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天。若般涅槃悉磨滅者。世間應滅。若不滅者。則常住安樂。常住安樂。則必有我。如煙有火。若複無我。而有我者。世間應滿實有我非。無我亦不壞。若實無我。我則不成。」
如來是天中天,天者謂世間,天中天者救護世間覆護世間。若如來般涅槃悉磨滅者,則世間無有覆護,故世間應滅。再者,如來隨緣即示現世間,世間無性,即如來法身常住。故如來若滅,世間應滅。若世間不滅,應如虛空不生不滅,則常住安樂,常住安樂則必有我。如果無我,則誰常住安樂?猶如有煙必有火,如果無火,其誰生煙?
若複無我而有我者,世間應滿。無我者虛空,唯虛空無我。無我而有我,世間以爲叁有爲我,若以虛空爲叁有者,則世間應滿如虛空也。
迦葉當知,一切法本來涅槃,而涅槃常樂我淨,故實有我,非無我,而我常樂淨,不生不滅不壞也。
若實無我,便成虛無,一切虛無則一切法不成。一切法不成則我不成,若我不成,則世俗谛被破,若壞世谛則第一義谛亦壞。如是則壞世出世間一切法矣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世尊。有者何耶。佛告迦葉。有者。二十五有衆生行。非有者。無思之物。若非有是衆生者。應從他來。」
迦葉白佛,何者爲有?佛答,有者,二十五有衆生行。先介紹二十五有,開叁界爲二十五有。欲界爲阿修羅、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、南瞻部洲、東勝神洲、西牛貨洲、北拘盧洲、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色界爲初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、二禅天、叁禅天、四禅天及四禅中之淨居天、無想天。無色界爲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,共二十五有。
衆生行,衆生亦曰有情,有情之行,因果不爽輪回生死。意謂有者,言有因果輪回之衆生行也。
非有者,無思之物。意謂非屬因果輪回生死之有者,無思之物。無思之物,猶言無情之物。例如虛空是無思之物,便非因果輪回生死有也。
若非有是衆生者,應從他來。二十五有衆生,皆是果法。果不自果,必從因來,于畢竟空中,因果變異,構成輪回生死。如果非有(如虛空)是有情者,亦應從因來。應從他來者,即應從因來也。當知虛空非因果法,無有輪回,無有生滅,不同二十五有衆生行也。
「設有思之物壞者,衆生當減。若非有是衆生者。則應充滿。以衆生不生不壞故。不減不滿。」
假設有情壞者,則衆生界現象當減。例如人死則人界現象便有所減少。如果非有是衆生者,則應充滿。如果非有之虛空是衆生者,則衆生應充滿如虛空。因爲假設虛空是衆生,而虛空不生不壞,則衆生亦應不生不壞,不減不滿也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我者。雲何生彼煩惱諸垢。佛告迦葉。善哉善哉。應以是問。問于如來。譬如金師見彼金性。作是思惟。如此金性何由生垢。今當推尋生垢之本。彼人雲何爲得本不。迦葉白言。不也世尊。佛告迦葉。若盡壽思惟尋初因相。乃至無始得本際不。既不得本亦不得金。若巧方便精勤不懈。除彼金垢爾乃得金。」
迦葉白佛言,若有我者,雲何生彼煩惱諸垢?因爲世尊說過,我是自在義。既是自在,應無煩惱垢,既無煩惱垢,雲何生彼煩惱垢呢?
我們要知道,佛所說之我是妙有,所以是自在義。衆生所執之我,是緣起假有,假有隨緣生滅,故不自在,二者是不同的。衆生因緣所生,無有自性。若了緣生無性,便入圓成實性。此圓成實性,即一切法以無性爲性。無性隨緣生萬法,非有而有;萬法緣成無自性,有而非有。這種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,稱爲妙有。佛所說之我,是爲妙有,妙有即自在義。
衆生所執之我是假有,是虛妄的。因爲衆生于無性緣成之法,執假爲實,以之爲我,迷依他起性,爲遍計執性。虛妄無始,顛倒執著,違圓成實性,故不得自在。衆生所執假我,無性本空,畢竟空中無生無滅無始無終。
今世尊以譬喻回答,譬如金性何由生垢,金性者謂純金也,垢者謂礦石也。譬如金師問,金何故在礦中?當知金與礦皆因緣生法,無性本空,無生無滅無始無終。故金師推尋生垢之本,不可得也。故佛問迦葉,爲得本不?迦葉答言,不也世尊!
佛告迦葉,若盡形壽思惟推尋初因相,乃至于無始際,求其本際不可得也。何以故?一切法畢竟空,無生無滅無始無終,故求其本際不可得也。若如此妄求,不得于我,亦不得煩惱垢。猶如金師,若虛妄思惟推尋,既不得本,亦不得金。不如以善巧方便,精勤不懈除煩惱垢,乃得常樂我淨。猶如金師,除彼礦垢,爾乃得金。
「佛告迦葉。如是我者。生客煩惱。欲見我者。作是思惟。今當推尋我及垢本。彼人雲何爲得本不。迦葉白佛言。不也世尊。佛告迦葉。若勤方便除煩惱垢。爾乃得我。謂聞如是比經。深心信樂不緩不急。善巧方便專精叁業。以是因緣爾乃得我。」
如是衆生妄執之假我,以執著我所生客塵煩惱。然此假我非爲實有,如是假我無始無終。衆生欲見此假我者,推尋假我及煩惱垢之根本,彼人能得其本不?迦葉答言,不也世尊!
佛告迦葉,若勤方便除煩惱垢,爾乃得自在真我。如果聞此《大法鼓經》(如是比經應爲如是此經),深心信樂,不緩不急(不緩不急者,正精進也),身口意叁業精進,以是因緣,便得自在真我。
「迦葉複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我者何故不見。佛告迦葉。今當說譬。譬如初學。學五字句。界成句偈。欲先知義。然後乃學。當得知不。要當先學。然後乃知。彼善學已。然後師教。界成句義。引譬示之。彼能聽受。緣師得解界成句義故。則能信樂。」
迦葉問言,若有我者,應是可見。何故此我不可見呢?佛告迦葉,汝不見者,是不知其義也。譬如初學五字句,四句界成句偈(謂偈有四句,句有五字也)。爲當先知義而後方學呢?或者是先學而後知義呢?當然是先學而知義了。汝迦葉不善學,雲何能見自在真我?汝若善學已,承師教示,界五字成句,界四句成偈。然後師引譬示之,汝複能善學聽受。因師而得解,方能界成句義。界成句義故,則能信樂矣。
「如是我今。爲煩惱藏所覆。衆生說言善男子。如來藏如是如是。彼便欲見。當得見不。迦葉白言。不也世尊。佛告迦葉。如彼不知界成句義。當緣師信如是。迦葉當知。如來是誠實語者。以誠實語說有衆生。汝後當知。如彼學成。」
如是自在真我,今爲煩惱藏所覆,若欲見真我,須先除煩惱藏方見真我。今衆生之真我被煩惱藏隱覆,未除煩惱藏,便欲見如來藏之真我,當得見不?迦葉答言,不也世尊!
佛告迦葉,好象彼學句偈,尚未知界成句義之時,當緣師教而誠信之。如是迦葉當知,如來是誠實語者,汝當信之。如來以誠實語說有衆生(衆生者因緣有也),其中道理,汝後當知。如彼學成者,好象彼學五字句偈,學成後則知其義也。
「今當爲汝更說譬喻。如四種衆生界隱覆譬喻。所謂。膚翳覆眼。重雲隱月。如人穿井。瓶中燈焰。當知此四有佛藏因緣。」
佛說四種隱覆譬喻:一、膚翳覆眼,謂眼被膜障,不能視也。二、重雲隱月,雲遮月也。叁、如人穿井,謂水被土隱也。四、瓶中燈焰,燈焰爲瓶所障,不能照物。此四譬喻,有如佛藏被隱覆般的因緣。
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。無量相好莊嚴照明。以彼性故。一切衆生得般涅槃。」
一切衆生,悉有佛性,悉有如來無量相好莊嚴照明。一切衆生以悉有佛性故,方能得般涅槃。
「如彼眼翳是可治病。未遇良醫。其目常冥。既遇良醫。疾得見色。」
猶如眼翳是可以治愈的,未遇良醫,其目常瞑。既遇良醫,治愈眼翳,便疾得見色。
「如是無量煩惱藏。翳障如來性。乃至未遇諸佛聲聞緣覺。計我非我我所爲我。若遇諸佛聲聞緣覺。乃知真我。如治病愈。其目開明。翳者謂諸煩惱。眼者謂如來性。」
無量煩惱藏,隱覆如來性。乃至未遇諸佛,聲聞緣覺乘人,計著假我,或非我,或我所,以爲真我。若遇諸佛,聲聞緣覺方知真我。猶如眼翳治愈,其目開明一般。翳者譬諸煩惱,眼者譬如來性。
「如雲覆月。月不明淨。諸煩惱藏覆如來性。性不明淨。若離一切煩惱雲覆。如來之性淨如滿月。」
釋如雲覆月譬喻,如煩惱藏覆如來性,令性不明淨。
「如人穿井。若得幹土知水尚遠。得濕土埿知水漸近。若得水者。則爲究竟。如是值遇諸佛聲聞緣覺。修習善行掘煩惱土。得如來性水。」
釋如人穿井譬,水被土隱,若得濕土埿(泥),知水漸近,若得水者乃爲究竟。譬如值遇諸佛聲聞緣覺修習善行。所謂善行者,發大悲心度衆生也。譬如掘煩惱土,得如來性水。
「如瓶中燈焰。其明不現。于衆生無用。若壞去瓶。其光普照。如是諸煩惱瓶。覆如來藏燈。相好莊嚴則不明淨。于衆生無用。若離一切諸煩惱藏。彼如來性煩惱永盡。相好照明施作佛事。如破瓶燈衆生受用。如此四種譬喻因緣。如我有衆生界。當知一切衆生。皆亦如是。彼衆生界無邊明淨。」
釋瓶中燈焰譬,猶煩惱瓶,覆如來藏燈,令相好莊嚴不得明淨。雖衆生本有如來性,而于衆生無用。若離煩惱藏,煩惱藏永盡,則彼如來性得以圓顯,則可相好照明施作佛事。如破瓶燈,衆生方得受用。
此四譬喻,說明我有衆生界,一切衆生亦有如來藏。雲何我有衆生界?以圓成實隨緣,即依他起。依他起無性,即圓成實。圓成實即如來性,依他起即衆生界。以圓成實即依他起,故我有衆生界。以依他起即圓成實,故一切衆生有如來性。故曰一切衆生,皆亦如是。是以彼衆生界,實亦無邊明淨也。
「迦葉白佛言。世尊。若一切衆生。有如來藏一性一乘者。如來何故。說有叁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。」
迦葉白佛言,若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佛有衆生界者,則是一性一乘。換句話說,若佛即生,生即佛者,則同一佛性,同一佛乘。然則如來何故說有叁乘?聲聞乘、緣覺乘、佛乘?
「佛告迦葉。今當說譬。如巨富長者。唯有一子。隨乳母行。于大衆中亡失所…
《大法鼓經解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