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之天。若般涅槃悉磨灭者。世间应灭。若不灭者。则常住安乐。常住安乐。则必有我。如烟有火。若复无我。而有我者。世间应满实有我非。无我亦不坏。若实无我。我则不成。」
如来是天中天,天者谓世间,天中天者救护世间覆护世间。若如来般涅槃悉磨灭者,则世间无有覆护,故世间应灭。再者,如来随缘即示现世间,世间无性,即如来法身常住。故如来若灭,世间应灭。若世间不灭,应如虚空不生不灭,则常住安乐,常住安乐则必有我。如果无我,则谁常住安乐?犹如有烟必有火,如果无火,其谁生烟?
若复无我而有我者,世间应满。无我者虚空,唯虚空无我。无我而有我,世间以为三有为我,若以虚空为三有者,则世间应满如虚空也。
迦叶当知,一切法本来涅槃,而涅槃常乐我净,故实有我,非无我,而我常乐净,不生不灭不坏也。
若实无我,便成虚无,一切虚无则一切法不成。一切法不成则我不成,若我不成,则世俗谛被破,若坏世谛则第一义谛亦坏。如是则坏世出世间一切法矣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有者何耶。佛告迦叶。有者。二十五有众生行。非有者。无思之物。若非有是众生者。应从他来。」
迦叶白佛,何者为有?佛答,有者,二十五有众生行。先介绍二十五有,开三界为二十五有。欲界为阿修罗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、南瞻部洲、东胜神洲、西牛货洲、北拘卢洲、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。色界为初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、二禅天、三禅天、四禅天及四禅中之净居天、无想天。无色界为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,共二十五有。
众生行,众生亦曰有情,有情之行,因果不爽轮回生死。意谓有者,言有因果轮回之众生行也。
非有者,无思之物。意谓非属因果轮回生死之有者,无思之物。无思之物,犹言无情之物。例如虚空是无思之物,便非因果轮回生死有也。
若非有是众生者,应从他来。二十五有众生,皆是果法。果不自果,必从因来,于毕竟空中,因果变异,构成轮回生死。如果非有(如虚空)是有情者,亦应从因来。应从他来者,即应从因来也。当知虚空非因果法,无有轮回,无有生灭,不同二十五有众生行也。
「设有思之物坏者,众生当减。若非有是众生者。则应充满。以众生不生不坏故。不减不满。」
假设有情坏者,则众生界现象当减。例如人死则人界现象便有所减少。如果非有是众生者,则应充满。如果非有之虚空是众生者,则众生应充满如虚空。因为假设虚空是众生,而虚空不生不坏,则众生亦应不生不坏,不减不满也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我者。云何生彼烦恼诸垢。佛告迦叶。善哉善哉。应以是问。问于如来。譬如金师见彼金性。作是思惟。如此金性何由生垢。今当推寻生垢之本。彼人云何为得本不。迦叶白言。不也世尊。佛告迦叶。若尽寿思惟寻初因相。乃至无始得本际不。既不得本亦不得金。若巧方便精勤不懈。除彼金垢尔乃得金。」
迦叶白佛言,若有我者,云何生彼烦恼诸垢?因为世尊说过,我是自在义。既是自在,应无烦恼垢,既无烦恼垢,云何生彼烦恼垢呢?
我们要知道,佛所说之我是妙有,所以是自在义。众生所执之我,是缘起假有,假有随缘生灭,故不自在,二者是不同的。众生因缘所生,无有自性。若了缘生无性,便入圆成实性。此圆成实性,即一切法以无性为性。无性随缘生万法,非有而有;万法缘成无自性,有而非有。这种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,称为妙有。佛所说之我,是为妙有,妙有即自在义。
众生所执之我是假有,是虚妄的。因为众生于无性缘成之法,执假为实,以之为我,迷依他起性,为遍计执性。虚妄无始,颠倒执着,违圆成实性,故不得自在。众生所执假我,无性本空,毕竟空中无生无灭无始无终。
今世尊以譬喻回答,譬如金性何由生垢,金性者谓纯金也,垢者谓矿石也。譬如金师问,金何故在矿中?当知金与矿皆因缘生法,无性本空,无生无灭无始无终。故金师推寻生垢之本,不可得也。故佛问迦叶,为得本不?迦叶答言,不也世尊!
佛告迦叶,若尽形寿思惟推寻初因相,乃至于无始际,求其本际不可得也。何以故?一切法毕竟空,无生无灭无始无终,故求其本际不可得也。若如此妄求,不得于我,亦不得烦恼垢。犹如金师,若虚妄思惟推寻,既不得本,亦不得金。不如以善巧方便,精勤不懈除烦恼垢,乃得常乐我净。犹如金师,除彼矿垢,尔乃得金。
「佛告迦叶。如是我者。生客烦恼。欲见我者。作是思惟。今当推寻我及垢本。彼人云何为得本不。迦叶白佛言。不也世尊。佛告迦叶。若勤方便除烦恼垢。尔乃得我。谓闻如是比经。深心信乐不缓不急。善巧方便专精三业。以是因缘尔乃得我。」
如是众生妄执之假我,以执着我所生客尘烦恼。然此假我非为实有,如是假我无始无终。众生欲见此假我者,推寻假我及烦恼垢之根本,彼人能得其本不?迦叶答言,不也世尊!
佛告迦叶,若勤方便除烦恼垢,尔乃得自在真我。如果闻此《大法鼓经》(如是比经应为如是此经),深心信乐,不缓不急(不缓不急者,正精进也),身口意三业精进,以是因缘,便得自在真我。
「迦叶复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我者何故不见。佛告迦叶。今当说譬。譬如初学。学五字句。界成句偈。欲先知义。然后乃学。当得知不。要当先学。然后乃知。彼善学已。然后师教。界成句义。引譬示之。彼能听受。缘师得解界成句义故。则能信乐。」
迦叶问言,若有我者,应是可见。何故此我不可见呢?佛告迦叶,汝不见者,是不知其义也。譬如初学五字句,四句界成句偈(谓偈有四句,句有五字也)。为当先知义而后方学呢?或者是先学而后知义呢?当然是先学而知义了。汝迦叶不善学,云何能见自在真我?汝若善学已,承师教示,界五字成句,界四句成偈。然后师引譬示之,汝复能善学听受。因师而得解,方能界成句义。界成句义故,则能信乐矣。
「如是我今。为烦恼藏所覆。众生说言善男子。如来藏如是如是。彼便欲见。当得见不。迦叶白言。不也世尊。佛告迦叶。如彼不知界成句义。当缘师信如是。迦叶当知。如来是诚实语者。以诚实语说有众生。汝后当知。如彼学成。」
如是自在真我,今为烦恼藏所覆,若欲见真我,须先除烦恼藏方见真我。今众生之真我被烦恼藏隐覆,未除烦恼藏,便欲见如来藏之真我,当得见不?迦叶答言,不也世尊!
佛告迦叶,好象彼学句偈,尚未知界成句义之时,当缘师教而诚信之。如是迦叶当知,如来是诚实语者,汝当信之。如来以诚实语说有众生(众生者因缘有也),其中道理,汝后当知。如彼学成者,好象彼学五字句偈,学成后则知其义也。
「今当为汝更说譬喻。如四种众生界隐覆譬喻。所谓。肤翳覆眼。重云隐月。如人穿井。瓶中灯焰。当知此四有佛藏因缘。」
佛说四种隐覆譬喻:一、肤翳覆眼,谓眼被膜障,不能视也。二、重云隐月,云遮月也。三、如人穿井,谓水被土隐也。四、瓶中灯焰,灯焰为瓶所障,不能照物。此四譬喻,有如佛藏被隐覆般的因缘。
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无量相好庄严照明。以彼性故。一切众生得般涅槃。」
一切众生,悉有佛性,悉有如来无量相好庄严照明。一切众生以悉有佛性故,方能得般涅槃。
「如彼眼翳是可治病。未遇良医。其目常冥。既遇良医。疾得见色。」
犹如眼翳是可以治愈的,未遇良医,其目常瞑。既遇良医,治愈眼翳,便疾得见色。
「如是无量烦恼藏。翳障如来性。乃至未遇诸佛声闻缘觉。计我非我我所为我。若遇诸佛声闻缘觉。乃知真我。如治病愈。其目开明。翳者谓诸烦恼。眼者谓如来性。」
无量烦恼藏,隐覆如来性。乃至未遇诸佛,声闻缘觉乘人,计着假我,或非我,或我所,以为真我。若遇诸佛,声闻缘觉方知真我。犹如眼翳治愈,其目开明一般。翳者譬诸烦恼,眼者譬如来性。
「如云覆月。月不明净。诸烦恼藏覆如来性。性不明净。若离一切烦恼云覆。如来之性净如满月。」
释如云覆月譬喻,如烦恼藏覆如来性,令性不明净。
「如人穿井。若得干土知水尚远。得湿土埿知水渐近。若得水者。则为究竟。如是值遇诸佛声闻缘觉。修习善行掘烦恼土。得如来性水。」
释如人穿井譬,水被土隐,若得湿土埿(泥),知水渐近,若得水者乃为究竟。譬如值遇诸佛声闻缘觉修习善行。所谓善行者,发大悲心度众生也。譬如掘烦恼土,得如来性水。
「如瓶中灯焰。其明不现。于众生无用。若坏去瓶。其光普照。如是诸烦恼瓶。覆如来藏灯。相好庄严则不明净。于众生无用。若离一切诸烦恼藏。彼如来性烦恼永尽。相好照明施作佛事。如破瓶灯众生受用。如此四种譬喻因缘。如我有众生界。当知一切众生。皆亦如是。彼众生界无边明净。」
释瓶中灯焰譬,犹烦恼瓶,覆如来藏灯,令相好庄严不得明净。虽众生本有如来性,而于众生无用。若离烦恼藏,烦恼藏永尽,则彼如来性得以圆显,则可相好照明施作佛事。如破瓶灯,众生方得受用。
此四譬喻,说明我有众生界,一切众生亦有如来藏。云何我有众生界?以圆成实随缘,即依他起。依他起无性,即圆成实。圆成实即如来性,依他起即众生界。以圆成实即依他起,故我有众生界。以依他起即圆成实,故一切众生有如来性。故曰一切众生,皆亦如是。是以彼众生界,实亦无边明净也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若一切众生。有如来藏一性一乘者。如来何故。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。」
迦叶白佛言,若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佛有众生界者,则是一性一乘。换句话说,若佛即生,生即佛者,则同一佛性,同一佛乘。然则如来何故说有三乘?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佛乘?
「佛告迦叶。今当说譬。如巨富长者。唯有一子。随乳母行。于大众中亡失所…
《大法鼓经解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