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法鼓經解義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。長者臨終作是思惟。我唯一子久已亡失。更無余子。父母親屬。若我一旦終沒之後。一切財物王悉取去。于思惟頃。本所失子。遊行乞求。到其本家。而不自知是其父舍。所以者何。幼少失故。父見識之。而不言子。所以者何。慮怖走故多與財物。而語之言。我無子息。爲我作子。勿複余行。彼子答言。不堪住此。所以者何。住此常苦如被系縛。長者謂言。汝欲何作。子複答言。甯除衆穢放牧田作。長者念言。此子薄福。我當知時。且隨彼意。即令除糞。其子久後。見大長者五欲自娛。心生欣樂。作是思惟。願大長者。時見哀納多賜財寶。以我爲子。作是念已。不勤作務。長者見已。作是思惟。如是不久。必爲我子。是時長者。尋告之曰。汝今雲何起異心想。不勤作務。彼即答言。願欲作子生如是心。長者言善。我是汝父。汝是我子。我實汝父。而汝不知。所有庫藏悉以付汝。于大衆中唱如是言。此是我子。我失來久。今遇還家。而不自知。我命爲子。而複不肯。今日自求爲我作子。」

  巨富長者,譬佛也。唯有一子,譬以平等心度衆生,視衆生如一子也。隨乳母行,譬隨順小法也。長者臨終,譬佛化緣將盡,思法有付囑。到其本家,而不自知,小乘人智劣,不知本爲一佛乘也。不知其父,不自識佛性也。不言是子者,恐小機不堪受大法也。不堪住此者,小機自謂不堪受大法也。甯除衆穢放牧田作者,願修小法,只求斷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也。願大長者多賜財寶以我爲子者,二乘人回小向大願聞大法也。長者言善,我是汝父,汝是我子者,師資緣合也。令知庫藏者,付囑大法也。

  「迦葉。如彼長者。方便誘引志意下劣子。先令除糞。然後付財。于大衆中唱如是言。此本我子。亡失來久。今幸自來。爲我作子。迦葉。如是不樂一乘者。爲說叁乘。所以者何。此是如來善巧方便。是諸聲聞悉是我子。如除糞者今始自知。迦葉白佛言。嗚呼異哉。是聲聞乘。何鄙之甚。實是佛子。而不識父。」

  世尊舉譬已,以法合之。迦葉,如是不樂一乘者,爲說叁乘,此是如來善巧方便。諸聲聞乘,實是我子,以不樂一乘故,且令修于小法,譬如除糞者。迦葉!汝今始知,如來爲汝父也。

  迦葉感歎地說,嗚呼異哉!聲聞乘何鄙之甚,實是佛子,而不識父!

  「佛告迦葉。應如是學。若汝不堪诃責毀罵。則應舍離。彼後熟時。汝當知之。複次迦葉。聲聞大乘常相違反。世俗無漏愚癡黠慧。」

  佛告迦葉,應如是學大乘。若汝于大乘法不能接受,而對大乘诃責謗毀時,則應舍離,暫學小乘。以後成熟時,汝當知大乘可貴也。

  複次迦葉!雖然聲聞與大乘相違反,然二者不二。世俗與無漏(即生死與涅槃),愚癡與黠慧(凡夫與賢聖),亦不二也。何以故?一切法唯是一法故。

  「複次迦葉。若謗此經者。應當攝取。所以者何。彼以謗故。舍身當墮無邊黑暗。哀愍彼故。當設方便以大乘法而成熟之。若不可治者。當墮地獄。若有信者彼自當信。其余衆生。應以攝事攝令解脫。」

  複次迦葉!若有謗此《大法鼓經》者,應當攝取歸于佛道。所以者何?因爲彼以謗此經故,來生當墮地獄中無邊黑暗。爲憐愍彼故,當以大乘法而成熟之。如果邪見執著不可治者,此人當墮地獄黑暗之中。其余衆生,應以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四種攝法,攝令解脫。

  「複次迦葉。若有士夫。初得熱病。不應與藥及余衆治。所以者何。時未至故。要待時至然後乃治。二處不知是則敗醫。是故病熟然後應治。若未熟者要待時至。如是衆生謗此經者。過患熟時深自悔責。嗚呼苦哉。我之所作。今始覺知。至于爾時。應以攝事而救攝之。」

  佛以譬說。譬如有人初得熱病,不應與藥醫治。要待時機成熟,然後爲治。如果時與非時二處不知,非良醫也,是敗醫也。所以病未熟者,要待時至。如是衆生謗此《大法鼓經》者,時機若熟,當自悔責。至于爾時,應以攝事而救攝之。

  「複次迦葉。如有士夫。度大曠野。聞合群鳥鳴。時彼士夫思是鳥聲。謂有劫賊。異道而去。入空澤中。至虎狼處。爲虎所食。如是迦葉。彼當來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。于有我無我聲。畏有我聲。入于大空斷見。修習無我。于如是如來藏。諸佛常住甚深經典。不生信樂。」

  世尊以譬喻說明,四衆弟子若避有我而取無我,避有而著空(意責二乘也),即墮斷滅空。于如來藏常住法身之《大法鼓經》,便不生信樂矣。

  「複次迦葉。汝所問我。爲阿難說。有有有苦樂。無有無苦樂。汝今谛聽。迦葉。如來者。非有非衆生亦不壞。」

  複次迦葉!汝問我曾爲阿難說,有「有」則有苦樂,無「有」則無苦樂的道理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如來者,法身也,非是有法,非是衆生,此法身亦常住不壞。何故非有非衆生?法身無決定性無生故。何故不壞?法身橫遍豎窮故。

  「迦葉白佛言。雲何世尊。佛告迦葉。如雪山下有出淨光摩尼寶性。有人善知摩尼寶相。見相則知。即取持去。如煉金法。消除滓穢離垢清淨。隨所著處。本垢不汙。所以者何。譬如士夫持燈而行。隨所至處。暗冥悉除,燈光特明。彼摩尼寶亦複如是。如煉真金塵垢不汙。星月光照則雨淨水。日光所照尋即出火。如是迦葉。如來應供等正覺。出興于世。永離一切生老病死。煩惱習垢一切悉滅。常大照明。如彼明珠。一切不汙。如淨蓮華。塵水不著。」

  迦葉白佛言,雲何如來非有非衆生亦不壞?佛以譬喻回答,意思是說,如來非有非衆生,非是斷滅空,而是畢竟清淨,以畢竟清淨故,所以不壞不雜。

  淨光摩尼寶,譬喻本來清淨,譬清淨妙法身。消除滓穢離垢清淨,譬智慧法身。燈能除暗,譬智慧能除煩惱垢也。淨光摩尼寶,夜間星月光照,則出淨水,日間日光所照,便能出火。

  如來出興于世,亦複如是。永離生老病死煩惱諸垢,則常大照明,如摩尼珠,一切不汙,如淨蓮華。

  「複次迦葉。如來如是如是時。如是如是像類。出于世間。隨其所應。示現凡身。不爲彼彼凡品生處垢穢所染。亦複不受世間苦樂。樂者人天五欲功德。彼即是苦唯有解脫究竟常樂。」

  複次迦葉!如來如是如是時。如是如是時者,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也。如是如是像類者,如來法身無形無相也。出于世間,化身應現世間。隨其所應現者,示現種種凡身,猶觀音菩薩示現叁十叁應身。然不被種種凡品生處,垢穢所染。彼彼凡品生處,猶種種凡品生處。亦複不受世間苦樂。世間樂者,人天五欲功德,即此五欲樂便是苦。何以故?五欲是變壞法,是壞苦故。所以唯有解脫,離于苦樂,乃究竟常樂也。

  「迦葉白佛言。善哉善哉。世尊。我自惟省。今始出家受具足戒。得比丘分成阿羅漢。當于如來知恩報恩。以如來昔日。分我半坐。今日複于四大衆中。以大乘法水而灌我頂。」

  迦葉感歎言,世尊!我自思惟省察,今生得以出家受具,得比丘分成阿羅漢,當對于如來知恩報恩。因爲如來昔日恩遇我,分我半座,今日複以大乘法水而灌我頂。

  「爾時衆中。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。或持優婆塞色像儀式者。或持非優婆塞色像儀式者。傾側低仰一切皆是魔之所爲。」

  爾時衆中,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,即受具足戒現比丘像者。或持優婆塞色像儀式者,即受五戒著缦衣者。或持非優婆塞色像儀式者,即受叁歸者。傾側低仰,坐立不正威儀不具也。如此種種非威儀,一切皆是魔之所爲。

  「爾時阿難。白佛言世尊。今此大衆。離諸糟糠。堅固真實。如栴檀林。如是衆中。彼雲何住。佛告阿難。問大迦葉。阿難言。唯善哉當問。即問迦葉。于此衆中。彼雲何住。迦葉答言。彼愚癡人是魔眷屬。與魔俱來。是故阿難。我先說言。不能堪任。于如來滅後。善巧方便。護持正法。如善守田。是故先言。甯負大地。廣說如上。」

  爾時阿難白佛言,今諸大衆,離諸不良分子,全體皆堅固真實,如栴檀林無有穢木。何故有如是威儀不正之人?彼等雲何住?爲是住于佛法,爲是住于魔法?佛令阿難去問迦葉。迦葉答言,彼等愚癡人,皆是魔眷屬,與魔俱來此法會。

  接著迦葉又說,所以我先前說言,不堪任于如來滅後,護持此《大法鼓經》,如善守田人。何以故?以魔已侵入四衆弟子中故。是故先言,甯負大地,廣說如上。廣說如上者,前文曾言,我甯負須彌至百千劫,甯屬他爲仆,甯頂戴大地至百千劫,甯恒受聾盲喑啞,甯舍身疾般涅槃等。

  「爾時世尊。即告我言。于我滅後。汝當堪忍護持正法至于法盡。我時白佛。我當堪能四十年中護持正法。時佛責言。何以懈怠。不能護法至于法盡也。」

  所以爾時世尊令我于佛後,護持正法,至于法盡。我時白佛,我僅能四十年中護持正法。時佛責我懈怠,不能護法至于法盡。其原因便是因爲魔已侵入四衆中也。

  「佛告迦葉。汝且求魔。若能得者堪任護法。迦葉即以天眼觀察而不能見。如舍衛國有一野人亡失其子。于大衆中求子不得。疲乏而歸。迦葉。天眼于大衆中求魔不得。亦複如是。即白佛言。我不堪任求覓惡魔。如是八十諸大聲聞。皆曰不堪。複令賢護等五百菩薩。除一菩薩名一切世間樂見。推覓惡魔。亦複不得。」

  佛告迦葉,汝既謂魔與眷屬,俱在衆中,汝且求魔,若能得者,便能護法至于法盡。

  于是迦葉以天眼觀察求魔,而不能見。好象舍衛國野人,失子而求子,終不能得,最後疲乏而歸。迦葉亦複如是,求魔不得,最後失望作罷。便白佛言,不能求覓惡魔。如是八十諸大聲聞,亦求魔不得,賢護等五百菩薩,除一菩薩名一切世間樂見,余皆覓魔不得。

  梵語跋陀婆羅,或作跋陀和,譯曰賢護,亦曰仁賢。

  「爾時世尊複告迦葉。汝不堪任法欲滅時余八十年護持正法。南方菩薩當能護持。汝當于賢護菩薩五百衆中最後求之。迦葉答言。善哉當求。求得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世尊。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則是其人。」

  迦葉覓魔不得,佛言汝不堪任于法欲滅時余八十年,護持正法也…

《大法鼓經解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