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鼓经。以是义故。我分半坐。是故彼当行我所行。于我灭后。堪任广宣大法鼓经。」
佛言迦叶!以汝能传我法故,我敬待汝分汝半座。如波斯匿王下,举譬喻说。善养四兵,四兵者象兵、马兵、车兵、步兵。缘斯平时善养四兵,故战无遗力,克敌致胜。
佛言,如是比丘,我涅槃后,大迦叶当护持此《大法鼓经》。以是义者,以彼能护我法也。所以我分彼半座。是故彼当行我所行,于我灭后,堪任广宣此《大法鼓经》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我是世尊口生长子。佛告比丘。譬如波斯匿王。教诸王子。学诸明处。彼于后世。堪绍王种。如是比丘。于我灭后。迦叶比丘。护持此经亦复如是。」
是佛口生者,谓比丘慧命,从佛教化生也。迦叶言,我从佛口生,是佛长子。佛告诸比丘,如波斯匿王,教诸王子学诸明处。诸明处者,五明也。一、声明,二、工巧明,三、医方明,四、因明,五、内明。俾令诸子,后世堪绍王种。迦叶亦如此,于我灭后,彼能护持此《大法鼓经》。
「复次迦叶。如波斯匿王。多与诸王。共为怨敌。更相攻伐。于彼彼时。其诸战士。象马车步。四种兵众。闻大鼓声。心不恐怖坚持甲仗。时王恩。多所赐赍。及当战时。加赐珍宝。及以城邑。若能克敌。冠以素缯。封以为王。如是迦叶。我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。如戒随学波罗提木叉成就善住律仪。如来则与人天安乐。其有大功降四魔者。以四真谛解脱素缯。而冠其首。若有增上信解。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。如来尔时以萨婆若。水而灌其顶。以大乘素缯。而冠其首。」
佛告迦叶,如波斯匿王赏彼四种兵众,或多所赐赍,或加赐珍宝及以城邑,或冠以素缯封以为王。佛亦如是,若四众弟子,如戒修学波罗提木叉,成就善住律仪,如来则与人天安乐。若有降伏四魔者,则冠以四真谛解脱素缯。若有上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,如来则以萨婆若水而灌其顶,冠以大乘素缯。
波罗提木叉,译为别解脱戒。谓于此戒中持一戒,则得一项解脱,如是别别解脱,故称波罗提木叉。四真谛者,苦集灭道也。萨婆若译为一切种智,究竟佛果之智。
「大迦叶。我今亦复如是。以大乘素缯用冠汝首。汝于未来无量佛所。当护持此经。迦叶当知。汝于我灭后。堪任护持如是经典。迦叶白佛言。当如尊教。复白佛言。我从今日及灭度后。常当护持广说此经。」
佛以大乘记大迦叶,令护持此《大法鼓经》。迦叶敬承佛旨。
「佛告迦叶。善哉善哉。今当为汝说大法鼓经。时虚空中。诸天龙众。同声叹言。善哉善哉迦叶。今日诸天。大雨天华。诸龙王众。雨甘露水。及细末香。安慰悦乐一切众生。应为世尊之所建立为法长子。」
佛允为大迦叶说《大法鼓经》。时诸天龙众,赞大迦叶言,今日诸天雨天华,诸龙雨甘露水及细末香,安慰悦乐一切众生,皆为赞汝为世尊建立为法王子也。法王子者,续佛慧命,言大迦叶佛记其护持《大法鼓经》。
「时天龙众。同声说偈
王于舍卫城 伐鼓吹战 法王祇洹林 击于大法鼓」
诸天龙众,以偈赞佛将说《大法鼓经》。
「佛告迦叶。汝今当以问难之桴击大法鼓。如来法王。当为汝说天中之天。当决汝疑。」
佛令迦叶击大法鼓,发起问难,佛将说《大法鼓经》。天中天者,赞佛也。
「尔时世尊告大迦叶。有比丘名信大方广。若有四众。闻其名者。贪恚痴箭悉皆拔出。所以者何。迦叶。譬如波斯匿王。有耆婆子。名曰上药。若波斯匿王。与敌国战时。告上药言。汝今速持能为众生拔箭药来。尔时上药。即持消毒药。王以涂战鼓。若涂若熏若打。若彼众生。被毒箭者。闻其鼓声。若一由旬。若二由旬。箭悉拔出。」
有比丘名信大方广,护持大乘,四众弟子闻其名者,即拔贪恚痴箭。犹波斯匿王涂药鼓,能拔众生毒箭。
耆婆子,是波斯匿王良医。
「如是迦叶。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。贪恚痴箭悉皆拔出。所以者何。彼因此经增广正法以彼现法成就故。得此大果。」
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,能除贪恚痴箭。以彼因此方广经正法,现法成就故,得此大果报。
「大迦叶。汝当观彼无心凡鼓。以无心药。若涂若熏若打。有如是力饶益众生。况复闻彼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。而不能除众生三毒。」
无心凡鼓,涂以无心凡药,尚能拔箭饶益众生。何况闻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,而不能除众生三毒吗?
「迦叶白佛言。若闻菩萨名者。能除众生三种毒箭。况称世尊名号功德。言南无释迦牟尼。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。能拔众生三种毒箭。况复闻此大法鼓经。安慰演说若偈若句。况复广说。而不能拔三种毒箭。」
迦叶白佛言,闻菩萨名字尚能除众生三种毒箭,况称世尊名号,归依释迦牟尼佛?更何况闻此《大法鼓经》,为人演说?演说是经若一偈若一句,能拔众生三种毒箭,何况具足广说?若具足广说而不能拔众生三种毒箭者,无有是处。
「佛告迦叶。如我先说。净戒比丘。随心所欲。以本愿故。一切诸佛。皆有是法。所谓不作不起不灭。大法鼓经。是故迦叶。汝于来世。亦当如我。所以者何。若有四众。闻汝名者。三种毒箭悉得拔出。是故迦叶。汝今当问。大法鼓经。于我灭后。久于世间。护持宣布。」
佛言「如我先说」,如我余处说也。净戒比丘,以净戒功德清净愿故,不被恶业系缚,生于善处,故随心所欲。一切诸佛皆有此《大法鼓经》,故法身自在。此法即不作不起不灭。不作不起不灭,简言之即不生不灭。
佛告迦叶,汝于当来世,亦应如我宣说此《大法鼓经》。若有众生闻汝名者,三种毒箭悉得拔出。是故汝今当问是经,于我灭后,久于世间护持宣布此法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善哉世尊。今当为我说大法鼓经。佛告迦叶。汝于大法鼓经。应少谘问。而时迦叶。即白佛言。善哉世尊。当请所疑。如世尊所说。若有有则有苦乐。无有则无苦乐。此有何义。佛告迦叶。若无有者。谓般涅槃第一之乐。是故离苦乐。得般涅槃第一之乐。若苦若乐。彼则是有。若无有者。则无苦乐。是故欲得般涅槃者。当求断有。」
迦叶请佛说《大法鼓经》,佛令迦叶先问。弟子先问,佛然后说者,师资缘合也。
迦叶问言,如世尊于法会说有非有法。请问世尊,若有「有」则有苦乐,无「有」则无苦乐,是何义也?
佛告迦叶,若无「有」者,是般涅槃第一之乐。是故离苦乐,得涅槃第一之乐。若苦若乐,便是「有」。
「有」者,三界「有」也,经中说二十五「有」,乃广说三界「有」。
若苦若乐,便是三界「有」。若无三界生死「有」,则无苦无乐。是故欲得般涅槃者,当求断三界「有」。
「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
一切有无常 亦无不变异 彼有有苦乐 无有无苦乐
不为无苦乐 为则有苦乐 莫乐诸有为 亦勿更习近
若人得安乐 还复坠于苦 若不到涅槃 不住安乐处」
此是重颂。
一切「有」皆悉生灭无常,没有不变异不败坏者。彼「有」生灭无常,故有苦乐。若无「有」,则无苦乐。
不为无苦乐,为则有苦乐。为,应读平声,造作也,有为也。不造作不落有为,则无苦乐。造作有为,则有苦乐。
莫乐诸有为,亦无更习近。不可乐于有为,亦不可近乎有为。乐着三界有为者,凡夫也。近乎有为者,二乘取有余涅槃也。以大乘人观之,二乘人取有余涅槃,仍是习近有为。
若人得安乐,还复坠于苦。凡夫以得三界五欲为乐,二乘以得涅槃为乐,皆是对苦言乐,此种乐无常败坏,故还坠于苦。
若不到涅槃,不住安乐处。若不到离苦乐的涅槃,不住第一安乐处。
「尔时迦叶。以偈答言
众生不为有 涅槃第一乐 彼则名字乐 无有受乐者」
迦叶以偈答曰:
众生不为有,涅槃第一乐。「为」字仍是阳平声,是造作有为的意思。众生不造作有为,则无「有」无苦乐之涅槃,是第一之乐。
彼则名字乐,无有受乐者。虽谓涅槃第一乐,此亦仅是假名。经云说涅槃,即非涅槃,是名涅槃。受乐者是众生,众生亦不可得。何以故?说众生,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故。
「尔时世尊。复说偈言
常解脱非名 妙色湛然住 非声闻缘觉 菩萨之境界」
世尊复说偈言:
常解脱非名,妙色湛然住。真常解脱,是诸法实相,实相无相无有罣碍,故曰常解脱。诸法实相无相,无相故非名。既云诸法即是实相,当是实相即是诸法。诸法为有,实相为空。诸法实相,乃全有而成空。既然空以有成,则无空而非有。既曰实相诸法,乃全空而成有。有以空成,故无有而非空。是以《心经》云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色即是空是为真空,空即是色是为妙有。故曰妙色湛然住。
非声闻缘觉、菩萨之境界。此诸法实相,无量即空,实相诸法,空即无量,是佛境界,非声闻缘觉权乘菩萨境界。
「迦叶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言色而复常住。佛告迦叶。今当说譬。譬如士夫。从南方摩头逻来。有人问彼。汝从何来。士夫答言。从摩头逻来。即复问言。摩头逻为在何方。时彼士夫。即指南方。迦叶。非为彼人于此得信耶。所以者何。以是士夫自见彼来故。如是迦叶。以我见故。汝当信我。」
迦叶问佛,色是变坏法,云何言色,而复言常住?佛举喻言,譬如士夫从南方摩头逻来……。
士夫者人也,譬如有人从南方摩头逻来。此喻是说,色常住者,是佛境界,非声闻缘觉权乘菩萨境界,汝迦叶应当信我。
吾人当知,色法变坏,毕竟空常住。然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故言色而复常住。
「尔时世尊。即说偈言
譬如有士夫 以手指虚空 我今亦如是 名字说解脱
譬如彼士夫 远自南方来 今我亦如是 从彼涅槃出」
譬如有士夫,以手指虚空。有人从摩头逻来,手指南方。然发问之人,不见摩头逻,仅见南方虚空,故曰以手指虚空。
我今亦如是,名字说解脱。色者唯是名字,因为色是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唯是假名,故曰名字说…
《大法鼓经解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