩不及佛之端嚴,謂只是相之不同而已,性原無二也。
「迦葉。爾時聖王複問佛言。我于久如當得成佛。佛言大王。凡得佛者。時大久遠。所以者何。假令大王。舍其福德。還爲凡人。而以一毛渧大海水。乃至將竭。余如牛迹。當有如來出興于世。名曰燈光如來應供等正覺。時有國王。名地自在。燈光如來爲王授記當得作佛。汝于爾時。當爲彼王第一長子。亦俱授記。時彼如來。當如是說。大王。汝此長子。從昔暨今。大海將盡。生爲汝子。于其中間。不爲小王。或爲釋梵轉輪聖正。王法治化。汝此長子。勇猛精進如是。地自在。菩提難得。以是因緣故說此譬。地自在。汝此長子。有六萬婇女。端正姝好璎珞莊嚴。狀如天女。棄之如唾。知欲無常危脆不堅。我當出家。作是語已。信家非家。舍家學道。是故彼佛記此童子。當來有佛。名釋迦牟尼。世界名忍。汝童子。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佛涅槃後正法欲滅。余八十年。作比丘持佛名宣揚此經。不顧身命。百年壽終。生安樂國。得大神力。住第八地。」
佛言,爾時轉輪聖王問雞羅婆佛曰,我多久當得成佛?佛言,大王成佛,時大久遠。假令大王還爲凡人,以一毛渧大海水將竭,余如牛迹大許水,爾時有佛號曰燈光。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,表佛叁德─如來表法身德,應供表解脫德,等正覺表般若德,故經中往往于十號中,單論此叁號。
時有國王名地自在,佛爲授記作佛。汝一切世間樂見,爾時爲彼王第一王子,亦俱時授(應爲受)記。彼燈光如來如是說,汝此長子,從昔來毛渧大海將盡,生爲汝子。自昔至今,汝此長子,不爲小王,或爲帝釋梵王轉輪聖王,(經文「釋梵轉輪聖正。王法治化。」應爲「釋梵轉輪聖王。正法治化。」)汝此長子勇猛精進如是。
汝此長子,棄俗出家,舍家學道。當來有佛名釋迦牟尼,汝此長子時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釋迦牟尼佛涅槃後,正法欲滅,余八十年。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,爾時出家作比丘。持佛名號,宣揚此《大法鼓經》。百年壽終,生安樂國,得大神力,住第八地。安樂國即極樂世界異名也。
「一身住兜率天。一身住安樂國。複化一身。問阿逸多佛。此修多羅。」
既得大神力住第八地,于是化身叁處,一身住兜率天,一身住安樂國,複化一身,問阿逸多佛此大法鼓修多羅。阿逸多佛,即彌勒佛。
「時地自在王。聞子授記。歡喜踴躍。今日如來。記說我子。得八住地。時彼童子。聞授記聲。勤加精進。」
時地自在王,聞佛與子授記,歡喜踴躍。時彼童子,聞授記聲,更加精進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是故世尊。毛渧大海。猶尚可盡。」
迦葉聞佛所說,于是證明自己所說無誤。而作是言,所以世尊!毛渧大海猶尚可盡呀!
「佛告迦葉。此義雲何。迦葉白佛言。世尊。譬如商人。計數金錢。置一器中。其子啼時。授與一錢。彼器中錢。日日損減。如是菩薩摩诃薩。于大海水渧渧損減。悉能知之。亦知余在。況複世尊。于衆生大聚盡而不知。但諸衆生無有減盡。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。唯佛世尊乃能知耳。」
佛問迦葉。毛渧大海水可盡,此是甚麼道理?迦葉舉譬喻回答,此譬喻的含義是,大海是有法,毛渧雖小,然日日損減,故有盡時。另一方面暗示,畢竟空非是有法,無能損減無所損減,故無有盡也。
譬如商人金錢,日日損減,乃有盡時。菩薩智慧,能知衆生死此生彼,猶如于大海水渧渧損減皆知,亦知海水尚余多少。何況世尊,于諸衆生大聚損減而不能知嗎?意思是說,佛智慧無量,當然對于衆生損減,亦悉能知之。不過衆生緣起性空,空性常住,無有損減,無有滅盡也。如此境界,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,唯佛乃能知耳。
「佛告迦葉。善哉善哉。如汝所說。衆生大聚。無有盡時。」
佛告迦葉,善哉善哉!衆生大聚畢竟空,無有盡時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衆生般涅槃者。爲有盡耶。爲無盡耶佛告迦葉。衆生無有盡也。迦葉白佛言。雲何衆生不盡。佛告迦葉。若衆生盡者。應有損減。此修多羅。則爲無義。是故迦葉。諸佛世尊。般涅槃者。悉皆常住。以是義故。諸佛世尊。般涅槃者。然不磨滅。迦葉白佛言。雲何諸佛般涅槃。不畢竟滅。佛告迦葉。如是如是。舍壞則爲虛空。如是如是諸佛涅槃。即是解脫。」
迦葉白佛言,涅槃名爲滅,衆生般涅槃者,是有盡?或無盡呢?佛言,諸法畢竟空,衆生無有盡也。
迦葉問言,雲何衆生不盡?佛言,衆生畢竟空,故不可盡。若畢竟空有盡者,此《大法鼓經》,便無意義了。所以諸佛般涅槃,悉皆常住。以是畢竟空義故,諸佛涅槃,「然」不磨滅。(「然」字應爲「終」字)
迦葉問言,雲何諸佛涅槃,不畢竟滅?佛言,以畢竟空故,如是如是,如《大法鼓經》所說也。例如房舍壞了,虛空常住。如是如是,諸佛涅槃,即還歸畢竟空,畢竟空即是解脫。
卷下
「爾時世尊。告大迦葉。譬如有王能行布施。彼王國中多出伏藏。所以者何。以彼國王種種周給貧苦衆生。是故伏藏自然發出。如是迦葉。大方便菩薩。廣爲衆生說甚深法寶故。得此甚深離非法經。謂空無相無作相應經。複得如是如來常住。及有如來藏經。」
布施得大富,布施爲因,得富爲果,以行因致果故,王行布施,國中多出寶物伏藏。大方便菩薩亦複如是,爲衆生廣說甚深法故,乃得此甚深大法鼓離于非法之經。得此與空無相無作相應之經。複得此經系如來法身常住,及有如來藏經。如來法身被煩惱所覆,名如來藏。
「迦葉。如單越。自然之食。衆共取之。無有損減。所以者何。以彼盡壽。無我所想及悭貪想。如是迦葉。此閻浮提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。得此深經。書持讀誦究竟通利廣爲人說。終不疲厭不疑不謗。以佛神力。常得自然如意供養。乃至菩提無乏無盡。除定報業。」
舉北郁單越洲爲例,郁單越洲人民福報殊勝,遍地食米,人民隨意得食。所以者何?以彼洲人民,盡壽不貪著我所,及無悭貪故。
如是迦葉!此南閻浮提洲,四衆弟子得此深經,廣爲人說,不疑不謗。以佛神力,彼人常得自然如意供養,直至成佛,無有乏盡,除了定報業。
「如持戒比丘。不緩持戒。終身天神隨侍供養。若彼能于如是深經。乃至不起一念謗想。當得如來藏如來常住。常見諸佛…
《大法鼓經解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