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法鼓经解义

  自序        

  说良心话,我不会写文章。只因为年老体衰,排不上别的用场,只好「瞎子戴眼镜─冒充读书人」。此所谓老马上磨坊,废物利用耳。

  本来计划结夏期间写《大法鼓经解义》,无奈溽暑逼人,复以懒惰成性,一拖再拖,直到夏期过了三分之二,才动笔工作,惭愧!惭愧!

  《大法鼓经》在《大正藏》第九册〈法华部〉,谈一乘教义,世间希有,三世诸佛悉有此法。迦叶乞请,世尊方说。笔者愚钝,难申经义于万一。唯以至诚,将经文献于读者而已。

  智谕于西莲净苑

  解经题      

  「大法鼓」

  大法鼓者以喻立题,意谓佛将击大法鼓,宣一乘大法。波斯匿王欲觐世尊,击鼓吹贝往诣佛所,世尊以鼓声为喻,说此《大法鼓经》。

  「经」

  梵语修多罗,译为契经,简称曰经。

  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」

  宋,是朝代名,系南北朝时刘姓所建之宋。求那跋陀罗,于刘宋元嘉十二年至广州,泰始四年而卒。

  天竺,古称印度曰天竺。三藏者经律论,通达经律论者,尊称为三藏法师。  

  

  求那跋陀罗,译曰功德贤,中天竺人。通达大乘,故世号摩诃衍,摩诃衍译曰大乘。本婆罗门种,幼学五明。后见《阿毗昙杂心》,惊悟佛法至真,乃深崇佛道。舍家远遁,落发出家。

  为人慈和恭恪,事师尽礼。辞小乘师,进学大乘。大乘师令探经匣,得大品《华严》。读诵宣讲,莫能酬抗。

  随舶东来我国,船行海中,淡水罄竭,举船忧惶。求那跋陀罗劝众念十方佛称观世音,并密诵咒经,至诚礼忏,乃感天降甘霖,全船蒙济。

  元嘉十二年至广州,居祇洹寺,译《杂阿含》。于东安寺译《大法鼓经》,后并译《胜鬘》、《楞伽》、《无忧王》、《无量寿》、《鸯掘魔》……等经,凡百余卷。

  谯王请讲《华严》等经,求那跋陀罗自忖未善宋言,乃旦夕礼忏求观世音,乞求冥应。夜梦白衣人持剑,擎一人首来,以剑易首,而安新头。觉心神喜悦,及旦备解宋言,宣讲通利。

  后谯王谋叛,逼求那跋陀罗同行。兵败梁山,战船火起,求那跋陀罗手捉竹杖,投身江中。觉水深才齐膝,然以杖试水,流驶甚深。唯一心称念观世音。见一童子,牵引而行,恍惚行十余步,乃得上岸。觅童子忽然不见,举身毛竖,方知神助。

  上令起寺居之,寺地不净,多诸鬼神。每至夜半,有推户呼唤者,视之却又无人,众皆惶惧。求那跋陀罗乃烧香祝曰,汝等宿缘在此,我今起寺行道礼忏,当超荐汝等。汝等若欲住此,当为护法善神。若不欲留,各随所安。同夕有道俗十余人得梦,梦见鬼神千数,皆荷担移去,寺众遂安。

  泰始四年正月,稍觉不适,便与众告别遂卒。卒年七十有五。

  

  卷上      

  「如是我闻。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。复有百千大菩萨众。」

  此是序分,序分有二:一、证信序,二、发起序。此是证信序,尔时波斯匿王下是发起序。证信序以六事而成就:一、如是乃信成就,谓此经乃佛所说,非是别人伪造。二、我闻乃闻成就,谓佛如是说,我如是闻,无有错谬。三、一时乃时成就,谓佛有一时说此大法鼓经。四、佛乃说法主成就。五、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乃处成就。六、与大比丘众……乃众成就。以此六事,证明此经无伪。

  如是我闻,乃结集经人语,谓我从佛处,闻如是经,非我杜撰也。  

  

  一时,以一时二字,表示说法时间。

  佛,有通有别。若通说,佛乃自觉觉他觉满之人。若别论,即指释迦牟尼佛。

  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住是在的意思,经中有时用住,有时用在,有人说久在曰住,暂住曰在。

  舍卫国本名憍萨罗国,舍卫为其都城名,为别于南方之憍萨罗国,故以城为其国号。舍卫译曰丰德,佛世时波斯匿王居此。

  给孤独长者,买祇陀太子园献佛,祇陀太子将园树助施,取二人之名号其园,故曰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众名比丘,比丘有三义:一、乞士,上乞法以养慧命,下乞食以养色身。二、怖魔,比丘出家受具,令魔恐怖。三、破恶,比丘破身口七支恶。是等比丘,于声闻有学中至尊,博通内外经典,知见殊胜,超过九十六种外道,故曰大比丘。众者僧众也,如是大比丘僧众有五百人俱。

  菩萨译为觉有情,亦曰大道心众生。大菩萨余经称菩萨摩诃萨,数有百千。

  「复有众多天龙夜叉健闼婆众。复有百千诸优婆塞优婆夷众。复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众。复有十方世界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菩萨俱。」

  次略说天龙鬼神,亦称天龙八部。一、天,二、龙,三、夜叉,四、健(干)闼婆,五、阿修罗,六、迦楼罗,七、紧那罗,八、摩睺罗伽。今略言夜叉者恶鬼也,健闼婆者香神也。复有百千在家弟子,优婆塞优婆夷。

 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。初禅大梵天王,为一小世界主,二禅梵天王为小千世界主,三禅梵天王为中千世界主,四禅梵天王为大千世界主。

  天帝释及四天王,乃欲界第一天及第二天,各与其眷属众俱。

  复有他方世界,无量四众弟子及诸菩萨俱。

  「尔时如来。于彼四众说如是法。有有则有苦乐。无有则无苦乐。是故离苦乐。则是涅槃第一之乐。」

  尔时如来于四众中说如是法,有「有」则有苦乐,无「有」则无苦乐。

  「有」者,三界有也,三界「有」,有生有死,故有三界「有」,则有苦乐。若无三界「有」,则无苦乐。是故离三界生死苦乐,是涅槃第一之乐。

  「彼五百声闻比丘。一切皆是阿罗汉。诸漏已尽无复烦恼。心得自在。譬如大龙。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所作已辨。己舍重担。逮得己利。尽诸有结。正智心解脱。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罗蜜。」

  五百声闻比丘,声者佛之言音,闻者弟子闻持,此等比丘,闻佛言教而奉持者,曰声闻比丘。阿罗汉是四果无学,于声闻法中,学行穷满。阿罗汉译为杀贼、应供、无生。

  漏者,在因为烦恼,在果为生死,阿罗汉见思烦恼已断,分段生死已了,不再漏落三界,故曰诸漏已尽。无复烦恼,无见思烦恼也。

  有二种障,烦恼障与所知障。烦恼障障涅槃,所知障障菩提。断烦恼障心得解脱,断所知障慧得解脱。此等阿罗汉已断烦恼障,故心得自在。

  如人中之龙,心得解脱慧得解脱。此辈得慧解脱,非得中道慧之解脱,仅得无漏慧之解脱而已。于二种无明中,未破根本无明,仅破枝末无明,称为慧解脱也。于十二因缘中,仅破爱取,不漏落三界而已。

  所作已辨(应为办),无复爱取有,已舍生死重担(经文「己舍」应为「已舍」)。已得己利,不复起慈悲度众生。已尽三界有缚,正智心解脱。正智者,苦集灭道四智也。得一切心自在,心得解脱证无漏也。已度三界生死永离世间,故曰心自在第一波罗蜜。

  「有无量学人。皆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。有成就有漏法无量比丘众。有成就无量阿僧祇功德菩萨摩诃萨。徒十方来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亦非一切声闻缘觉之所能知。」

  四果学行穷满证入无学,三果以前,尚在有学位。须陀洹是初果,斯陀含是二果,阿那含是三果。成就有漏法比丘众,是未断烦恼未证四向四果,仅得凡夫四禅八定者。

  有成就无量阿僧祇功德之大菩萨,从十方来。「徒」十方来之「徒」应为「从」字。其数甚多,非算数譬喻所能及,亦非声闻缘觉所能知。

  「除文殊师利菩萨。及大力菩萨。观世音菩萨。弥勒菩萨摩诃萨。如是上首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众。譬如大地所生草木。从诸方来诸菩萨众。亦复如是。不可称数。复有差摩比丘尼。与比丘尼众俱。毘舍佉鹿子母。及末利夫人。各与无量大眷属俱。须达长者。与诸优婆塞俱。尔时世尊。于大众中说有非有法门。」

  从十方来之菩萨摩诃萨甚多,除文殊师利菩萨……等外,从十方来之菩萨摩诃萨,如大地所生草木,不可称数。

  复有差摩比丘尼,与比丘尼众俱。出家受具之女众,名比丘尼。毗舍佉鹿子母,毗舍佉星名,此夫人生日当于此星,故名毗舍佉。又有子名鹿,从子为名,故曰鹿母。此夫人曾生三十二卵,每卵出一儿。毗舍佉鹿母,见佛闻法,证须陀洹果。末利夫人,乃波斯匿王夫人。各与眷属俱。

  须达长者,即给孤独长者,与优婆塞俱。尔时世尊,为大众说有非有法门。有非有法门,后文自有解释。

  「尔时波斯匿王。从卧而起作是思惟。我今应往至世尊所。念已即行。击鼓吹贝。往诣佛所。」

  波斯匿王,玄奘大师译为胜军王,义净大师译为胜光天子。

  「尔时世尊。知而故问。阿难。以何等故有鼓贝声。阿难白佛言。波斯匿王来诣佛所。是其击鼓吹贝之声。佛告阿难。汝今亦应击大法鼓。我今当说大法鼓经。阿难白佛言。世尊。是大法鼓经名。我未曾闻。以何等故。名大法鼓经。佛告阿难。汝何由如。是诸来会大菩萨等。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经六字名号。何况于汝而得闻知。」

  以波斯匿王击鼓吹贝因缘,佛说《大法鼓经》。佛告阿难,汝何由知(「如」应为「知」),是诸来会大菩萨等,悉不能知此《大法鼓经》六字名号。可能于梵文中,《大法鼓经》为六字。

  「阿难白佛言。世尊。未曾有也。此法名号真实难知。如是阿难。实尔不异。阿难。此大法鼓经。世间希有。如优昙钵华。阿难白佛言。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。佛告阿难。三世诸佛悉有此法。阿难白佛言。若然者。彼诸菩萨人中之雄。何故悉来。普集于此。彼诸如来。何故自于其国不演说耶。」

  佛赞大法鼓经世间希有,如优钵昙花。优昙钵花三千年一现,甚为希有。

  阿难白佛,一切诸佛是否皆有此法?佛言,三世诸佛皆有此法。阿难白言,既然诸佛皆有此法,何故十方诸菩萨,皆来此娑婆世界,听世尊说《大法鼓经》?难道彼诸佛等,不说《大法鼓经》吗?

  「佛告阿难。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。至时入村方欲乞食。道见人兽诸杂死尸。见已生厌。断食而还…

《大法鼓经解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