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丘,持釋迦牟尼佛名號,故佛呼爲持我名比丘。持我名比丘,常令僧衆清淨。
迦葉白佛言,世尊雲何如此說?彼比丘雲何能令僧衆清淨?佛告迦葉,彼持我名比丘行攝僧法時,對于具足犯戒貪欲、不守戒律之僧衆,彼持我名比丘,以善巧方便守護四法而度化之。此四法賢護等五百菩薩先不堪任,彼等今猶不堪任。
于我滅後,持我名比丘攝彼僧衆時。一者攝諸寬縱放逸懈怠不持戒比丘,令彼習近供養。比丘持戒,即供養于佛。二者授僧衆以經卷,消息其惑業,將護其正念正道。叁者如養牛人善識牛性,知可降伏時則調伏之。四者若彼僧衆攝取調伏而不改者,則便棄舍。棄舍者,驅擯也。不令彼之惡習,染汙善淨比丘。當作如是思惟,莫令淨行比丘,因彼傳染而犯戒。彼所說不應佛法,行乎惡行者,不應對彼致敬,不應與其共同法集,布薩(僧衆誦戒)、自恣(結夏圓滿日,僧衆忏悔任人舉過)、羯磨(僧衆斷事),及余一切僧事,悉不應與彼破戒乃至行惡行者共同。如王摧伏怨敵不與共同,對于難調比丘亦應如是。
「如是方便調伏彼已。于百年中常雨法雨。擊大法鼓。吹大法。設大法會。建大法幢。示大神力。命終涅槃。過千佛已。六十二劫。經百千緣覺及八如來般涅槃後。乃成佛道。名智積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。」
持我名比丘如是方便調伏彼已,于百年中常說法度衆,建大法幢。示現大神力,然後般涅槃。過千佛出世已,于六十二劫,經過百千辟支佛及八如來般涅槃後,乃得成佛,號智積光明,叁德具足。
「彼時持我名比丘者。即是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當于此土成等正覺。」
佛言,佛滅後正法欲滅余八十年時,彼持我名比丘者,即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童子將來,當于此娑婆世界成等正覺。
「迦葉當知。無上菩提。如是難得。迦葉。是凡人所能得不。迦葉白佛言。不也世尊。」
迦葉當知,無上覺是如此地難得。彼離車童子,毛渧大海水將盡,余牛迹許,方值我授記成佛。我今問汝,凡夫爲能得不?迦葉言,不也世尊!
「佛告迦葉。一佛國土一佛施作佛事。第二第叁亦複如是。如一芥子中有衆多世界。周旋往返而不自知。誰持來去。誰安我此。隨所應知隨順爲作。如是或有知我者或不知者。此一世界。耆阇崛山中。有釋迦牟尼佛。即于此中。有阿逸多佛。」
佛告迦葉,于同一國土中,一佛二佛叁佛乃至無數佛,度衆生施作佛事。猶如于一芥子中,有衆多世界。衆生于一世界中,周旋六道往返生死而不自知。衆生迷悶不覺,雖在同一世界之中,不知誰持我生來死去?誰安我于此世間而住?衆生雖于同一世界而住,然于六道中,隨其所應知而知,隨順其性欲爲作。
如是或有見佛聞法,知有我釋迦牟尼佛,或不知有佛者。于同一世界耆阇崛山中,有我釋迦牟尼佛,將來阿逸多亦于此中成佛。
我們要知道,究竟誰令衆生周旋六道往來生死?業也。衆生隨業來去生死,隨業而住。
「于此世界。或現劫燒。或現說法。如是奇特甚爲希有。複有何等最上奇特。謂一切世間樂見童子。不于凡俗家生。其所生家。悉是菩薩。」
于此世界中,或現劫燒,或現說法。現劫燒者壞劫也,現佛說法者住劫也。此略說成住壞空四中劫。于一世界中,現成住壞空,而此世界不動,甚爲奇特希有。而尤其奇特者,是一切世間樂見童子。彼自久遠劫來,于我滅後,正法余八十年時,此其間不于凡夫家生,其所生之家,悉是菩薩。
「迦葉當知。彼供養給侍者。悉皆歡喜。宗親愛念。皆作是言。我種姓中。有如是人生。此諸人等。一切皆是我之所遣。迦葉當知。彼菩薩摩诃薩。若余四衆爲作眷屬。悉聞說此大法鼓經。一切皆當得無上菩提。」
迦葉當知,彼供養給侍者。于此童子供養給侍者,謂此童子之宗親也。其宗親悉皆歡喜,悉皆愛念此童子,作如是言,我種姓中甚幸,有如是人生。迦葉當知,彼諸宗親人等,一切皆是我釋迦牟尼佛所遣。以此童子于當來世,持我名號護持正法故。
迦葉當知,若菩薩摩诃薩,及彼四衆眷屬,聞說此《大法鼓經》,一切皆當得無上菩提。
「迦葉。我于過去久遠世時。在毗舍離城。作轉輪王。名難提斯那。爾時毗舍離城。如四天王下閻浮提。如忍世界。其余天下亦複如是。如是叁千大千世界。我時壽命不可思議。我作如是轉輪聖王。行阿僧祇殊勝布施及諸功德。持戒清淨修諸善行。合集如是無量福德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聞說一乘大法鼓經。戲笑而往。乃至一念。所得功德勝前福業。不可稱記算數譬喻。所不能計。」
毗舍離城,譯廣嚴城。離車童子,即毗舍離城王族。
如四天「王」下閻浮提,「王」字應減,如四天下閻浮提。如忍世界,即娑婆世界,娑婆譯爲堪忍。以娑婆世界衆生,安于叁毒煩惱。菩薩度化時,衆生剛強難調,故名忍世界。如忍世界者,爾時雖不名娑婆世界,但爾時衆生剛強難調,一如娑婆世界。其東、西、北叁天下,亦如南瞻部洲。如是叁千大千世界,亦如娑婆世界。
我時壽命不可思議,我作轉輪聖王,行無央數布施持戒及諸功德。即略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六度功德也。如是功德,集無量福德。
若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一乘《大法鼓經》,縱然戲笑聞經不甚重視,或者一念之間聞此一乘《大法鼓經》,其所得功德,勝我作轉輪王時所作福業。其所得功德,不可稱記(應爲計),算數譬喻所不能計(應爲及)。
「如有咒王名曰焰照。一說此咒。四月善護。迦葉當知。世間凡咒勢力如是。何況一讀大法鼓經。而力不能盡壽爲護。是故有能供養此經者。是諸衆生。爲無上菩提作決定因。乃至究竟菩提不離是經。」
佛舉例言,例如有一咒王,咒王者,世間咒中之王也,此咒名曰焰照。一經持說此咒,四月之中當受保護。迦葉當知,世間凡咒尚有如此勢力,何況一讀《大法鼓經》,其功德力不能盡其壽命受到保護嗎?所以凡有供養此《大法鼓經》者,便是爲無上菩提,已作決定因。乃至究竟圓滿菩提,此經常隨,不離此經。
「時諸大衆。同聲唱言。善哉善哉。甚奇世尊。今此童子。當爲持佛名比丘。若般涅槃者。祇洹林神無所依怙。所以者何。彼從南方來至佛所。而般涅槃。佛告大衆。彼亦不來。我自往彼。示現其身。先遣此經。然後乃往。所以者何。若此經不往至彼手中。則彼生退心。若彼有衆生應調伏者。我與大衆往住其前。彼見我已。當即還往迎彼已便般涅槃。隨其所欲度衆生處。而般涅槃。」
時諸大衆,同聲歎言,善哉善哉!此離車童子,將來當爲持佛名比丘。彼若般涅槃者,祇洹林神無所依怙。祇洹林亦作祇陀林,亦作祇園,翻譯不同而已。何以祇洹林神無所依怙?因爲此童子,從南方來至此地,若從此地取滅,當回南方,所以祇洹林神無所依怙。
佛告大衆,其實彼未來此時,我先往彼處而現其身。我未往彼處時,先遣此經,然後我往彼處。所以者何?彼若不先得此經,便生退心,不堪護法矣。所以若有衆生應調伏者,我與大衆僧往到其所住其人前。彼見我起決定信已,我當即還往迎彼來至我所,然後我則般涅槃(此《大法鼓經》,屬「法華部」攝。佛最後方說《法華》,可能此經亦佛最後所說),故曰還往迎彼已便般涅槃。隨其所欲度衆生處,而般涅槃,謂佛也。謂佛隨其所欲于十方度衆生處而般涅槃也。
「爾時天帝釋子。名阿毘曼儒。當乘神通而來至此。彼雖幼少。真心清淨信樂大乘。唯獨一人無有俦匹。于天人中。持此大乘甚深經典。是故彼爲說解脫因。得授佛記。」
爾時天帝釋子,名阿毗曼儒。天帝釋者,忉利天主也。其子名阿毗曼儒,乘神通而來至佛所。彼子雖年少,然道心清淨,信樂大乘,唯獨一人,無有俦匹。無有俦匹者,無有匹偶也。于天人中,持此大乘甚深《大法鼓經》,彼于天人中,說此解脫正因,甚深《大法鼓經》。同時亦于會中,蒙佛授記。得授佛記,應爲得「受」佛記。
睹斯經意,似尚有余文未完。
「時諸大衆。同聲說偈
奇哉一切 世間樂見 爲比丘像 擊大法鼓
護持佛法 令得久住 般涅槃後 世間虛空
彼滅度後 無與等者 如是比丘 世間難得
能爲世間 說究竟道
爾時迦葉阿難賢護菩薩等。無量大衆。聞佛所說。歡喜奉行。」
爾時大衆,同聲以偈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。
奇哉一切世間樂見下,贊離車童子。
般涅槃後,世間虛空。言童子于正法欲滅余八十年時,出現世間護持正法,彼涅槃後,正法即滅,故言世間虛空。
彼滅度後,佛之正法即滅,無人更能護持正法,故曰無與等者。
如是比丘,世間難得,能爲世間,說究竟道。總贊一切世間樂見童子。
爾時迦葉、阿難、賢護菩薩等,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後記
《大法鼓經》教演一乘,甚深微妙,已是不易領會,複以翻譯文字簡略,尤其費解。
幾年前便發心注疏此經,然誦讀之下,知難而退。去年再讀此經,依然未敢作疏。今年(七十七年)計劃結夏期間,注疏《大法鼓經》。于是沐手展卷,反複恭誦,然後方敢落筆。自知愚鈍,未能發經義于萬一。脫稿之日,惶恐萬分,謹此志懷。
《大法鼓經解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