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癣。
迦叶的意思,既然法只有善与不善,只有苦受与乐受,更无第三种法,云何有不苦不乐受之白癣呢?故曰此则不然。
佛告迦叶,苦因生于苦受,乐因生于乐受,是为有记。然从苦能生苦,从乐亦能生苦,非其因而生其果,故曰无记。
总之,有「有」有苦乐,无「有」无苦乐,是谓涅槃也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其譬如何。佛告迦叶。因食生病。食则是乐。病则是苦。彼白癣等。名为无记。」
迦叶不明其中道理,请佛举譬喻说明。佛言,譬如因饮食而生病。然饮食是乐,生病则是苦,此即因乐生苦。所以彼白癣等,名为无记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若苦乐名无记者。父母子亦无记。佛告迦叶。此则不然。迦叶白佛言。其譬如何。佛告迦叶。如非想非非想等天乃至无想。则恒住子法。善亦如是。」
迦叶白佛言,如果苦乐因缘名为无记者(无记者不苦不乐),那么父母因缘生子,亦应是无记。父母所生之子,亦应无苦无乐也。
佛言此则不然,与无记的道理不同。迦叶请佛举譬喻说明。佛言,例如乐受是天人五欲功德,苦受是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,而非想非非想天,及无想天,虽无苦受乐受,而恒住子法。恒住子法者,住着果报,报尽还堕苦道。善亦如是者,善法即乐受,报尽还受于苦,所谓坏苦是也。所以父母生子,亦是生死有法,故非无记。
非想非非想天,在无色界天,无想天在色界天第四禅,但有时非想天亦曰无想天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说。受想是众生。是故非想非非想处。应非众生。佛告迦叶。彼有行分。我说此众生法者。除无想天。」
迦叶白佛言,如佛过去所说,有受想者是众生。所以非想非非想处天,应非众生。
非想天灭受想,灭受想定,又名灭尽定,亦名无想定。灭受想定、灭尽定、无想定,皆灭六识心心所。三果以上圣者,入灭受想定,同时断烦恼,则名入灭尽定。非想非非想天虽入无想定,然不断烦恼,仅灭心心所,所谓以石压草者是,故名入无想定,属于第四禅,不出三界。
佛言彼有行分。谓彼天有烦恼业也。
佛复言,我说此众生法者,除无想天。佛说此众生法,系众因缘生法,与无想天之有情众生不同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众生为是色为非色耶。佛告迦叶。众生亦非色亦非非色。然成就彼法名为众生。迦叶白佛言。若如是。非众生成就法。更有异众生者。不应有无色天。若然者。无二法世间色及无色。佛告迦叶。法亦非色。非法亦非色。迦叶白佛言。云何为法与解脱俱。为非法与解脱俱。无色天亦有解脱。佛告迦叶。不然。唯有为法无为法。是故无色天。是有为数。解脱是无为。无色天有色性耳。」
非想天无色界摄,故迦叶问言,众生为有色,为非色?佛言,众生非色,亦非非色。然众因缘假施设,成就彼法名为众生。
因为众因缘生法即空,故非是色。色尚不可得,非色何可得?故曰非非色。再者,非色灭空,色性空故,所以非非色。如《心经》云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色即是空故非色,空即是色故非非色。
迦叶问言,世尊先言,我说众生法者,除无(非)想天。若如是说者,非众生之无想天所成就法,另外更有众缘和合,然则应是有色,不是无色天。如果不是无色天,那么便无二法世间,所谓色界无色界。
佛告迦叶,一切法以无性为性,法与非法悉无自性,故法亦非色,非法亦非色,以色性本空故。
迦叶言,色为生灭败坏,故其性是缚。非色则离生灭败坏,则是解脱。若法是非色,便与解脱俱。非法亦非色,便亦与解脱俱。无色天非色,亦应有解脱。这是何道理?
佛言不然,法只有有为法与无为法,无色天是有为数,解脱是无为。因为无色天味着于禅定,不断烦恼,有色性故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一切有为是色。非色是无为。无色天有色者。是佛境界。非我等境界。佛告迦叶。善哉善哉。是我境界。非汝等境界。如是诸佛世尊。到解脱者。彼悉有色解脱亦有色。」
迦叶言,一切有为,皆是色法。如果非色,便是无为。按理说无色天非色,应是无为。佛云无色天有色性,此是佛境界,非我等声闻乘境界。佛印可曰,善哉善哉!是我境界,非汝等境界。所以诸佛到究竟解脱者,彼悉有色,解脱亦有色。
何故诸佛及解脱,悉有色呢?如果色外有佛,色外有解脱,彼佛彼解脱便是断灭空。今无性随缘空即色故,色有而非常。随缘无性色即空故,空无而非断。全色成空,无空而非色。全空成色,无色而非空。是故诸佛及解脱,悉有色也。
「佛告迦叶。云何无色天。天处所作汝知不。迦叶。云何有色天。名无色数不。迦叶白佛言。非我等境界。佛告迦叶。如是诸佛世尊。到解脱者皆有色。汝当观察。」
佛告迦叶,云何无色天?无色天处所作,汝知道不?我们要知道,无色天不应有所作,若有所作,便是有色。佛复称迦叶言,既然无色天有色性,那么有色天,亦名无色数不?意思是说,既然无色天有色性,那么有色天亦在无色之列不?
迦叶白佛言,此非我等境界。佛言既然如是,诸佛到解脱者有色,汝应观察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若如是得解脱者。复应受苦乐。佛告迦叶。如有病众生。服药离病已。还复病耶。迦叶白佛言。若有业者。则必有病。佛告迦叶。无业者彼有病耶。迦叶白佛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佛告迦叶。如是离苦乐是解脱。当知苦乐是病。如丈夫是得涅槃者。」
迦叶白佛言,若诸佛到解脱者皆有色,则应得解脱者,复应受苦乐。因为色即苦乐之法,有色当受苦乐。
佛举喻言,有病苦众生,服药病愈以后,还有病苦吗?迦叶言,如果有业系者,则必还有病苦。佛问言,如果无业,还会有病苦否?迦叶答言,不会有病了。
佛告迦叶,非是色有病苦,色性本空,何有病苦?皆因造业,故受色身乃有病苦。如果无有业系,则法身自在不受病苦。如是无业而离苦乐者,是为解脱。当知色无苦乐,色性空故。苦乐由业而生,无业则无苦乐,当知苦乐是病。如大丈夫不造业则离苦乐,是得涅槃者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若离苦乐是解脱者。无业病尽耶。佛告迦叶。世间乐者彼则是苦。于彼出离如是业尽得解脱。迦叶白佛言。不复终尽耶。佛告迦叶。譬虚空如海。虚空如海耶。虚空无譬解脱无譬。亦复如是。如无色天有色而不可知。亦不可知似此似彼。如是住如是游戏。非是声闻缘觉境界。解脱亦如是。」
迦叶白佛言,业有善与不善,善业是乐受,不善业是苦受。佛言离苦乐是解脱,今仅无业离病苦,犹未离乐受,亦是解脱尽吗?佛言,若离苦受,便同时亦离乐受。因为世间乐者,彼则是苦。何以故?世间之乐,乃对苦言乐,苦轻谓乐而已。故知唯西方世界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乐不对苦,故名极乐也。所以于彼苦乐出离,方为业尽得解脱也。
声闻乘人,以为偏空滞寂,终尽涅槃谓解脱。所以迦叶问佛言,佛所说之解脱,不同声闻终尽涅槃之解脱吗?
佛告迦叶,我所说之解脱是譬喻,不同声闻解脱。例如虚空譬如海,虚空真的如海吗?佛虽亦说解脱,但与声闻所谓终尽解脱是不同的。
例如虚空无法可譬喻,所以用海去譬喻。佛之解脱境界亦无法可譬喻,只好用「解脱」二字去譬喻。
例如无色天有色,声闻人不可知。佛之解脱境界亦复如是,声闻人亦不可知。不过佛解脱之名,似声闻解脱之名,似此似彼而已。
如是住于佛境界,如是自在游戏于佛境界,非是声闻缘觉境界。我所谓的解脱境界,亦复如是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一切众生谁之所作。佛告迦叶众生自作。迦叶白佛言。此义云何。佛告迦叶。作福者佛。作恶者众生。」
迦叶问佛言,一切众生,是谁所作?佛言,是众生自作。迦叶不明其中道理,便问佛言,这是甚么道理?佛回答说,例如众生行善作福,福具足便可作佛;众生造恶,随业流转,便作众生。皆是自作,不关他人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最初众生谁之所作。佛告迦叶。非想非非想等无色天。谁之所作。云何活云何住。迦叶白佛言。于彼诸业所不能知。然唯业作。如是众生。生死黑及涅槃白。谁之所作。佛告迦叶。业之所作。业起无量法。善起无量法。」
迦叶白佛言,最初众生是谁所作?佛反问言,非非想等无色天,是谁所作?他们云何活云何住?迦叶答言,他们所造何种业虽然我不能知道,然我知道唯业所作。如是一切众生,轮回六道则生死黑,出离生死便入涅槃白,是谁之所作呢?佛答言,业之所作。业起无量法,善起无量法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何者业起。何者善起。佛告迦叶。业起者有。善起者解脱。」
迦叶白佛,何者是业起?何者是善起?佛言,业起者是生死有,善起者是解脱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无生处云何善起。佛告迦叶。如如不异。」
迦叶白佛言,解脱出离生死是无生处,无生处云何是善起?佛言,生与无生,如如不异。如如者,即不异不别也。何故生与无生如如不异?原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,无性则无决定,法无决定故能任缘。既然法任缘现,故无定性。任缘则现生,无性则无生。无性任缘,无生不异生;任缘无性,生不异无生。故曰生与无生,如如不异也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若善起者。云何到无生处。佛告迦叶。行善业。」
迦叶白佛言,善起即是生。若善起者,怎么能到无生处呢?佛言,行善业。
因为行善业是清净行,行清净行,即到无生处。故到无生处非是断灭,而是清净也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谁之所教。佛告迦叶。无始佛教。迦叶白佛言。一切无始佛谁化谁教。佛告迦叶。无始者。非一切声闻缘觉思量所知。若有士夫出于世间。智慧多闻如舍利弗。长夜思惟终不能知。佛之无始谁最为先。乃至涅槃中间亦不能知。」
迦叶白佛言,行善业至无生处,系谁之所教?佛言,无始佛之所教。无始即无生义也。
迦叶白佛言,一切无始佛谁之所教?佛言,无始者无生无灭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,非一切声闻…
《大法鼓经解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